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1.2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時尚服飾Zara、Levi's含毒 有害人體與生物內分泌系統

綠色和平揭露知名服飾品牌Zara、Levi's驗出毒物殘留,這類化學成分經證實會危害水生物的生殖作用,並可能經由食物鏈累積在人體中,干擾內分泌系 統。標檢局官員表示,將抽檢市面商品,不合格就下架。環團則呼籲業者向Puma、Nike、愛迪達等去年同樣遭驗出殘留的品牌看齊,共同承諾改進製程,達 成毒物零排放。

台灣所送檢的兩件樣品,一件是來自Zara的童裝褲、一件是來自Levi's的T恤,兩者皆檢出NPE。NPE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環境中會裂解為壬基酚(NP),是具有持久性及生物累積性的有毒物質,此類化合物又因其作用機制與荷爾蒙相近,所以被稱作環 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疑似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disturbing Compounds,EDCs)。經過文獻研究指出,已經證實會對水生生物的生殖作用造成危害,並可能透過食物鏈以及生物積累作用進入人體,具有類似人體 雌激素的作用,進一步對內分泌造成危害。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一件衣服 你也可以永續消費
寂靜春天50年 風險台灣的環境知情權何在?
英消費倫理調查:奢華品牌從未面對環境責任
2011年檢驗:15名牌衣鞋 逾6成含毒
草率工程壞傳統漁場 東河部落惜馬武窟溪

馬武窟溪到底有多富饒?10歲便開始捕魚的王建榜先生50年來以此為生,更精通作網。在他的記憶中,當人口外移還不嚴重時,村裡約有2千多人,大多都靠馬武窟溪的漁獲餵養長大,就算是一個酒鬼,也可以藉著捕魚,將一家的孩子一個一個拉拔長大成材。

然而目前中斷的工程,卻計畫在河口興建鋼筋混凝土沉箱及長約60公尺,高超過2公尺的攔河堰,想由此讓河口近陸區域的水位保持穩定,而供遊客親水遊憩及划船,甚至計畫在溪口中央堆一座假山。王建榜生氣的表示,這樣海魚就游不進來了,將使得村裡的大家無魚可捕。水中巨大的水泥牆阻隔動線,更嚴重的後果是魚蝦無法到淺灘產卵育雛,不只是人類,連帶的鳥類也失去食物。

精彩內文

【守護台東原味】系列報導
美麗灣環評在即 藝術家畫「沙人」起身自己拆
昂立浪頭看海岸 各路衝浪好手談觀光
守護東海岸自然 衝浪客、藝術家聲「浪」一波波
李遠哲、瞿海源 數百位學者連署 籲「拆美麗灣」

環境信託|以海神計畫借鏡(四)-海神計畫案例總分析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研究整理

海神計畫精神是一個動態調適的計畫,不在於對抗海岸線的自然變遷,而是保護海岸線不受人為傷害與不當管理的破壞,同時適應自然變遷。然而每段海岸線的環境條件與在地社經狀況不盡相同,在經營管理上必須採取信託的彈性優勢,依據不同地區的特性,而在發展上有不同的方向。

海神計畫可做為台灣保護海岸線的借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本年度開始亦展開為期十年的「守護台灣海岸線」行動。行動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為體檢台灣海岸線,建立日後守護行動的優先順序及相關準備工作,第二階段協助在地自發的守護海岸線行動,第三階段是透過各界討論過程,建立調適的原則與作法。在這些過程中,皆需結合環境教育行動,並推動相關法案與落實。期待透過對台灣海岸線有更多的瞭解,並達到資訊流通、公開及透明的目標,進一步讓民眾了解台灣海岸/海洋資源概況,喚醒國人對天然海岸線的關注。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美國正在開發太空感測儀,追蹤北美主要空氣汙染物,這除了在白天可以偵測,也可以觀察大氣對流層裡的多種氣體以及懸浮微粒。在中國也成功發射環境一號C星,對於中國環保來說是一大事,他可作環境生態監測,對於突發環境汙染可以立即的掌握。

花蓮的吉哈拉雅部落保留完整了水梯田及水圳文化,先民在此勞動耕耘換取生活所需的場景完整收錄,詮釋了里山精神。對於環境保育及永續的精神,須從小扎根,因此賦予環境教育重要的工作,野柳自然中心成為全台第一個國家風景區且取得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的場域,希望除了觀光旅遊也可讓親子一同了解環境,種下永續的種子。 若不以永續方式經營,我們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今年全球漁獲量,創37年來新低,海洋資源因我們而枯竭,我們真的該節制點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物多樣性|【亞馬遜之心】文明,讓人卑躬屈膝:雨林原住民的生存現況和危機(下)

作者:林貞妤

外來者利用當地環境的方式還包括了伐木業,就像路上三不五時從我後面忽嘯而過的卡車,常常揚起整路的漫天飛塵。據當地人說,桃花心木和雪松是目前最具有商業價值的物種,其他材質堅硬的硬木,也是伐木業者的目標。這些木材由當地樵夫砍伐,但他們通常沒有採伐許可證,所以用極低的價格銷售給來自庫斯科的卡車司機。

而司機所屬的貨運公司再聯繫持有許可證的伐木業者,保證他們能夠合法運輸木材。這些卡車完全只裝載木頭,因為其他產品如水果和蔬菜幾乎無利可圖。這套體系從庫斯科到秘魯邊境的馬爾多納多港運作多年,已在當地引發了木材資源枯竭、棲息地破碎化和土壤貧化的環境問題。

精采內文

論壇|台東環盟反美麗灣渡假村 回顧與公民社會展望

作者:劉烱錫(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召集人、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台東環盟自2007年4月起,新聘林雲閣先生擔任專職秘書,他不負所望,勇敢地調查,4 月29日到立法院請林淑芬立法委員召開記者會揭發,並在5月份每週六舉辦懷念杉原海灣的活動。不久,業者說他們已將廢棄土清理掉,實際上是利用夜間,刮旁邊的海沙蓋上廢棄土而已(後來雖有清理,也沒清乾淨,2012年9月底的杰拉華颱風還掃出不少廢棄土)。

我們在8月1日邀賴幸媛立法委員陪同到台東地檢署檢舉美麗灣渡假村違法棄置廢棄土、偷挖沙,還有將5.9965公頃切割出一塊0.9965公頃,以不到一公頃為由規避環評等。不久,台東縣議會李錦慧議長、偕同台東縣環保局黃明恩局長,邀請聯合報地方記者與利貞傳播現場會勘,勘查後說沒有發現任何工程廢棄土,並透過媒體指責環保團體造假,毀損環盟形象。

精采內文

 

時尚服飾Zara、Levi's含毒 有害人體與生物內分泌系統

本報2012年1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綠色和平揭露知名服飾品牌Zara、Levi's驗出毒物殘留,這類化學成分經證實會危害水生物的生殖作用,並可能經由食物鏈累積在人體中,干擾內分泌系統。標檢局官員表示,將抽檢市面商品,不合格就下架。環團則呼籲業者向Puma、Nike、愛迪達等去年同樣遭驗出殘留的品牌看齊,共同承諾改進製程,達成毒物零排放。

成衣製程中會使用許多界面活性劑以及染料,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尤其以全球性品牌,其環境污染時常會使發展中國家承受較多環境污染風險。

