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3.25








近期活動

我們不願成為下一個小林村! 南澳鄉武塔部落泰雅族人的怒吼及嚴正聲明
2012年生態攝影比賽(2/20~3/31)
紅樹林生態教育館「看見水森林-紅樹林兒童數位攝影比賽」(4/30截止)
第四屆臺北市農業特色紀錄短片計畫徵件(3/30截止)
「婦女的力量,綠色的力量」影像展(3/4~3/31)
家‧環境藝術展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3/10~4/29)
第二屆食物與人影展(3/14~4/29)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專欄作家:讀〈樹莓樁中的居民〉

作者:楊家旺

法伯繼續實驗,把蛹隨意擺放方向,但羽化的蜂都知道要調整方向,然後往上鑽出,於是法伯相信,這是受地心引力的影響,蜂類知道怎麼判斷。他試著把莖管的方向相反,但原本位於下方的卻是沒有出路的截面,事實證明,蜂類還是往上方鑽,最後每一隻都卡在上層,死去。但是如果下方的開口是可以鑿出去的,法伯發現,位於下方的兩三隻蜂,會選擇從下方出去。這時,法伯認為,除了地心引力,空氣的流動更是蜂類判斷的依準。

法伯試著將管子平擺,以10隻蜂蛹做實驗,結果是5隻往右,5隻往左。而後法伯又試了許多次,結果都是如此。但他取多種蜂類來實驗後卻發現,有些蜂類則是堅持同一開口方向鑿出。也就是不同蜂類具有不同習性。

精采內文


 

春天美蛾迷人 四黑目天蠶蛾的故事

作者:陳秀竹

春天來了各種植物正在萌新芽,整個大地充滿生命力,對於四黑目天蠶蛾是一個充滿食物的美好季節,牠可以努力的產卵,當幼蟲孵化出來時,馬上可以找到美味又營養的食物,當然這更是一個觀察昆蟲成長的美好機會。春天是讓小朋友親近大自然很好的季節,楓樹常常會被四黑目天蠶蛾的幼蟲「蠶食」,不過根據野外實際觀察,即使葉子被啃光,並不影響楓樹的生長,它很快會再長出新葉,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生生不息,讓生命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

精采內文

 

幫八斗子「忘憂谷」正名

作者:薛麗妮(蝦冰蟹醬負責人)

分享的照片是30多年前二姊與一群好友拍攝於忘憂谷。目前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天然海岸只剩一半,後半段被當做基隆的垃圾掩埋場,填了12年全基隆市的垃圾後變身為環保公園。

 

1974年之前,八斗子尚未當垃圾掩埋場也尚未築港,每逢假日,滿滿的出遊人潮,從這張老照片依稀可以看到山谷下海岸邊有非常多的人在嬉戲。所有八斗子對外最為知名的景點就屬「忘憂谷」,從我懂得帶外地同學遊走八斗子,「忘憂谷」是必遊之地。

精采內文

 

【有毒污泥愛你好】祕密成份

作者:John Stauber、Sheldon Rampton;譯者:白舜羽、劉粹倫

1977年,美國環保署長寇士多估計,到了1990年,污水處理廠每年會產生1千萬噸的污泥,「想到就讓我們所有人都頭大!」 而現在美國約有1萬5千座公有污水處理廠,每天排出約260億加崙處理過的污水進入湖泊、溪流與水道。處理前的廢水中約含有1百萬磅的有害合成物,污水處理廠使用熱能、化學物質與細菌加以處理,透過生物分解方式把其中的42%消毒,另外25%會散逸到空氣中,19%會流回湖泊與溪流中,剩下的14%(大約每年有2800萬磅),就是所謂的「污泥」了。

既然污泥被創造出來了,就得用某種方式處理掉。可行的方法有:焚化(會造成空氣污染)、掩埋(昂貴,且容易滲漏污染地下水)、海放(已經造成了面積龐大的海底浩劫);第四種方式是氣化發電,用污泥產生甲烷或能源。考夫曼認為這是「最環保也最昂貴的方式」 ;第五種方式則是拿污泥來當肥料,一直到1970年之前,這麼做被認為是有害人體健康與自然環境,但好處是很便宜。到了1970年代末,預算變得愈來愈少,美國環保署開始向污水處理廠施壓,要求改採現行最便宜的處理方式──把污泥堆到農田裡。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樹莓樁中的居民〉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兒子:

