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0.0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不餵才是真愛 柴山獼猴特別凶?餵出來的!

照片來源:營建署

民眾對於柴山獼猴攻擊人類、搶背包、入侵商家、民宅等事件,深惡痛絕;但法令也明令不得餵食,仍有不少民眾知法犯法。餵食使人猴同蒙其害,學者指出,柴山 (壽山)獼猴因人類長期餵食,失去對人類的戒心,以至於距離太近,衝突不斷;最好是現在就停止餵食,讓獼猴回到野生棲地。

有些民眾基於善心,認為不餵食獼猴就會餓死,但這種做法並不正確,應考慮自然承載量,而非以人為餵食,造成猴子族群數增加。學者說,「讓獼猴回到原始棲地找到食物來源」,藉由人類行為的節制,當獼猴學習到在步道無法取食,就會回到天然的棲地。「野生動物不會讓自己餓著,會重新適應天然的環境」。除了不餵食,一些人為使用如私闢休息區的行為,也應停止,改以經營其自然棲地替代。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我們的島:猴平相處
我們的島:猴不教 誰之過
即報即拆  柴山不容私闢休息區
首座國家自然公園 民間論壇體檢柴山經驗

2012麥格塞塞獎|赤棉良心犯之子 帶農民種出高產無毒稻作

作者:Veasna Prom(Rappler.com記者);蔡青媖編譯、楊璧如審校

10多年前的柬埔寨,剛結束長期內戰,戰後經濟蕭條,農民很難自己給自足;但如今多數柬埔寨農民的稻作收成質優量豐,植稻過程不再使用有毒肥料與殺蟲劑,這一切得歸功2012年麥格塞塞獎得主柯陽新博士。

12年前,柯陽新讀到一篇有關強化稻作栽培體系的文章。文章提及,1980年代一名法國傳教士在馬達加斯加成功引用此套栽培體系。他士當下心想,採用簡單的技術,「用更少的成本生產更多稻米」,這不正是柬埔寨農夫所要的嗎!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一個可以吃的小鎮

作者:林珮芸

。誰說英國沒有好食物?距離曼徹斯特(Manchester)約1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古老的小鎮托德摩登(Todmorden)開始在學校、火車站、醫院、社區活動中心等等,任何開放式空間,開始種起可食用的蔬菜水果,晉升為英國少數得以自給自足的城市,不只活絡了這個歷史小鎮,更帶來大批的觀光客,成為都市轉型成功的典範。

故事得從一個熱情充滿活力的社會運動開始,2008年初春,因為一個關於關心未來發展的研討會,潘小姐(Pam heard Tim Lang)到瑪莉(Mary)家串門子,討論到可不可以不需要等政府,用自己的力量就可以為未來做一些事,說著說著,瑪莉的女兒便從房間裡大喊:何不叫做 「Incredible Edible Todmorden」(不可思議可以吃的托德摩登),也因此這個簡稱為IET的組織特別歡迎大喊式的創意(Don’t forget to shout if you have any idea)。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印度政府為了保護濕地遏止開發,編列了2億4千萬盧比,在濕地邊界豎立樁界,以明確的分界,遏止入侵濕地。有的國家花錢預防環境破壞,有的卻是花大錢收拾善後,蘇格蘭的塑膠汙染,不僅造成海洋動物生存的危機,人類每年還要花8億台幣來處理,蘇格蘭想效法英國其他地區開始徵垃圾袋稅,遭民眾批政府搶錢。希望大家從自己做起,打破使用塑膠袋的習慣,減少製造塑膠垃圾,保護環境也可省下荷包。

日前核四廠因「智能不足」裝錯金屬導線管,使外界對核四廠後續工程感到憂慮,但能原會主委表示,核四目前還未到不停工就無法收拾的狀況,話雖這麼說,但還是令人堪憂。

全球暖化會導致延後樹葉正常變黃的時間,美國現正吹起賞楓潮,帶來許多的商機,而在台灣,一樣因暖化使得櫻花等不到春天,在10月就盛開了,氣溫亂了調導致花序全亂,雖然特殊景象讓人大開眼界,不過也透露出警訊,自然界不再自然。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行動參與|十月十日的反核活動真熱鬧

主辦單位:七喜社

由七喜社創主辦的永續反核活動,讓參與活動者到反核店家可當場索取真相明信片填寫寄出,讓參與的人能接觸不一樣的說法,並為現場為反核傳遞真相 !同時販售整套為綠盟募款。

十月十號,帶著你朋友的地址,到各反核店家選取一張真相明信片填寫,活動免費幫忙代寄!一起為反核傳達真相吧!

免費索取地圖

論壇|挑戰李鴻源!美麗灣違建等老天來拆嗎?