綠色和平20日全球同步召開「全球時尚品牌有毒物質殘留調查」記者會,於會中公布2012年所抽驗的20家知名品牌,其商品中所殘留的有毒物質,其中以會造成環境危害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以下簡稱NPE)與塑化劑,以及衣物偶氮染料中所產生的致癌芳香胺為主。

根據調查報告指出,所檢測的衣物樣品遍布全球,共141件樣品中有兩件是來自台灣的商品。檢測結果中有63%的衣物樣品都含有NPE的殘留,針對有使用塑膠熔膠印刷的31件衣物樣品進一步進行九種塑化劑檢測,皆有塑化劑殘留;而送檢的樣品中則有兩件含有致癌芳香胺殘留,皆是來自於Zara的商品,且是同一工廠所製造,說明製程中可能使用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化學物質。

另外台灣所送檢的兩件樣品,一件是來自Zara的童裝褲、一件是來自Levi's的T恤,兩者皆檢出NPE。

綠色和平透過此次在全球同步召開的記者會,向各大知名衣物品牌提出疑慮。與2011年所公布的調查報告相比,檢驗出具有化學毒物的比率有下降(2011年為67%),但距離「零排放」仍有許多距離。透過綠色和平於2011年提出的Detox(去毒計畫),目前已有部分品牌(如運動品牌Puma、Nike、adidas、李寧,以及時尚品牌H&M、C&A、Marks & Spencer)做出了零排放的承諾,希望能在2020年1月前對於所有有毒物質達到零排放。藉由對衣物品牌的要求,讓成衣產業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能夠降至最低。

環境荷爾蒙於環境中積累  全球共同承擔

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是NPE?NPE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環境中會裂解為壬基酚(NP),是具有持久性及生物累積性的有毒物質,此類化合物又因其作用機制與荷爾蒙相近,所以被稱作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疑似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disturbing Compounds,EDCs)。經過文獻研究指出,已經證實會對水生生物的生殖作用造成危害,並可能透過食物鏈以及生物積累作用進入人體,具有類似人體雌激素的作用,進一步對內分泌造成危害。

長久以來,壬基酚被普遍應用在清潔劑、也就是所謂的界面活性劑中,應用到紡織製程中可能的洗淨、漂洗,或是在出廠前進行的洗淨,都會造成NPE的殘留。因此只要此類化學物質被大量應用在衣物製程中,在環境中所暴露的風險便會越高。

塑化劑同樣也具有內分泌干擾作用,因曾經有過的食品安全風波(當時是因DEHP添加於食物中),塑化劑在環境中的流佈也受到矚目。在報告中的九種塑化劑,其中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與BBP(鄰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被認為是具有生殖毒性,並正被廣泛研究中。

塑化劑之所以會在此項報告中受到重視,是來自於衣服上有印刷圖案、文字等以塑膠熔膠印製而成,送檢的31件樣品皆被檢出塑化劑,其中有四件更是具有相當高的濃度(20萬ppm至60萬ppm,為Armani、Tommy Hilfiger之商品)。

塑化劑對於人體的危害,在科學研究中,因DEHP作用類似荷爾蒙,以大鼠作為實驗對象的研究中指出會對雄性生殖器官發育造成影響、精蟲數量下降。可能會性早熟、危害生殖能力,雖無直接研究指出具有人體致癌性,但在動物試驗上具有致癌反應。

環保署僅對原物料做管控  國內法規不足

在國內環保署中的法規中,有對壬基酚、壬基酚聚乙氧基醇進行濃度的管制,在「列管毒性化學物質及其運作管理事項 」規範濃度需小於0.1 %(w/w,為1000 ppm),並在公告列管毒性化學物質禁止運作事項一覽表中禁止壬基酚使用於家用清潔劑,只是對於紡織業的規範並沒有劃入。

只是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指出,衣物產品上殘留的NPE濃度有檢出者約在ppm等級,與NPE在環境殘留濃度在ppb等級相比,其實是具有相當巨量的殘留。綠色和平污染防治專案主任賴倩如指出:「這些在衣物上的有毒物質進入環境中的途徑有三。一是在生產時可能的排放汙染,二是使用者取得衣物後進行的洗滌造成廢水汙染,三是衣物廢棄後掩埋所可能釋出至環境中。」因此在衣物上有毒物質的使用,也會是對環境的一大負擔。而在放流水的相關規範中,環保署在最近一次的修正條文(2012年10月12日修正條文 )中,仍未將諸如壬基酚等新興污染物列入考量的範圍。

而在塑化劑的規範中則是規範禁止使用於製造14歲以下兒童玩具及兒童用品,需小於0.1 %(w/w,1000 ppm),以及禁止添加於食品中,但在其他用途並無規範。

環保署所職掌範圍為原物料管理,而對於此次所抽驗之商品為全球性的服飾品牌,並無管理之權責,因此除考慮台灣對於毒物之管制外,在進口貿易法規中,應有相關規範。

標準檢驗局第二組組長張文彬表示,「消費者買回來以後可以經過洗滌,或是在選購前先判斷是否有異味、質地粗糙還是柔軟,作為保護自身的安全。」以使用者「購買行為」做抵抗,張文彬表示,標檢局會去市面上進行抽驗,若遇到不合格的商品會馬上下架。

綠色和平組織要求,這20家知名全球品牌,應當對於製造流程、原物料進口更加嚴格把關,並採用較低危害的化學物質於製造衣料品中。

回歸到台灣政策管理層面,則建議應定期更新有毒有害物質清單,並公開有毒有害物質排放資訊系統,如污染物釋放及轉移登記制度(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簡稱PRTR),使廠商在製程中所使用的化學品資訊透明化,不只是透過放流水標準、原物料控管,而是能夠在製程中減少或停止使用有害的化學物質。

對於環境的影響並不能僅由消費者的「安全」考量,考慮到有毒物質在環境流佈、會進一步造成對人體以及環境的影響,要求廠商自源頭開始停止使用,才是解決有毒染料污染環境的有效辦法。

Top

 

草率工程壞傳統漁場 東河部落惜馬武窟溪

【守護台東原味】系列報導 本報2012年11月21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台東東河鄉上月驚傳鄉公所在馬武窟溪出海口中央施作水泥工程,卻在當地原住民、民宿業者、衝浪客、環保團體聯手串連下,短時間內便中斷了工程,當地多年來一向從未發生強烈抗爭過,因此,此事撼動了地方。讓我們一探為何守護馬武窟溪,是如此重要。

馬武窟溪出海口

除了譽為全台最棒的衝浪點之一,東河鄉村落由馬武窟溪古河道沖積而來,而此地原阿美語古名Maloalong,同時也是馬武窟溪之古名。當初祖先便是看中了淡海水交界的她含有豐富的漁獲量,千辛萬苦的與其他部落爭奪而來。在這條大河上,部落男人天天下網捕魚,也就漸漸以「Fafukod(撒網捕魚)」來稱呼這個地方,也孕育出一個擁有數千人的Fafukod部落(東河部落)。

王建榜馬武窟溪到底有多富饒?10歲便開始捕魚的王建榜50年來以此為生,更精通作網。在他的記憶中,當人口外移還不嚴重時,村裡約有2千多人,大多都靠馬武窟溪的漁獲餵養長大,就算是一個酒鬼,也可以藉著捕魚,將一家的孩子一個一個拉拔長大成材。

