全文版
  2011.9.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台灣立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推薦瀏覽
荒野保護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濕地保護聯盟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Grist Magazine
崔媽媽基金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環盟彰化分會

 
 

自然人文:詩一般美麗的十七歲──再懷克孝

作者: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十七歲時,你有無在野外旅行,體驗過出生入死的探險?

圖片轉自樹蛙 飛鼠 司馬庫斯一文,作者:巫奇勳

人的求生慾,在此時發揮無遺。雖然大家已將近休克狀態,仍然沒人停下腳步,而機械化的移動著,一心要將這條命保存出山。漸漸地,大家起了幻覺,不時將大石頭看成房屋,樹枝倒木當作獵寮,空歡喜幾場,失望幾乎變成絕望。

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十七歲少年撰寫發表於《野外》雜誌,「斯馬庫斯古道歷險」(1977)一文的摘錄:

尚不及弱冠的高中生,便有如此驚心動魄的冒險敘述和文筆,這人是誰呢?他就是最近甫在南澳山區辭世的林克孝。

精采內文

 
 

 

楊家旺專欄:發現求愛高手

作者:楊家旺

《李淳陽昆蟲記》的第二章,章名【求愛高手】,內容講述一種會「饋贈結婚禮物」的蠅類。我對這一章提到的蠅印象深刻,直到2011年05月29日,在得夫廊道觀察時,我才第一次遇見了另一種也會饋贈結婚禮物的蠅類。

李淳陽記錄的野地蠅,在雄蠅製作「結婚禮物」前,會先有求偶儀式:「當雄蠅察覺雌蠅到了背後,馬上轉身盯著雌蠅,同時立刻在牠面前舞動前腳,動作是那麼誇張,好像不只是在說服,更像是在大力吹嘘能為雌蠅做出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似的。」儀式結束後,雄蠅開始在禾葉上吐出白色泡沫,完成禮餅製作後,雌蠅開始吃起禮餅,雄蠅則趁這時機攀上雌蟲後背,進行交配。

精采內文

 

自然書齋:《兩棲特攻隊》同源不同宗,我是山椒魚

作者:施信鋒

01-03-005

在兩生綱底下,有一個我們其實熟悉但卻又有點陌生的家族,那就是有尾目,這一目的特色大概就是大部分的種類都有四肢,少部分種類會僅有前肢,而前後肢基本上大小也差不多,成幼體終生都有尾巴,除此之外,跟無尾目還有一個地方不一樣,那就是幼生期時會先長出前腳再長後腳,而且幼體都有明顯的外鰓。

在有尾目裡大概還可以細分成兩個族群,一類是台灣也有分布的山椒魚,另外一類則是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地區,台灣沒有分布,但鄰近的香港及日本皆有族群的蠑螈,蠑螈算是比較進化的有尾目,除了有較厚的不透水皮膚,可以在乾燥地區生活之外,生殖方式也不太一樣,雄體會先排出精子,然後雌體再將精子收入體內使卵受精,最後排出受精卵在水中孵化,所以雖然沒有真正的交配行為,但還算是體內受精的一種。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樹火分享廚房,與您分享健康、分享愛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 分享廚房現場,陳滿花與學員們親切互動9月16日,樹火「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系列活動「分享廚房」,邀請法鼓山大寮主廚義工陳滿花女士擔任講師,為學員講解吃素如何同時兼顧健康與美味,吃出幸福感,並現場示範料理方式,與學員共享四菜一湯。

陳滿花擁有豐富的素食料理經驗,做菜習慣簡單、自然,不喜歡用加工及冷凍食材,強調新鮮、符合時令、少油少鹽,她做的菜沒有坊間素菜的單一、怪味,而是非常家常、充滿創意,她說:「心態不同,做出來的菜就會不同,你做的菜會投射出你的心,所以要用愛去做料理,心懷善念、感恩。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詩一般美麗的十七歲──再懷克孝

作者: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十七歲時,你有無在野外旅行,體驗過出生入死的探險?

