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1.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海龜救傷野放 可望結合宗教護生

圖片提供:蘇建銘

象徵長壽的龜類,一向是討喜的吉祥代表,誰知道討海生活大不易!台灣沿海有5種常見的海龜,牠們終年生活在海底,除非生病或產卵,很少浮上海面或接近沙灘。但隨著生存環境惡化,海龜救傷的需求也增加,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積極推動專責海龜救援收容,此舉也獲得佛教團體認同,或能將保育海龜與護生結合,讓信徒成為海龜守護者。

世界上共有7種海龜,其中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以及革龜5種在台灣沿海可見。海龜活動範圍因與人類重疊性高,導致海龜大量受傷、染病或意外死亡,許多產卵的沙灘受人為破壞,無法傳宗接代而逐漸消失,因族群數稀少,全數列為保育類動物。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滿腹塑膠 玳瑁陳屍阿塱壹 學者:3成海龜死於海洋垃圾

龜鄉路迢迢 保育兩樣情

墨西哥太平洋海岸 守護海龜工作假期

為救傷野生動物祝福 佛教團體豎立護生典範

綠色人物|開封養殖漁民張自立 走唱環保歌曲作維權

作者:莫聞

很少有聽過一位環境維權人士,是用「唱歌」來做環保運動的;2012年8月,以黃河中上游為主題的兩岸環保交流團體,透過自然之友河南小組創辦人崔晟的介紹,大夥很榮幸的遇見了這麼一位奇人,他是一生只上過四年學校、卻談著自製秦琴,駕著自製三輪車,以環保歌曲走唱8個省市的開封養殖漁民張自立。

張自立本來是個工人,他和妻子1997年「下崗」後,投資10多萬元在河道養魚,經過幾年摸索,2000年首次有盈餘,不料,到2003年,附近企業違法排放污染,魚全部死光光,夫婦倆總損失達60萬元人民幣…自此,開啟了張自立驚心動魄的環保歌曲走唱生涯,一直至今。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孟加拉孩子的雨季飄浮學校:太陽能動力小船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在大雨侵襲孟加拉的雨季,通常有數百所學校會關閉,所以在2002年非營利組織「Shidhulai Swanirvar Sanstha」為此成立,建造以太陽能為動力的飄浮小船學校,提供孩子們不間斷的教育。

這個非營利組織為貧困家庭還建立了一個「聰明的激勵計畫」,來確保父母送他們的孩子上課,這個激勵就是當學生定期出席上課,他們就能獲得以太陽能為動力的小提燈,這不僅使孩子們能在天黑後持續學習,也能讓父母在晚上多做些小工作,有助於整個家庭的收入。在課餘時間,這艘太陽能動力小船同時也作為父母們的工作空間。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在卡達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18),外界對於該國承辦氣候變遷會議有著許多質疑聲浪,包括該國人民年均排碳量是世界第一、能源對於石油及天然氣的依賴是100%等,高耗能的國家卻開氣候變遷會議,難怪令人質疑。而全球氣候正劇烈的變化,在越南,因暴風、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線嚴重侵蝕,讓許多人被迫搬家,成為極端氣候下的受害者。除了東南亞,東北亞有強烈冷氣團提前報到黑龍江溫度下探-35度,是11月少見的低溫

「地球之肺」有救了!據巴西國家研究院表示,亞馬遜雨林消逝面積已獲得控制,6月在里約召開的環境高峰會,有效提升巴西民眾環保的重視,對目前雨林面積縮減的窘況大有幫助。而台灣對於「地球之腎」─濕地也有了貢獻行政院通過濕地法草案,落實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希望經立法院通過成為法律,真正落實而不只是口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守護台東原味|卑南黑色力量 卡地布「悍」衛祖靈

本報2012年11月30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心動了,手就會動!」卡地布青年會會長朱正富解釋「悍衛祖靈 拒絕遷葬」為何是用心部的「悍」,而非手部的。「這不是錯字,而是因為發自內心!」