王建榜說明,他們一向的捕魚方式,就是在出海口划竹筏灑網,只取大魚,將小魚放回,便可以過生活,目前也仍有不少人過著如此的生活。

王建榜曾協助生態學者作調查,「那些科學家都很讚嘆,這裡居然有這麼多的魚!」由於溪流沿途夾帶與承載的有機物,在河口濕地餵養著整條河流最多樣的生物,馬武窟溪河口紀錄到的魚種比例,占了流域總魚種的95%。

然而目前中斷的工程,卻計畫在河口興建鋼筋混凝土沉箱及長約60公尺,高超過2公尺的攔河堰,想由此讓河口近陸區域的水位保持穩定,而供遊客親水遊憩及划船,甚至計畫在溪口中央堆一座假山。王建榜生氣的表示,這樣海魚就游不進來了,將使得村裡的大家無魚可捕。水中巨大的水泥牆阻隔動線,更嚴重的後果是魚蝦無法到淺灘產卵育雛,不只是人類,連帶的鳥類也失去食物。

村內路燈都不亮讓王建榜很生氣王建榜更表示,河道是自然生成的,人類無法控制它該怎麼走,在河中施作水泥工程,要不造成淤積阻塞,危害東河橋與村落安全,要不直接被颱風沖進海裡,都是浪費公帑。

「路燈裝上了以後卻再也沒亮過、沒有國中、沒有郵局、農會才是該優先處理的事情!」在王建榜看著因路燈不亮而一片漆黑的部落,非常生氣的說,「連小孩子都知道這是不對的!」

目前東河鄉一千多位居民中,有80%住民為阿美族人,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海峰強調,馬武窟溪是傳統領域,豐年祭、海祭、成年禮,都在馬武窟溪舉行,依照天氣決定要出海還是在河邊,將灑網捕魚的技藝不斷傳承,至今仍保有日治時代開始要年輕人繞著河道中的巨石游三圈才能成年的考驗。然而,在這樣的傳統領域動工之前卻沒有讓當地居民知道,鄉公所還對外說居民都已經同意,「這是違反原基法21、22條的!」陳海峰大嘆原基法不彰,而當地選出的民意代表也沒有好好為民喉舌。

而現在鄉公所卻推說工程已經結束,無法拆除目前仍在河道中的鋼筋水泥,更是叫當地人感到憂心,「這樣夏天颱風來的話怎麼辦阿!」目前只有排灣族籍的台東縣議員林琮翰在協助與關心,如林議員也協調不成,居民不排除有更激烈的抗議活動。

草率施工,馬武窟溪天然河道中殘留的鋼筋水泥

※ 註:原基法第21條規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政府或法令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住民族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應與原住民族或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其同意。」

原基法第22條規定「政府於原住民族地區劃設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林業區、生態保育區、遊樂區及其他資源治理機關時,應徵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並與原住民族建立共同管理機制;其辦法,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Top

 

環境信託|以海神計畫借鏡(四)-海神計畫案例總分析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研究整理

除了海平面上升之外,白浪島也面對海岸線崩塌侵蝕的問題,其強調水泥硬建築的堤防無法 永久解決環境問題,現今人類對於海岸線倒退的議題,應該是要調適 而非對抗。海神計畫精神是一個動態調適的計畫,不在於對抗海岸線的自然變遷,而是保護海岸線不受人為傷害與不當管理的破壞,同時適應自然變遷。然而每段海岸線的環境條件與在地社經狀況不盡相同,在經營管理上必須採取信託的彈性優勢,依據不同地區的特性,而在發展上有不同的方向。

沿海地帶的經營管理的5個關鍵

2005年英國國民信託在面對變動的海岸線時,其在沿海地帶所提出的五大經營管理關鍵點為:1. 長期規劃的必要性;2. 與自然環境合作,而非反抗它;3. 擴大思考及行動的範圍;4. 需要夥伴共同解決問題;5. 關鍵是公眾的參與。(如圖一)以下詳述各項內容:

1.長期規劃的必要性:

為了有效適應海平面上升及全球氣候變遷的環境議題,海神計畫的管理者需要規劃長達50年至100年的計畫,以靈活且有彈性的管理其資產地,並減少因遠見不夠而造成的額外經費支出。

2.與自然環境合作,而非反抗它:

配合自然環境是達到永續的最好方法,在某些案例中,海神計畫的經驗是,不再以人造堤防等硬工事來對抗自然侵蝕,反而是讓自然海岸線自己去修復調整,給自然環境多些時間形成其自然防衛機制。

3.擴大思考及行動的範圍:

在海神計畫裡,海岸是沒有一定界線的,在思考行動及管理方式時,需考量整體空間,包含到淡水流域也需要一併思考及行動。

4.需要夥伴共同解決問題:

海岸管理者是無法獨立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需要周邊的土地管理者一同合作,方可共同解決問題。

5.公眾參與:

增加公眾對影響海岸因素的認知,是取得公眾信任的方式。雖然建立共識及提供公眾訊息是要花費許多時間及努力,但這是達到永續解決方式的關鍵點。

經營管理決策的8個依據

以柏令海崖的案例來看,雖然英國國民信託為此資產地的土地持有人,但依此沿海地帶維生的居民與在地產業也很多,因此,在面對經營管理的決策時,英國國民信託必須考量住民的需求與想法,並且要善盡溝通之責。

所以在提出在決策時,會基於以下幾點進行:

  1. 瞭解社會、文化、歷史、經濟及環境資產。
  2. 了解影響這些資產及運作規模的過程。
  3. 法律責任及照顧他人的義務。
  4. 評估其脆弱度及風險,並定義選項。
  5. 在決策的過程中,要包含當地社群及其它相關權益人。
  6. 找出可持續的方法來向前發展 (包含確定有足夠的資源)。
  7. 溝通未來發展的方式並呈現其效益。
  8. 開展、記錄及檢視這些決策。

經營兼顧改善當地社區經濟

而觀光旅遊業對於英國是重要的產業,創造220萬人的就業機會,約佔英國勞動人口的8%。而英國國民信託在英國的旅遊業上,亦扮演重要的角色,據統計每年有約1千3百萬遊客付費造訪信託的資產地,而每年有5千萬人次造訪信託的海岸及鄉間地區,英國國民信託並對公眾開放300間的歷史建物及花園。

海岸資源兼具生態、經濟、國土保安、觀光遊憩、環境教育、學術研究等功能,維持自然海 岸線也維護海岸資源的生產力。

旅遊業內40%的工作機會是直接仰賴高品質的環境,進入到鄉村地區,更增加為60-70%。而英國國民信託正是提供這些高品質的旅遊環境,其所管理的60萬英畝的鄉間地及700英哩的海岸線,每年有3億英鎊的年產值。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度假小屋經營者,有超過320間度假小屋,年產值達500萬英鎊,其住房率高達78%,有些熱門的點,甚至要提前兩年預訂,這個經驗顯示,保育自然與文化環境也是對社會經濟及環境有所助益。