作者:潘翰聲

台東縣政府以BOT和美麗信財團共同開發的美麗灣渡假村,已被最高法院分別判決環評和建照皆無效定讞,相對於環保署長沈世宏表態要拆,營建署官員也承認確是違建,內政部長李鴻源卻只說「我們是政策單位,不是執行單位」,「如果台東縣府有需要,內政部會全力協助」,如此被動消極說法,實在是太令人失望,更有違法失職之嫌。

杰拉華颱風僅僅從邊邊掃過,海浪就已經打上美麗灣飯店的游泳池,而該地點位在海灣中段以上,從北往南的盛行潮流之下,早就把美麗信集團以往將廢棄物埋在沙灘下的營建廢棄土挖出來。當前氣候變遷已經令極端氣候機率升高,未來就算政府不拆,老天爺勢必也會幫忙拆,但屆時會是嚴重的公共安全問題,現在政府若未能事先防範將難辭其咎,內政部當然有必要積極處理。

精采內文

 

不餵才是真愛 柴山獼猴特別凶?餵出來的!

本報2012年10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圖片來源:營建署民眾對於柴山獼猴攻擊人類、搶背包、入侵商家、民宅等事件,深惡痛絕;但法令也明令不得餵食,仍有不少民眾知法犯法。餵食使人猴同蒙其害,學者指出,柴山(壽山)獼猴因人類長期餵食,失去對人類的戒心,以至於距離太近,衝突不斷;最好是現在就停止餵食,讓獼猴回到野生棲地。

導正人猴關係

柴山獼猴搶食、入侵民宅、進入超商覓食的報導,甚少間斷,光是9月分別有陳姓、劉姓民眾在柴山遭獼猴搶背包,因此受傷;人猴衝突透過媒體報導,柴山獼猴撒潑的形象深植民心。內政部長李鴻源8月南下高雄壽山國家公園時,曾表示民眾餵食彌猴行為,使其覓食習慣改變,造成人猴衝突,並厭惡彌猴,應從源頭嚴禁餵食行為,他也指示,適當裁罰餵食行為,讓獼猴回復自然習性。

壽山處主任歐正興表示,餵食行為早已存在,也曾發生過獼猴傷人事件;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自6月公告禁止餵食後,已開出20多張勸導單厲行執法,期能導正人猴關係。

今年壽山處已針對園區內台灣獼猴行為、族群,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秀慧進行調查,並將根據此項研究結論發展教案,傳播正確的觀念,也將於幾處登山口進行環境教育,讓進入園區的遊客先有心理準備,預防人猴衝突的發生。

非典型獼猴行為

柴山獼猴並非一開始就會與人搶食,即使在1990年代,獼猴與遊客的關係也還是維持距離。屏東科技大學副教授孫秀慧表示,壽山的台灣獼猴和人類距離很近,常到步道活動,看到人也不會離開;但野生獼猴對人會警戒,人類體型大,本能上就會躲避。

蘇秀慧說,壽山獼猴因長期以來人類餵食,經驗累積使得牠們失去對人類的警戒,認為人類是食物供應者,塑膠袋就是食物來源,不但不會躲避,甚至會主動接近;人類不給,還會有搶食的行為。他估計,柴山90~100%獼猴行為都是如此,這是學習的結果,而非天性。

柴山獼猴的行為不能代表所有台灣獼猴的行為,這裡的族群數占全台獼猴比相當低。蘇秀慧粗步推估柴山約有1000隻個體,佔不到全台獼猴族群推估數25萬隻的1%;99%野生獼猴,人類幾乎無法接觸。壽山的獼猴形象之所以如此鮮明,是因為媒體報導,增加曝光率。

針對人猴衝突發展對策

歐正興認為,導正人猴關係應優先進行,對民眾說明為何不能餵食野生動物,希望此處的獼猴和人類保持距離。

此次進行的族群量調查之後,將持續監測,如族群數確實超過承載量,有可能會會同高雄市政府,實施獼猴TNR(捕捉、絕育、放回)。

不過蘇秀慧認為數據並不能完全作為經營管理的依據。即使族群數不多,但若人猴互動經驗不佳,甚至衝突不斷,仍應發展策略,針對個案理處,而非控制族群數量。獼猴擅入當地住家以及商家、對居民產生干擾,搶食等行為,都應想辦法處理。

事實上,高雄市已有獼猴監獄用以處罰擾民的獼猴。高雄市農業局在柴山建了約10坪大小的猴子監獄,對於行為偏差的獼猴打晶片,累犯還會終身監禁。雖然知道這些行為是受人類餵食影響,但或許是因為人類社會,關獼猴比關人更容易吧!

