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1.25








近期活動

拆除美麗灣違建 捍衛法治國尊嚴 全國學術界連署聲明 
[生活在一起] 輕著‧深耕 社區綠生活節
中寮山植物觀察
藝術綠表演-經典爵響 舞重奏
濕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黑琵抵嘉.鱟起之秀』南布袋濕地示範操作(11/29-30、12/1-2)
反核城市插畫海報聯展第三站(台南10/5~12/31)
觸口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教師徵聘公告(12/3截止)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生活不在他方 林生祥

林生祥作者:林怡廷

「一個社會的改變,不是從高處,不會有英雄。社區的深化,是一步一腳印,不是辯論辯贏的,而是身體和地方連結來的。」

夜晚,林生祥帶了瓶58度的金門高梁,煙一支支抽。他信手拈來農村的細節,那不是都市人的浪漫想像,而是有氣味、有畫面、再真實不過的情境。

他不諱言自己想到小時候摘檸檬,鏟豬糞、收集豬尿當肥料的味道都會怕,抓豬的手使勁會影響彈吉他的細緻度,所以沒接下母親的養豬事業。他的農村之愛夾雜著恐懼,那是一個創作者的誠實,但他從沒想過離開農村,無論取材和身體,他始終和城市保持疏離,而過往的勞動,也讓他的音樂比都會創作者,多份明確的札實。

精采內文

 

讀〈本能的差錯〉

作者:楊家旺

在問到「生命是什麼?」時,法伯說∶「今天演化論竟憑著異乎尋常的膽量,試圖解答一切問題,但上千個理論觀點都抵不過一個事實:要讓那些擺脫了傳統思維模式的思想家們能夠信任演化論,還早得很呢。對此類問題,無論科學的解決方法是否可能做到,都需要一大堆很詳實的資料。在這方面,昆蟲學可以提供一些有一定價值的資料,儘管這個領域很冷僻,而這就是我進行觀察,尤其是進行實驗的原因。」法伯的說法無屑可擊,事實確乎如此。這也就是演化論提出至今一百多年,科學家從各個方面提出一大堆詳實資料的原因。而結果是,這些資料愈多,試圖反駁愈烈,愈指向演化論是正確的理論。不過,法伯對昆蟲的觀察和理解,在其解讀上,卻認為他所觀察到的,與實驗結果的,都否定了演化論。這一部份,倒也奇怪而有趣。

精采內文

 

〈能源大探索〉探討氣候變遷與能源課題

作者:柳中明(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能源大探索》一書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與同期北非茉莉花革命為引,探討石油市場、石油供應、電力、氣候變遷與新能源等課題,最後結語在未來想像之中。

本書提出許多歷史秘辛,無論是加州電力影響州長選舉,或是氣候議題如何由科學形成政治問題。同時,也介紹了各國在新能源、電池產業等各方面的努力。設若期望知道許多歷史細節發展者,確實可以由本書獲取許多珍貴資訊。

觀察長期能源發展,能源與人口及經濟成長緊密結合,未來或許可以期望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與新科技的發明,但是未來需要的仍是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特別是如台灣,幾乎百分百的能源取自國外。許多專家強調能源安全,但若是不能降低倚賴,奢談安全?

精采內文

 

【聆聽】請靜

作者:李圓恩

輪葉沙蔘園子裡的葉長花也開了。一直憑印象以為五月份才會開,今天帶隊前,韻如提醒我,有幾片葉子上已經有剛吐露的花苞了。讓我嚇一跳地意識到一種理所當然的以為,會磨滅了觀察的可能和機會。每一次,都當成未知,都擁著好奇,應當是與自然相處的必備態度。

拍了好一會兒,心又放空了。前幾天去參加志工甄選的面試,面試者問我:「妳的工作就是解說,妳為什麼還會想來當解說志工,不會有倦怠嗎?」我並不覺得會有,畢竟這是我喜歡做的事。但今天我真的有一種累的感覺,大概是剛好身體有點過度勞動了。只能說,在分享之中,還摻雜著工作的責任感和壓力,有時是比較不容易放鬆的。

精采內文

 
 