堅守環境品質為提升競爭力的核心

除了做為經濟成長的推手外,英國國民信託做為一個公益組織,更相信需要提供更廣的社會及環境目標,這包括提供教育及終生學習的機會,有九成造訪英國國民信託資產地的遊客,表示他們來這裡有吸引到新知。

一個成功的旅遊其「品質是成功的關鍵」,此品質並非僅指建築物的外觀或硬體建設,而是 指周邊環境的完整性

按英國國民信託的經驗,一個成功的旅遊其「品質是成功的關鍵」,此品質並非僅指建築物的外觀或硬體建設,而是指周邊環境的完整性;包含美麗的海岸及農村,保養得宜的鄉間小道,在地食物及工藝品,歷史小鎮及村落,是整體氛圍的保存,再加上好的顧客服務。英國國民信託透過永續旅遊產業,所提供的貢獻為:

  • 支持並保護多數旅遊業所賴以為生的自然與文化環境
  • 推動當地特色,確保遊客可親近真實的環境。
  • 改善大眾運輸,並創造無車旅遊的機會
  • 發展全年不受天候限制的且有品質的旅遊方式
  • 注重國內市場的行銷
  • 建立可以協助小型觀光產業發展者的參與機會

後續經營管理上持續面對的關鍵議題

即便英國國民信託已有一百年以上的資產管理經驗,但其在經營管理上,仍持續面對著不同的關鍵議題,透過這些議題也是拓展更多人加入海神計畫的重要關鍵,這四項問題分別是:

1.對於將面對的風險,如何提高大家的覺知及了解?

人們需要了解這些海岸線的變化將如何影響他們,並選擇減少這些影響生命、財產及環境的風險,重新找出生活的方式。但目前並沒有一套良好的方法或機制,讓公眾切實地了解他們身家財產是否是在海岸侵蝕風險區裡,以及所要面對的風險。

2.什麼是管理這些風險的最佳永續方式?

在解決沿海治理上,人們需要明確的方向及負責任的決策過程。在涉及近30個機關及權屬單位的狀況下,落實並連貫海岸計畫及管理政策是困難的。

3.目前如何規劃未來的海岸計畫?

整合及公開長期計畫,提供做決策及投資時有更明確資訊來下決定,以確保提供海岸足夠的移動空間及遷移高風險區的民眾及建物。但目前的方式是片段的,且法定計畫極少對應海岸的變遷。

4.如何讓應變的成本最少化並公平分擔?

未來75年之後,英格蘭及威爾斯將有百萬資產將在海平面上升及洪氾區,而有11萬資產將面對海岸侵蝕的威脅。需要金融產品及機制(如理賠和保險),來協助管理這些顯著風險,以使弱勢社群及環境可以符合成本效益。

借鏡台灣

海神計畫重點為適應海岸線的自然變遷,保護海岸線不受人為傷害與不當管理的破壞,產業發展考量在地居民需求想法,並妥善溝通,讓產業發展符合生態永續,也確保在地利益。

海神計畫可做為台灣保護海岸線的借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本年度開始亦展開為期十年的「守護台灣海岸線」行動。行動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為體檢台灣海岸線,建立日後守護行動的優先順序及相關準備工作,第二階段協助在地自發的守護海岸線行動,第三階段是透過各界討論過程,建立調適的原則與作法。在這些過程中,皆需結合環境教育行動,並推動相關法案與落實。期待透過對台灣海岸線有更多的瞭解,並達到資訊流通、公開及透明的目標,進一步讓民眾了解台灣海岸/海洋資源概況,喚醒國人對天然海岸線的關注。(全文完)

相關連結:

海神有請 重振失落的海岸線(一)概論

海神有請 重振失落的海岸線(二)柏令海崖(Birling Gap)

海神有請 重振失落的海岸線(三)白浪島(Brownsea Island)

※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美國開發太空感測儀 追蹤北美空氣污染

本報2012年11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正在建構第一顆監測整個北美洲主要空氣污染物的太空感測儀,預期可以在白天偵測數個時段。感測儀會安置在一個商業衛星上,觀察大氣對流層裡的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甲醛和懸浮微粒。

照片由國際太空站拍攝,月球在圖片中央,地球則靠近底部,紅橘色部份是對流層。照片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提供。

對流層是地球大氣最下面的一層,也是密度最高的。它包含約80%的大氣質量,以及99%的水氣和懸浮微粒。

美國航太總署(NASA)從14個提交到「地球探險儀器」計畫的提案中,選定要建構一部儀器,預計由美國麻州劍橋的史密森尼天文物理觀測站在2017年建造完成。

被選定的計畫名為「監控對流層排放的空氣污染物」(Tropospheric Emissions: Monitoring of Pollution,TEMPO),計畫主持人是史密森尼天文物理觀測站的柴斯(Kelly Chance)。這個研究機構隸屬史密森尼學會,和哈佛學院天文台共同組成哈佛史密森尼天文物理中心。

柴斯對這項任務有獨到經驗,是NASA目前在軌道上的Aura衛星臭氧監測儀的科學團隊一員,也參與建構歐洲兩個空氣品質太空監測儀。

TEMPO的儀器將會安置在一顆商業衛星上(衛星酬載),在地球赤道上方約2萬2000英里的同步軌道運行。

在同步軌道上的物體的軌道週期和地球自轉同步。對地上的觀測者來說,物體看似不動,就像固定在天空中的某一點一樣。通訊衛星和氣象衛星都是同步衛星,所以和同步衛星交流的衛星天線,可以永遠指向衛星在天空的位置。

太空人暨NASA科學計畫指揮中心的副主管葛倫斯菲德(John Grunsfeld)表示,「NASA對於這個利用商業太空同步通訊衛星上的空間,來進行尖端科學任務的初步嘗試,感到相當興奮。」

「我們預期TEMPO計畫會在空氣品質研究上獲得可觀進展。」葛倫斯菲德說明,「同步軌道的優勢,提供很多研究其他地球系統科學的潛在新機會。」

TEMPO會以紫外光和可見光的波長範圍觀測地球大氣,這可以精準且頻繁地確認很多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濃度。

利用同步軌道,當北美洲面對太陽時一天可以進行好幾次觀測,不像目前的衛星航行在離地表只有數百英里的軌道上,一天只能測量一次。

該研發經費設定在9000萬美元,不包括運載火箭和整合到選定衛星平台的花費。在2017年之際,預期會有許多商業通訊衛星適合搭載TEMPO儀器。

在TEMPO進入軌道後,其他太空研究機構也計畫在歐洲和亞洲進行類似觀測,這將會形成一群監測空氣品質的同步衛星。

 ENS

Top

 

環境一號C星成功發射

摘錄自2012年11月20日中國環境報太原報導

 2012年11月19日6時53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環境一號C星送入預定軌道。

環境一號C星的成功研製並發射,是中國環保事業發展的一件大事。環境一號衛星是中國為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抗災減災能力設立的專用小衛星星座,體現了中國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

2008年環境一號A、B星在同處發射,推動了中國環境衛星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幾年來,中國環境保護部利用環境一號A、B星等多源遙感數據,開展了一系列環境遙感應用,並已逐步融入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生態保護、環境應急、核安全監管、環境影響評價等主要業務領域,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此次發射的環境一號C星是我國首顆民用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有利於環保部門開展大規模、快速、動態的生態環境監測及評價,跟蹤溢油、水華等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必將大大提高中國生態環境宏觀監測的能力和水平。