卡地布部落位於台東知本,2010年開始,台東縣政府及台東市公所以都市發展及發展觀光產業之名,在沒有任何討論及通知的情況下,將第六公墓由公墓用地改成了農牧用地,更要求第六公墓及第十公墓(位於加路蘭)在期限內遷葬,以便興建公園。

但對卡地布部落來說,現為第六公墓的這塊地一直都是傳統領域,在日治時代之前,便一代接著一代疊葬著。因此,在目前墓地中可見的墳墓之下,還有無數的卡地布先祖骨骸。

精采內文

 

海龜救傷野放 可望結合宗教護生

本報2012年11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討海大不易,海洋環境惡化使得海龜生存危機四伏。(圖片來源:海洋國家管理處)象徵長壽的龜類,一向是討喜的吉祥代表,誰知道討海生活大不易!台灣沿海有5種常見的海龜,牠們終年生活在海底,除非生病或產卵,很少浮上海面或接近沙灘。但隨著生存環境惡化,海龜救傷的需求也增加,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積極推動專責海龜救援收容,此舉也獲得佛教團體認同,或能將保育海龜與護生結合,讓信徒成為海龜守護者。

程一駿說,海龜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爬蟲類,從恐龍時代就存在的物種,在海中遨遊數百萬年後,卻在近200年內面臨滅絕的危機。世界上共有7種海龜,其中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以及革龜5種在台灣沿海可見。海龜活動範圍因與人類重疊性高,導致海龜大量受傷、染病或意外死亡,許多產卵的沙灘受人為破壞,無法傳宗接代而逐漸消失,因族群數稀少,全數列為保育類動物。

海龜生存大不易

海龜終生都生活在海底。(攝影:潘佳修)當小海龜從爬出卵窩到大海途中就必須逃得過天敵伺候,陸上有螃蟹、臭青公和赤背松柏根等蛇類之外,海中則有肉食性魚類和鯊魚,據估計,1000隻破殼而出的小海龜,只有1隻可以長大成熟,大部分都在生命的第一年內死亡。

長大後的海龜除了快速移動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外,沒甚麼天敵,疾病和受傷的機會也很低。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表示,海龜不具攻擊性,又具商業價值而成為人類捕殺的對象;雖然海龜除非生病或產卵,是不上岸的,但作為海龜傳宗接代的沙灘常被開發為度假村或海水浴場,甚至遭到嚴重污染;另外漁具混獲也是直接導致海龜死亡的主因。其他如棲地破壞、環境汙染,則是間接殺手。

程一駿說,當人類改變海洋生態,海洋中的細菌可能因生長環境改變,而出現基因突變,產生新種有害的病菌,進而造成海龜感染無法治癒的疾病。纖維狀乳凸瘤就是其中一種,這種疾病會在海龜之間傳染,只知道和環境汙染有關,尚不知其感染途徑。因深具爆發性及傳染性,且無藥可醫,一經發現,就必須安樂死。

死亡的面貌

在救傷盆中的海龜。(圖片來源:程一駿研究團隊)程一駿也指出,大多數海龜都因二次併發症造成死亡。生病的海龜因為消化不良,沒有食慾,身體變得虛弱就會浮上海面隨波逐流,若再加上氣候因素,氣溫下降,就會併發肺炎導致死亡。推究原始病因,大多與人類行為有關,包括被漁網纏住無法脫困、誤食塑膠製品、遭漁船撞擊,以及混獲,其中纏網尤為嚴重。

大型海洋魚類的胃部都有塑膠製品,海龜也難逃此厄運。程一駿說,海龜沒有舌頭無法辨識吃進去的東西,沒有牙齒可以咀嚼,喉嚨也沒有嘔吐的機制;而人類製造飄到海裡的塑膠製品五顏六色光鮮亮麗,十分具有吸引力,肚子餓的海龜看到就會吞下肚,導致胃部無法消化,飢餓卻無法進食,甚至餓死。