生活不在他方 林生祥

作者:林怡廷

走在美濃的田邊小路,兩側是青蔥色的稻田,視線再往上點是鬱綠的美濃山,五月的稻穗只結一半,還沒有灌漿,顏色青黃不接。林生祥抱著吉他逕自走在前頭,他撩撥幾個音弦,唱我們未曾聽過的歌,節奏是藍調的,和弦是客家的,從土地長出的音樂,總特別濕潤,帶著新鮮草根的腥香。美濃山腳下的吟唱,掀起一陣稻浪。

林生祥玩音樂二十年,發行八張專輯,林生祥受八十年代末期新台語歌運動影響,開始用母語―客語創作,卻從不拘泥自身。

他遊走在傳統/現代,西方/東方的元素裏,《我等就來唱山歌》、《菊花夜行軍》的嗩吶奏得淒苦,月琴彈得鏗鏘有力,林生祥用搖滾式的憤怒嗓音抒發,《野生》的三弦琴捎來沖繩的熱帶氣息,《種樹》、《大地書房》走民謠的舒緩路子,而田埂上唱的未發表新歌,又是撥弄得人心發酸的藍調。但所有紛陳的元素,都被林生祥服貼的收斂在統一風格―他那黏稠的歌聲。

即便這幾年有了細細妹後,對世事「變得更寬容」,少用渾濁的喉音,沒了青春的張力,「我唱不出以前的憤怒」,他的聲音沉澱得乾淨,攝影家張照堂對此有不同想法:「生祥唱得太小心,太書卷調兒,不夠流放、滄桑感。生祥的嗓音要更嘗試、更操勞、試著放任(菸酒檳榔以及人生啊…),必須嚴苛、殘忍的要求自己,才能擦出一些火花,殺出一條活路。」但無論書卷還是流放,樸質都是永恆的根性。

當然另一個收斂是詩人鍾永豐的詞。98年鍾永豐找林生祥回家鄉,為反美濃水庫成立交工樂隊,林生祥進到運動核心,見到各式各樣的面孔和表達,看有運動天分的戰友鍾永豐談判、決策、下判斷,是他提煉創作精確度的關鍵時期。

鍾永豐的詞凝練於詩心,像《種樹》的舒緩,「種分離鄉介人,種分忒闊介路面,種分歸毋得介心情,種分留鄉介人,種分河壩聊天,種分雨水轉擺…」;《臨暗》的幽微,「臨暗,收工,一個人行。佇都市,捱目珠吊吊頭臚冇冇,蓋像自家已經灰飛腦散…」也同時將感受性的音符收束為概念,於是乎人與社會的對應關係由概念開展,讓林生祥的音樂有更強的社會實踐,又或者是政治性,無論是指向社會或個人。

他可以是《我等就來唱山歌》直接訴諸反美濃水庫運動;也可以用《菊花夜行軍》開創台灣農村史詩樂曲,或像《臨暗》揭露城市勞工的幽微心境;《種樹》談有機和友善環境,《大地書房》則試圖爬梳台灣文學家鍾理和的作品,去凝視當年讓小說家邊緣病苦的社會體制;現在他還計畫串聯歸鄉的有志青年,在田埂辦美濃音樂節。

「一個社會的改變,不是從高處,不會有英雄。社區的深化,是一步一腳印,不是辯論辯贏的,而是身體和地方連結來的。」

夜晚,林生祥帶了瓶58度的金門高梁,煙一支支抽。他信手拈來農村的細節,那不是都市人的浪漫想像,而是有氣味、有畫面、再真實不過的情境。

他不諱言自己想到小時候摘檸檬,鏟豬糞、收集豬尿當肥料的味道都會怕,抓豬的手使勁會影響彈吉他的細緻度,所以沒接下母親的養豬事業。他的農村之愛夾雜著恐懼,那是一個創作者的誠實,但他從沒想過離開農村,無論取材和身體,他始終和城市保持疏離,而過往的勞動,也讓他的音樂比都會創作者,多份明確的札實。

他聊起日本清酒、蘇格蘭single malt whisky和桌球,臉的線條鬆了,眼睛會發光。他對生活的索求不多,便宜T恤和麻褲,腳上結實的乒乓球鞋,荷包蛋淋上一點醬油都可以讓他在異鄉魂牽夢縈,唯一的奢侈,只有三五天喝掉一瓶10年的Glenmorangie。這讓我想起他用音簡約的幾首新歌,幾個音就要處理一段樂句,那是對凝練的測試,關乎自己對音樂、對心性、對世事的修養。

