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4.08








近期活動

陽明山四季賞花「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成果大眾講座」第一場
愛轉動 護地球 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
4/14-15貢寮「諾努客農庄」自然米 邀請您作伙來春耕插秧(4/13截止)
跟著泰雅獵人去散步 a walk with the Tayal hunter-2012.0414
2012玉山永續環境論壇(4/13截止)
與野鳥攝影互動經驗談
第二屆食物與人影展(3/14~4/29)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專欄作家:讀〈西塔利芫菁〉

作者:楊家旺

這麼多數量的卵,法伯猜想「新生的幼蟲從卵裡孵化出來後會大量遭到滅亡,因此需要有這樣大的數量。」這些卵產下一個月後,也就是9月底或10月初,開始孵化。法伯原本設想這些剛孵化的幼蟲應該會想辦法跑到蜂巢去,以便進行寄生行為,結果沒有。這些幼蟲只是靜靜待著,法伯試著將祂們撥散,但沒有用,祂們很快就又聚在一起了。

這一章的故事,法伯就寫到這裏,西塔利芫菁從蛹裏出來後馬上進行交配、產卵,以及幼蟲剛孵化的情形。這只是一個開頭,還稱不上很特別的生活史開頭。但我相信,接下來的三章,會一章比一章更吸引你的。兒子,你會在最後這四章的閱讀過程裏,更加佩服法伯。他為了解開對西塔利芫菁生活史的疑惑,進行了非常仔細的觀察,長達3年之久。試想他花3年的時間觀察,並進行實驗所付出的心力,就會覺得他花四章來寫其實還是非常節省內容的。我相信光是他在觀察過程裏所遇到的種種過程與想法,就有許多值得書寫的內容,可供我們參考的。但是,這些內容我們是無緣看到了,因為法伯只專注在西塔利芫菁的生活史。當然,我相信光是西塔利芫菁精彩的生活史,就足以吸引我們閱讀,並發出無比的讚嘆聲了。

精采內文


 

羽扇綸巾話魯冰花

作者:江某

魯冰乃音譯於植物學名:Lupinus lutens中的Lupin,在希臘文裡意味著「悲苦」。因其種子苦澀,當人們含在口中時,其苦澀令人不自覺地皺眉,露出如同痛苦般的表情,故而取意之,也正如這部電影的悲傷情節一樣。魯冰花又名羽扇豆,為豆科植物。原產於南歐地中海一帶,該屬植物約有500多種,台灣引進的黃花品種,即為黃花羽扇豆。因豆科植物根部有根瘤菌共生,能吸取空氣中的游離氮,具固氮作用,且羽扇豆耐酸性強適合以間作法植於喜酸性土壤的茶園,於開花後犁入泥土當綠肥。此綠肥利用法早在西周時期即已習用,《詩經·周頌·良耜》:「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就是將田間的苦菜及蓼科植物等雜草犁入泥土裡腐爛當綠肥,而所種的作物就會長得茂盛。

精采內文

 

燈塔小舖

作者:薛麗妮(蝦冰蟹醬負責人)

燈塔小舖原是藍老闆的祖母開的小雜貨店,早期鼻頭國小學生數多,小雜貨尚可維生。祖母往生後,從事烘焙業的藍老闆就接手將小店改成目前的小舖。藍老闆住基隆,假日時就到鼻頭角開店,平時在基隆備料,特別是他做的乳酪蛋糕非常好吃,很多人一次都帶上十盒回家分享親友。

很多小地方讓人一遊再遊,風景美有時也不是必然的條件,知道有個角落適合落腳,知道有人能給予熱切的招呼、會遞上溫熱的茶水、聊上幾句無關痛癢的話,經常比美麗的景點吸引人。

精采內文

 

【有毒污泥愛你好】祕密成份

作者:John Stauber、Sheldon Rampton;譯者:白舜羽、劉粹倫

「有益運用」是業界的婉轉說法,用來取代「把污泥灑在田裡」這種行為。早在這次的強力推動之前,這種作為就已經行之有年。密爾瓦基的污泥抽乾水份後,便以「溝泥肥」當做草坪、園藝用的肥料,行銷全國70年。其他的城市也有生產污泥產品,如芝加哥的「沃土」、洛杉磯的「硝酸土」、休士頓的「休士土」。 1980年初期,溝泥肥中含有高濃度的有毒重金屬鎘,肥料袋上還有警告標示寫著:「不可用於蔬菜等可食用的作物或果樹。食用含溝泥肥土壤所種植的作物可能會影響健康。」 然而在現行的聯邦法規下,多數污泥產品均無此警告標示。消費者大多都不知道上千英畝的耕地,從中西部的酪農業一直到佛羅里達的橘子園與加州的果園,都持續用這種工業與人類污泥的副產品來「施肥」。理論上,這種農法似乎是回歸源遠流長的自然堆肥系統,但仔細想想,幾世紀前的有機農夫可不用擔心他們自己的水肥中會含有如戴奧辛、石棉、DDT或鉛等豐富的「佐料」會污染到自己、地下水跟食物。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西塔利芫菁〉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兒子:

我要和你討論的法伯《昆蟲記》第二冊只剩下四章了,而這最後的四章,是非常精彩的四章,探討的是同一物種,法伯觀察得非常仔細,所以接連寫了四章,這一種昆蟲就是西塔利芫菁。台灣並沒有這種芫菁,但是台灣有其他種芫菁,像我附在這封信給你看的,就是一種稱為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的種類。

這封信我們要討論的是第二冊第14章,也就是這一冊的倒數第四章,同時也是西塔利芫菁的第一章。法伯發現條蜂巢裏的西塔利芫菁,總是藏在蛋狀的蛹室裡,因為這種蛹在其它鞘翅目昆蟲裏是見不到的,於是法伯懷疑西塔利芫菁會不會是二次寄生的現象,意思是先有一種昆蟲寄生在條蜂巢裏,然後西塔利芫菁再寄生在這種昆蟲身上?另一個困擾法伯的問題是,寄生昆蟲和豆芫菁是怎麼進到條蜂巢裏的呢?由於蜂房很深,看不出強行進入的痕跡,因此法伯感到既困惑又好奇。法伯說,這是1855年他第一次看見蜂巢裏西塔利芫菁所發出的困惑。在這之後連續三年的觀察,法伯將「做一番最令人驚訝的補充」。

法伯蒐集了很多西塔利芫菁的蛹,他發現,從蛹裏鑽出的雄性成蟲,非常急迫、焦慮,總是主動爬到雌蟲的蛹上,用祂的大顎要幫忙雌成蟲鑽出蛹室。甚至,雌成蟲都還沒完成鑽出蛹室,雄成蟲就急忙進行交配的行為了。交配時間大約只有一分鐘。交配完後,「雄蟲躲到土坡的縫隙裡,奄奄一息,兩、三天後死了。雌蟲也一樣,牠一刻也沒耽擱,立即產卵,然後就在牠產卵的通道入口處死去了。」看來,西塔利芫菁的成蟲史和許多蜉蝣的成蟲史相比,恐怕不相上下了。

法伯將一隻剛受精的雌蟲放到一個瓶子裏,並在瓶裏「放進了幾片有條蜂蜂房的土塊。這些蜂房中有一部分裝著蛹室,有一部分裝著還是完全白色的蛹,有幾個蜂房稍微開了一點口,可以看到裡面裝著的東西。」除外,法伯也在瓶裏放一個管子,作為人造通道,模擬條蜂巢裏的通道,以便芫菁需要時使用。

西塔利芫菁並沒有選擇在條蜂的蛹室裏產卵,而是選擇通道入口處的內壁,祂花了36個小時,幾乎不間斷地,法伯估算,應該產下超過兩千顆的卵,白色的、蛋形的、非常小的、長約2/3mm的卵。

這麼多數量的卵,法伯猜想「新生的幼蟲從卵裡孵化出來後會大量遭到滅亡,因此需要有這樣大的數量。」這些卵產下一個月後,也就是9月底或10月初,開始孵化。法伯原本設想這些剛孵化的幼蟲應該會想辦法跑到蜂巢去,以便進行寄生行為,結果沒有。這些幼蟲只是靜靜待著,法伯試著將祂們撥散,但沒有用,祂們很快就又聚在一起了。

這一章的故事,法伯就寫到這裏,西塔利芫菁從蛹裏出來後馬上進行交配、產卵,以及幼蟲剛孵化的情形。這只是一個開頭,還稱不上很特別的生活史開頭。但我相信,接下來的三章,會一章比一章更吸引你的。兒子,你會在最後這四章的閱讀過程裏,更加佩服法伯。他為了解開對西塔利芫菁生活史的疑惑,進行了非常仔細的觀察,長達3年之久。試想他花3年的時間觀察,並進行實驗所付出的心力,就會覺得他花四章來寫其實還是非常節省內容的。我相信光是他在觀察過程裏所遇到的種種過程與想法,就有許多值得書寫的內容,可供我們參考的。但是,這些內容我們是無緣看到了,因為法伯只專注在西塔利芫菁的生活史。當然,我相信光是西塔利芫菁精彩的生活史,就足以吸引我們閱讀,並發出無比的讚嘆聲了。

