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0.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有機百分百 尚缺種苗規範

你吃的有機農產品到底多有機?台灣雖有相關的驗證規定,卻未定義「有機種子」,有機作物多數仍以慣行農法育成的種子栽種,唯一的差別是不使用藥劑處理。不過遇到量少的品種,業者多半不願意額外處理,限制了有機作物的栽種,消費者能買到的有機作物品項也降低。

國外有機育種已起步,逐漸了解有機育種的額外特性,例如含有較高抗氧化劑的紅色高麗菜,營養比傳統品種更多。台灣因政策規定寬鬆,缺乏積極的有機種苗育種,不利於有機農業的發展。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建構有機種苗制度 學者倡議參與式育種
農民保種能力漸流失  農業永續堪慮
保種救國
布農傳統智慧

我們的島|輻射屋 二十年

採訪:張岱屏、于立平;撰稿:張岱屏;攝影:葉鎮中、陳志昌、陳添寶、陳忠峰、張光宗、陳慶鍾、簡正傑;剪輯:陳慶鍾、葉鎮中

民國81年,媒體披露民生別墅的鋼筋,遭受鈷60輻射污染,王玉麟家中測到每小時120微西弗的輻射劑量,是背景值的1000多倍。

其實在民國74年,原能會官員就已經知道民生別墅輻射異常,卻將資料隱藏7年之久。直到民國81年才因為媒體報導而曝光,一棟又一棟的輻射屋也跟著浮出檯面。20年來,台灣陸續發現了189處、300多棟、1661戶輻射屋,包括幼稚園、國中、國小、辦公大樓、國宅住家等,根據官方統計,曾經設籍在輻射屋的居民約有13300人,現在還住在裡面的居民有3600人,黃碧禪就是其中之一。

精采內文

祕魯公平貿易之旅|雨林裡的巧克力夢工廠

作者:余宛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食物人類學碩士、生態綠創辦人)

在祕魯的第四天,我們聯繫當地的公平貿易合作社Naranjillo,讓我們參訪他們位於利馬東北部Tingo Maria的大本營,拜訪當地的公平貿易可可與咖啡小農。Naranjillo有47年的歷史,是Tingo Maria最大的公司,而Tingo Maria目前是祕魯可可產量最大的地方。

在國際貿易的不公平規則下,很多大宗原料出口產地,也多是發展中國家,遭到進口國家對「成品」課以較高的關稅,變成產品的末端技術與價值偏向由已發 展國家取得,發展中國家只能出口沒有附加價值的原料,缺乏產業升級的機會,讓全球貿易朝向更不公平的發展。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日本311核災後及力推動廢核的學者小出裕章來台演講時表示,日本學者估算一旦核四發生事故,將有3萬人急性死亡及7百多萬人受慢性影響,這將是就是一塊永遠失去的土地、永遠回不去的家園,福島已經發生,希望台灣可以避免。除了核電場事故會造成輻射汙染,輻射屋所造成的慢性傷害也是難以彌補的,輻射屋受害協會希望兩年內全國所有的輻射屋能拆除,並提供受害者後續救濟。

「彎腰市集」今年擴大成「彎腰生活節」在寶藏巖舉辦,活動有撥放小農復耕的記綠片,希望用耕作來傳承文化,也有舉辦演唱會,歌手們希望以歌聲來守護土地,喚起更多人對土地的關注。

一個國際性的倡議團體表示,要避免全球暖化,須要建造130做碳捕集與封存的工廠,並呼籲歐盟提供支持。在蓋這些碳捕集工廠前,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節能減碳了,中華郵政也推動節約能源,試辦郵務車改成瓦斯車,若改裝成效不錯將擴大改裝數量,除了省錢還可以減少排碳量。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洗場低碳的熱水澡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時序已入秋,一般而言,天氣愈冷,我花在浴室的時間,通常也就愈多。濕黏的台灣夏天,偶而嘗試的冷水澡,或能讓精神為之一振;但在略有寒意的秋夜,洗場舒服的熱水澡,不啻是一整天辛苦工作的最佳報償,如果還能同步降低對地球的負擔,就更完美了。

最減碳的熱水澡,我想應該是泡溫泉吧。如果這湯水是天然流出,利用地熱來煮水,基本上沒有什麼碳排放的問題。另外,利用焚化爐燃燒垃圾所產生的熱能,回收來加熱洗澡水,也是一種低碳的熱水運用方式。

精采內文

 

有機百分百 尚缺種苗規範

本報2012年10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未積極研發有機育種的情況下,有機農業靠農民自己留種。圖為高雄美濃區農民自行留的種子。你吃的有機農產品到底多有機?台灣雖有相關的驗證規定,卻未定義「有機種子」,有機作物多數仍以慣行農法育成的種子栽種,唯一的差別是不使用藥劑處理。不過遇到量少的品種,業者多半不願意額外處理,限制了有機作物的栽種,消費者能買到的有機作物品項也降低。

國外有機育種已起步,逐漸了解有機育種的額外特性,例如含有較高抗氧化劑的紅色高麗菜,營養比傳統品種更多。台灣因政策規定寬鬆,缺乏積極的有機種苗育種,不利於有機農業的發展。

台灣採種技術佳 有機產量並不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最近發表的報告中指出,以有機種植、傳統採種的蔬菜種子數量並不低於慣行農法;不但證明有機種子在台灣採種的可行性,也建議修訂有機種子的相關規定,以利有機農業發展。

由嘉義大學生物農業科技學系教授顏永福研究團隊發表的〈國際有機種子產業和短期葉菜有機採種試驗〉一文中指出,傳統種子和有機種子的採種技術兩者相似,唯一的區別是有機種子採種田需採用有機農法並取得驗證。目前美國和歐盟在有機農業相關法令中都要求優先使用有機種子,但是台灣至今仍未定義有機種苗。

也就是,有機驗證的農產品也可以使用的是慣行種子。不要求使用有機種子,業者對有機種苗研發也興趣缺缺,有機農民無法買到所有想種植種類的有機種子產品,限制了有機農業發展的可能性。

顏永福研究團隊針對短期葉菜有機採種,以小白菜、芥藍菜、萵苣進行比較,採種數量並不亞於慣行採種。研究團隊指出,短期葉菜類生育期短、種子使用量大,並為主要有機蔬菜,所以急需生產因應有機栽培使用。