你或許會想念《我等就來唱山歌》憤怒而鏗鏘的交工,想念《菊花夜行軍》壯闊如詩,但對林生祥來說,那都只是生命的歷程。所有的對抗、憤怒、憂心、思考,都必須回歸身為一個人的真實狀態―生活,而且不在他方。

沒有對過往的執念,也無好高騖遠的虛妄,惟有實實在在的當下。

以下為陽光時務專訪林生祥摘要:

陽光時務:是什麼原因讓你想要創作客語音樂?

大地書房封面,大大樹音樂出版。林生祥:台灣有一個「新台語歌運動」,就是福佬歌新形式的台語歌。那時候林強,陳明章,還有黑名單。林強的《向前走》,陳明章《下午的一出戲》,然後黑名單的《抓狂歌》,整個台灣社會運動最蓬勃就是八零年代末。那我是91年開始上大學,有一天我想到一個問題:其實新台語歌都已經出來了,伍佰他們也開始做台語歌的搖滾樂,我是一個客家人,我可以做什麼?我就想今天來寫一首用我母語寫的歌,就寫下我第一首歌,就這樣做下來。會持續做的一個原因是,我覺得創作這個東西,要做自己最好品質的東西,才會變成有價值的創作。那時候我寫所謂的國語歌,就是用普通話唱的歌,寫我的母語客家語的歌。我會覺得用客家語寫、作、唱歌的時候的品質比起國語歌還要好很多,所以後來我都用我的母語寫。用母語寫歌對我來講很自然,因為我小時候就只會這個語言,你要唱歌的時候就很自然。

陽光時務:你跟永豐合作的契機是什麼?

林生祥:我跟永豐的認識也是因為反水庫運動。那時候因為我在淡江要做我第一場的創作發表會,那也是我生命裏第一場創作發表會。那時候要售票,我們就想支援這個運動,因為是自己的家鄉,所以我們把門票的收入全部都給反水庫運動。我們是因為這樣認識的。

陽光時務:你們通常都比較多概念性的東西,都是跟永豐是先經過討論的嗎?

林生祥:通常永豐都會先提出他的構想,基本上他提出他的構想的時候,他想寫什麼他已經決定好了,然後就一首一首地把它丟進去。所以內容的部分他自己會去構思,這部分我儘量都讓他自己去發展。我會給意見,譬如說哪個地方可能需要多做一點,或者說哪一些可以做更多連結的線。所以有的時候我覺得不好唱我就會跟他說不好唱,或者是我覺得這個我沒有感覺,我說有沒有新的形式,我就跟他溝通。其實溝通一直以來就是很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陽光時務: 可以聊一下新歌「草」的創作概念   ?

林生祥:那時候永豐寫《草》這歌詞我就很喜歡。永豐那時候講一件事,他說其實我們這麼多年來做的工作,就是寫有關農村的消息,然後寫農民,然後當然因為我覺得農業、農民在台灣的一個發展史上往往就是被犧牲的一個角色,所以有什麼希望,我們就去希望能夠讓那個希望成長嘛,讓這個農村能夠更有機會。可是,並不是農村的每件事情都好的啊,像譬如說對於除草劑的使用啊、農藥的使用,經過這麼多年來,整個歷史的進程中,並不是每一個都是美好的事情,有朋友說像除草劑這件事情並不是好事情,時間到了應該要把它拿出來討論一下。

除草劑大家用一用,有草了大家噴一噴,反正草就會死嘛。有的時候用久了就變成習慣性的問題,反正就是依賴除草劑在處理這些東西。但是我們自己也很清楚,農業的勞動人口年紀越來越大,要這樣一一除草其實也是很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自己就會想到,考慮的點也是蠻多的。我們看到有年輕的農民開始加入,其實心裏還是覺得非常非常地開心。你有新的人加入這個農業的時候,會有新的思維嘛,腦子裏面裝的東西不一樣。像我媽媽他們那一輩的農民,「有機」,她說不可能,種不到來吃,他們第一句話就是不可能,不是只有我媽媽講,我媽媽只要講這句話那可能代表90%的農民他們都這麼覺得。所以我很多的參照點都是從我媽媽那邊去問他們的看法是什麼,當我媽媽有感覺的時候,代表他們這個階層的這些人可能很多人都會有感覺,像「白米炸彈客」被捕的時候,我媽媽很生氣、很傷心,她一直罵「『白米炸彈客』就是要幫我們農家人出頭才會被抓去關」。那時候我感到非常非常地震撼。所以很多的這種做農業的農民為什麼都會去支持楊儒門「白米炸彈客」,要幫他打官司,他有一個共同的集體的價值的展現。

