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11.7







近期活動
「後福島核電政策與健康風險」國際研討會
催生台灣第一部有機農業法「有機農業促進條例」立法座談會
「後福島的核電及能源政策展望」論壇
11/12彭明輝教授台東演講「幸福在看不見的地方」
11/13彭明輝教授花蓮演講「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12「互惠互助的自然資源經營-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11/13截止)
知本自然教育中心『生態綠種耔─戶外開講』邱郁文博士演講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港口部落為釀酒種糯米 古法育苗彎腰插秧

族人穿著傳統護具收割。(圖片來源:林務局)

花蓮石梯坪海岸水梯田一改往常,成為生產糧食的基地,隨著第一批健康無毒的海稻米上市,水梯田復耕團隊馬不停蹄,繼續種植釀酒用的糯米。幾位族人農民興致沖沖,買來熟悉的種子,以傳統方式育苗,並以古法、手工插秧的方式,一根一根的種起來了,這種毅力,連農業專家都讚嘆不已。復耕團隊靈魂人物舒米如妮堅持以傳統方式育苗,為重現阿美古老農法更進一步。

這種育苗方法,幾乎失傳,也不知道怎麼稱呼這種育苗方式,這一年來陪伴部落耕種的花蓮場助理研究員林泰佑以「本田育種」來稱呼。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豐濱水梯田復育 農改場做夥鬥陣
港口部落海稻米豐收 醞釀邦查酒文化
豐濱水梯田豐收 米粑流海稻米上市
在水田旁達魯岸 傾聽阿美之歌

【亞馬遜之心】雨林生態旅遊觀察記(下)

作者:林貞妤

而在幾百公里遠之外的亞馬遜中下游,卻又是另番不同的光景。位在亞馬遜心臟地帶的巴西Mamirauá 保留區,擁有整個亞馬遜最原始鬱綠的森林。相較於秘魯的經營模式--多家生態旅遊業者擁有自己獨立的叢林木屋與導遊,由於競爭過於激烈,客源被分散,很多時候許多棟叢林木屋就那樣空著。

Mamirauá 保留區的做法就經濟環保得多,他們設立了整個保留區唯一的生態木屋,也是統一的對外窗口,有特定的兩位導遊長年駐守在此,各家旅遊業者均須透過此木屋人員預定住宿與導遊解說。這樣做的好處是限定遊客人數,減低生態旅遊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即遊客本身帶來的干擾。也因此木屋在整個旅遊季節都有遊客住宿,硬體設施能完全地被利用、具有相對穩定的導遊品質等。

Mamirauá 保留區也相當重視與當地人的互動,此木屋裡除了英語導遊外,所有員工均來自附近部落,他們也協助當地部落設立社區藝品店,出售部落居民自行編織的手工藝品,導遊也輪流將遊客帶至不同的藝品店採購紀念品,讓每個社區都能均分到生態旅遊帶來的經濟利益。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回娘家!慶祝美麗華八週年慶,違法美麗灣八週年-拆拆拆

發起單位:反反反美麗灣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綠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還有天、地、海洋、祖靈.....

回娘家!慶祝美麗華八週年慶,違法美麗灣八週年-拆拆拆 敬邀大家11/10(六),一起來曬「拆美麗灣/反美麗灣」毛巾

台東杉原灣的珍貴,在於她是花東少數大面積的沙灘,但台東縣政府八年前將這片屬於大眾的沙灘以BOT方式給了【志信國際/德安集團】,開發成美麗灣渡假村,先違法蓋房子再補做環評,讓美麗灣渡假村成為殘害台灣美麗海岸的生態殺手,而它幕後的開發集團更是幫兇。

請各位一起發揮消費者的力量,抵制【志信國際和德安開發集團】旗下所有事業!而位在台北的美麗華百樂園(有摩天輪的那一個),正是其中之一。

美麗灣度假村爭議持續八週年,也恰逢美麗華百樂園八週年慶,11/10(六)歡迎您前往美麗華百樂園,帶著您的<反美麗灣>、<拆美麗灣>毛巾,或拆美麗灣相關識別物來參加週年慶,表達「美麗灣八週年•拆拆拆」的心意!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賴品瑀

今天論壇選文,munch與廖本全分別對政策與災害的關係提出看法,而目前歐盟正進行「環境影響評估」(EIA)的修法,首次讓政府在審查可能會影響環境的大型計畫時,納入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災難預防和能源效率考量

英國正在為大型風力發電機辯論著,首相卡麥隆也參與討論,他堅持繼續發展風力發電。如何珍惜地球資源,各國各顯神通,我國的環保署也推動「沼氣綠能中心」,希望能減輕畜牧廢水污染,兼收能資源循環利用

義大利「環境聯盟」指出,義國多數蔬果沒有農藥殘留,單一農藥殘留量超過法定標準的案件不到1%,優於歐洲聯盟的平均值3.5%。不過內行人都知道,多種農藥混搭才是大問題,而為了吃的健康,想自己種的人也越來越多,新加坡也在市區打造了第一座空中農場,這可不可行呢?還要觀察呢。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人造糧荒。政策缺水:作繭自縛的危機

作者:munch

一年一度缺水大戲再度上演,總是後知後覺的政府,至今才發現這是八年來最嚴重旱象,問題是年年乾旱危機,也不是今年突然發生,幾年來對於乾旱,政府做了什麼?

更重要是,台灣年平均雨量約2500公釐,縱使在氣候異常下,也只是降雨時間驟降集中,雨量並未減少,甚至以台灣百年雨量統計,雨量不減反而增加,如何會發生旱災?

所以,乾旱不是缺水天災,而是用水的人禍,甚至牽連著台灣的糧荒危機。 當乾旱與糧荒被切割談論,就是失去環境大系統的觀點,淪落到頭痛醫頭的作繭自縛政策。

精采內文

論壇|政府是造災因子?

作者:廖本全

災難空間的形成,大抵可以歸結出幾個造災因子,第一是脆弱的環境本質,第二為頻繁且超限的人為活動,第三是累積足夠的災難源(能量),第四是老天降雨的臨門一腳。而這一系列的造災因子之所以能累積、推展而成其事(災難),真正的重要關鍵,在於政府的長期縱容、不作為,甚至協助就地合法,當然,其中必有民意代表居中作梗(只能縱容)與斡旋(只能就地合法)。

11月1日上午,前往內政部營建署參加「變更台北市北投區行義路一小段49地號等保護區為溫泉產業特定專用區主要計畫案」第8次專案小組會議,台北市政府對於當地現存的不合法、既有的違規,長期無法依法管制,卻宣稱將以土地變更將該地區納管,事實上這絕非納管,而是假開發許可之名就地合法。

該會議召開八次,最根本的問題是,台北市政府根本無視委員的要求,故從未積極面對歷次專案小組之意見與提問,且顯然敷衍並規避專案小組之要求與建議,因此,八次專案小組之報告幾乎是一樣的內容。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