據了解,環境一號C星工程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民用航天重大科研工程。它將與之前在軌道運行的環境一號A、B星,組成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工程研製緊緊圍繞我國空間技術發展、應用的迫切需求,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諸多方面的技術突破,為後續型號的研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相關技術的大規模空間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環境一號C星具有全天時、全天候工作能力,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穿透力,特別適合惡劣氣候條件下的應用。

Top

 

啟動第Ⅴ類接觸 吉哈拉艾實現里山精神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Ⅲ從吉哈拉艾文化景觀談融入IUCN第五類地景保護區

本報2012年1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豐南村吉哈拉艾梯田文化景觀。(圖片來源: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提供)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保存完整的梯田及水圳文化景觀吉哈拉艾部落位址,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先民在此勞動耕耘換取生活所需的場景完整收錄,詮釋了里山精神。只不過國內尚未有兼顧里山精神又能達到社區治理的保護區法令工具。東華大學副教授李光中最近即協助社區,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文化景觀」登錄,踏出里山倡議實踐的第一步。

社區保育的第Ⅴ類接觸

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意思是指人類與自然長期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物棲地,以及人類土地利用的動態所形成的鑲嵌板塊景觀,這過程維持了生物多樣性以及提供人類生活所需;而保有這項地景之完整性,則是IUCN保護區的分類第V類「地景/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的重要工作。

李光中表示,根據1994年IUCN保護區的分類第V類「地景/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是指一塊陸地(包含海岸和海域)長期在人與地的交互作用影響下,塑造出獨特的個性,具有顯著的美學、生態學和(或)文化價值及很高的生物多樣性,最符合里山倡議的生產地景。

文化景觀獎勵多於處罰

文資法中的文化景觀,則指人地時事物之互動所形成的生活、文化與自然的和諧。李光中指出,文資法分為兩類,一為指定,例如古蹟、遺址,較嚴格的管制;另一種則為登錄,如歷史建築、文化景觀,由縣市政府或民間提報,由文化主管機關受理登錄。這一類型基本上沒有罰則,卻有獎勵補助的方法。對社區居民來說,沒有罰則接收意願就比較高,而且被登錄為文化景觀是對當地的一種肯定。

居民的反映令人驚喜,提到文化景觀的內涵,此地此民,意識到自己是主角,便主動提出要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於是召開部落會議,接著是成立管理委員會,這些是一開始始未料及。李光中認為,可能是一開始的溝通,讓居民意識到自己是主人,人地物都在此地,希望能自己作主。

文資法55、56須由社區自決

不過文資法也不是完美的,第55條規定文化景觀之保存及管理原則,需由縣政府文化局設立的審議委員會作必要調整,並依此原則,擬定文化景觀之保存維護計畫,進行監管保護。若審議委員未能充分了解社區,可能變成干涉;必須深入社區由社區討論。

其次,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6條,為維護文化景觀並保全其環境,主管機關得會同有關機關擬具文化景觀保存計畫,並依《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或《國家公園法》等有關規定,編定、劃定或變更土地分區。若由外部專家一意要求,可能引發居民反彈,李光中認為此法條較適用於公部門、人造建築物,對於私人、社區就不適合。

熟知法令先做功課

李光中研究團隊和居民展開4次的對談,已先將文化景觀法令的優失說明白講清楚,居民也有共識。上個月社區成立「豐南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管理委員會」,將村長、理事長以及頭目都加進來,也會邀請公部門討論相關事宜,並分水田、水圳、山川維護等組別以期有效達成願景;也提出經過部落會議討論訂定的「吉哈拉艾部落公約」,應可成為未來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的保存及管理原則。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在這兩年的研究案中也同意,涉及公部門議題可由研究團隊擔任橋樑,整理討論內容向縣府提報。

文化景觀活地景

文資法對文化景觀的定義是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目前全台共有36處文化景觀登錄,李光中認為只有澎湖吉貝石滬群以及豐南水梯田最符合此項定義,也是里海、里山的範例。其餘幾處多以建物、水圳等設施為登錄對象,未能將人與地景的互動,常民生活的脈絡完整劃設、無法呈顯文化景觀之全貌,李光中認為十分可惜。「例如將水圳登錄為文化景觀,卻看不出水圳為何而存在,未能呈現水圳與常民生活的關聯。」

要里山不要鞭子

IUCN將保護區分為6類,越往下管制越寬鬆。李光中分析,台灣目前的保護區工具都在Ⅰ-Ⅳ類,以嚴格的政府治理型態經管,缺乏第Ⅴ、Ⅵ「資源管理保護區」等類別,這兩類卻是與里山倡議最為相符;而在協同經營、私人經營和社區經營等型式,也是台灣保護區最缺乏的治理型式。

目前民間也有倡議以國家自然公園作為社區協管的可能,李光中認為,依據國家公園法,國家自然公園的不同只在「資源豐度或面積規模較小」,其他要求都相同,分區管制除了遊憩區、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及生態保護區,其他地區也全都畫為一般管制區,只能維持現有土地利用,管理等級仍屬嚴格,只能消極利用而非積極使用,提供的機會不如文資法。

其次,每成立國家自然公園要編列管理處專責管理,編人編錢都是中央主管機關,「這些都是來自外部,如何與當地社區溝通呢?」不過,李光中認為在國家公園融入里山和第Ⅴ類生產地景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尚未見相關討論。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根本改變法令

文資法文化景觀提報並不困難,個人或團體都可以,由地方文化主管機關受理,李光中說,案例一多,也許主管機關會通盤檢討,由此帶來改變的契機。

Top

 

「野柳自然中心」 全台首個環境教育場所

摘錄自2012年11月20日蘋果日報報導

新北市萬里區「野柳地質公園」為陸客來台必遊的景點,公園擁有特殊地景以及海洋生態環境資源,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管理處輔導野柳地質公園,與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周儒教授團隊合作成立「野柳自然中心」,成為全台灣第一個國家風景區且取得環境教育場所認證之場域。

野柳地質公園為能帶動北海岸地區對優質環境教育服務的重視,依據環境教育法申請環境教育場所認證,日前順利通過,成為全台灣第一個國家風景區且取得環境教育場所認證之場域。

野柳地質公園總經理楊景謙表示,野柳自然中心的願景是成為台灣優質自然中心的典範,規劃「學校方案」、「研習方案」、「特別企劃」、「親子大眾」以及「環境解說」5大類別方案,並依海洋文化、地質地景、人文、地球科學等內容發展特色課程。

Top

 

今年全球漁獲量 創37年來新低

摘錄自2012年11月20日台灣醒報報導

捕魚越來越不容易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預估,今年全球漁獲量為9千噸,相較去年再減少2%,減少幅度也是1996年巔峰時期4%,今年每人漁獲量也將從1988年17公克,減少到13公克,創下37年以來新低紀錄。

一份刊登在《Fish and Fisheries》的報告就指出,全球漁船噸位自從1950年開始,已經擴增十倍,亞洲地區擴增幅度更達25倍,但是全球整體漁獲量僅成長5倍。換句話說,現在的漁民,必須額外多付出一倍心力才能捕到魚。