陽光時務:你從過去到現在的音樂都在關注社會議題,你怎麼去看所謂的音樂的政治性這件事情?就是你為什麼會選擇走這個路線?

林生祥:其實對我來講很簡單呐。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就很喜歡羅大佑的音樂,喜歡他的歌詞,所以當我開始學吉他、唱歌,開始要創作的時候,我的心裏就告訴我自己一件事——我也想要寫那種歌詞。創作這個東西就這樣子嘛,畢竟這種吉他、樂器啊,你會這些樂理,你會這些節奏,最主要是要表達一些什麼東西?表達你的想法,表達你對這些事情的看法,音樂這個形式就是要去承載你的思想嘛。當我這樣思考的時候,我腦子裏面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東西,比較自然的就是,我爸爸媽媽就是做農的,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我覺得我寫農村的東西就對我來講就非常非常自然啊,而且我們知道細節。我們去拔過草,我們去采過檸檬,我們去割過稻,然後去采過香蕉,我們會知道割香蕉的時候那個香蕉汁一飛沾到你的衣服就不要想洗乾淨了,你就知道這些細節嘛,所以當可以表達一些什麼事情的時候,自己就知道,像我的父母他們的職業其實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什麼聲音。他們的辛苦很少人知道,我想,如果可以的話,我應該要幫我爸爸媽媽這樣子職業的人說點什麼,所以就一路這樣做下來。其實也是我覺得我跟永豐比較擅長做的事情,你叫我去寫城市的題材,我大概也寫不好,因為我也不住城市嘛,所以很多的細節我也不知道,可是叫我寫農村,寫山,寫風,寫雲,(笑)這可以喲,因為這就我的生活嘛。

陽光時務:今年選舉完你說到「價值」,你們音樂所傳達的價值是什麼樣的價值?

林生祥:這幾年走的是回頭路,國光石化的事情不是嗎?那個灣寶劃地要蓋工業區的事情,其實是走回頭路啊。國光石化這個東西,不知道多少年前大家就在談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產業,那你現在再回頭去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這些產業,台灣繼續這樣走,對不對?另外一個就是說,為什麼這些農漁業好像在台灣的所謂經濟奇跡的發展史上永遠都是被犧牲的那一個?為什麼我們都要被犧牲呢,是不是?我們內心有一個價值,希望去做點什麼事做點什麼事,但是民主的選舉就是這樣子啊,我們最起碼還是要懂得去尊重,對不對?尊重選舉的結果啊。

愛上噪音愛上噪音

作者:張鐵志、柴子文/編著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790698
裝訂:平裝

本文轉載自愛上噪音一書,不符合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歡迎訂閱陽光時務週刊

Top

 
 

讀〈本能的差錯〉

作者:楊家旺

《昆蟲記》第一冊第12章,篇名叫〈本能的無知〉。第四冊第3章,也就是此刻正撰寫的這一章,叫〈本能的差錯〉。讀完發現,兩篇的義旨相近,即昆蟲的無知導致差錯,昆蟲的差錯顯得無知。有時,我也會很想對法伯說,您對演化論的無知,導致判斷的差錯。法伯幾乎是先否定了演化論,然後再以這否定作為基礎,去詮釋觀察到的結果。法伯在太多篇章裏,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與抨擊演化論的正確性,讓我不禁這麼想,如果反過來,法伯先接受了演化論,然後再以其觀察和實驗所得去詮釋演化論的正確性,不知結果會如何。