混獲的海龜遭捕捉常常都留在網中一段時間後才會被發現、拋回海裡,但這過程已出現的緊迫,造成心理極大的創傷,造成沒有食欲,平衡感消失、無法游泳,也影響免疫力及判斷力,在沒有機會復原下,再度拋到海中,可能因此生病。近4成海龜因意外捕獲而死亡。

台灣仍未有專屬海龜救援站

大部分海龜都因被沖上岸、卡在礁石上或在沿海漂浮,而得以被人類救援。受傷的海龜一進入發現,會先進入縣市政府通報系統,再以其體型大小決定送醫地點。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長林國彰表示,目前海生館負責海洋哺乳類兼作海龜救援收容,北部地區則與海洋大學程一駿研究團隊合作,此外,離島則有澎湖望安綠蠵龜野生動物保護區,本島與水試所合作的救傷收容中心。

海龜通報雖以縣市政府為主,但民眾對海巡署形象更有感,往往直接向海巡尋求協助;保育組也協助海巡隊員增加保育、救傷概念。

目前新、基、宜三縣市50公分以下受傷海龜會交由海大實驗室,50公分以上則送往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進行救援流程,再由救援單位安排運送細節,程一駿實驗室目前是與台大動物醫院合作,先送到台大了解情況,後續再進入照顧、野放。若不幸死亡,則進行解剖,了解海龜生態。除了縣市政府補助項目外,所有的費用均由實驗室自行吸收,對實驗室也是不小的負擔。

海龜救傷復原情況好

研究人員為海龜救傷。(圖片來源:程一駿研究團隊)程一駿說,過去獸醫以及生態學者之間缺乏交流,海龜的救傷收容各自負責,缺乏統整對話,這一年來透過案例逐漸促使合作對話的機會,對海龜的疾病以及後續的救援更能了解。「海龜的耐受力強,只要醫療適時介入,復原的情況都不錯。」

去年救傷的6隻海龜,即有4隻復原後野放回大海,還有1隻仍在觀察中;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投資報酬率極高;只是人類行為不節制,野放後的環境仍是危機四伏。

除了海大,海生館去年在南部縣市救援則達30幾隻。程一駿建議,相關獸醫以及政府應建立海龜血清及其他重要的生理參考值,以期能有效救治受傷海龜;另外也應訂出標準海龜救傷通報流程網,以及完整記錄。

海龜救傷或能結合護生

海龜野放。(圖片來源:程一駿研究團隊)因龜類長壽的表徵深印人心,也成為佛教團體喜愛放生的對象。只是不當放生,將當作寵物繁殖、易於取得的巴西龜誤放到淡水河域,因其雜食的習性,一旦放到淡水河域、湖泊,嚴重侵擾了台灣原生種斑龜的生存空間,改變生態環境。

林國彰即建議將護生慈悲心展現在救傷後野放的海龜,為重回大海的海龜祝福;另一方面研究實驗所需的資源經費、裝設發報器追蹤,也需要支持。若能結合佛教團體的人力、經費,更能推展海龜保育。

最近即有佛教團體對海龜救傷野放保育有興趣,與程一駿實驗室聯絡,近日將進行討論。「救傷復原的海龜回歸大海前能得到祝福,再好不過」程一駿表示,佛教信眾對護生的實踐,結合保育概念,將是導正社會的最大力量。

Top

 

綠色人物|開封養殖漁民張自立 走唱環保歌曲作維權

作者:莫聞

開封環保人物張自立很少有聽過一位環境維權人士,是用「唱歌」來做環保運動的;2012年8月,以黃河中上游為主題的兩岸環保交流團體,透過自然之友河南小組創辦人崔晟的介紹,大夥很榮幸的遇見了這麼一位奇人,他是一生只上過四年學校、卻談著自製秦琴,駕著自製三輪車,以環保歌曲走唱8個省市的開封養殖漁民張自立。