第二冊第13章開頭,法伯說那些被農夫修剪下來的乾枯枝條,是許多膜翅目蜂類喜愛的安家處。因為截面是一個非常簡便的開挖點,不像側面那麼硬,而且圓莖內部的軟髓質,輕易就可鑿挖。法伯說他在樹莓樁中就記錄了30多種蜂類前來安居。

法伯這一章最主要探討的對象是利用乾枯莖條來挖鑿居所給下一代的蜂類,這些雌蜂會盡可能鑿深莖管的內部,然一開始每隔一段空間產一顆卵並做好隔間,再往上產一顆卵,再鋪好隔間,依此類推,一路往上,直到莖條最上的末端。法伯所發現的最多隔間數是15,因為這是一條既長又整齊且沒有木疤的樹莓樁。法伯最好奇的是,樹莓樁的最上頭是最後產的卵,而羽化後祂們又是從最上頭鑽出來,難不成最先產的卵最後羽化,最後產的卵最先羽化?如此一來豈不是應該當哥姊的變弟妹,應該當弟妹的變哥姊了嗎?

法伯先從過去的資料去尋找解答,他所尊敬的老師杜福,就是認為最先產的卵最後羽化,最後產的卵最先羽後,如此才符合觀察到的開口方向。但事實上法伯的觀察結果卻不是如此,他說:「我實驗過樹莓樁中的幾種膜翅目昆蟲,沒有一種是這樣行事的。」

法伯的做法是「把一段樹莓樁裡取出來的10個左右的蛹室,嚴格按照其自然順序疊放在一個內徑與壁蜂巷道相同,一端封閉一端開著的玻璃管裡。」法伯的作業是在冬天進行,直到夏天時,也就是6月底,雄蜂撕破了蛹室,約一週後,輪到雌蜂從蛹室裏鑽出來。法伯說他對這個問題已經操心4年了,這四年來,他見過不知多少次的壁蜂出生,可以斷定,羽化並不受任何順序的支配,最先打開蛹室的蜂,有可能是位於管底的,也有可能是中間的或上部的,任何區域都可能。法伯認為雖然這些卵被產下時是依照順序由下往上,但祂們不過相差幾小時或幾天的時間,對於需要經過一年時間才會羽化的祂們來說,其實並不嚴格遵守先被產下的卵就非得先羽化的規矩。比較精確的順序通常是,雄蜂比雌蜂約早一週的時間羽化,而雄蜂被產下時,並沒有固定在哪一隔間,因此,先羽化的雄蜂有可能位於上部、中間或底部。

法伯說:「排除了一個差錯等於獲得了一個真理;可是如果只局限於此,我的實驗結果就沒有多大價值了。」法伯觀察到最先羽化的壁蜂,不管位於哪裏,都會往上鑿開隔板,結果便遇到了位於頂上的蛹,祂的弟或妹,怎麼辦呢?通常祂會退回自己的隔間等待。如果祂不耐煩了,會試著鑿咬內壁,並試圖從未羽化的蛹側擠過去,偶爾,空間足夠,祂真的會成功往上擠過一個蛹室,但那沒有太多意義,因為上頭還會有另一個蛹室擋著。因此,許多時候,祂們都是耐心等上好幾天,等上頭的弟妹也羽化後,祂們才能跟著往上爬出去。

但是有些時候,卵並沒有孵化,給幼蟲吃的食物因而發黴,或者是有些幼蟲化蛹後便死在蛹裏。這時候,位於下方的蜂如果羽化後會怎麼辦呢?法伯發現,這些蜂會試著從側面鑿開,咬出一扇窗,爬出去。於是法伯決定做一個實驗,把樹莓樁對半劈開,以高粱稈圓片塗封蠟作為隔間,保證壁蜂無法咬破這種材料。然後把20個蛹放進這20個隔間裏,到了7月,有6隻蜂順利從側壁鑿開,但其餘的,皆可看到側壁有祂們的咬痕,也都集中於一點,但祂們力氣不足,死在裏頭了。