在問到「生命是什麼?」時,法伯說∶「今天演化論竟憑著異乎尋常的膽量,試圖解答一切問題,但上千個理論觀點都抵不過一個事實:要讓那些擺脫了傳統思維模式的思想家們能夠信任演化論,還早得很呢。對此類問題,無論科學的解決方法是否可能做到,都需要一大堆很詳實的資料。在這方面,昆蟲學可以提供一些有一定價值的資料,儘管這個領域很冷僻,而這就是我進行觀察,尤其是進行實驗的原因。」法伯的說法無屑可擊,事實確乎如此。這也就是演化論提出至今一百多年,科學家從各個方面提出一大堆詳實資料的原因。而結果是,這些資料愈多,試圖反駁愈烈,愈指向演化論是正確的理論。不過,法伯對昆蟲的觀察和理解,在其解讀上,卻認為他所觀察到的,與實驗結果的,都否定了演化論。這一部份,倒也奇怪而有趣。

法伯認為昆蟲學絕不只是分類的學科,昆蟲學必須進行實驗,特別是「實驗才能幫助我們探索昆蟲智力這一深奧的問題。……如果忽略了實驗,我就喪失了最有力的研究手段。透過觀察可以提出問題,那麼透過實驗則可以解決問題,當然問題本身必須是可以解決的。即使實驗不能使我們茅塞頓開,至少可以往混沌一片的雲霧中投射些許光明。」我想,許多後代人對法伯的敬重,正是來自於法伯的那些昆蟲實驗,簡直是超耐心、超創意的實驗過程,讓人對昆蟲行為有更深入一層的瞭解,也對法伯有更深一層次的敬佩。

法伯在這一章的實驗主要有三。第一個實驗是,細腰蜂築好巢後,會捕捉一隻蜘蛛放進窩巢,然後在蜘蛛腹部產一顆卵,而後繼續去捕捉第二、第三……隻蜘蛛。法伯在細腰蜂捕捉到第一隻蜘蛛並產卵後,將蜘蛛連同蜂卵取走。等細腰蜂再度捕捉一隻蜘蛛回來時,原本捕捉到的蜘蛛和產下的蜂卵皆已不見,細腰蜂卻不以為意,繼續工作,捕捉一隻又一隻的蜘蛛放進巢裏。不過,祂每捕一隻放進巢裏,法伯就把那一隻獵物取走。細腰蜂則是花了兩天時間,捕了二十隻蜘蛛放進這巢裏(不過事實上沒有一隻真的在裏頭,全被法伯取走了),最後,法伯說:「也許是不斷重複、超乎尋常的遠征使牠覺得累了,於是牠認為籮筐裝得夠滿了,便開始很認真地把這間空無一物的蜂房封閉起來。」這就是本能的無知,也是本能的差錯。

第二個實驗是,細腰蜂在放進蜘蛛封巢後,會再取土抹在蜂巢外。這時,法伯將蜂巢取走,只剩灰白的牆。此時,巢已不見,空無一物,帶著泥土回來的細腰蜂竟仍視而不見地繼續祂的工作,朝空無一物的牆抹上泥土。這一抹本來是要抹在蜂巢上的,但這個位置的蜂巢已經不見了,被法伯取走了,細腰蜂竟然仍是繼續朝這個不存在蜂巢的壁面抹泥土。簡直是無知到了極點。

第三個實驗是大天蠶蛾在織繭時,法伯將已織好的部份,剪了一個洞,看大天蠶蛾的幼蟲會不會補好這個洞。但大天蠶蛾並不理會這個洞,仍繼續祂未完的織繭工作。換言之,織好之後的繭是個破了洞的繭,不過大天蠶蛾並不理會,就讓那個洞存在著,不去修復,卻繼續者織繭的工作。

法伯說:「所有昆蟲似乎都沒有偏離一個共同的現象:當實驗者攪亂牠們本能行為的一般步驟時,那些我們認為最具天賦能力的昆蟲,卻顯得和其他昆蟲一樣頭腦遲鈍。」昆蟲的本能確實像一組寫好的程式,一旦開始執行,就必須執行完畢,中途被擾亂,祂們會不知所措,仍繼續堅持完成每一步驟。也許法伯的時代真的無法解決法伯所實驗的這些結果究竟是為什麼。但隨著我們對基因的瞭解,法伯的這些實驗,似乎慢慢地被解密,被理解,被以符合演化的原理詮釋著。換言之,無論法伯同不同意,願不願意,他的實驗終究還是有價值的,而且是符合演化論解釋的邏輯價值。