張自立本來是個工人,他和妻子1997年「下崗」後,投資10多萬元在開封馬家河河道養魚,經過幾年摸索,2000年首次有盈餘,不料,到2003年,附近企業違法排放污染,魚全部死光光,夫婦倆總損失達60萬元人民幣…自此,開啟了張自立驚心動魄的環保歌曲走唱生涯,一直至今。

「我的家鄉有條河,環繞古城好景色……」「小河阿小河,你莫悲傷,山高不會遮太陽,非法排污不會長……」張自立這麼唱著。我們坐著出租巴士,在開封街上搜尋和張自立相約會面的地點,終於遇上了,還得兼 程趕往黃河邊去看水文與河岸開發的問題,一行人和張自立都沒得空閒好好做下聊聊,張自立就在出租車上,即席唱起了他的創作歌曲,一面訴說他的遭遇和際遇。

2004年3月30日,張自立的魚塘出現大規模的「翻溏」,養殖魚全部翻肚,這是過去從未經歷過的,一開始懷疑是遭人下毒,但受災戶不僅僅是他而以,因為陸陸續續,他發現在馬家河沿岸的其他漁家,也接連發生死魚事件。

張自立夫婦開始追溯原因,往馬家河的上游去找答案,結果就在養殖場上游約2公里的地方,他發現一段污水排放管道,這便是附近工廠把污水排入馬家河的管道。經過民眾檢舉,開封市環保局開始來調查,從排污口採取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水質已嚴重污染。

河川污染,魚兒暴斃,張自立多年的心血和近60萬人民幣貸款,一下化為泡影。這是張自立夫婦惡夢的開始。

7年來,他承受過一次次天災或經驗不足導致的損失所打擊,但都挺了過來;可是這次,實在讓他太震驚,第三天就病倒了,還住進了加護病房。躺在病床上的張自立,想到下崗養魚、污染、死魚…數天之後,他寫出了第一首自創歌曲《家鄉的小河》。他從小就愛唱歌,自認還蠻有音樂天分,便選擇用歌聲傳達自己的委屈。接著,他自費找專人伴奏,在錄音室錄製歌曲,做成CD。

張自立之後又創作了《企盼》、《七朝古都我的家》等歌曲,在家鄉唱著,甚至上了電視台的歌唱比賽節目,獲得好評,也讓更多人知道河川的污染問題;他一面唱著,一面等著政府解決污染問題。然而,就和許許多多的工業污染受害者一樣,他的「企盼」一再落空,他決定不再坐以待斃,認為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才有出路。

2006年7月,張自立夫婦開著三輪車,決定走出開封,對外演唱他創作的歌曲,並講述馬家河的污染。過程中,張自立經過淮河支流邊一個小村落,當地一向有「癌症村」之稱,同樣是因為河水遭到工業污染,罹癌死亡人口逐年增多。村民一看到張自立夫婦到來,認為是遇到環保宣傳的知音,一下把他們圍起來,輪流著向和張自立說著家人罹癌死去的故事。這對張自立是一大震撼,過去,他只看過污染死了魚,這次,「死的是人啊!」

「只要車不壞,人還在,就要往前走」,張自立開著自己的三輪車,開了一萬公里以上,經過八個省份,沿路唱起自己創作的環保歌曲,一面演講,呼籲人們保護環境和河流。他經過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等地,每經一個地方,張自立先去找當地的環保部門,申請一張環保宣傳的証明。

「眾多路人的鼓勵和幫助給了我太多的力量。」張自立至今還難以忘這些感人的場景。但是,他也曾經受過許多挫折,除了沿途遭遇車出故障、惡劣天氣等困難以外,有一次他在廣場上唱,就被公安阻擋,還受了肢體傷害。還有河南人對他指指點點,說張自立的小氣、自私,只因自己的遭遇就向各地大肆宣揚河南的污點。