有機種子靠自己

傳統農業都會自己保種,到了當今,有機農民為了維持有機種子,不得不自行留種。一般種苗行賣的種苗都已經「浸種」過,種子一來,已經用過藥了。浸種的目的是讓發芽率高,不容易生病,就像先打預防針一樣。但用藥違反了有機農業的原則。位於台北的興農種苗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販售的種子都是進口的,而且沒有分有機或非有機,只是用來種有機的不泡藥。

在宜蘭從事有機耕種的花田厝農場主人游麗花認為有專門的有機育種比較安全。他所使用的種子都有配合的種苗業者另行處理不浸種,「雖有配合的種苗商,不過價格都多出50%。」不浸種需要人工額外處理,反而更貴;不過遇到訂購量少,業者大多不願意配合,如此一來,便限制了種植的品項。

大多數有機農場都採取自行留種的做法,因為他們認為種苗公司的種子非來自當地,並且在化學肥料的環境下育成,自己留種可以確保安全性,並培育出適合土地和環境的種子。源禾綠的農場負責人程超傑大多都自己留種,不過仍有些品種必須向種苗商購買。只是自己留種,很難控制變種問題,都要靠自己篩種,把長得比較好的繼續留種。留種能讓品種適應土地和環境因素,強化適合當地的基因。

程超傑說,有些雜交1代,為了讓顧客回流,大多不能留種,即使留種再種,一些隱性基因全都出來了,無法得到較好的性狀,通常到了4-5代,品種才會變得穩定。為了讓品種穩定,他栽種的番茄,在尚未開花前就得套袋,避免雜交。

擴大交流或許能解決品系少的問題。程超傑建議能有「種子交換」的平台,在市集中,一年有兩次讓小農交換種子,一方面鼓勵留種保種,另一方面則促進交流,程超傑說,最好事先規劃好規則,例如進行交換的種子,必須要有紀錄,能證明是有機種苗,才能進行交換。

選種無法取代育種

和多數致力於有機農業的農民一樣,程超傑只能做到選種,他認為最好是有專門的有機育種。

農民或秀明自然農法雖強調保種,不過只做到選種,育種須進行交配,從親本中找到合適的種苗交配,則需專家的協助。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地方品種的需求不夠強,市場太小而引不起種苗公司的興趣」。

農民或許可以在有機的環境留下有機種子,卻無法培育出新品種,這說明了有機種子研發的重要性。郭華仁說,有機育種過程必須在有機環境以及條件下繁殖育種,民間種子行以蘭花、蔬菜、水果的種子居多,公部門基於糧食安全,則須針對五穀雜糧保種育種。目前,台灣公部門目前尚未針對有機農業的育種。

除了法令的制定與落實,郭華仁建議由政府積極推動「參與式育種」,結合專家的專業與有機農民的需求,農民所需要的作物特性,透過由專家技術協助,反覆確認研發農民所需的品種,再由農民種植。

【相關報導】建構有機種苗制度 學者倡議參與式育種

Top

 

我們的島|輻射屋 二十年

採訪:張岱屏、于立平;撰稿:張岱屏;攝影:葉鎮中、陳志昌、陳添寶、陳忠峰、張光宗、陳慶鍾、簡正傑;剪輯:陳慶鍾、葉鎮中

民國81年,台灣第一棟輻射屋被發現。20年來,300多棟、1661戶輻射屋...

絕大部分沒有被拆除,而是隱藏在城市各個角落,受輻射暴露影響的人數,估計超過一萬人。近年陸續有居民傳出罹患白血病、甲狀腺癌、乳癌等疾病,究竟這些居民,面臨怎樣的健康危機?而輻射屋遲遲未能拆除的原因又是什麼?

民國81年,媒體披露民生別墅的鋼筋,遭受鈷60輻射污染,王玉麟家中測到每小時120微西弗的輻射劑量,是背景值的1000多倍。

王玉麟一家住在這間輻射屋長達8年,相當於照了580張的胸部X光,這在民生別墅中還不算是很高的。推算起來,民生別墅輻射屋居民,當年的暴露量大約在80毫西弗到1230毫西弗之間,是ICRP對一般民眾每年限制劑量的80到1230倍。

其實在民國74年,原能會官員就已經知道民生別墅輻射異常,卻將資料隱藏7年之久。直到民國81年才因為媒體報導而曝光,一棟又一棟的輻射屋也跟著浮出檯面。20年來,台灣陸續發現了189處、300多棟、1661戶輻射屋,包括幼稚園、國中、國小、辦公大樓、國宅住家等,根據官方統計,曾經設籍在輻射屋的居民約有13300人,現在還住在裡面的居民有3600人,黃碧禪就是其中之一。

民國84年,南港台肥國宅,被發現一二樓,總共23戶是輻射屋,卻沒有達到年劑量5毫西弗的補助標準,居民只好向台北市政府求助。南港台肥國宅由台北市政府興建,輻射污染爆發後,市府曾提供四四南村的國宅做為輻射屋居民暫時搬遷的住所,但是黃碧禪為了經營雜貨店維持生計,只好選擇繼續住在輻射屋。這幾年,南港台肥國宅陸續有居民罹患癌症死亡,其中最年輕的只有16歲。

輻射屋發現至今已經20年,但絕大多數就如同南港國宅、民生別墅一樣依然矗立在街頭,多年來居民盼望輻射屋早日拆除,卻遲遲等不到拆除那天。

當初原能會對於輻射屋的處理,是以「戶」為單位,年劑量在15毫西弗以上的房屋,由政府收購,5到15毫西弗的住戶可領到20萬的救濟金、房屋税減免等,5毫西弗以下的則是沒有任何補償。這樣的做法讓同一棟房屋的住民,從此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導致住戶整合困難,同時造成日後拆除的困難。

其實原能會也有獎勵輻射屋拆除的措施,也就是一棟建築物要有20%以上的戶數是5毫西弗以上的輻射屋,才會被認定為適合拆除重建。給予最多30%的容積率獎勵,但是這麼多年來,原能會通過適合拆除重建的輻射屋只有15棟,其中真正重建的案例只有4棟,新莊瓊林路的輻射屋就是其中一個。