在《昆蟲記》裏,我覺得,法伯的諸多實驗裏,昆蟲本能的實驗,是最有趣、最有價值的部份。而這部份,似乎也是法伯最感興趣,以此來反駁演化論的、他認為的最佳利器。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能源大探索〉探討氣候變遷與能源課題

作者:柳中明(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能源大探索》一書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與同期北非茉莉花革命為引,探討石油市場、石油供應、電力、氣候變遷與新能源等課題,最後結語在未來想像之中。

1990年代俄羅斯崩解後,經濟敗壞,乃至重建石油工業。國際性石油公司合縱連橫,許多秘辛,主要當然是要控制區域性與全球性的石油供應。其中,複雜的政治、軍事與商業機密,令人迷惑。若不是石油為全球經濟之母,豈容世界強權與奸商如此操控玩弄,甚至不顧一般民眾生命,以武力與鮮血達到割據壟斷之實。當然,也有國家是打著「能源供應安全」的口號,實行強取豪奪的手段。

石油金融化,反映供需與風險操作,更受到九911恐怖攻擊、委內瑞拉大罷工、奈及利亞暴力事件、卡翠納風災、伊拉克戰爭、墨西哥灣油田事故等,影響全球油價穩定的事件不斷發生,油價不再低價,漲勢牽動全球經濟穩定。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經濟崛起,觸發大規模的石油需求。百元一桶原油的價格,在2008、2011、2012年分別出現,若再出現第四次,大概就很難回到百元以下。幸好,金融海嘯後經濟衰退,直到今日的歐債風雲,百元油價似乎不是很容易站穩。

1956年地球科學家赫伯特提出赫伯特巔峰概念 (Hubbert peak theory),準確預測美國石油產量可能在1965到1970年間達到巔峰,但其低估了能夠被發現和生產的石油總量。關鍵因素就是科技進步和價格,前者使得許多新油田被發現,後者則左右需求影響供應。但其觀點,卻一直受人重視與擔憂。

現今全球石油的蘊藏量到底是多少?2009年底時為1.5兆桶,2010年底增為1.6兆桶,2011年底增到1.65兆桶(依據英國石油公司報告),出現蘊藏量緩緩增加現象,且每年增加的量,還大於開採的量。其當然不是因為地球內部原油不斷生成,而是科技進步能夠發現更多更難開採的油田。但是,只要不再增加蘊藏量,估計54.2年後石油就會被全部開採,除非因為價格不斷飆高,使得人們購買不起,以及非石油能源價格下降,而引發需求衰退。

為增加原油供應,液態凝結油、天然氣液體、沿岸油田開挖、加拿大油砂、頁岩油(也稱緻密油)等,均成為值得開發的油源。期以增加供應源,同時創造財富。此外,天然氣預估仍有63.6年可以開採消耗,僅略比原油多,亦屬情勢緊張。

進入20世紀,電力需求蓬勃成長,發電、供電與配電市場的穩定,愈發受到重視。核能發電顯著降低電價,刺激消費,但是美國三哩島事故、蘇聯車諾比爾核災,先後發生,影響核能商機。同時,電力市場自由化,壓低電價、減少電力投資與複雜的交易策略,美國加州竟然在進入21世紀後出現缺電危機。甚至部份電力公司,發電愈多,虧損愈多。許多專家都認為是解除管制的失敗,其也成為台灣能源單位排斥電力自由化的重要因素。

20世紀末,氣候暖化問題受到全球重視。再生能源供應電力成為新興前景產業,主要期望抑制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進入大氣。太陽能、風能、生質能、地熱等,均受到各國重視。京都議定書所支持的經濟誘因策略,如聯合減量、排放交易、清潔發展機制,雖然不受環保團體歡迎,但確實推動相關減碳產業發展。然而,若無政府補助,再生能源的推動,實是困難重重。

本書提出許多歷史秘辛,無論是加州電力影響州長選舉,或是氣候議題如何由科學形成政治問題。同時,也介紹了各國在新能源、電池產業等各方面的努力。設若期望知道許多歷史細節發展者,確實可以由本書獲取許多珍貴資訊。

觀察長期能源發展,能源與人口及經濟成長緊密結合,未來或許可以期望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與新科技的發明,但是未來需要的仍是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特別是如台灣,幾乎百分百的能源取自國外。許多專家強調能源安全,但若是不能降低倚賴,奢談安全?