兒子,我在這封信上附的照片是我在台灣最常見到的一種芫菁,中文俗名豆芫菁。我常見到祂們一大群聚在植物上,大啃葉片。許多時候,那株植物幾乎被啃到只剩植莖與葉片的粗脈。祂們集聚在一起啃食時,總會感到祂們是那麼的急迫,拚了命的吃,邊吃邊拉屎,而且,許多時候伴隨著好幾對芫菁在交配。交配時,雌雄的觸角交繞成DNA雙螺旋的樣子。連交配時,在一旁觀察的人,也能感受到祂們那種急切感,顫抖,耐不住性子。吃與性對祂們來說是如此急切,讓我不禁聯想到法伯在這一章所提到的部份內容。當然,豆芫菁的成蟲生活史肯定比西塔利芫菁還長,原因是豆芫菁還會忙著吃這件事,而西塔利芫菁則是把吃給省略了,直接交配,然後沒幾天就死去。

豆芫菁的幼蟲也會寄食在其他昆蟲的巢裏,但不像西塔利豆芫菁選擇條蜂,豆芫菁選擇的是蝗蟲產在土裏的卵作為寄食對象。當然,這只是我所閱讀到的資料,生活史的描述我卻不曾看過哪一位台灣昆蟲觀察家的文字與照片記載。也許,兒子,你可以試一試這個主題。你就會幾乎不可思議地想,約150年前的法伯,沒有今日的科技或工具,卻能進行這麼了不起的觀察與記錄,真的是太令人佩服了。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羽扇綸巾話魯冰花

作者:江某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笑談間,樯橹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

當手中握住繁華,心情卻變得荒蕪,才發現世上一切都會變卦。
當青春剩下日記,烏絲就要變成白髮,不變的只有那首歌,在心中來回的唱……

魯冰花因在民國78年改編自鍾肇政同名小說拍成的電影而膾炙人口,但實際上很少人見過魯冰花。台灣曾在1950年代因平鎮茶改廠的大力推廣而成為桃竹苗一帶茶園栽培面積最多的綠肥植物。民國60年後,化學肥料取代有機綠肥普遍施用,此後就再也看不到魯冰花了。

木柵貓空的魯冰花

魯冰乃音譯於植物學名:Lupinus lutens中的Lupin,在希臘文裡意味著「悲苦」。因其種子苦澀,當人們含在口中時,其苦澀令人不自覺地皺眉,露出如同痛苦般的表情,故而取意之,也正如這部電影的悲傷情節一樣。魯冰花又名羽扇豆,為豆科植物。原產於南歐地中海一帶,該屬植物約有500多種,台灣引進的黃花品種,即為黃花羽扇豆。因豆科植物根部有根瘤菌共生,能吸取空氣中的游離氮,具固氮作用,且羽扇豆耐酸性強適合以間作法植於喜酸性土壤的茶園,於開花後犁入泥土當綠肥。此綠肥利用法早在西周時期即已習用,《詩經·周頌·良耜》:「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就是將田間的苦菜及蓼科植物等雜草犁入泥土裡腐爛當綠肥,而所種的作物就會長得茂盛。

羽扇豆之名乃緣於其掌狀複葉形如古時儒士手持的羽扇,而此形象最容易讓人聯想起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儒雅神態。然而,羽扇綸巾之用語卻是源於蘇軾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笑談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其中的羽扇綸巾指的卻是周瑜,而非諸葛亮。東晉‧裴啟的《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麾三軍,三軍皆隨其進止。」可見諸葛亮的裝扮是羽扇葛巾,亦較符合其恬淡的個性。葛巾為葛布作的頭巾;而綸巾係以青絲帶編成的。扇子和頭巾在那個時代常見於文人的衣著打扮。而明初《三國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羽扇綸巾,係作者羅貫中心傾於漢朝正室後代的劉備及輔佐他的孔明而加以美化。事實並無草船借箭及登壇借風,諸葛亮甚至不曾參與赤壁之戰的決策。這些均不見於記錄三國時期斷代史的《三國志》中,只有周瑜領著三萬水師獨自面對曹操的15萬大軍。

台灣生於日據時期的文學作家,其作品中以植物為名,最早的有吳濁流的台灣連翹,之後有楊逵的押不扁的玫瑰、鍾理和的夾竹桃及鍾肇政於民國50年發表於聯合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其中以拍成電影的魯冰花最為人熟知,但當時電影將「魯冰花」直譯成〈The Dull-Ice Flower〉實在讓人看了不知所云?