圖片轉自樹蛙 飛鼠 司馬庫斯一文,作者:巫奇勳

人的求生慾,在此時發揮無遺。雖然大家已將近休克狀態,仍然沒人停下腳步,而機械化的移動著,一心要將這條命保存出山。漸漸地,大家起了幻覺,不時將大石頭看成房屋,樹枝倒木當作獵寮,空歡喜幾場,失望幾乎變成絕望。

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十七歲少年撰寫發表於《野外》雜誌,「斯馬庫斯古道歷險」(1977)一文的摘錄:

尚不及弱冠的高中生,便有如此驚心動魄的冒險敘述和文筆,這人是誰呢?他就是最近甫在南澳山區辭世的林克孝。

那年高一寒假,天寒地凍的元月,克孝跟成功高中登山社的六位同學相約,仗恃著年輕的旺盛體力,決心橫越斯馬庫斯古道。這條路探查的山友並不多,攀爬過的,多半也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他們年紀輕輕,竟敢深入陌生的山區,委實讓人捏把冷汗。綜觀台灣山岳的攀爬,遑論現今的年輕人,就算同一時代的高中生,有此勇氣者幾稀。

當時古道探查還未流行,我後來一直忘了探問,資訊不發達下,他們到底何來見識,又從哪裡獲得斯馬庫斯古道的資料。還有當時,每個同學又要如何說服自己的家人,才能果斷地結伴前往。

九月六日出殯之日,克孝的父親,袖珍博物館創辦人林文仁,在追悼儀式裡感傷地回憶,克孝在國小一年級時,全班到圓山動物園遠足。他因喜愛繪畫,看著動物忘情地寫生,後來落單了。糊塗的老師未清點人數,便帶隊返校。他竟一個人,沿著昔時猶是大排水溝的新生北路,走回長春路的家,從小即發揮了找路的本領。後來,林父也常帶他到台北郊野爬山,還曾在七星山迷路。

父親熱愛山林,常會影響孩子的性向,甚至決定他一生的生活價值。但一般孩子到了青少年時代,常因課業繁重,逐漸與野外疏離。克孝相當特別,仍繼續熱愛山野活動。國一時不僅參加溪阿縱走,日後就讀成功高中,還籌組登山社團。高一時橫越聖稜線,高二時更有了斯馬庫斯古道的踏查壯志。這些事蹟,都讓人看到克孝對山的癡愛,充滿與生俱來的自然原力。自然教學多年,在現今七八年級的孩子裡,我也只見過一位擁有這等天賦。

其實這條古道並不難爬,但那一年他和六名同學遇到了惡劣天候,因而有了較為艱困的旅次。我為何會特別提起這段往事,因為克孝日後談及為何長年來去南澳山區,常會溯及這段少年時期獲救的往事。更因為,1991年寒冬,我和焦桐、陳列、馮建三等友人前往時,走過同樣的古道。同樣遇到惡劣天候,也有著相似遇險的境遇。

最巧合的是,那回橫越前,我浪漫地編了一本這條古道探查的小冊,裡面不僅收錄早年的古道地圖,還有許多相關的攀爬記錄。其中第一篇便是克孝撰寫的遇險文章。

當大家坐在古道最高點的雪白山山稜,筋疲力竭地休憩,還有找不到水源和路徑,因而坐困山谷時,我都氣定神閒地那出小冊,一邊看著文章對照地圖。此時還被大夥嘲笑,已經大難關頭,還在紙上談兵。

那次我們的隊伍經過斷崖時,有人深陷崖谷險遭不測,有人被大量落石滾滾追擊。因為一路倉皇過關,回去後,對這篇遇險的文章更懷有奇妙的共鳴,一直保存在檔案夾裡。後來寫了「斯馬庫斯探勘」,發表後,隨即收到了克孝的來信,提出我在記錄上的可能錯誤。那是初次接觸克孝,也才赫然發現,自己驚奇拜讀的文章,竟是他十七歲時的行山經驗。