本書對於電價議題,討論得比較含蓄。但明顯認同油價高、電價高,會影響需求,降低消費,並影響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科技管理的發展。

電價是否應該提高,以反應實際成本,並且抑制消費。這個議題在台灣是相當困難獲得共識,特別是易於受到政治人物的操弄,以及工商企業的圍剿。關鍵問題是我們對於未來,能夠看到多遠?若我們希望十年後的台灣,人人收入提高一倍,並能負擔起一倍的電價,同時依此提出十年電價提高計畫,讓全民特別是企業有長期準備調整,則電價提高將是正面帶動助力。但若是政府僅能逐月、逐年探討現實成本與定價的關聯,而非是價格引起的後續長期效益,十年後電價仍會提高一倍,但我們的收入成長可能遠遠低於一倍。至於那些幻想未來電價會降低者,則千萬別再幻想了,不實際的想法是會阻礙發展的。

Top

 

 

【聆聽】是誰殺了大樹?

作者:李圓恩

飯後窩回宿舍,就是必須好好面對自己的時候了。旋開音響的開關、捻亮檯燈、按醒電腦、幫自己倒一杯茶、披件衣裳……儀式般進行著一切瑣碎。然後靜靜坐下,沉默地回想,這時不間斷流洩的音樂則是負責讓文字魔法開始的催化劑。

雲南黃馨(迎春花)今天上、下午各帶了一支當日隊。下午帶到一半時,我就沒力了,一種陡然的墜落。然後好像是拎著自己,掛著微笑來掩飾疲憊,才終於走回了終點。不過在出發前講解梅峰四季簡報31的時候,請大家一起唱了兩首歌:〈踏雪尋梅〉和〈迎春花〉,超好聽的,令人好感動。

送走他們的我,擎著相機,鑽到外頭拍小花、小草發洩一下一種無形的沉滯。最近忽然之間又開了好多花。令人來不及記住,或搞清楚它們的名字,不小心錯過了,也許又得等上一年。

蠟梅蠟梅只剩不到五朵,辦公室前的則結了果實,很平凡的那種,你並不覺得怎麼稀奇,卻因為是蠟梅的果實,反而又認真地瞧上了兩眼;金鳳花瀰漫似的簇擁著,成片成蔓,嚇人的熱鬧著;葡萄風信子到底哪裡像葡萄?是一朵朵的小花,還是小花聚成的一整「朵」花,那樣錯落著的紫,恰似點點的寫意;輪葉沙蔘已經開過頭了,先前壓根沒注意過它,只來得及瞥見殘餘;一種「不熟」的艾草,看了半天還是想不起名字;夏枯草幾乎整年都開著的樣子;餐廳門口的石蓮花也正開著星星形狀的小花;小葉碎米薺、鵝兒腸、早熟禾、黃花三葉草、禺毛茛、風輪菜、小米草、魚眼草、苦滇菜、小酸模、山芹菜……都開花了。

輪葉沙蔘園子裡的葉長花也開了。一直憑印象以為五月份才會開,今天帶隊前,韻如提醒我,有幾片葉子上已經有剛吐露的花苞了。讓我嚇一跳地意識到一種理所當然的以為,會磨滅了觀察的可能和機會。每一次,都當成未知,都擁著好奇,應當是與自然相處的必備態度。

拍了好一會兒,心又放空了。前幾天去參加志工甄選的面試,面試者問我:「妳的工作就是解說,妳為什麼還會想來當解說志工,不會有倦怠嗎?」我並不覺得會有,畢竟這是我喜歡做的事。但今天我真的有一種累的感覺,大概是剛好身體有點過度勞動了。只能說,在分享之中,還摻雜著工作的責任感和壓力,有時是比較不容易放鬆的。

而回到房間,這樣把心再掏空一遍,睡個覺,明早又是一條好漢!感覺也挺不賴的!

《聆聽:一名山林解說員的驕傲與孤獨》

作者:李圓恩

出版:凱特文化

ISBN:9789866175893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9日

各大網路書店發售中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