以目前被糧農組織統計過的魚類計算,在2009年,約有57%魚類捕捉程度已經達到「充分開發」,幾乎接近科學家制定的「持續生產量」標準。除此之外,有近3成的魚類早已被「過度開發」,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加拿大紐芬蘭鱈魚,自1990年漁獲急遽減少後目前仍在復育階段。

目前全球共有810萬平方公里海洋保護區,約等於澳洲領土大小,不過仍僅占全球海洋2%。所幸的是,澳洲今年6月宣布將繼續增加保護區數量從27處到60處,約占領海1/3,遠在非洲的肯亞,漁民在珊瑚礁附近設置海洋保護區後,並且拆除漁網,漁獲量不僅增加,魚類體型也明顯增加。

報告也指出,全球魚類養殖業產量則從1990年中期的2400萬噸,今年預估將成長到6700萬噸。

Top

 

生物多樣性|【亞馬遜之心】文明,讓人卑躬屈膝:雨林原住民的生存現況和危機(下)

作者:林貞妤

※前情提要:作者前往亞馬遜叢林裡一個人跡罕至的原民部落,發現部落仍循著古老的傳統與自然環境共存;但她同時發現,外來工業化及商業掠奪正悄悄改變原民的生活和社會結構,賣了土地、森林之後,到城市當勞工或受僱於大公司協助伐木、挖礦,不斷向大地之母索求,使得家園傷痕累累,也幾乎忘了自己是誰。這種狀況舉世皆然,弱勢族群在現代化潮流席捲下,如何保有天然的純樸和老祖宗的智慧?且看本日專欄。

這裡的礦工看似生活待遇極差,但實際上,礦工所賺的錢比一個訓練有素的生態導遊還多,但他們花錢的速度更快,幾乎全花在酒精與女人上頭。礦工也造成了移民社區,許多外來人與當地人結婚,以便獲得當地土地、黃金、木材等,資源的分配依舊掌握在熟悉現代社會運作方式的那些人手中。

礦工所住的宿舍區,擁擠雜亂。

非法砍伐:殺雞取卵的謀生之道

外來者利用當地環境的方式還包括了伐木業,就像路上三不五時從我後面忽嘯而過的卡車,常常揚起整路的漫天飛塵。據當地人說,桃花心木和雪松是目前最具有商業價值的物種,其他材質堅硬的硬木,也是伐木業者的目標。這些木材由當地樵夫砍伐,但他們通常沒有採伐許可證,所以用極低的價格銷售給來自庫斯科的卡車司機。而司機所屬的貨運公司再聯繫持有許可證的伐木業者,保證他們能夠合法運輸木材。這些卡車完全只裝載木頭,因為其他產品如水果和蔬菜幾乎無利可圖。這套體系從庫斯科到秘魯邊境的馬爾多納多港運作多年,已在當地引發了木材資源枯竭、棲息地破碎化和土壤貧化的環境問題。

這些貨運公司與伐木業者形成的商業組織,深深影響著當地社區的發展與生活方式。員警和INRENA官員到該地區,他們看見違法的證據--大片被砍伐的森林,卻很難抓到違法的人,因為貨運公司或伐木業者都有短波電台可通風報信,也都知道如何應付這樣的官方突襲事件。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秘魯,在巴西亞馬遜區域,每年可能被砍伐的範圍廣達10,000~20,000平方公里,其中超過40%是非法砍伐。唯一能阻止伐木業的就是那些過於偏遠的森林,由於難以到達或將木材運輸出來的成本過高,目前還能保有其原始樣貌。

而對當地原住民來說,相較於傳統農務或狩獵,這是他們更有利可圖的謀生方式,在短期內不知道任何其他的替代方式下,可以預見這樣的局面將繼續延續。雖然也有外界保育人士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想要推行收購伐木特許權與土地,來用於保護環境和發展生態旅遊。但這個想法遠遠還未落實。

需要兼顧環保、文化與地方生計的策略

文化與水一樣,是會流動的,當所棲附的環境地形改變時,人文精髓也隨之流失。保留森林棲地,等於是保留了當地生物資源與文化精神。

但環境保育者也不能一味指責外在開發所帶來的負面環境改變,就如同千里步道協會徐銘謙說的:「反對僅能暫時阻擋(或有時常悲壯收場)個案的、緊急的環境破壞,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典範(paradigm)去取代舊的觀念,才能從根源阻止荒謬工程一再發生。」環境保育者在單純反對工程之餘,其實更好的是提出一個折衷的、能兼顧當地生計的方案。

保育學者能提供專業學識給政府,而政府應該採納這些建議,設立更多的保護區,根據研究指出,原始森林受到砍伐的區域約80%都是分佈在官方道路兩邊各30公里的範圍內。然而,人類火燒開墾的地區範圍常常都分佈在距離道路30公里更遠處。因此有必要就這種環境影響,在交通方面的計劃、建造以及維護做更好的考量。道路的公共建設應該伴隨著新保護區的設立,尤其是被視為高生物多樣性,該優先保護的區域。目前這樣的生態熱點在巴西亞馬遜區域依舊有超過40%還未被納入保護區的範圍,是當地政府該優先考量的課題。

此外,主管機關更應該對採礦或林業開採地附近作環境作監測,任何的總體規劃必須將保護區的環境保育與當地居民的獵場農地納入考量。新提出的開採地應與保護區之間建立起緩衝區。此外,需要落實礦工或伐木工的人口登記與特許證的檢查,瞭解這些新興移民社區的人口數量,家庭結構,工作的流動率等。

地方參與:環境保育的根本

任何環境保護運動,地方參與都起著根本性的作用。以林業而言,附近的社區有權成為具法律效力的監督人,甚至是參與林業部份的開發控制權,使林業資源的收益能回饋到社區。社區內也應配合環境評估後的結果,建立起開採配給制度,每個家庭一年配給固定的木材開伐量,這個意義在於讓每個家庭都能有所收入,但整體採伐量又能控制在環境乘載能負荷的程度下。同理,在狩獵與漁獲上,也應有一定的捕獲尺寸和重量限制、實施季節性物種的禁獵、限制商業捕獵等。

這一切的工作都牽涉到國家、商業公司、環境團體與當地居民的密切聯繫,為了獲得成功,政府應針對伐木工人與附近社區居民舉辦保育宣傳的活動,加強地方組織,並提供充足的培訓。從下而上的建立起監督制度才能有效地防止非法業者繼續濫用雨林資源。

現在很多保育組織都提倡生態旅遊,即使生態旅遊也許無法提供像採礦或伐木業等提供巨大的就業的機會,且本身還有許多環境問題,如過多的觀光人數,遊客的餵養習慣,容納訪客的硬體建築與遊客本身帶來的垃圾等。但比較起來,生態旅遊或許還是目前較能保存原住民文化精髓與當地生態的折衷辦法。

原住民與自然密不可分,原民文化中的許多習俗與禁忌,是他們了解與崇敬自然的體現,也是他們與大地和諧共處了數萬年的緣由。隨著時日境遷,科技發展帶著人們走向更便利的生活,但我們也應隨時回頭檢視過去的腳步軌跡,是否真的帶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保留多種社會的樣貌對人文的薈萃發展是必要的,我在亞馬遜雨林裡看見了遠遠不同於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並且為之感動或難過,希望這裡多元的生態與人文樣貌能夠長存,並給予後來的旅人更多啟發與省思。(全文完)