食物是改變獼猴的關鍵

蘇秀慧說,有些民眾基於善心,認為不餵食獼猴就會餓死,但這種做法並不正確,應考慮自然承載量,而非以人為餵食,造成猴子族群數增加。

「讓獼猴回到原始棲地找到食物來源」蘇秀慧說,藉由人類行為的節制,當獼猴學習到在步道無法取食,就會回到天然的棲地。「野生動物不會讓自己餓著,會重新適應天然的環境」

因此除了不餵食,站在獼猴棲地復育的立場,壽山一些人為使用而改變棲地的行為(如私闢休息區造成棲地的破碎),降低獼猴的食物來源,也應停止,改以經營其自然棲地替代。

不餵食獼猴知易行難

蘇秀慧在之前接受本報採訪時即表示,台灣民眾不知道如何與野生動物互動,當民眾遇到野生動物就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民眾也未能從教育或大眾傳播的管道學習。同樣的呼籲,他又說了一次

「台灣獼猴是壽山珍貴的資源,」而人的行為是可以規範的,蘇秀慧期待透過不餵食、不帶食物上山、不干擾、不接觸等原則,讓人猴各走各的路,才能讓人、野生動物、環境多贏。

民間團體多年前就提出還地於猴、嚴守獼猴「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三不政策以及鎖定特定獼猴處理。只是多年過去了,除了科技更進步,讓柴山獼猴的惡名遠播,高雄市也將壽山拱手讓出,唯有民眾自覺性的改變行為或厲行執法,否則只能原點打轉。

Top

 

綠色電報|一個可以吃的小鎮

作者:林珮芸  

拋磚引玉的創意菜園

「現在到院子裡摘一小把香草,你問我什麼跟肉類最搭?嗯,這因人而異,但我會說鼠尾草,喔,你看看,現在鍋子裡散發出迷人香味,太棒了!」風靡全球的創意主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 來自美食貧瘠的英國,電視上的他顛覆傳統印象,用靈魂搭配搖滾樂,輕鬆做出一道道令人食指大動的料理好菜。誰說英國沒有好食物?距離曼徹斯特(Manchester)約1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古老的小鎮托德摩登(Todmorden)開始在學校、火車站、醫院、社區活動中心等等,任何開放式空間,開始種起可食用的蔬菜水果,晉升為英國少數得以自給自足的城市,不只活絡了這個歷史小鎮,更帶來大批的觀光客,成為都市轉型成功的典範。

故事得從一個熱情充滿活力的社會運動開始,2008年初春,因為一個關於關心未來發展的研討會,潘小姐(Pam heard Tim Lang)到瑪莉(Mary)家串門子,討論到可不可以不需要等政府,用自己的力量就可以為未來做一些事,說著說著,瑪莉的女兒便從房間裡大喊:何不叫做 「Incredible Edible Todmorden」(不可思議可以吃的托德摩登),也因此這個簡稱為IET的組織特別歡迎大喊式的創意(Don’t forget to shout if you have any idea)。

於是很快地募集到約59名義工,接受採訪的資深志工Estelle說:這一切就像是野草莓擴散一般,關於」不可思議可以吃的托德摩登」的故事經過口耳相傳,許多各行各業,不分男女老少的居民,義不容辭參與這個像是嘉年華般的計畫,大家交換種子、幫忙除草種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鎮內各處開闢田園及種植蔬果。不管是民用建築、大學校園還是超市的停車場等,各個角落都能發現種植了許多新鮮香草、多汁蔬菜及美味水果,不但美化市容,更提高有機在地農產品的自給自足率。這些地方的小型田園、花圃,每一塊地都受到認養,經過整理及灌溉,生長出符合在地樣貌鮮嫩可口的果實,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免費取用。

小鎮靠賣菜吸引大批觀光客

IET計畫到目前為止使用了70處城鎮中的花圃,種植覆盆子、杏子、蘋果、黑醋栗、紅醋栗、草莓、豆類、櫻桃、薄荷、迷迭香、百里香、茴香、馬鈴薯、羽衣甘藍、紅蘿蔔、萵苣及洋蔥等蔬菜和藥草。創辦之初僅僅是希望提高Todmorden糧食的自給自足率,沒想到經過短短5年的時間,原本漸漸沒落的小鎮竟然重新繁榮起來,成為英國首座能夠完全自給糧食的城鎮,經過眾多媒體的大肆報導,這個靠近北英格蘭的小鎮變成熱門觀光景點。

各項計畫的重要推手Estelle說:聽起來很瘋狂,但這是真的。Todmorden原本只有一家旅館,但為了因應越來越多的」蔬食觀光行程」(vegetable tourism),終究開了一家民宿(Bed& Breakfast)。絡繹不絕的訪客為小鎮帶來生氣,幾乎每週都有一團,特別是有來自西班牙、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有機愛好者,他們希望可以停留久一點,參觀當地市集、農場、學校。起初,這些習慣在泥土上工作的義工很擔心,沙盤推演地模擬「他們是付費來的,期待的是專業的旅行社規劃路線,我們真的可以嗎?」「萬一她們穿高跟鞋來怎麼辦?」「還有還有,語言障礙怎麼克服?」