法伯這時又想到了演化論的邏輯,他不以為然的說:「如果『優勝劣敗』這個說法支配和改造著世界的著名定律、言之有據,如果最有天賦的真的把最沒有天賦的從世界這個舞臺上排除掉,如果未來是屬於最強者、最有技巧者,那麼壁蜂家族自牠們在樹莓樁裡挖洞以來,本應該就讓那些固執地從通常的出口出去的弱小者死掉,而全都由善於從側面鑿洞的強有力者來代替,難道不該這樣嗎?」「優勝劣敗法則的巨大意義給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但是每當我想把這個法則應用於觀察而的事實,它卻使我空忙一場,而得不到任何證據來解釋實際的情況。這個規律在理論上是宏偉的,可在事實面前卻是裝著空氣的球。它莊嚴無比,卻沒有什麼價值。那麼關於世界的這個謎,謎底在哪裡呢?誰知道?誰有可能知道呢?」

兒子,你可以感受到法伯激動的語氣嗎?他對演化論毫不遲疑、毫不客氣依照他的觀察結果給予批評。這些疑點,當然不只有法伯的質疑,對演化論一連串的質疑,正是推動整個演化論在生物學上的發展。到今天,我們只能說,當年達爾文的演化觀點有許多是錯的,但基本上演化的概念卻是對的,不過還是有非常多關於生命的機制是人類無法理解、無法解謎的,就如同人類的基因圖譜已然解碼,然後呢?我們還是無法真切了解生命是什麼,因為,把那四個鹼基的順序排列正確,還是無法造出一個人來。

法伯並不滿足於以上的實驗結果,他繼續的實驗是,把一半的蛹以硫化碳蒸氣薰死,然後將活的蛹和死的蛹交錯排序在每一個隔間裏。活的蛹羽化後會從側壁鑽出來嗎?並沒有,祂們無視那些死蛹,鑿穿那些蛹,只當它們是隔板或障礙物。顯然,祂們能夠判斷活蛹與死蛹的差別在哪裏。

接著,法伯又設計了另一個實驗,將兩種蜂的蛹交錯放在每一隔間,一種是流浪旋管泥蜂,另一種是齧屑壁蜂。齧屑壁蜂比較早羽化,祂怎麼對待流浪旋管泥蜂的蛹呢?祂把泥蜂的蛹當成了障礙物,咬成碎屑,以利自己通過。

法伯繼續實驗,把蛹隨意擺放方向,但羽化的蜂都知道要調整方向,然後往上鑽出,於是法伯相信,這是受地心引力的影響,蜂類知道怎麼判斷。他試著把莖管的方向相反,但原本位於下方的卻是沒有出路的截面,事實證明,蜂類還是往上方鑽,最後每一隻都卡在上層,死去。但是如果下方的開口是可以鑿出去的,法伯發現,位於下方的兩三隻蜂,會選擇從下方出去。這時,法伯認為,除了地心引力,空氣的流動更是蜂類判斷的依準。

法伯試著將管子平擺,以10隻蜂蛹做實驗,結果是5隻往右,5隻往左。而後法伯又試了許多次,結果都是如此。但他取多種蜂類來實驗後卻發現,有些蜂類則是堅持同一開口方向鑿出。也就是不同蜂類具有不同習性。

兒子,從這一章你一定可以發現法伯對於這些樹莓樁中的居民,不停思索祂們在各種情形下會不會產生不同的行為,並設計出各種實驗去驗證它。他不惜花上數年,配合這些蜂類的生活史,設計實驗去驗證結果。這種耐心與精神,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

所以,下回我們再一起出去昆蟲觀察時,我們應該更多思索,不把昆蟲的每一行為和所處的情境當成理所當然,我們要一步步深化我們的昆蟲觀察能力,慢慢讓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昆蟲觀察家才行。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春天美蛾迷人 四黑目天蠶蛾的故事

作者:陳秀竹

日前我的同事在中山林行政中心發現四黑目天蠶蛾,同事因為被牠美麗的顏色所吸引,紛紛搶先拍照,翻閱昆蟲書想要了解牠的生態,更有同事席地用筆將牠細膩的描繪下來,我則帶著相機在附近找牠的蛹,有的居然就在我們辦公室的外牆牆縫,而且是數個擠在一起,當然更多的是在楓樹的枝幹上或枝椏間,讓人驚訝於四黑目天蠶蛾豐富的生命力。