 

【亞馬遜之心系列:延伸閱讀】

※ 專題介紹:亞馬遜雨林是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其蘊含的龐大資源潛力,一直是人們覬覦的對象,不論是木材、採礦、蓋水壩或者觀光,都想著如何利用它,但惡劣的利用方式,嚴重威脅雨林生物及原住民族的生存權益。

想了解這個與台灣距離遙遠,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吃的頭痛藥成分可能就是提煉自雨林植物)的地方嗎?本系列專文為作者遊歷亞馬遜後之觀察集結,主要關注生態旅遊、原住民及當地生態,帶領讀者一窺神祕的亞馬遜流域,了解雨林的現況與面臨的現實。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論壇|台東環盟反美麗灣渡假村 回顧與公民社會展望

作者:劉烱錫(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召集人、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我們「被逼」成立台東環盟

千人吼海岸包圍美麗灣飯店,賴品瑀攝我們這群反對興建台東焚化爐的人「被逼」在2005年10月6日在反焚化爐自救會會長陳瑞明的家,成立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因為我們無法忍受2001年11月底選前說要停建焚化爐的徐慶元縣長,選後在2002年4月竟隨便找個藉口,就不顧我們發起千人遊行抗爭,執意興建完成;若再讓他連任一屆,台東市郊環境恐怕將遭嚴重汙染。沒想到徐慶元退選,我們只好改向縣長、縣議員、鄉鎮市長候選人,提五項環保選舉訴求,包括反焚化爐營運、反東砂西運、反核廢、要零垃圾、要有機農業等,得到很好的迴響,當選的縣長、過半的縣議員與鄉鎮市長簽署我們的訴求。

台東環盟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也是被逼的。還記得,2006年間住在都蘭釀醋的徐蘭香小姐在環保聯盟聚會時,屢次提到杉原海水浴場被高高的鐵皮圍起來,不知道裡面在做甚麼。2006年12月底,我們聘1位專職秘書去調查美麗灣渡假村,她2007年1月底時告知美麗灣破壞環境、超過東海岸風景區13公尺限高等問題,但因不想涉入爭議,隨即辭職。

2007年2月,有人向我檢舉已蓋五層樓的美麗灣渡假村是大違建,說環評還沒通過,就已把建築體蓋好,廢棄泥土還棄置海灘,讓雨水淋溶,汙染珊瑚礁海岸。由於美麗灣渡假村只是都蘭海灣裡最小面積的開發案,加上附近山坡農地已被炒作,要來建農舍民宿等,這樣下去,都蘭灣的生態環境不就毀了?為了守護環境,我們舉發美麗灣渡假村違反相關法令,實在逼不得已。

建議業者先拆除建物

台東環盟自2007年4月起,新聘林雲閣先生擔任專職秘書,他不負所望,勇敢地調查,4 月29日到立法院請林淑芬立法委員召開記者會揭發,並在5月份每週六舉辦懷念杉原海灣的活動。不久,業者說他們已將廢棄土清理掉,實際上是利用夜間,刮旁邊的海沙蓋上廢棄土而已(後來雖有清理,也沒清乾淨,2012年9月底的杰拉華颱風還掃出不少廢棄土)。我們在8月1日邀賴幸媛立法委員陪同到台東地檢署檢舉美麗灣渡假村違法棄置廢棄土、偷挖沙,還有將5.9965公頃切割出一塊0.9965公頃,以不到一公頃為由規避環評等。不久,台東縣議會李錦慧議長、偕同台東縣環保局黃明恩局長,邀請聯合報地方記者與利貞傳播現場會勘,勘查後說沒有發現任何工程廢棄土,並透過媒體指責環保團體造假,毀損環盟形象。

這件事,後來林雲閣秘書向聯合報總部檢舉地方記者的不是,該記者後來被其總部調問後,提前退休。2007年8月28日台東縣政府工業策進會與觀光發展協會更「綁架」很多業者和員工四百多人,到台東大學校門口抗議說我是假台東人、妨礙台東發展,要我滾出台東。2008年初起,又有中國時報開始指控我們是環保流氓,拿不到錢就出來鬧事等報導。從此之後到最近,業者、議員還常散播耳語或公開說劉姓教授勒索不成而鬧場等。這幾年來,特別肯定公共電視、中央社在這段期間的中肯報導。

即使如此,台東環盟與美麗灣渡假村業者座談時,我們仍然建議業者先拆除建物再做環評,環評過後再興建。屆時開幕營運,我們一定會來祝福和協助宣傳。

法院停工判決文是我們的定心丸

我們對先拆再環評的觀點太過一廂情願吧!鄺麗貞縣長在2008年1月乾脆把縣第五屆環評委員10位學者中意見不同的8位換掉,並預定在1月21日要召開美麗灣渡假村第4次環評闖關。我們獲得消息後,隨即寄給環評委員一封信並舉行大規模遊行抗爭,將環評會議先擋下來。1月23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台東縣政府敗訴並應命業者停工,這簡直是我們的定心丸,因為依該判決文指出,縣府核發給美麗灣渡假村的建照依環評法第14條第1項規定,自屬無效。「而行政處分之無效為自始、當然、絕對無效,自不生信賴保護之問題。」這也是我國公民團體勝訴的首例。

撤銷環評之訴

縣府在2008年6月15日召開的環評會議通過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並且自認為從此不必受停工判決之拘束而讓業者繼續施工,環盟委託的元貞律師事務所詹順貴律師依據停工勝訴判決文之內容,建議我們提出撤銷環評之訴,但須由台東縣公民提出。我們先請都蘭部落前頭目沈太木長老召集籌備都蘭海灣原住民部落聯盟,台東環盟由我和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系廖秋娥教授為代表,另邀6位都蘭灣部落聯盟6位原住民加入原告行列,包括都蘭部落頭目高敏正先生、卑南鄉富山社區發展協會林金蒂小姐與其丈夫鄭萬全先生、陳藍姆洛縣議員及其夫人周蘭妹小姐,以及親海文化運動人士賴進龍先生共8人,依詹律師建議,不疾不徐地按程序走,先向環保署訴願,再向監察院馬以工委員陳情。

在12月19日,環保署駁回我們的訴願。同一天,監察院函稱法院已受理而不介入。我們立即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環評無效之訴,由於都蘭部落高敏正頭目在十月間病逝,我們增加該部落的余忠國老師,仍維持八名原告。法院是雙方可據法力爭的場合,結果在八八水災的隔兩天,2009年8月10日,行政法院判決縣府敗訴而撤銷美麗灣渡假村環評通過之結論。

我們無法阻擋違法的縣政府與業者?