然而,等到參訪團真正抵達的那一天,活動進行異常順利,有7位自告奮勇的義工自願當翻譯,創辦人潘小姐(Pam)在溫馨的咖啡店為來賓簡報,大家就像老朋友般聊了一些具有深度的話題,不管外面天氣陰濕寒冷,之後大家到市內市集試吃有機起士、手工果醬…主客之間氣氛輕鬆愉快,大量的笑聲與慧詰的談話,不時的擁抱與身體觸碰,是土地將人們的心串聯在一起。

新土地哲學

來自英國的新農夫運動不只用好食物改變世界,同時也改變一般人對土地的認識。IET計畫是第一個與位於英格蘭北約克郡,也是Todmorden中央主管機關的卡德戴樂市政府(Calderdale Council)簽署社區成長證明(community growing licence)的非營利性組織。這項協議並非紙上談兵的作秀,議員Coun Ian Cooper說: IET足以作為全國城市的典範,從社區率先灑下種子,很快地醞造繁花遍野,社區工作也可以有了不起的影響力。

對IET成員來說,政府官員的支持代表主流大眾對於土地價值的轉變,從前人們總是為了爭奪土地財產而糾葛不已,變賣不動產、土地私有化,以致於沒有人願意與旁人分享大地的美好。藉由政府的支持,目前已有健康中心、火車站、消防隊、學校等等加入IET計畫,更有民眾願意捐獻一部分私有土地供大家種植。每一天因為在地食物的生長,組織單位的成員有了新任務,大家一起照顧菜圃,輪流灌溉除草,讓土地發揮更有效的利用與價值。新土地哲學教會我們如何分享與奉獻。

美食啟蒙者讓食物更好吃

美好的一餐包含三要素:好吃的食材、美味的料理與好友的相伴,缺一不可。有了好吃的在地有機新鮮食材,當然也要學會如何烹飪。IET計畫中唯有個職務是有給職,那就是」美食啟蒙者」(Food Inspirer),換言之也是醞釀美食的啦啦隊長。目前兩位正式員工分別為Sally和Pauline,她們的任務是在Todmorden內七所高中,協助校方準備營養餐點,教導煮飯阿姨營養學與正確的食物觀。聽起來很熟悉?沒錯,這也是讓英國廚師傑米奧利佛一炮而紅的里程碑計畫,食物改革運動(Food Revolution)。

現代英國普遍失去對生鮮食物的認識和品味,大量加工食品讓國民健康亮起紅燈,傑米奧利佛曾經說過一個笑話:「現代的小孩以為薯條就是蔬菜,噢!當然也包括番茄醬。」食物總部」(Food Hub)是英國樂透公益信託與高中學校合作的食物教育計畫,讓食物專家走進廚房,示範如何料理新鮮食材,運用簡單技巧創造出色香味俱全的餐點;此外,Sally和Pauline還特地為了忙碌的媽媽,準備了免費的教育課程,這樣結合政府、學校與企業支持的計畫,正一點一滴為永續的幸福作投資。

這群來自各行各業的志工,包含有童子軍甚至是幼稚園的娃娃兵,每月定期聚會一次,從菜園、校園到廚房,無處不是學習的場域。每個參與的人都樂在其中,並且盡力發揮創意讓行動變成一件新鮮有趣的特別體驗。地球上的每個人類都渴望友誼,把在餐會上交換名片的工作忘了吧,IET計畫邀請大家開開心心來吃飯;

「來和我吃飯吧」(Come Dine with Us)活動在不定期的週末舉辦美食大會師,有專人為您料理好吃的餐點,而您的工作僅僅需要好好享受美食。

在聚會裡,食物才是主角,無論是手工峰蜜、有機培根、友善雞蛋還是療癒性香草,都帶給人滿滿的幸福。大人忙著料理各式各樣的異國美食,孩子也沒閒著,在一旁有樣學樣;眼尖的人會瞧見人力果汁機,一台腳踏車加上一台果汁機,透過人力的方式,不需插電很快就有一杯元氣滿滿的蔬果汁,節能減碳又減肥,難怪大家玩的不亦樂乎。每年9月是收成的時節,一年一度的豐年祭便盛大展開,大家齊聚在一起,謝謝上帝也謝謝彼此,因為人的互助與分享,讓一切如此充滿意義與能量。