中山林四周林木茂密,生態多樣,尤其行政中心周圍種植頗多楓樹、樟樹,而四黑目天蠶蛾因食楓香、樟樹又稱「楓蠶」,根據金門國家公園100年所出版由張永仁先生主編的「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下)一書所述:「四黑目天蠶蛾外觀特徵,雄蟲展翅寬約75~85mm,觸角羽毛狀;雌蟲展翅寬約100~110mm,觸角雙櫛齒狀,翅膀底色白色、斑紋主要為灰黑色,各翅中央具1枚大眼紋,亞外緣具白色帶;前翅眼外側有2條大幅度的鋸齒狀黑色橫紋,內側具1條黑色橫紋;後翅鋸齒線幅度較小、顏色較淡。雌蟲除了體型大、腹部肥大外,腹部末端具有一大團黑色鱗毛。生態習性:四黑目天蠶蛾分佈於台灣與中國,在台灣本島是日治時期人為引進經濟用昆蟲,於金門應屬固有種。為一年一個世代的昆蟲,成蟲出現於2~3月,夜晚具有趨光性,廣泛分布於郊野或山區,幾乎全島可見。由於屬夜行性昆蟲,又只在寒冬才出現,而且成蟲的壽命不長,很少被人們注意到。」

根據金門縣林務所出版范義彬、楊平世、何逸民先生共同編撰「金門地區的昆蟲(2)」一書指出:「四黑目天蠶蛾成蟲翅灰褐色有四個黑色眼,是牠最大的特徵,雌蛾體型較為肥胖;每年一世代,以蛹越夏,成蟲在冬天一、二月羽化,並交配產卵,幼蟲在春天植物發新葉時孵化,取食楓香、樟樹、櫸、榕樹等植物。幼蟲的顏色有黃、綠、藍色相間,非常鮮艷,身體上的剛毛並無毒;數量多的時候會把整株樹取食殆盡,但是對植物並無致命的威脅。」

春天來了各種植物正在萌新芽,整個大地充滿生命力,對於四黑目天蠶蛾是一個充滿食物的美好季節,牠可以努力的產卵,當幼蟲孵化出來時,馬上可以找到美味又營養的食物,當然這更是一個觀察昆蟲成長的美好機會。春天是讓小朋友親近大自然很好的季節,楓樹常常會被四黑目天蠶蛾的幼蟲「蠶食」,不過根據野外實際觀察,即使葉子被啃光,並不影響楓樹的生長,它很快會再長出新葉,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生生不息,讓生命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

雖然四黑目天蠶蛾的成蟲不易觀察,但牠的幼蟲大發生時很容易在楓樹、樟樹周圍看到,尤其幼蟲的色彩鮮艷豐富,肥厚的身體,加上突出的剛毛,讓人印象深刻,小朋友進行自然觀察是一種生態教育,可以觀察毛毛蟲的成長,另外也可以引導小朋友用畫筆來彩繪四黑目天蠶蛾的毛毛蟲,會是一種很棒的環境教育,藉此讓小朋友認識大自然的環境,並且成為未來保護環境的小小種子。

Top

 

幫八斗子「忘憂谷」正名

作者:薛麗妮(蝦冰蟹醬負責人)

分享的照片是30多年前二姊與一群好友拍攝於忘憂谷。目前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天然海岸只剩一半,後半段被當做基隆的垃圾掩埋場,填了12年全基隆市的垃圾後變身為環保公園。

        

1974年之前,八斗子尚未當垃圾掩埋場也尚未築港,每逢假日,滿滿的出遊人潮,從這張老照片依稀可以看到山谷下海岸邊有非常多的人在嬉戲。所有八斗子對外最為知名的景點就屬「忘憂谷」,從我懂得帶外地同學遊走八斗子,「忘憂谷」是必遊之地。

傳統的漁村怎麼會有一個這麼浪漫的地名?很多八斗子的在地小孩很多人聽過一個說法,大約40多年前八斗子某某人(久了忘了名字)帶同學來此處遊玩,該同學當時就讀台大,回去後寫了一篇文章,將該地取名為「忘憂谷」,從此「忘憂谷」逐漸為外人所知。