根據原能會的資料,1661棟輻射屋中,已經拆除的只有112戶,佔6.7%,加裝鉛板或是抽換鋼筋進行改善的有245戶,佔14.7%,剩下大約8成都是被動等待輻射自然衰減。雖然已經過了20多年,輻射劑量已經降低到發現當時的7%,但仍有902戶可以測得輻射劑量。其中67戶,在每年1毫西弗、9戶在5毫西弗以上。10多年來,同棟大樓裡,這些住家、辦公室仍舊與輻射鋼筋作鄰居,也有買賣的案例。

時間讓牆壁裡鈷60的輻射強度慢慢衰減,時間也讓潛伏在身體裡的傷害伺機浮現。基隆信二路國宅被發現為輻射屋之後,5樓已經拆除重建,這幾年許多鄰居都罹患癌症,居民不禁懷疑跟輻射有關。

20多年前,林慧瑛曾在復興北路一棟高劑量的輻射屋工作,10年後在那裡上班的7、8個同事中,有3個罹患乳癌。經過化療與乳房切除手術,林惠瑛克服了癌症,接著卻又發現她的血液有血小板異常增生的問題。

輻射對兒童與青少年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民國84年,永春國小低年級與幼稚園教室被發現為輻射屋,隔年輻射教室被拆除,曾在輻射教室就讀的2000多名學童,也在仁愛醫院進行長期的健康追蹤。現年24歲的W小姐曾在永春國小幼稚園就讀,去年發現罹患卵巢癌。

根據張武修(北醫公衛學院副院長)等人在2006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年齡在30歲以下、累積輻射劑量超過50毫西弗的輻射屋受曝者,癌症發生率是一般人的5.5倍、固態腫瘤發生率為9倍、乳癌發生率是16倍;而輻射劑量在1至50毫西弗的受曝者,癌症發生率是一般人的3.9倍,固態腫瘤發生率也是9倍。去年上半年,輻射安全促進會就接到3位輻射屋學童罹患癌症的病例。除了癌症風險外,王玉麟指出,民生別墅也有嬰兒心臟缺損的案例。

對於即將邁入婚嫁年齡的年輕人,輻射是心中很難抹去的陰影。慈濟大學謝婉華等人研究發現,居民受孕能力因為輻射暴露而明顯降低。

另外輻射是否會對眼睛產生傷害?臺大醫院對曾在輻射屋居住的70多位孩童,進行長達15年的追蹤,發現這些孩童在長大後,眼睛的水晶體較未暴露族群更為混濁,顯示輻射的確會對眼睛造成影響。水晶體混濁代表日後發生白內障的機會將增加。

許世雄曾在輻射辦公室上班10多年,眼睛與甲狀腺都出了狀況。許世雄從來沒有想過要替自己申請職業傷害,直到前年一起在輻射屋工作的老同事突然因為腦瘤病逝,他才決定向公司申請職災賠償,卻面臨舉證上的難題。許世雄的公司最後以精神撫慰金的名義,賠償他的身體損傷。但是其他的輻射屋居民,卻沒有如此幸運。

原能會對於年劑量5毫西弗以上的輻射屋居民,提供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以及一次門診補助,最近卻把門診補助取消。許多輻射屋居民感覺,健檢的項目逐年減少,現在只剩下最基本的尿液、血液與甲狀腺檢查。

政府早在民國93年就比照國際標準,將一般民眾承受的輻射上限,從每年5毫西弗下修為1毫西弗,但是原能會只有對5毫西弗以上輻射屋居民提供健檢,台北市則另定自治條例,針對1至5毫西弗的居民進行體檢,形成一國兩治的狀況。

除了已經發現的1600多戶,是否還有沒發現的輻射屋藏在各地?原能會去年公告共352戶「有放射性污染之虞的建築」,這些房子分布在台北、桃園、基隆地區,屬於輻射高風險,卻始終沒完成量測。

雖然原能會表示,近年已經沒有發現嚴重輻射污染的建物,但購屋民眾還是很難放心。部分仲介業者與輻射偵檢公司合作,自行偵查中古屋的輻射狀況,意外發現了當年沒查出的漏網之魚。曾獨力追查輻射鋼筋來龍去脈的王玉麟認為,目前查到的輻射鋼筋數量遠低於賣出量,顯示仍有許多輻射鋼筋流向不明。

當年因為政府的刻意隱瞞,造成上萬民眾「身在輻中不知輻」。20年過去,隱匿資訊的官員獲判無罪,申請國賠的時效也已經過期,民眾就算是罹患癌症甚至死亡,也無法得到救濟或賠償,甚至害怕被貼上標籤而不願承認。

從去年開始,輻射屋受害者協會與輻射安全促進會始推動修法,要求政府對輻射屋居民,提出更完善的健康照護,對生病罹癌的居民給予合理補償。

當社會大眾已經逐漸淡忘這事件,輻射屋並沒有消失,輻射居民的傷痛仍隱隱存在,需要更周全的照護和更公平的對待。

※附註:原能會表示,今年已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再進行輻射屋居民健康檢查與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預計於年底會有新的研究結果公佈。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祕魯公平貿易之旅|雨林裡的巧克力夢工廠

作者:余宛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食物人類學碩士、生態綠創辦人)

在祕魯的第四天,我們聯繫當地的公平貿易合作社Naranjillo,讓我們參訪他們位於利馬東北部Tingo Maria的大本營,拜訪當地的公平貿易可可與咖啡小農。Naranjillo有47年的歷史,是Tingo Maria最大的公司,而Tingo Maria目前是祕魯可可產量最大的地方。一個負責當地業務的工作人員,從小生長在Tingo Maria,告訴我們說:「Naranjillo就是Tingo Maria,它們是一起成長的。」我們在利馬拜訪合作社執行長時,發現Naranjillo已經不僅只是一個農民合作社,還是一家工廠,一間有自我品牌 與國際、國外市場的公司,非常驚人。

一粒高品質的可可豆,得來真是不易。

在國際貿易的不公平規則下,很多大宗原料出口產地,也多是發展中國家,遭到進口國家對「成品」課以較高的關稅,變成產品的末端技術與價值偏向由已發 展國家取得,發展中國家只能出口沒有附加價值的原料,缺乏產業升級的機會,讓全球貿易朝向更不公平的發展。也因此,與另外一個在迦納的公平貿易可可合作社 Divine近似,Naranjillo在公平貿易組織與條件的支持下,從無到有更是得來不易。