1979年暑假,建中高二學生,已然有文藝青年特質的楊照,花了大約十天的時間,在梨山和武陵農場間徒步往返。年過半百後,楊照回憶,「孤獨、走路、深山,一條不可能不應該存在的路,這些都是我少年時認定跟詩有關,最浪漫的元素。」

年代相近,十七歲時林克孝的古道橫越,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詩之旅。他選擇以探險,尋找那條可能應該存在的路。以面對險境和絕望,淋漓地表現自己年少的狂狷。整個古道的橫越,就是一首探險的詩。

克孝和六位同學是如何走過的呢?接下來,我要從這篇四千字的短文擇錄幾段。從這些記述,讀者或可從他年少時攀爬山林的心境,更加了然他日後屢屢前往南澳探險的精神吧!

雖說年輕氣盛,此回行前的登山準備,卻已做足功夫,因而文章一開頭,便毫不拖泥帶水的切入,十足展現克孝不僅是位早慧的岳人,更擁有成熟的綜觀視野和文采:

斯馬庫斯古道,是隨著雪白山發跡而引人注意的路線,然而一般登山隊登雪白山後便原路退出,真正走完古道全程的不多。我們持一份九小時完成的資料和一份五萬分一等高線圖,在風雨中掙扎了十八個小時,才能僥倖完成。我們不否定前人資料之準備,只是覺得太幸運了。

我為何未會對此文情有獨鐘,除了起頭展現不凡的登山激情、遭遇相同危險的情境。一開始走進去後目睹的蓊鬱森林,也一如他所敘述的森冷、溼漉。當年我雖已有數本文學著作,但都不見得有此書寫山岳的精確文筆:

高度正值森林茂密處,所以仰不見蒼穹;又因溼陰,菁苔至少五公分厚,空氣凝重得很難受,所經之處均是支稜尾根,坡陡而彎來彎去,方向不易把握……….

我們經過時棧道和獨木橋大部份都朽斷,天雨路滑,走來有點驚險。同時倒木往往截斷路面,有的樹徑一公尺以上,既不好跨,又不好鑽,加上山崩、谿水將路基流失,形成重重阻礙。……..

誠如克孝所言,走進這條古道,馬上被北台灣中級山的潮溼陰鬱所籠罩。松蘿苔蘚密佈,一條條彷彿精靈披覆著樹毯,檢視著你的到來。電影《魔戒》裡那些幽黯森林的畫面,恐怕都不及此。

從未想到,我們的境遇竟是如此接近。都努力地找路,都在半途遇到大雨,卻也都迷失了。那一年在寒夜的大雨中,我們就著一塊斜坡,勉強撐起營帳過夜,裹著雨水溼透的睡袋,強撐著到天明。他們的運氣更差,半夜中,找不到可能平坦露宿的地點。在這段不知位置和前方的摸索過程裡,克孝生動地描述了七個高中生的惶恐:

….藉一點點光線找路,大家已是全身溼透,心力俱疲,一坐下休息便冷得受不了,有的已是半睡眠狀況,只有叫大家互相注意不能昏睡過去,硬撐著摸黑。

…….走到九點多還在深山中。幾乎每人都有輕微抽筋現象,有人體力已呈不支,面色蒼白,只靠一股毅力在走。有人主張先找個營地挨一夜,明天原路撤回。問題在連可以挨的地方都沒有。

幾乎每個人都有墜崖記錄,幸好草樹茂盛,最多滾個五六公尺,東西掉了只有眼睜睜地看著它滑落,心裡想只要保住命能回去就好了。

到了午夜,他們實在過於疲累,不得不取出哨子猛吹,尋找可能的援助,卻無任何回音。絕望下,勉強找到一處約三十度的平緩空地紮營,就著溼透的衣服和睡袋過夜。隔天醒來,才驚喜地遇見上山打獵的泰雅族獵人。獵人引領他們,安然抵達了台灣最原始的部落斯馬庫斯。幾個大男生在這兒受到熱情款待,滿懷獲救的感激。