魯冰花的種子富含油脂,能使肌膚細嫩光滑,故早在羅馬時代即頗受女性喜愛。而近幾年發現其種子中所含的羽扇豆蛋白是一種植物性胜肽,能預防光老化現象,修護日曬造成的老化傷害。「胜肽」係為小分子的蛋白質,由胺基酸所組成,而膠原蛋白為大分子蛋白質,由於分子大較不易吸收,小分子的胜肽則容易被肌膚吸收,因而再度成為美容熱銷的商品。

看過魯冰花電影的人,其實對魯冰花並沒有太多印象。因為影片中只有片頭的介紹及片尾有帶到魯冰花畫面,大部分情節與魯冰花並無直接關連。而小說的最後一段是「魯冰花謝了,留下一粒粒種子,明年又會開出一片黃色花朵點綴人間,在這一開一謝之間,使茶園得到肥料。然而,人世間可貴的天才之花謝了,到底會留下些什麼呢?他迷惘了……」作者藉由魯冰花開出美麗的黃色花朵,開花後,被犁入泥土當綠肥,使茶樹得到養分,象徵早逝的美術天才兒童,雖早逝,但也許會帶給人們一些啟示吧。

本文轉載自得閒集

Top

 

燈塔小舖

作者:薛麗妮(蝦冰蟹醬負責人)

讓自己成為風景的一部份—週六下午鼻頭國小山腳下的燈塔小舖一遊,藍老闆給了我這樣的聯想。

2012年3月24日剛好是農曆的3月3日,中午祭拜過祖先,與家人小聚後,朋友邀我到石城騎腳踏車。福隆到石城在早期有一個長達2.6公里的火車隧道,後來火車改道,閒置多年的隧道前幾年整修成腳踏車專用的空間。

租了四輛腳踏車,快意的從宜蘭石城穿越隧道來到新北市福隆。在福隆的隧道出口,有在地住家開了「丟丟銅」咖啡小店,朋友說要支持在家鄉謀生活的人,所以進去每人點一杯咖啡喝。丟丟銅老闆娘是一流的導覽人才,非常熱心的問我們打那個方向來,從基隆來就從福隆國小進來,再騎腳踏車到石城,從宜蘭來就在石城騎腳踏車過來。看天候還早,老闆娘建議我們到雙溪,往太平的方向走可以賞櫻花以及欣賞海芋、買海芋。

好想就近去看海芋田,手握方向盤的朋友堅持要去鼻頭角的燈塔小舖。燈塔小舖的老闆是我國中同學的妹婿,這三、四年來帶過幾位朋友順道過去喝咖啡,後來我的幾位朋友都成了常客,特別是這次同行的朋友。

每次到燈塔小舖總會遇到刻意繞道進來喝杯咖啡的熟客,咖啡尚未喝完,老闆如果正在煮地瓜,就會端上免費的地瓜請大家吃,有多餘的水果也會熱情的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杯咖啡賣不到50元,好大一碗石花凍才賣25元,很多客人包括我在內都跟他說過東西賣得太便宜了。他說地點太偏僻了不能賣太貴,該有的利潤有了就可以了。

燈塔小舖原是藍老闆的祖母開的小雜貨店,早期鼻頭國小學生數多,小雜貨尚可維生。祖母往生後,從事烘焙業的藍老闆就接手將小店改成目前的小舖。藍老闆住基隆,假日時就到鼻頭角開店,平時在基隆備料,特別是他做的乳酪蛋糕非常好吃,很多人一次都帶上十盒回家分享親友。

很多小地方讓人一遊再遊,風景美有時也不是必然的條件,知道有個角落適合落腳,知道有人能給予熱切的招呼、會遞上溫熱的茶水、聊上幾句無關痛癢的話,經常比美麗的景點吸引人。

Top

 

【有毒污泥愛你好】看吧,都是為你好

作者:John Stauber、Sheldon Rampton;譯者:白舜羽、劉粹倫

1992年,水環境聯盟自稱為「非營利的技術與教育組織,致力於保存與拓展全球水資源環境」, 並獲得美國環保署30萬美元的補助,以「教育民眾」瞭解污泥的「有益運用」。該聯盟在1992年12月的通訊刊物中還聲稱:「本次活動亦將結合本聯盟的長久努力,推動『生物固形物』這個詞彙的使用。」