Tingo Maria,一個因可可而興起的小鎮,位於雨林內,我第一次看到雨林裡的城鎮,想到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出發前我翻了「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不下N遍,就是找不到Tingo Maria,原來這個地方不在旅人的視野中,沒有飛機抵達,我們只好採包車的方式一路從利馬開過去,大約在中午離開一個正在崛起的拉美首都邊緣,穿越安地斯山脈,沿途看到倚靠在山坡旁的貧民窟、以開礦興起的社區、漫步在安地斯山脈內的駱馬,海拔4818飄雪的高峰,歷經14個小時候,半夜三四點左右,抵達悶熱的雨林區。睡了一下後,開始了期待三、四個月的行程。

去探訪可可農的路上,必須站在流籠上過河。我們被帶到一條河邊,坐上看似驚悚其實還好的流籠,被帶到河對岸的可可農田裡去,流籠的兩端正在建橋墩,看起來如果我們有機會下次來,大概就有橋可以過了。

一下地,看到一大堆長在樹上的可可豆,我這一輩子還沒見過可可樹,開心的在田裡跑來跑去,覺得一切都像是幻境。看起來有原住民血統的大叔,面帶認 真樣貌,不知道從哪來忽然出現在我們眼前,是這個可可田的農民,Benieno。

可可大叔很驕傲的打開可可果,取出未經加工的可可原豆給我們吃。Benieno一開始自己種可可,但是收成不佳,價格不好。他告訴我們, 他並不覺得自己很貧窮、收入不好,只不過為了生活,他必須一直不斷的勞動而已,加入Naranjillo動機,是為了取得較好的種苗,以及技術上的協助, 例如Naranjillo的農業技術員會告訴他們怎麼有機種植注意的事項,讓他們的收成較好,如果退會,會費也會退還,每年還可以分紅,不過農民也會回捐 一些錢,支持Naranjillo的發展。
Naranjillo的可可都是有機栽種,透過技術傳授,大叔說他可可產量也比以前有機種植時提高,可可果又大又漂亮。可可大叔非常可愛,我們訪問他關於入會方式時,他會緊張的叫我們去Naranjillo的辦公室查他的會藉跟編號,我們貪心的想拿一顆可可做紀念, 他就好像要把整個可可田給我們一樣,不停的摘下可可果遞到我們手裡。他跟我們說,他還沒有吃過他可可做成的巧克力。為了安慰他,我拿出飛機上拿到的 M&M巧克力給他,他看後第一反應是:「這不是Naranjillo的。」回頭的路上,我們再次站上流籠,這是大叔用來運送可可豆的交通工具,而旁邊新建中的橋,原來是Naranjillo發包的工程,不是地方政府。

我們與Benieno、還有如夢境般的可可田道別,往鎮上Naranjillo的專賣店與辦公室轉轉,小賣店裡擺滿各種可可產品,有各種比例的巧克 力,可可粉、可可膏、可可脂、蜂蜜、蜂蜜醋、咖啡豆、咖啡粉。我們採買完回國的伴手禮後,滿意的上路去參觀Naranjillo的可可農場、可可與咖啡工 廠。

可可經碾壓後,離析出可可油脂,多販售給美容保養品產業。余宛如攝。在農場門口,一個加入Naranjillo 34年的可可農民,帶著他的巧克力產品,一種甜而不膩的bombon,來看我們。隨行的工作人員解釋說:近年Naranjillo也有輔導農民製作手工巧克力,讓農民有更多的收入,而且也幫農民鋪行銷管道,像是參加首都利馬的美食展,把農民手做的精緻巧克力推廣給國內市場。

我對巧克力的製作是完全不懂的,Naranjillo特別安排幾位部門主管,為我們從可可果的發酵、烘焙、磨碾、擠壓脫油、到最後做成巧克力 磚等一一解說。

雖然可可工廠可不像電影裡的畫面,事實上溫度非常高,讓我們一直冒汗,但看著機器一壓一壓的,可可豆變成各種產品,仍有夢幻的感覺。

Naranjillo的可可豆經過發酵曬乾後,還經過人力篩選品質。這些機器設備的投資不小,執行長跟我說,隨著Naranjillo的成長,與國際可可豆價格的回昇,Naranjillo的農民社員已經逐漸取得合理的報酬與穩定的生活,提昇生產設備成為合作社的方向,每年大約40%的營收投入社會項目、60%的營收投入設備與營運。

看著Naranjillo47年來的投資成 果,不僅是一道難以超越的門檻,更為農民建構了一個把利潤分配給生產者的產業鏈,一個在雨林中的可可夢工廠。

Top

 
 

核災之地 夢想消失的地方

「環境報導」2012年10月22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去年311福島核災後大力推動廢核、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學者小出裕章20日應《今周刊》之邀首度來度演講。他提到,日本學者估算,一旦台灣核四發生事故,有3萬人將急性死亡,另有1/3人口、700多萬人受到慢性影響。

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學者小出裕章:廢核才能許孩子一個安心的未來。(攝影‧李瓊月)

他認為不論日本或台灣,核電占比都不高,廢除核電一點都不困難。人類依附土地而生,一旦發生核災,就是一塊永遠失去的土地、永遠回不去的家園。這樣的悲劇至少在福島已經發生,希望台灣可以避免。

無法逃離汙染的故鄉

核爆後只要看到輻射雲籠罩,唯一要做的就是快跑,但台灣並非土地廣大的地方,幾乎無處可逃。而即使知道汙染了,許多人並無法割捨土地。

一如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公布半徑20公里區域內的居民要離開,後來變成半徑30公里要自行避難,但地震後東北道路破壞、沒有電力,多數人並無法自己避難,任由汙染隨風飄動而無能為力。

福島核災的汙染有多嚴重,小出裕章舉例,他過去在核電廠工作時,都在沒有輻射線的地方工作,不得已時會到一個輻射管理區工作,在那裏不能喝水飲食,工作完成後要確認身體沒受汙染才能離開。出口處有一個檢查站,只要每平方公里達到4萬貝克就不能出去,衣服也要丟掉。