社區,是未來地圖上的新地標

IET計畫創立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這樣新穎但簡單的構想,竟能使小鎮成為未來自給自足生活模式的勵志模範。以往用來放置垃圾或提供寵物便溺的地方,轉變成種植藥草及果樹的田園,當地居民不只共同投入付出,並開始採收農作物。這樣的體系改善了社區關係,如同」在地的幸福經濟」 (Deep Economy)一書中提到,社區才是未來邊界的定義。這項計畫的成功,啟發許多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進行自己的公眾田園計畫,如西雅圖開始著手種植可食用的森林(Seattle plans edible forest)。

什麼樣的土地,開出什麼樣的花朵,不管城鄉之間如何被界定,或許我們應該重新以」社區」(community)概念來定義,」在地的幸福經濟」書中說,現代建築師和規劃師認為,社區為密度大到能讓社區創辦學校和商店,但又小到能讓一切設施位於適當的步行距離之內。越大的都市中個人被賦予的責任越小,因為忙碌的生活讓人們的感情退化,因為緊湊的腳步讓我們無法幫助他人,如此就算有高經濟成長率也不會快樂。

台灣近來漸漸盛行的農夫市集、二手物交換活動、簡單生活節等,也許是大家感受到超過金錢以外的價值,城市的永續發展需要居民的努力付出而非消費透支,如同高漲的油價輕易地讓都市人恐慌不安,因為我們依賴都市太深早已失去自給自足的能力。《在地的幸福經濟》提醒我們,寧願用3%~5%的經濟成長率,換取永續但緩慢的成長,也不要因為15%的巨幅成長率而犧牲自然環境;人們可以在那些離我們很遠的地方、看不到結果的地方消費忽略永續 ,但絕對不願意在家附近做相同的事。

從英國Todmorden的案例我們看到,「社區」才是帶動經濟成長的新標竿。

參考書目: 在地的幸福經濟

※本文原刊於GREEN綠雜誌 2012.08,轉載自@Simple部落格。

Top

 

2012麥格塞塞獎|赤棉良心犯之子 帶農民種出高產無毒稻作

作者:Veasna Prom(Rappler.com記者);蔡青媖編譯、楊璧如審校

2012年麥格塞塞獎得主柯陽新博士(轉載自Rappler.com,Sothea Ines攝)10多年前的柬埔寨,剛結束長期內戰,戰後經濟蕭條,農民很難自己給自足;但如今多數柬埔寨農民的稻作收成質優量豐,植稻過程不再使用有毒肥料與殺蟲劑,這一切得歸功2012年麥格塞塞獎得主柯陽新博士(Yang Saing Koma,音譯)。

柯陽新為一名農業工程師,2000年他設立農業研究發展中心(Center for Study an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CEDAC),為柬埔寨引進強化稻作栽培體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有了這個系統,柬埔寨農夫更能善用現有資源,不再使用有毒肥料與殺蟲劑,並增加稻作收成,以更少的成本生產更多的稻米。

PRODUCING 'MORE WITH LESS' with the SRI technique. 以強化稻作栽培體系「用更少的成本生產更多稻米」,CEDAC提供12年前,柯陽新讀到一篇有關強化稻作栽培體系的文章。文章提及,1980年代一名法國傳教士在馬達加斯加成功引用此套栽培體系。他士當下心想,採用簡單的技術,「用更少的成本生產更多稻米」,這不正是柬埔寨農夫所要的嗎!

他接受Rappler.com訪談時表示,「幫助柬埔寨趕上其他國家,得從農業開始。」也因此,強化稻作栽培體系在柬埔寨大為成功。

有了此創新技術,農夫可使用住家附近的水與土壤,應用簡單的種植技術系統,並投入較低 的成本,就可提高稻米產量。種植過程中,只須用到自家附近的資源。

教導農民

在東南亞地區,柬埔寨仍是極度貧窮國家。柬埔寨農業研究發展中心的數據指出,該國有 65%的人口以稻作生。2000年,柯博士採用強化稻作栽培體系,著重於教導農夫此項技 術。當時,許多農夫種習慣在種稻過程噴灑化學肥料、殺蟲劑以及大量的稻種(palay)和 水,成本極為昂貴。「他們使用錯誤的方法,太過依賴化學肥料與殺蟲劑。他們不知道正確 的植稻方式。透過強化稻作栽培體系,他們學會了正確的種稻技術。」

只是,一開始他們都無發接受。柯楊新表示,「這些農夫剛開始很不習慣,就像是要右撇子 使用左手。」 他還是花了很多時間說服這些農夫使用新技術。幾個月後,有近30名農夫在柯博士的教導下 學會此項新技術,他們分別來自四個不同省分。許多農夫對收成結果頗為滿意,透過口耳相 傳,現在柬埔寨有越來越多農夫使用強化稻作栽培體系。