台東縣黃健庭縣長就任之初,台東環盟執行長楊宗瑋先生曾透過縣府秘書擬安排討論美麗灣渡假村的事,都沒下文。2010年8、9月間,黃縣長竟重發美麗灣渡假村主體建築之營建執照。即使在2010年9月7日法院再判縣府應命業者停工,縣府仍縱容業者趕工完成消防設施,發給部分使用執照。換言之,在未來極可能應撤環評、拆違建的情形下,縣府還硬給業者相關執照,提高業者未來向縣府求償的金額。更令人難過的是,台東縣政府在2012年1月19日法院定讞判決撤銷美麗灣渡假村環評的當天發給業者營業執照,時間就是這麼巧!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台東縣府由張基義副縣長擔任環評會主任委員,於6月2日重新召開美麗灣渡假村的環評會議,這簡直無視法院判決。若台東縣府在敗訴理由沒有改變前,就可以重做環評,並表決通過的話,那環評法不就沒用?6月1日地球公民基金會邀請立法委員舉行記者會,我與環盟總會王俊秀會長應邀參加,國民黨的邱文彥、廖國棟,民進黨的田秋堇、林淑芬、劉櫂豪,以及親民黨的張曉風立法委員都出席呼籲台東縣府應先拆除建築物,才可重啟環評。

台東縣府與業者一再離譜脫軌的做法,已引發一些居民結合藝文界人士,號召更廣大的全國各地人士組成反反反美麗灣聯盟,透過一次次的網路串連、辦理音樂會活動及抗爭等,表達人民捍衛環境與原民傳統領域的決心。

縣府應解除業者的BOT合約且不賠償

繼2012年1月撤銷環評的訴訟定讞後,9月21日美麗灣渡假村停工案也判決定讞。田秋堇立法委員於9月24日質詢環保署沈世宏署長,他答稱個人支持拆除美麗灣渡假村。但黃健庭縣長於10月3日的縣務會議則稱土地合法、建物合法、沒有拆除問題。田委員再於10月5日質詢內政部李鴻源部長,他稱已行文台東縣政府,根據法院判決,既然建照無效,就是實質違建,內政部要求台東縣府說明要如何處理,等回函後會依地制法第76條後續處理。但縣府在10月23日回函內政部「不撤銷建照」。接下來,再看中央政府如何執法了。

由於黃健庭縣長在2011年5月,不經縣議會討論,就以縣府公款先賠償15億元給焚化爐公司,難道心中有鬼?我們認為法律仲裁建議賠19.6億元是很有問題的。黃縣長有這樣的「前科」,我們不得不防備被他出賣。2008年1月的停工判決文就已指出美麗灣渡假村建照無效,「……自不生信賴保護之問題。」因此,台東縣政府沒有賠償業者的道理,應該先罰業者和瀆職的公務員。

我們認為監察院也應主動調查公務員瀆職問題,不是等人民陳情後,不介入、不動作、不作為。而業者不按原先的合約走,在2006年初透過賴順賢代理縣長變更地目,從5.9965公頃切出不到一公頃的0.9965公頃,環保局黃明恩局長給予不必環評的建議,城鄉處配合業者提高容積率、建蔽率等,縣府不肖公務員與業者合體,人民有必要賠嗎?縣府還要與這樣的業者繼續BOT嗎?

我們的環保署、觀光局、監檢調還在嗎?
法院判決都定讞了。相信拆除美麗灣渡假村建築物是遲早的事。請問以後還可以有應環評而未環評,未環評就先施工的事嗎?還可以用地方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做藉口來做些不合法的事嗎?我們這些揭發美麗灣渡假村違反環境法的人是不是該得到環保署的表揚?那些無作為還配合違法的官員是否應受懲處?

法院判決都定讞了。以後還可以申請一般旅館卻蓋觀光旅館嗎?觀光局是不是該趕快檢討美麗灣渡假村的案例,好好作為呢?

法院判決都定讞了。我們在2007年起向台東地檢署、特偵組、調查局台東調查站、監察院也檢舉很久了,他們會辦嗎?有誰能要他們開始辦?

環境公民社會運動的出路

如果我們的社會只有政府和議會來處理公共事務,結果會如何?以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為例,資本家結合政府公務員和民意代表犧牲人民利益,還利用媒體說他們為民謀利,並反控環保人士妨礙地方發展。台東縣政府於2003年申請投資經營杉原海水浴場並規畫主題餐飲區與海水浴場區,建議以BOT方式設定地上權50年。十年來,從歷任徐慶元縣長、因一審有罪而被停權的吳俊立縣長、賴順賢代理縣長、鄺麗貞縣長、黃健庭縣長、李錦慧議長、饒慶鈴議長、歷任各屆縣長的環保局黃明恩局長、城鄉建設處許瑞貴處長等,配合業者一再變更這、變更那,就是聽不進我們指控美麗灣渡假村違法的聲音。這過程中,許多不配合的公務員有被降調、提早退休的,有配合上級指示而升官的,劣幣逐良幣,正義何在?

四、五年來,我們向中央政府各部會陳情及向監、檢、調檢舉都還沒獲得回應。還好,行政法院依法判決,不然業者結合政府公務員與民意代表的開發計畫,即使明顯違法,也暢行無阻。未來,有沒有甚麼機制可以防止民選首長、議員及公務員瀆職呢?我認為光靠國會監督聯盟還很不夠,全國各地都應該有公民團體監督政府與議會,同時也可以根據團體屬性,推動與執行公共事務。可惜,公民團體支持法在2002年從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提出,轉交到內政部社會司辦理後,就沒下文了。

2002年8月底,我與國內環保團體代表參加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時,最大的衝擊之一是看到韓國有五百多名NGO朋友參加,而台灣民間不到50名。詢問之下,韓國在2000年4月17日正式頒布實施非營利/民間組織支持法,難怪他們這麼有活力!韓國政府行政自治部直接補助NGO,2004年時達每個團體每年約150萬台幣。另外,NGO代表每季與總理舉行非正式會議,每月有公民社會發展委員會議,提出的共識建議多能獲得行政部門的支持。韓國政府願意通過參與式民主來建立成熟融洽的公民社會,支持並尊重NGO主體性,使其成為建構公民社會的重要支柱。台灣環保聯盟於2007年5月曾邀韓國環境聯合會李京律會長參訪,並考察台東分會懷念杉原海灣的活動,我向他解說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的過程,他指出韓國的公民團體和整個社會不會接受這種政府明顯包庇業者違法的事。

催生公民團體支持法實踐環境公民權

台東環盟幾乎完全靠捐款辦事,除了台南的連先生12萬元捐款外,大多是核心成員自己出錢出力,2007年聘任的林雲閣秘書因為環盟付不出薪水而在年底另謀高就。還好,元貞律師事務所只收我們交通差旅費,省下律師費,至少還可以打司法戰。如果,有類似韓國的公民團體支持法,讓優秀人才能在NGO專職做事,台東環盟在守護台東環境上應該會做得更好。相信屆時我們才能跳脫長期地方派系、賄選、政商勾結牟利的政治泥沼。呼籲,全國各公民團體團結起來,在下次縣市長選舉前催生通過公民團體支持法,政黨要是推三阻四不簽,就想辦法讓該黨縣市長候選人都落選。各地的公民團體所能影響的票數,雖不見得能讓候選人當選,但在國民黨、民進黨兩雄相爭之下,應該有讓人落選的能耐。

我國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開始補助政黨參選,對政黨的發展至為重要,多少有助於我國擺脫黑金政治,並深化民主。相信補助公民團體將更為有效。尤其,我國明定政黨須達得票門檻5%才可獲得補助金,不利小黨生存,長久下去難免被譏為「兩大黨比爛」。若能給公民團體基本營運費與申請專案計畫的補助,將有助於多元公民社會的發展,我國環境公民權才有實踐的一天。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