但福島核災後,有些地區每平方公里達到60萬貝克以上,很多區域達到6到10萬貝克,鄰近的北方地區約3到6萬貝克,整個大地都受汙染。

目前福島超過1000平方公里內有10萬人無法住在家鄉。而真要守日本法律的話,目前日本有兩萬平方公里、20分之一的土地無法使用,所以政府把國民丟在汙染地區,還在生產食物賣到世界各地,包括台灣。

廣島悲歌

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一個平凡無奇的城市,人們跟平常一樣,早晨起牀去上學、工作,突然火球在上空爆開,整片沙漠被整片光芒撕裂,一切都溶化了,許多人就這樣默默死去。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生原子試爆。三天後的8月9日,在長崎丟下了另一顆原子彈,7萬人立即死亡,到處都是燒黑的屍體。

住在稍遠一點地方的人立刻死去,但不知幸或不幸,這些人終其一生被貼上「被爆者」的標籤,不能結婚生子。小出裕章說,有一位媽媽的長男在爆炸時死去,她抱著次男逃出來,但不久次男也死了,這位媽媽成為「被爆者」,過著漫長痛苦與撕裂的人生,直到10年前才死去。

曾經擁核

做為世上唯一遭原子彈摧殘的國度,為何依然對核能懷抱夢想?小初裕章回想自己也曾經堅信人類的未來就是要靠核能。當年許多人是這樣想的:日本是被爆國,看到那個威,希望能將當時的苦難,轉而對世人做出貢獻。

而當時的主流意見認為核電有許多好處,包括:電費將減少2000分之1、不用大工廠、不需要卡車送媒…。但這些都經不起考驗,現在日本的電費是全球是最貴的,核電廠需要的面積不會比火力電廠小。而且核能開始運作後就會產生「死亡灰塵」,「我很快就發現我錯的,核能絕不可能變成未來的能源。」

東河之秋

1999年9月30日本茨城縣那珂郡東海村JCO核燃料處理工廠發生鈾燃料臨界(Criticality)事故,所謂「臨界事故」指鈾燃料質量密度達到一定的量就會引發核反應,釋放大量放射性元素。事故發生時現場只有一道強烈的藍光閃過,但兩名操作人員已受到嚴重輻射曝露。

小出裕章說,這兩位員工當場昏倒,其中之一的大內先生右手看起來有點紅腫, 但這是輻射線穿透人體的表徵,事實上他不只皮膚來紅腫,連肉、骨頭、細胞也受曝,手漸漸腐爛,身體液體流失,接著失去意識直到往生。

核能發電像一座沒有廁所的公寓

核能不只危險,還有廢棄物的問題要面對。小出裕章說,核能發電會產生核分裂生產物,經過幾百萬年都不會消失。那該丟哪裏呢?有人提議丟到太空、海洋或挖地洞埋起來,但所有日本人都不喜歡把核廢料埋在自己腳下,然後就有人提議運到蒙古,「我為自己的國家感到可恥」。

核能發電像一座沒有廁所的公寓,根本就不應該蓋這種公寓,無法處理的垃圾就不應該產生,但我們卻做了,到目前為止都不願意放棄核能發電。

在地震國度蓋核電廠

擁核的人也知道核電很危險,但他們只做了簡單的考量,就是不要把核電廠蓋在都會區。日本有50多座發電廠,都蓋在遠離城市的地方,這樣就沒事了嗎?

結果福島發事故了,福島核電從一號機到四號機爐心溶融產生氫爆,炸開後大量物質跑到空氣中。核分裂後產生200多種輻射能,其中最可怕的就是銫137,估計釋放出來的量,約是廣島原爆(8.9 x10的13次方)四、五百顆的份量。

美國100座核電廠多數在東部,較少蓋在西部地震帶。歐洲沒有地震,有150座核電廠,日本、台灣都是地震國,在這裏蓋核電廠是一個不正常的想法。

祈願不要再有核災

日本核電占1/3,政府說無法放棄核能,但他認為這是騙人的,只要火力、水力完整發展就可以因應用電,日本就能放手核能。台灣核能只占17%,更容易可擺脫核電風險,從核一到核到三都可以立即停止運轉,核四更不必運轉。

「我不知道你在這裏住了多久,不知道你在這裏懷抱著什麼樣的夢想,只是一旦發生核災,你就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地方。」小章裕出說,這樣的悲劇至少在福島已經發生,希望台灣可以避免這樣的災難。

※ 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輻射受害協會盼2年內拆除輻屋

摘錄自2012年10月19日中央社台北 報導

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理事長張武修與輻射受害者協會,19日要求兩年內拆除全國所有輻射汙染鋼筋建築物並提供受害者後續救濟。

張武修說,從1983年到現在,至少有7262名民眾曾經住在台灣各地的輻射汙染鋼筋建物,但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檢測登錄新北市、基隆、桃園、彰化市受輻射汙染鋼筋建物的居民及學生,卻僅有不到3成的民眾接受醫療照護。

他說,7262名民眾中,至少191人確認得到癌症,民眾罹病後,不見政府善盡補救責任。

輻射受害者協會今天提出3點訴求,對於受到輻射汙染罹患重大傷病者,提供後續醫療照護與補助;針對在新北市、基隆與桃園三地,原能會沒有照顧到的低輻射暴露民眾,政府應提供輻射健康檢查與照護;全國在兩年內拆除所有輻射汙染鋼筋建築物。

Top

 

彎腰生活節 用耕作傳承文化 以歌聲守護土地

本報2012年10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陳文姿報導

「彎腰生活節」上週末(20、21日)的在台北寶藏巖熱鬧登場,,有系列講座、紀錄片放映、還有演唱會以及小農復耕的紀錄片放映,呈現小農以耕作傳承文化的歷程。

在八八風災後,台灣農村陣線以及浩然基金會進入災區,協助在地的居民重建社區、找回原鄉產業,至今已兩年。分據在台灣各地的小農復耕農民,也在十月來到寶藏巖,與過去一起奮鬥的夥伴分享耕作成果。

小農復耕:城鄉共好與環境照顧的實踐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造成許多部落、 鄉鎮的災情,使原本的農地受到破壞,甚至無法居住,許多受災戶選擇搬至永久屋居住,遠離了原本生長的土地。風災帶來的不只是環境的破壞,更是突顯了城鄉差 距以及產銷結構的失衡,原本靠天吃飯的農民,因為土地遭受破壞、農損嚴重、產銷道路中斷而無法順利出貨,而陷入困境。