依稀記得20多年,有天到「忘憂谷」,往山谷一望,看到一塊大石上,被寫上大大的「望幽谷」三個紅字。當時就很氣憤,怎麼有人這麼無聊,破壞了整體美景,又混肴了地名,從此「忘憂谷」、「望幽谷」就被混著使用。

最近在幫海科館審八斗子區域探索館的相關展場資料,海科館使用「望幽谷」,是來自基隆市政府的公文,公文說請教過文史工作者,正確寫法是「望幽谷」,但我身為八斗子第一個在當地做文史調查的在地人,卻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去年自費幫度天宮媽祖廟出了一份簡介,我自行幫「忘憂谷」正名,也希望在海科開館後,不要再產生寫個在地人無法認同的地名。希望這篇短文能喚起更多在地人的共識,甚至能找出完整版的「忘憂谷」名稱由來,當時發表過的文章,一起來幫「忘憂谷」正名。

Top

 

【有毒污泥愛你好】祕密成份

作者:John Stauber、Sheldon Rampton;譯者:白舜羽、劉粹倫

《哈波柯林斯環境科學字典》對於「污泥」定義如下:「黏稠的半固態物,混合了充滿細菌與病毒的有機物質、有毒金屬、合成有機化合物、沉澱固態物,全都來自家庭與工廠排放的廢水,最後進入污水處理廠。」 在下水道污泥中可以發現超過6萬種有毒物質與化合物,而科學家每年還在開發7百到1千種新的化學物質。「有害廢棄物公民情報中心」的萊斯特就康乃爾大學與美國土木工程協會所提供的資料進行彙整,顯示污泥中通常包含了以下有毒物質:

l 多氯聯苯(PCBs)
l 含氯殺蟲劑:DDT、狄氏劑、艾氏劑、異狄氏劑、氯丹、七氯、靈丹、滅蟻樂、十氯酮、2,4,5-T、2,4-D
l 含氯化合物,如戴奧辛
l 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
l 重金屬:砷、鎘、鉻、鉛、汞
l 細菌、病毒、原蟲、寄生蟲、蕈類
l 其他有的沒的:石棉、石化產品、工業用溶劑

此外,美國審計總署1994年的調查發現:「全國下水道污泥、塵埃、相關副產品的輻射污染程度不得而知。」多數輻射原料都是從醫院、企業、消毒洗衣店直接沖入下水道,這種做法在80至90年代間至少污染了9座污水處理廠。

1977年,美國環保署長寇士多估計,到了1990年,污水處理廠每年會產生1千萬噸的污泥,「想到就讓我們所有人都頭大!」 而現在美國約有1萬5千座公有污水處理廠,每天排出約260億加崙處理過的污水進入湖泊、溪流與水道。處理前的廢水中約含有1百萬磅的有害合成物,污水處理廠使用熱能、化學物質與細菌加以處理,透過生物分解方式把其中的42%消毒,另外25%會散逸到空氣中,19%會流回湖泊與溪流中,剩下的14%(大約每年有2800萬磅),就是所謂的「污泥」了。

既然污泥被創造出來了,就得用某種方式處理掉。可行的方法有:焚化(會造成空氣污染)、掩埋(昂貴,且容易滲漏污染地下水)、海放(已經造成了面積龐大的海底浩劫);第四種方式是氣化發電,用污泥產生甲烷或能源。考夫曼認為這是「最環保也最昂貴的方式」 ;第五種方式則是拿污泥來當肥料,一直到1970年之前,這麼做被認為是有害人體健康與自然環境,但好處是很便宜。到了1970年代末,預算變得愈來愈少,美國環保署開始向污水處理廠施壓,要求改採現行最便宜的處理方式──把污泥堆到農田裡。 

相關:

【有毒污泥愛你好】有毒灰渣的合法污染!

【有毒污泥愛你好】屎尿齊飛

【有毒污泥愛你好】水肥簡史

有毒污泥愛你好:揭開黑心公關的祕密檔案

Toxic Sludge is Good For You! : Lies, Damn Lies and the Public Relations Industry

作者:John Stauber、Sheldon Rampton
譯者:白舜羽、劉粹倫
出版社:紅桌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2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780903
裝訂:平裝
定價:35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副刊責任編輯、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