2000-2006年,使用強化稻作栽培體系人數成長。資料來源:柬埔寨農業研究發展中心 (CEDAC)2000年,強化稻作栽培體系從鮮有人知,發展為成功故事。5年後,柬國政府支持此栽培體系,成為該國農業發展的策略。如今,多數柬埔寨農夫皆採用此栽培體系,但柯楊新認為還有進步空間,「我擔心有些農夫就算採用此栽培體系,還是未能完全瞭解其中的技術。」

他有一項新計畫,就是多鼓勵農夫採用此栽培體系以提高生產量外銷,用以創造上百萬的出超,藉此增加上百萬的收成盈餘。

從無到有

柯楊新父親生活貧困,在柬國是名老師。紅色高棉時期父親因身為知識份子而遭批鬥。在波布(Pol Pot)殘暴的統治下,柯楊新與家人被迫離開家鄉,不久後他父親遭處決,其長兄則在勞改營餓死,那是「我生命中最痛苦的經歷」。

1979年越南軍隊推翻紅色高棉政權,當時柯博士還是一名青少年,他努力賺錢生活,並自費 就學。他說:「我早上讀書,下午賣米和蔬菜。」 由於學業表現傑出,1984年他拿到全額獎學金,赴德國留學。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拿到農業 發展的碩士與博士學位,並在新的文化環境中獲益良多。1995年柯博士返國,在金邊的皇 家農業學院擔任教授,之後成立農業研究發展中心。

他的夢想是:有一天柬埔寨能不假外援,憑著人民自己的力量提升國家競爭力。

※ 參考資料:菲律賓網路媒體Rappler.com

Top

 
 

遏止開發 印度標註加爾各答溼地邊界

本報2012年10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蘇瑋佳編譯,鄭鈺琳審校

東加爾各答溼地上的水鳥(節錄自[BirdPhotoIndia] 部落格,Arijit Banerjee攝)印度東加爾各答溼地管理局(EKWMA)決定應環保人士要求,在拉姆薩公約認可的國際級溼地邊界,豎立水泥樁界以遏止入侵,EKWMA技術主任Arijit Banerjee說,溼地的西、南、北界將設置註有座標的巨石或樁界,「由東加爾各答溼地鄰接都市、且最易遭入侵的部分開始。」

樁界高5英呎,一半埋入地面,其上註記該樁界的經緯度,並在東加爾各答濕地圖面上註明這些標柱的位置,同時公佈在網站上。「一開始的目標是設置2,540根樁界,以金屬固定,兩兩相距在視線可及的範圍內,不超過300公尺。」Arijit Banerjee補充道,EKWMA已編列2億4000萬盧比推動此計畫。

曾於1980年代,成功阻止私人開發商DCL在東加爾各答興建世貿中心的Bonani Kakkar樂見此一決策,這位環保人士說,「明確區分拉姆薩溼地與周邊地區的界線非常重要,通常人們會以『沒注意到』為由入侵溼地,一旦設置樁界,這個藉口就不成立了。」

2012年初,印度時報和運動人士包括Bonani Kakkar、AK Ghosh等人,成功地阻止土地掮客入侵露比醫院後方的Collector Bheri溼地群。EKWMA強力干預,要求警察在加爾各答市營公司(Kolkata Municipal Corporation, KMC)的協助下拆除圍繞在43 bigha (1 bigha約合1337.8 m2)大小水體外的圍牆。現在距離Collector Bheri溼地群不遠處,位於Dhapa mouja一塊52 bigha大小的水體已被填平。在那裡,土地被切成3到7 bigha的小單元以每cottah (約當66.89平方公尺) 32,500印度盧比的價格出售。

AK Ghosh也贊同這項作為,但認為要防止開發商看上拉姆薩溼地並大肆收購土地,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如果這些柱子是拔得起來的,那麼種種標示也都可能被移除。設樁界固然好,但更需要的是嚴密的巡守和罰則。」

Arijit Banerjee意識到他所面臨的挑戰,打算針對2006年所訂的東加爾各答濕地管理法提出修正案,移動樁界將被視為不可保釋的罪行,如同1972年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和2003年的森林保育規則,也通知森林部門在候鳥季節協助巡邏。「每個開發商都想要賣出一個有無盡綠意和流水的夢想,但他們沒意識到建築物蓋起來之後,夢想便會隨之消逝,這裡只會剩下水泥叢林而毫無生機。」

※ 同步刊載台灣濕地網;資料來源:印度時報

Top

 

塑膠汙染 蘇格蘭每年八億台幣善後

摘錄自2012年10月4日台灣醒報報導

保組織調查發現,塑膠汙染不僅造成海洋生物生存遭受威脅,人類得額外花費巨資處理這些垃圾,光蘇格蘭在處理海洋塑膠汙染,一年就得花掉1700萬英鎊,約合台幣八億元,而其中最普遍的海洋污染包括塑膠袋、食物包裝與漁具。