透過浩然基金會以及台灣農村陣線,於2009年11月開始進行小農復耕計畫,從台東縣金峰鄉歷坵部落、高雄市桃園區勤和部落開始,再加入雲林縣北港鎮及水林村,共四個小農復耕的農友組合。

在這一次的彎腰生活節,小農復耕的農友也在此齊聚一堂,販售來自小農自產自銷的農產品,歷坵部落帶來魯拉克斯的小米露、用月桂葉包著的小米粽(排灣族部落稱為ginavu),勤和部落販售部落種植的無毒桃源香梅、梅精,以及來自雲林的古早田日曬米。

來自高雄勤和部落的桃源香梅。江佩津攝 來自台東歷坵部落的小米,以及小米粽ginavu。江佩津攝

20日放映的紀錄片《小農復耕‧野地花開》,是由潘巨忠、周麗鈞所導演的,拍攝四個小農復耕區域,呈現友善小農兼顧生計與環境照顧的努力。

來自勤和部落的吳秋櫻談到當時災後的重建,有許多人選擇住到永久屋,留在部落中的人則是透過浩然基金會開始發展梅子產業,但最重要的是找回「對土地的謙卑」。

來自歷坵部落的謝聖華談到當初選定小米作為小農復耕的重點,是為了部落文化的延續,「把小米種種回自己的土地,是延續文化、跟土地連結的媒介」,小米在部落 生活中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小米種下去以後,會有小米播種祭、小米除草祭,還有小米豐收祭」並且向長輩學習、作為傳統耕法的紀錄。

來自北港古早田的黃子騰則是提到,自己跟著家鄉的長輩耕作時,一開始也是習慣慣行農法,對於無毒的農法不甚理解,但直到了解無毒農作的意義後,才想及無毒農法的耕作其實是在保護農民,也是為了能夠讓人吃得很安心、吃得心安理得。來自雲林縣水林鄉的蔡得黃也用「顧腹肚也顧佛祖」的俗語解釋:「消費者來跟農民買,能 夠顧到我們農民的肚子,顧到我們的肚子,我們就會努力種出好的東西也去顧到大家的佛祖!」

農夫記者李慧宜  談小農續耕之路

李慧宜在彎腰生活節分享小農續耕經驗,陳文姿攝隨著農業市場的開放,加上產銷結構造成的分隔,農 業生產者與消費者漸行漸遠。不少有志之士憂心農業發展陷入困境,紛紛投入農業,試圖重建農民與消費者的連結,記者李慧宜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21日,她在台北彎腰生活節的農民市集與民眾分享她在美濃蘿蔔園務農的經過與體認。

「人腳有肥」這句客家語說明的是農家的熱情好客,語意是客人會帶來福氣,引申自農人常下田,就會有豐收。然而,在一次香蕉大豐收的季節,李慧宜卻目見農人一車一車的將香蕉運到農會,再一刀一刀的割毀。原來豐收導致價格崩盤,政府收購的第一步驟,就是要先毀掉這些辛苦耕種得來的果實。這是農業客觀的現實。生產不足時,國家又大量進口農產品。城市中的消費者慶幸有便宜的貨源,不自覺地跟隨著自由市場的腳步。

如何讓消費者與農民有更多認識與交流? 她觀察到多數農人將產品交到拍賣市場,無法得知消費者的反應,也感受不到務農的價值與責任。相對地,因為消費者偏好便宜漂亮的蔬菜,所以,農人也就大量用農藥與肥料。如果消費者願意走入田間,消費者就是朋友,農夫與消費者都將得利。

李慧宜的樂樂農場,李慧宜提供李慧宜一心想建立這樣的連結,美濃娘家的田地正好提供這個平台。她將消費者帶到農場,也號召「穀東」支持農場經營。李慧宜笑著說,樂樂農場(慧宜的農場)其實不是成功的例子,收入不高,但是因為消費者的肯定與期待,現在家中的長輩已經決定繼續務農。

李慧宜表示,大家都在談小農復耕,但如何讓小農願意續耕,可能更加迫切。現在農村土地價值高,務農收入少,也看不到前途,農人常因家中晚輩需要而賣地。重要的關鍵就是讓農夫看到生產的價值。這價值包括來自消費者的肯定與期待。

你那裏有雨嗎?

李慧宜表示,家庭會議已決定繼續種植,同時,她也將持續深度報導農業與環境的現況。

去年的一場雨,打壞了蘿蔔的生產計劃,許多朋友不離不棄,現在,天氣一變,就來關心田裡的狀況。慧宜笑著說:「歡迎加入關心天氣的行列」。

「我希望能用歌聲保護自己的土地。」這是金曲歌手舒米恩(Suming)回到都蘭後的期望,讓家鄉的弟妹也有機會以自己的家鄉為榮,並藉由這個方式讓更多人知道,台東海岸所遭遇的危機。同樣地,在台灣農村各地也一直有來自農村,或是從都市回到農村的一群人,為了對於台灣的土地、環境而持續努力著。

Suming與來自都蘭的弟弟們

2011年起改成每個月第三個禮拜在寶藏巖舉行的「彎腰市集」,在今年10月擴大舉辦為彎腰生活節,有系列講座、紀錄片放映,在20日晚間有演唱會以及小農復耕的紀錄片放映。除了舒米恩,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參與者與院民組成的「樂生那卡西」、青年歌手組成的「農村武裝青年」、「老林家」等,均來共襄盛舉,以歌聲喚起更多人關注土地。

樂生那卡西:你咁賠得起?