或許是中級山林相錯綜的森林,或許是泰雅族人深山部落的經驗,在這次的山行後,少年林克孝對北台灣的隱密山區,終而有了生命裡最重要的印記。盡管日後還有攀岩、海外山健行的經驗,甚而激起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壯志,但最終,他還是回到北台灣,在陰森的二千公尺中級山,在枝椏密覆的草莽中,持著山刀,翻尋著自己的古道,完成自己的長征。

古道那端,沙韻或許是路的盡頭,但開頭應該是這裡。這樣發亮的,永恆的,詩一般美麗的十七歲。

Top

 
 
 
 

楊家旺專欄:發現求愛高手

作者:楊家旺

《李淳陽昆蟲記》的第二章,章名【求愛高手】,內容講述一種會「饋贈結婚禮物」的蠅類。我對這一章提到的蠅印象深刻,直到2011年05月29日,在得夫廊道觀察時,我才第一次遇見了另一種也會饋贈結婚禮物的蠅類。

李淳陽所記錄的蠅類,他稱之為「野地蠅」(Sepedon sauteri)。根據學名,我找到這種蠅應該屬於沼蠅科(Family Sciomyzinae)成員。若根據學名來命中文俗名的話,我想,我會稱祂為「梭德氏沼蠅」。但是在本文中,我還是採用李淳陽書裏慣用的稱呼--野地蠅,來稱呼祂好了。

李淳陽記錄的野地蠅,在雄蠅製作「結婚禮物」前,會先有求偶儀式:「當雄蠅察覺雌蠅到了背後,馬上轉身盯著雌蠅,同時立刻在牠面前舞動前腳,動作是那麼誇張,好像不只是在說服,更像是在大力吹嘘能為雌蠅做出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似的。」儀式結束後,雄蠅開始在禾葉上吐出白色泡沫,完成禮餅製作後,雌蠅開始吃起禮餅,雄蠅則趁這時機攀上雌蟲後背,進行交配。

2011年05月29日在得夫廊道上,我一共遇見了三次一種體型與紋色像蜂的蠅類,第一次遇見的是交配中的祂們,第二次則幸運地目睹部份過程,第三次只遇見單一隻雄蠅。回家後,我試著找尋祂的身份,但是都沒有讓我滿意的答案。李淳陽觀察到的這種野地蠅,外觀與我所見的差異不小,另一種常被談到的舞蠅,送禮模式也和我觀察到的大不相同。因此,我撰寫此文的時候仍無法斷定我所拍到的這種蠅是哪一種,應該說,連哪一科我都未能確認。

在李淳陽【求愛高手】這一章的後半段,也提到另一種會求婚送禮的昆蟲--舞蠅。他說紐西蘭有一種學名Hilara maura的舞蠅,雄蠅會將捕捉到的小昆蟲,如蚊、蚋,以前腳特殊絲腺所分泌的絲將獵物打包,送給雌蠅作為求偶禮物。朱耀沂在《情色昆蟲記》也提到舞蠅這種求偶送禮的行為,他提到有一種細舞蠅(Rhamphomyia latistriata)的雄蠅專門捕捉蜘蛛送給雌蠅作為作為求偶禮物。我連上《TaiBNET台灣物種名錄》網站,想查查台灣是否有李淳陽和朱耀沂所提到的這兩種舞蠅,發現同種沒有,但這兩屬在台灣皆有已命名(包括中文俗名)種類。祂們都屬於舞虻科(Family Empididae)的成員。舞虻就是舞蠅,只是稱呼不同,我個人比較偏好舞虻。