英國海洋生態保護協會(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報告指出,蘇格蘭海域及沙灘廢棄物汙染,其中有2/3來自塑膠,而這些原本不屬於海洋的汙染物,幕後黑手都是遊客隨手丟棄垃圾造成,另外,海洋出現塑膠物汙染的比例,也從1996年時的52%,目前提高到62%。

英國「地區海灘維護」活動發起人吉柏森表示,「超過170種生物包括海鳥、烏龜與鯨魚會誤食海洋垃圾作為食物,造成生物餓死、中毒或是慢性死亡。」

目前英國地區正在討論是否要針對塑膠袋進行課稅來降低汙染,去年威爾斯已經開始課徵0.05英鎊(約台幣2.4元)垃圾袋稅,結果大幅降低使用塑膠袋比例,北愛爾蘭預計明年實施,蘇格蘭也打算跟進,目前僅剩英格蘭尚未表態跟進。

英國民間組織「打破使用塑膠袋習慣組織」(Break the Bag Habit)調查,高達75%的民眾,認為課徵塑膠袋稅會減少使用塑膠袋的機會,不過也有56%民眾直批政府搶錢。

Top

 

核四錯用導線 蔡春鴻:不須完全停工

摘錄自2012年10月4日中央廣播電台報導

日前核四廠1號機金屬導線管錯裝、並引發台電回應不當情事,讓外界對核四廠後續工程感到憂慮。原子能委員會主委蔡春鴻4日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答詢時表示,核四目前還未到不停工就無法收拾的狀況。

近日媒體報導,核四廠1號機電器工程發生錯裝不符安全規範的金屬導線管問題,加上先前台電總體檢報告指出有19處問題需要改善,讓核四廠興建安全議題再度受到質疑。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多名立委都希望核四停工,並表示如果核四廠要繼續興建,原能會主委蔡春鴻就應下台。

對此,蔡春鴻表示,假如工程繼續會造成無法回復的狀況,就一定會停工,但目前還沒有不安全到需要做這樣的決定。他說:「所謂的不停工是整場不停工再繼續下去真的無法收拾,當然就會做這樣決定。我們要求它局部停工也不是1次、2次,局部的部分原則跟整廠差不多,局部施工做下去以後沒辦法再recover(回復),我們會要求它局部停工,差不多同樣的原則。」

原能會2013年即將併入科技部與經濟及能源部,並降為三級機關,多名立委擔憂未來將更缺乏管制力;蔡春鴻則表示,核安管制需要許多專業判斷,因此他一再爭取希望恢復成二級部會,並找一流人才監督核能安全。

Top

 

暖化延後落葉 全球賞楓正發燒

摘錄自2012年10月4日台灣醒報報導

全球暖化,各地紛傳高溫,歐洲與日本研究發現,原本應該按時落葉的樹葉,落葉時間都出現延後,而今年美國前8個月平均溫度屢創高溫紀錄,恐怕也將延後落葉時間;不過另一波賞楓重頭戲則接力登場,不僅當地農場業者準備妥當,賞楓熱點之一的佛蒙特州,其經濟效益更達3億美金(約台幣88億元)。

美國今年依舊高溫壟罩,今年1月到8月溫度居高不下,氣象單位預測,如果今年秋冬沒有出現極度低溫,今年恐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另外,波士頓大學卜林美克稍早便指出,歐洲與日本研究都發現,樹葉的顏色已經出現變化,而且落葉時間也變晚。

Accuweather.com網站指出,樹葉進入秋天後由於白天時間縮短,葉綠素(chlorophyll)開始減少,如果秋天白日溫度夠冷,樹葉變色時間就會提早,若是變暖,變色時間則會延後,因此《美國科學人雜誌》編輯菲謝蒂(Mark Fischetti)就表示,「整體而言,全球暖化會導致延後樹葉正常變黃的時間。」

美國賞楓熱點的佛蒙特州,一年賞楓帶來的經濟效益達3億美金(約台幣88億元),鄰州新罕布什爾州賞楓經濟效益也有10億美金(約台幣293億元)。

Top

 

等不到冬末春初 櫻花10月盛開

摘錄自2012年10月4日華視南投報導

受到氣候影響,櫻花花期大亂,南投埔里有不少品種的櫻花,原本應該在冬末春初時開花,現在都綻放了,開出將近6成的花朵,專家說,100年11月開花已經算早,沒想到101年更早。

不是賞櫻的季節,但一朵朵桃紅色櫻花開滿枝頭,綻放的非常豔麗,遠遠看過去,一整排幾10株櫻花樹開了有6成之多,民眾都很驚奇,提早賞櫻,趕快拿手機,拍下不可思議的花開盛況。應該是冬季末春季初才開的櫻花,在秋天報到,而且不只一種開花,南投埔里三個品種的櫻花都露臉,包括,桃紅色八重櫻正常1到4月開花,白色5朵花瓣的山櫻花1到4月開花,還有最誇張的,粉紅色普賢象櫻4月才會開的花提早了半年。專家說,春櫻秋開的主要原因,就是氣候。

天氣該熱不熱該冷不冷,導致花序全亂了,雖然特殊景象讓人大開眼界,不過也透露出警訊,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自然界不再自然。

Top

 

論壇|挑戰李鴻源!美麗灣違建等老天來拆嗎?