在彎腰市集中,除了農友,也有關於社會議題的攤位,其中「快樂樂生」即是其一,希望能告訴大家樂生雖然保留住、卻依舊存在的走山危機。而樂生那卡西則是在2005年樂生保留運動最迫切的時刻,由黑手那卡西的團員莊育麟、楊友仁與樂生院民一起組成的,藉由歌曲傳達院民最殷切的企盼以及心聲。

樂生那卡西

到場的院民張雲明、林素鳳、茆萬枝、周富子演唱〈你咁賠得起〉,以及茆萬枝演唱的台語歌曲〈舊皮箱的流浪兒〉訴說心聲,以及周富子創作的〈每天早上蟬在叫〉。

自保留運動至今,有許多院民逝世,但樂生院尚在、仍有學生與院民一起守護家園,如同樂生那卡西改編自〈愛拚才會贏〉的歌曲〈最後才知輸贏〉所言,捷運工程依舊進行中,對於樂生院的威脅並沒有減少,只是樂生院依舊在那裡,不曾認輸過。

農村武裝青年:喚起農村子弟對土地的情感

農村武裝青年從第一張專輯《幹!政府》便試圖用音樂來改變社會,用音樂作為社會運動,《還我土地》則是因土地徵收、農村運動的發展而用歌曲來表現對於徵收中不公不義的不滿。尚未出版的第三張專輯卻早已是各場合中耳熟能詳的歌曲,諸如反對中科四級搶水、守護莿仔埤圳的〈望水〉以及反對國光石化時為了彰花海岸所寫的〈海岸悲歌〉。

主唱阿達說:「〈失去記憶的城市〉這首歌也是要獻給這個地方,寶藏巖。」表達對於城市中發展、建設的疑惑。阿達也提到對於農村的期盼,彎腰市集讓人想起囝仔時代的幸福,同時也希望能夠讓來自於農村的子弟們能夠回憶起對土地的情感。

農村武裝青年。

Suming:用歌聲保護自己的土地

從故鄉開始,Suming會在每年回到都蘭去教部落裡的弟弟妹妹唱歌、吉他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並鼓勵他們表達自我。對於歌唱,Suming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要用歌聲保護自己的土地」,並談到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的開發,讓看海這件事情很有可能會變得困難,「海景第一排不用錢,飯店蓋好以後,就要開始收費了!」

「土地永遠屬於土地的。」Suming談到原民文化中對於環境的看法,並不是所謂的人定勝天,「開發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是要蓋大樓,蓋茅草屋也很好啊,也可以有wi-fi、可以上網打卡啊。」Suming笑著說:「茅草屋會被颱風吹走,茅草屋就是給颱風吹垮的呀!每年蓋一次,這樣祭典才不會消失!」短短幾句,在說笑之中,依舊是帶有對環境、原民文化的關懷。

黃瑋傑:思念家鄉的聲音

出身美濃的黃瑋傑,是老林家樂團的另一位主唱,他和鼓手童志偉搭配,從美濃反水庫運動談起,逐句解釋客語歌詞中的涵義,描述原鄉的稻浪、自然場景,唱出對美濃的情歌。

透過各種形式關心土地

貢寮農民帶來的反對核四運轉提案連署。一年一度的彎腰生活節(每月固定舉行的活動為彎腰市集),主辦單位希望能夠強化小農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也能透過不同的形式吸引對於土地、環境有所關懷的人,一起加入友善土地的行列。大埔徵收事件中的張藥局,也來到彎腰市集販售親手製作的薑糖、豆腐腦,使土地正義的觀念落實於市集中;在攤位上也能見到來自貢寮的農友為了守護家鄉,而向民眾講述關於核四的安全疑慮,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關心與自身並不遠的環境議題。

Top

 

研究:要避免氣候變遷危機 需130座「碳捕集工廠」

本報2012年10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位於英國費佛的朗格尼特發電廠,在2011年10月終止CCS計畫。攝影:衛報麥克勞德(Murdo Macleod)一個國際性「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倡議團體最近表示,避免全球暖化,需要建造130座CCS工廠才夠,並呼籲歐盟提供支持。

全球CCS機構(Global CCS Institute)最近發表報告裡建議,各國政府必須訂立支持CCS計畫的法規。2011年,全世界只建造一座新的大型CCS廠(目前總數為75座),同時卻取消八個計畫。

全球CCS機構執行長佩奇(Brad Page)表示,要維持全球增溫在攝氏兩度以內,CCS可能扮演關鍵角色,該升溫幅度是氣候科學家認定「安全的」,不過只有擴大CCS計畫才可能達到。佩奇說:「到了2020年,可運行的CCS廠需達到約130座,但這似乎不太可能,我們的年度調查預測目前建構中的59個計畫,到時只有51個可能運行。」

這份報告的發表,也是因為歐盟執行委員會限定英國在10月底前,確認是否投資建構一座新的CCS廠。歐盟預計補助數十億歐元來建立12座新的CCS廠(NER300計畫),但是受補助國家也必須投入資金,才能接受補助。

但是英國能源及氣候變遷部門的發言人表示,他們會在10月底告知歐盟執行委員會最後的決定,「我們很清楚彼此的程序,我們也清楚表達我們傾向和NER計畫的時間表同步。」

身為歐洲議會議員的英國自由民主黨員戴維斯(Chris Davies)則認為,「英國政府只有在四年前曾給予CCS計畫有限的補助,不過現在沒有任何一個計畫是明朗的。如果這個月底還是無法有結論,歐洲等於是向全世界宣告放棄CCS。」

英國在今年4月投資一個商業規模的CCS計畫10億英鎊,不過這個資金來源是因為之前補助的CCS計畫終止了,也就是在2011年10月結束的、英國唯一的CCS示範廠:朗格尼特(Longannet)發電廠。

最近能源及氣候變遷部門的秘書達菲(Ed Davey)在一場氣體研討會表示:「CCS計畫不只影響英國長期的氣體使用,對於降低全球氣體釋放也很重要。一旦我們證實CCS的商業效益,就可能在建構過程中,為擁有先導科技的公司創造令人振奮的出口商機。」

環境組織E3G的資深政策顧問里透考特(Chris Littlecott)指出,「CCS計畫能活化對基礎建設的投資,也保留了高附加價值工廠的工作機會,更有機會幫助英國符合碳額度限制(Carbon Budget)。不過主要的癥結還是在於國家財政,財政大臣歐斯本(George Osborne)有機會讓CCS成為英國快速成長的領域。」

Top

 

節能當道 郵務車試改裝瓦斯車

摘錄自2012年10月19日中央社台北 報導

中華郵政公司推動節約能源,試辦郵務車改裝成瓦斯車,估計每公里可節省新台幣1元到2元。

中華郵政說,台北郵局最近將內湖及士林3輛郵務車改裝使用油、氣雙燃料,經檢驗合格已辦理變更行車執照登記。

中華郵政估計,以瓦斯做為郵務車燃料,比汽油成本低,每公里大約可省1元到2元;不過,比較麻煩的是台北市現在只有8座加氣站。

中華郵政副總經理陳賜得說,全國約有2000多輛郵務車,如果郵務車改裝成效不錯,將擴大改裝數量,除可減緩油價節節高升的衝擊,降低郵遞成本外,也可減少空氣污染。

Top

 