但是,不管如何,問題還沒解決,「環保歌曲要唱,我的遭遇還得訴說。」如今,張自立又新增創作了不少歌曲如《同享一片藍天》、《我家有隻小白鴿》,希望河川污染的問題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Top

 

綠色電報|孟加拉孩子的雨季飄浮學校:太陽能動力小船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在大雨侵襲孟加拉的雨季,通常有數百所學校會關閉,所以在2002年非營利組織「Shidhulai Swanirvar Sanstha」為此成立,建造以太陽能為動力的飄浮小船學校,提供孩子們不間斷的教育。

這艘小船結構簡單,是由當地的天然材料製成,每艘船配有屋頂太陽能板,和一個具有電子資源的小型圖書館,以及可以連接網路的筆記型電腦。

當洪水淹沒學校,有時長達4個月,以太陽能為動力的小船這時會被啟動,作為暫時的替代學校;每艘船都會去接引他們的學生,一船大約容納30名,然後在屬於上學的期間,飄浮著,持續學習著。船的內部設備非常完善,足以提供必要的技能和學習直到四年級。

這個非營利組織為貧困家庭還建立了一個「聰明的激勵計畫」,來確保父母送他們的孩子上課,這個激勵就是當學生定期出席上課,他們就能獲得以太陽能為動力的小提燈,這不僅使孩子們能在天黑後持續學習,也能讓父母在晚上多做些小工作,有助於整個家庭的收入。在課餘時間,這艘太陽能動力小船同時也作為父母們的工作空間。

資料來源:Solar-Powered Floating Schools Allow Bangladeshi Kids to Learn During Monsoon Season

※ 本文轉載自http://www.greeninside.com.tw

※ 若您喜歡Green Inside文章,快來加入FB Green Inside 粉絲團喔

Top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開幕 卡達是否準備好了?

【UNFCCC-COP18】系列 作者:梁守道(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際關係組)

主會場卡達國家會議中心外頭耗水養護的草皮。(梁守道攝)11月26日,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大會,或正確的全名—「聯合國第18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8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8次締約國大會」(The 18th Conference of Parties to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8th Conference of Parties to Kyoto Protocol, UNFCCC COP18/CMP8),在卡達杜哈正式開幕。估計將會有17000名世界各地的代表和1500名媒體記者與會。為此,卡達政府已經進行萬全準備,但仍然無法杜絕對於卡達政府承辦氣候會議的質疑聲浪。

在交通方面,卡達政府積極加強大眾運輸的便利性。透過規劃32條交通路線以及預備超過四百多輛公車,卡達政府提供與會人士24小時免費搭乘、往返大會主會場—卡達國家會議中心(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一位來自印度加爾各答的計程車司機便說,為了這場大會,他們公司已經禁假,就是為了要配合當地政府紓解大量與會人士所造成的交通壓力。

為了紓解大會周邊交通,會場周邊學校如坐落在QNCC對街的教育城(Education City)旗下的多所學院也於大會第一天停課。台裔新加坡交換生林賢哲表示,因為大會開幕的關係,學校已經於前一個周六補課。全杜哈市大街上或是公車上,都可以看到COP18的廣告宣傳。

會場中大量使用自然採光與 LED 節能照明 (梁守道攝)COP/CMP所舉辦的地點—卡達國家會議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太陽能發電活動中心。於2011年落成的QNCC,裝有35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一年能夠產生1225度(MWh)的電力,相當於是COP18在此召開期間12天、128個會議空間的用電量。該建築的節能效率較一般建築多32%。展場內配置大量雙層玻璃用以自然採光,電燈泡換成省電LED燈具。