作者:潘翰聲

台東縣政府以BOT和美麗信財團共同開發的美麗灣渡假村,已被最高法院分別判決環評和建照皆無效定讞,相對於環保署長沈世宏表態要拆,營建署官員也承認確是違建,內政部長李鴻源卻只說「我們是政策單位,不是執行單位」,「如果台東縣府有需要,內政部會全力協助」,如此被動消極說法,實在是太令人失望,更有違法失職之嫌。

 台灣海嘯模擬-南部  

李鴻源從工程會主委高升內政部長,被賦予整頓國土規劃和利用的重任,今年六月五日全國氣候變遷會議,我代表民間團體和李鴻源部長針對防災調適政策對談,可惜被他高聲挑戰「環保團體為何不支持油電雙漲」模糊焦點。我也要挑戰李鴻源部長,「還地於河,還地於海」是官方與民間一致共識,那麼,蓋在海嘯潛勢區沙灘上的觀光旅館違建要不要拆?美麗灣違建在等老天來拆嗎?

 20120928杰拉華衝擊美麗灣  

杰拉華颱風僅僅從邊邊掃過,海浪就已經打上美麗灣飯店的游泳池,而該地點位在海灣中段以上,從北往南的盛行潮流之下,早就把美麗信集團以往將廢棄物埋在沙灘下的營建廢棄土挖出來。當前氣候變遷已經令極端氣候機率升高,未來就算政府不拆,老天爺勢必也會幫忙拆,但屆時會是嚴重的公共安全問題,現在政府若未能事先防範將難辭其咎,內政部當然有必要積極處理。如果政府應為不為、該拆不拆,那我們還要政府幹麼,如果人民還要走數十年前自力救濟的老路,民意浪潮乾脆也將政府當違建一併拆了。

李鴻源在今年1月3日擔任政務委員時,指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不只要更新「防災潛勢地圖」圖資,還要增加納入「海嘯潛勢地圖」。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吳祚任去年12月發表<台灣潛在大規模海嘯災害之研究>,模擬馬尼拉海溝引發海嘯,會導致核三廠有十公尺浪高,該圖也可清楚看見台東縣杉原海岸處在海嘯紅色警戒熱點,應有二公尺以上浪高,花蓮外海或亞普海溝的海嘯更直接衝擊花東海岸,花蓮市可能有十二公尺的浪高。我們要求,內政部長李鴻源應該公佈完整的「海嘯潛勢地圖」,並帶著前往美麗灣違建現場勘查。

台灣海嘯模擬-22情境  

建築法令之違建拆除是由地方政府執行,既然李鴻源說內政部是「政策單位」,那我們要問「還地於海」的防災政策是什麼?中央當然有解釋法令和介入的空間,去年總統大選期間政治性的農舍案,和目前爭議的中合宜住宅A7徵地預標售案,中央政府都表達明確的態度,甚至是地方政府拆民房的令箭。遇到財團的違建案,中央就不敢吭聲,未免太過現實而被看破手腳。兩個和美麗灣違建性質最接近的案例皆在台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中央的處置都贏得掌聲,北投纜車BOT弊案規避環評,2006年內政部對已動工的廠商直接撤銷建照,委外經營的菁山露營場違法擴建案,想補作環評就地合法,2008年內政部也是下令拆除實質違建。

李鴻源經常在演講時強調,氣候變遷和治水所牽涉的政府機關眾多,過去也頗自豪在新北市中港大排整治能夠橫向整合多個局處,以及高鐵地層下陷案更複雜的官民協調。美麗灣違建案牽涉到的部會機關包括,主管環評的環保署,球員兼裁判的台東縣政府,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原民會,最關鍵的是,監管海岸土地利用管理及建築管理的內政部。李鴻源在主管業務上更應該有魄力「一展所長」,展現協調力和執行力,召集專案小組前往現勘並妥善處理。這次「人民有需要」內政部若不能「全力協助」,那未來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海岸法和溼地法等國土法令的立法推動,民間怎會感覺政府是玩真的。李鴻源應該正面面對美麗灣違建案,不要說一套作一套!

※本文轉載自為地球嗆聲-潘翰聲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