論壇|洗場低碳的熱水澡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圖/那瑪夏民權國小教師宿舍棟的太陽能熱水器。

時序已入秋,一般而言,天氣愈冷,我花在浴室的時間,通常也就愈多。濕黏的台灣夏天,偶而嘗試的冷水澡,或能讓精神為之一振;但在略有寒意的秋夜,洗場舒服的熱水澡,不啻是一整天辛苦工作的最佳報償,如果還能同步降低對地球的負擔,就更完美了。

最減碳的熱水澡,我想應該是泡溫泉吧。如果這湯水是天然流出,利用地熱來煮水,基本上沒有什麼碳排放的問題。另外,利用焚化爐燃燒垃圾所產生的熱能,回收來加熱洗澡水,也是一種低碳的熱水運用方式。

但這兩種熱水取得方式,要不是得住到溫泉區,就是要搬到焚化爐旁邊,能享受到這類低碳熱水的家戶,算是少數。

早期人們加熱洗澡水,是撿拾森林裏的枯技,燃燒後加熱洗澡水。我曾在那瑪夏鄉南沙魯里的朋友家裏,洗過這種柴燒鍋爐的熱水,洗完後全身帶著一股焦碳味,甚是好聞。利用柴薪燒熱水,算是一種碳中和的表現,因為這些本來在大自然裏就會分解的枯枝,成長過程裏已經把碳給吸附下來,燒柴是又把幾年前的二氧化碳又還給大氣,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平衡。

但在21世紀的台灣,類似南沙魯這樣的家戶並不多,不是每個人後門打開都是一片森林可以撿柴,大部份仍仰賴天然氣或是電熱水器,把洗澡水加熱。

天然氣是化石燃料之中,燃燒後排放二氧化碳較低的一種選擇。依我自己的洗澡習慣,每洗15分鐘的澡,大約會燃燒一度的瓦斯,大約會排放2.1公斤的二氧化碳;若是以即熱式電熱水器使用的電,以台灣燃煤為主的用電排碳系數換算,同樣的時間,大約會排放4公斤的二氧化碳。

由於瓦斯是直接拿來燒熱水,不像煤要先變成電,並再經過一連串升壓與降壓的過程,再利用電阻來加熱熱水,因此一般而言,用電比瓦斯排碳高。電熱水器唯一的優勢,是沒有燃燒後一氧化碳中毒的問題,但現在瓦斯熱水器也已改善,多半裝有強置排氣設備。

即使是瓦斯熱水器,本身也有不同的效率可選擇,目前市場價格也從新台幣幾千元,到新台幣7萬元高達95%以上轉換效率的型號都有。我所認識的一位環境獎學金的合作夥伴,他就採用這款市面上轉換效率最高的瓦斯熱水器,據說家裏即使有5個人,兩個月的瓦斯錢也不會超過1000元。

提升瓦斯與電熱水器的效率,甚至是利用再生能源所發的「綠電」來加熱熱水,都是可以降低洗澡水排碳量的作法。但根據 IEA 新的報告指出,全球關於熱能的需求即使不斷成長,只要政策用對地方,到40年後約有14%的需求,是可以靠利用太陽熱能來解決(IEA 2012)。

利用太陽來加熱洗澡水,這並不是什麼新奇的發明,台灣的透天厝上裝有太陽能熱水器,歷史應該也超過30年了。根據政府的統計,台灣有50萬個家戶,屋頂都已經裝有太陽能熱水器, 佔全台800萬家戶數的6%,這樣的裝設密度,已在全球排名第五(能源局 2011)。

但是在台灣,太陽能熱水器較不適合集合式住宅,南部豐沛的日照量,也較北部適合先裝。但是在北部,有另外一種太陽熱能的使用方式應運而生,它即使在日照量不是很充足的地方,也能利用冷媒來進行熱交換,由空氣中取得熱能。這就是熱泵,它不但能取熱,同時也是製冷。

我家使用熱泵大概已快一年,當初是著眼它在製造熱水時,可以有免費的冷氣可以吹,簡單來說就是夏天吹冷氣時,原本要透過室外機排出的廢熱,全拿來製造熱水。後來發現其實即使用不者冷氣的冬天,我都可以利用壓縮機吹出的冷風,來把濕冷冬季裏那串怎麼晾都晾不乾的衣服,帶來風乾的可能。

即使充份利用熱水與冷風,熱泵啟動時如一般冷氣壓縮機般,而是需要電力運作。以同樣洗15分鐘的熱水澡來看,每天的用電量換算到排碳量,大約也要1.2公斤。

就算已經使用節能產品,我仍在想如何可以更節能,於是後來試著把熱泵出水的溫度降低,讓熱水鈕旋開後流出洗澡水,就是適合的溫度,不需要再開冷水調和。果然,較低的溫度設定,讓熱泵可以不用每天啟動,平均下來能把每日與熱水的排碳量,再減至1公斤以內,同步也能節水;這種作法,其實也試用於能設定溫度的瓦斯與電熱水器。

當然熱泵是因為住在集合式住宅,沒有自己獨立的屋頂裝太陽能熱水器,不得以所採用的妥協選擇。不過我也曾看過,有建商把太陽能熱水器的真空管直立,緊貼著建物的外牆設立,雖然這不見得是最佳的加熱角度,但對於預熱洗澡水來說,一定會有幫助。

另一種便宜的加熱方式,就是直接把外露的水管塗黑蓄熱,或是可以像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理事長孟磊 (Peter Morehead) 一般,直接利用露營用的黑色熱水袋拿到太陽下曬。根據孟磊的經驗,經過一整天的吸熱,他在晚上洗澡時還曾被這袋水給燙到。

太陽照射在地球一天的能量,約足以讓當今的人類,使用180年。如何充份使用陽光能源,與自然萬物一般,善用這份天賜的光和熱,將是人類能否脫離化石燃料,永續生存的關鍵。

技術已經突破,就看人類社會能否即時回應。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