我也曾拍過一次交配中舞虻,畫面幾乎和朱耀沂《情色昆蟲記》裏的繪圖一樣。我所拍到的舞虻雄蟲,以前兩對足攀住葉緣,雄蟲下方是與其腹部尾端生殖器相連的雌蟲,雌蟲腳上抱著雄蟲送給祂的求愛禮物。這是2007年03月28日在三義一條林道上拍到的畫面,那時,祂們從我眼前飛過,攀在一片葉緣如我所拍到的畫面,我持傻瓜數位相機,很激動且緊張地按下快門,連對焦都還沒準確就按下快門,打上閃光,以致於照片如此模糊不清,但欣慰的是這張照片的重要細節仍可明白呈現,交配中雌雄舞虻與求愛贈禮之間的關係與位置,都準確無誤地在畫面裏呈現。

我在得夫廊道上看見的求偶贈禮,類似野地蠅,但雄蟲吐出的不是白色泡沫,而是黑色物質,我說,那是墨魚口味的蛋餅。從雄蟲身上的花粉,我研判,這種墨魚蛋餅可能是花粉和唾液混合而成的物質。

一開始,我看見兩隻似蜂的蠅,分別待在葉面和葉背,如圖1的情形。當時,我並沒意會到雄蟲在製作求愛禮物,我反而以為雄蟲在吃葉面上的什麼東西(如圖2)。因為兩隻蠅一左上、一右下地在同一片葉子上,我覺得有可能準備交配,於是待在那兒繼續觀察。由於另一植株上有一隻蠍蛉正在吸食死掉毛毛蟲的體液吸引了我,我移到蠍蛉與毛毛蟲那兒,拍了幾張照片,一轉頭,發現雌雄蠅幾乎在同一時間起飛與降落,雌蟲降落在雄蟲剛才製作墨魚蛋餅的位置開始吃起墨魚蛋餅,而雌蟲降落的瞬間,雄蟲可以說同時準確停落在雌蟲腹末的位置,就像鑰與鎖,迅速、準確而無誤地進行交配動作(如圖3)。這時,我才注意到雌蟲吃著雄蟲剛剛製作的墨魚蛋餅(原本我以為雄蟲是在吃什麼東西,此刻突然明白剛剛是在製作什麼東西)。我拍著照,看見墨魚蛋餅漸漸被雌蟲吃光(如圖4)。吃光後,我一閃神,兩隻蠅飛走了,我的感覺是,祂們應該是在交配中一起飛走的,我覺得祂們的交配行為應該還沒完成……

我所拍到的這對雄蟲求愛送禮給雌蟲並進行交配的蠅,不知道雄蟲在製作禮物之前是否有求偶行為?我也還不知道祂們的身份?(哪一科?哪一屬?哪一種?)我還不知道雌蟲吃完墨魚蛋餅後祂們的交配仍要持續多久?這些疑問,讓我對祂們仍充滿好奇,在完成觀察,完成這篇文章後,我得到的似乎不是解答後的滿足,反而是更多疑問不解後的更加好奇。

Top

 



 
 

自然書齋:《兩棲特攻隊》同源不同宗,我是山椒魚

作者:施信鋒

01-03-005

在兩生綱底下,有一個我們其實熟悉但卻又有點陌生的家族,那就是有尾目,這一目的特色大概就是大部分的種類都有四肢,少部分種類會僅有前肢,而前後肢基本上大小也差不多,成幼體終生都有尾巴,除此之外,跟無尾目還有一個地方不一樣,那就是幼生期時會先長出前腳再長後腳,而且幼體都有明顯的外鰓。

在有尾目裡大概還可以細分成兩個族群,一類是台灣也有分布的山椒魚,另外一類則是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地區,台灣沒有分布,但鄰近的香港及日本皆有族群的蠑螈,蠑螈算是比較進化的有尾目,除了有較厚的不透水皮膚,可以在乾燥地區生活之外,生殖方式也不太一樣,雄體會先排出精子,然後雌體再將精子收入體內使卵受精,最後排出受精卵在水中孵化,所以雖然沒有真正的交配行為,但還算是體內受精的一種。