「有益運用」是業界的婉轉說法,用來取代「把污泥灑在田裡」這種行為。早在這次的強力推動之前,這種作為就已經行之有年。密爾瓦基的污泥抽乾水份後,便以「溝泥肥」當做草坪、園藝用的肥料,行銷全國70年。其他的城市也有生產污泥產品,如芝加哥的「沃土」、洛杉磯的「硝酸土」、休士頓的「休士土」。 1980年初期,溝泥肥中含有高濃度的有毒重金屬鎘,肥料袋上還有警告標示寫著:「不可用於蔬菜等可食用的作物或果樹。食用含溝泥肥土壤所種植的作物可能會影響健康。」 然而在現行的聯邦法規下,多數污泥產品均無此警告標示。消費者大多都不知道上千英畝的耕地,從中西部的酪農業一直到佛羅里達的橘子園與加州的果園,都持續用這種工業與人類污泥的副產品來「施肥」。理論上,這種農法似乎是回歸源遠流長的自然堆肥系統,但仔細想想,幾世紀前的有機農夫可不用擔心他們自己的水肥中會含有如戴奧辛、石棉、DDT或鉛等豐富的「佐料」會污染到自己、地下水跟食物。

流行傳染病學專家克拉瑪從1970年代末便開始研究相關議題,他表示:「這種罔顧人命的做法真的讓我很震驚,而且環保署竟然還積極推動,哄騙全美各地進行污泥堆肥計畫。」他也認為環保署處置污泥的計畫將「構成對一般民眾的重大健康威脅,尤其是長輩、小孩、病人:一方面是惡臭,另一方面會造成輕微的過敏反應……甚至有可能導致嚴重的疾病」。

綠色和平組織與有害廢棄物公民情報中心的環保人士提出污泥有害的警訊,但多數團體都採信政府的說法,認為把廢棄污染物用在農地施肥是最不惱人的做法。有些團體甚至大力支持農地施肥,同樣這批人在1970年間也推動淨水法,現在發現自己處境尷尬,必須為法案的後果,也就是堆積如山的有毒污泥找條出路。曾任職於環境防護基金會的克拉克表示:「污泥農地施肥是讓營養素和有機物回歸土壤的最佳方式,這也是資源回收的一種,就像是回收報紙或瓶罐一樣。只要採取正確的防護措施,這種做法也可以算是環保,或甚至是對環境更有益處。」

壞消息是,「正確的防護措施」從來就不曾啟動。席諾比是賓州廢棄物風險教育基金會的風險管理顧問,他說:「我同意人類排泄物可以用更安全的方式施用在土地上,問題是,當今很少有人用安全的方式處理,主要原因是環保署只顧著解決『棄置的兩難』,已經沒空管安不安全了。」

塔吉特博士是專精鉛污染研究的化學家,他認為光就污泥裡的鉛含量就非常值得警惕。他說:「使用污泥當肥料對於土地所構成的鉛危害,遠比使用含鉛汽油來得大。所有的下水道污泥都因為處理過程的關係,造成鉛濃度提升……鉛是一種很毒且會累積在體內的毒物,鉛中毒會導致嚴重的智能障礙或死亡,目前已知鉛會影響造血過程、維他命D代謝、腎功能、神經傳導。僅就含鉛的觀點來看,要說污泥『安全無虞』,就得接受棄置污泥地區的下一代智商會變低的事實,更別提其他有毒物質會把我們給怎樣了!」

塔吉特無法相信「政府竟然把納稅人的錢花在這麼可惡的地方」。他指控:「污泥施肥計畫是一場大騙局,那些聽起來很了不起的說詞,比如說『污泥是一種有益的資源』或是『污泥跟肥料一樣安全』,不過是拿來騙一般民眾的聰明藉口……事實上,其中只有1%至3%對植物有益,剩下那97%至99%都是遭到污染的廢棄物,根本不該放在民眾居住的地方……污泥施肥不是一個真正的處理方式,而只是把處理廠的污泥清掉,轉而弄進土壤、空氣與地下水裡。」

相關:

【有毒污泥愛你好】有毒灰渣的合法污染!

【有毒污泥愛你好】屎尿齊飛

【有毒污泥愛你好】水肥簡史

【有毒污泥愛你好】祕密成份

【有毒污泥愛你好】玫瑰改名依舊香?

有毒污泥愛你好:揭開黑心公關的祕密檔案

Toxic Sludge is Good For You! : Lies, Damn Lies and the Public Relations Industry

作者:John Stauber、Sheldon Rampton
譯者:白舜羽、劉粹倫
出版社:紅桌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2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780903
裝訂:平裝
定價:35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副刊責任編輯、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