山椒魚的種類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其實就是叫聲類似嬰兒哭聲的中國大鯢(娃娃魚),這也是有尾目中的代表性物種,因為牠的體型相當巨大,成體身長可達一公尺以上。不過台灣可以看到的山椒魚體型都很小,最大也不會超過15公分,分類上是屬於小鯢科,目前台灣已知的種類有5種,小鯢科多分布在溫帶地區,台灣是唯一的亞熱帶產地,也是分布的最南限,推測原因可能是冰河時期的孓遺物種,所以在台灣要看到山椒魚,海拔通常都要在1300公尺以上,大部分是分布在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而且數量相當稀少,彌足珍貴。

01-03-00201-03-003

書名:兩棲特攻隊

作者:施信鋒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日 期:2011年07月08日

定價:450元

Top

 

享綠生活:樹火分享廚房,與您分享健康、分享愛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 分享廚房現場,陳滿花與學員們親切互動9月16日,樹火「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系列活動「分享廚房」,邀請法鼓山大寮主廚義工陳滿花女士擔任講師,為學員講解吃素如何同時兼顧健康與美味,吃出幸福感,並現場示範料理方式,與學員共享四菜一湯。

▲ 陳滿花現場進行示範,鼓勵大家多吃蔬菜、水果,素食也可以營養、好吃陳滿花擁有豐富的素食料理經驗,做菜習慣簡單、自然,不喜歡用加工及冷凍食材,強調新鮮、符合時令、少油少鹽,她做的菜沒有坊間素菜的單一、怪味,而是非常家常、充滿創意,她說:「心態不同,做出來的菜就會不同,你做的菜會投射出你的心,所以要用愛去做料理,心懷善念、感恩。」

陳滿花擁有20多年的吃素經驗,過去聖嚴法師宴客,多半由她掌廚,有時一準備就是一、二萬人的筵席,貴賓們吃完後還想打包。她的先生原本吃葷,但看到她吃素後越來越健康、飯菜也不因此變得不美味,後來便跟著吃素。這次的分享廚房,陳滿花為學員準備的四菜一湯分別是:乾煎杏鮑菇、鳳梨汁佐黑木耳、蔬菜沙拉、豆芽菜、冬瓜天麻枸杞湯。

▲ 乾煎杏鮑菇,不放油、鹽,讓食材的美味自然散發出來▲ 馬鈴薯蔬菜沙拉,加了松子、鳳梨汁,讓口感更有層次上的變化

▲ 陳滿花用心地為學員講解▲ 平常煮冬瓜湯,都是冬瓜、薑絲,陳滿花加入了天麻、枸杞,更養生

陳滿花希望透過料理,讓大家吃素不要吃得那麼痛苦,所以她做的精典素食餐超乎想像的好吃,調味上強調少鹽、少油、少糖、低脂,並豐富地運用各種自然素材來搭配入味,食材純淨、不經過加工、無添加物,健康又美味。「一塊肉和一盤菜放在室溫下,肉會臭掉,但菜只會乾掉。同理可證,肉和菜在身體裡也會有同樣結果。」陳滿花說。

樹火與陳滿花合作的「分享廚房」,讓許多現場民眾驚訝不已。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案例是,活動當天有一位學員,她的母親因為生病而必須吃素,可是吃素吃到她的母親下定決心要趕快痊癒,以免繼續吃那些汆燙、過水的「難吃食物」;這次在樹火的活動中,她非常高興能從陳滿花身上,學到如何用減法料理方式,讓媽媽活得更健康又快樂!

▲ 當天準備的樹火特調茶飲,是馬鞭草加迷迭香▲ 課程結束後,陳滿花(前排右三)與學員們在樹火竹院子裡合影留念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