卡達政府投入了上千名志工組成通報系統來歡迎各國代表以及遊客的抵達。會場內的各個轉角處以及會場外所有的上下車地點,均有志工和服務人員提供與會代表協助。另外,為了要餵飽上萬人的肚子,QNCC的廚房也進入備戰狀態。膳食的工作團隊包含128位廚師、100位管膳人員和650位服務人員,24小時輪班服務民間團體代表和熬夜開會的政府談判代表。全會場共有39個膳食供應處,且提供多元的各國料理,包含阿拉伯、義大利、古巴、泰國與中國等各地菜色。

卡達雖然是一個相對民風保守、政治參與有限的國家,但今年卡達方面也認真的規劃了遊行路線。名為「杜哈綠洲」(Doha Oasis)的在地「非政府組織」負責策劃申請,預計是於12月1日(六)卡達時間早上7-8點集合,8點正式開始遊行。遊行路線全長1.3公里並且全程封街,沿著海岸街(Al Corniche Street),由集合點喜來登公園(Sheraton Park)圓環出發、到郵政大樓(Main Post Office)圓環再行返回。遊行預計早上10點結束。大會將提供往返集合點的交通車。沿線也會動員警察與志工維持秩序。

不僅卡達政府在各樣的軟硬提設施上做了許多的努力,卡達政府已經承諾,希望於2024年,提升國內替代能源的佔總能源比例至20%。(目前卡達的能源來源100%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然而,依然有許多人認為卡達舉辦氣候變遷會議是相當矛盾的。如詹米‧恆(Jamie Henn) 350.org的共同創辦人對半島電視台評論:「這就好比麥當勞舉辦肥胖症會議。」

卡達作為一個重要的石油與天然氣輸出國,特別是其天然氣約占全世界含量14%左右。石油和天然氣的產值,不僅貢獻國家GDP超過一半,也佔出口產值將近85%,同時更是卡達政府70%的年度稅收來源。卡達政府大量補貼電價和水價,讓民眾免費使用。筆者來到QNCC,也去過對街教育城開會,兩會議場外頭均種植大片的綠色草皮,甚至還有戶外噴水池與人造河流。在沙漠中,如此造景叫人匪夷所思,因為卡達並無表面淡水體,所有淡水都是透過海水淨化場處理,如果換算成碳足跡,恐怕高得嚇人。

當地汽油更是跌破眼鏡的便宜,換算後一公升才0.17元新台幣。也因油價便宜,卡達沒有大眾運輸系統,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開車。筆者在卡達五天,舉目所及,確實滿街都是大排氣量的車子。在此念書的16歲敘利亞高中生Abdu Laziz就說:一個卡達人可能就有五輛車子,一戶人家就需要一個停車場來停車。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2012年「燃料燃燒產生之二氧化碳摘要」(CO2 Emissions of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卡達國民每年人均碳排放是36.9公噸,高居世界第一寶座,遠高於全世界平均4.44。更值得一提的是,卡達已經在這項數據高居世界第一名將近20年了。能源使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來自於冷氣、天然氣加工(natural gas processing)、海水淨化(desalination)和發電(electricity production)等用途。從1995到2011年間,卡達的發電量成長6倍;同時卡達人也是世界上最大水使用者,平均每天每人使用400公升左右。

在開幕式上,剛獲選COP大會主席的卡達前能源部長Abdullah al-Attiya說:「這場歷史性會議具有關鍵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在未來的兩周內,認真地努力… 要有彈性且不過度拘泥細節。」他更表示,這場會議將會是一個「絕佳契機」(golden opportunity)。

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UNEP)的發言人Nick Nuttall對英國廣播公司BBC稱讚卡達主辦這場會議的勇氣。他說「有些國家我們以前不認為他們是會認真關切氣候的、是會使用替代能源的,但如今都表達了很強烈的意願要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現階段卡達政府傳達給我們的訊息是,他們想要開始為氣候變遷做一些事情,[這場會議]可能正好是他們跨出的第一步。」

有趣的是,Al-Attiyah在後來回答一位中國記者時作出這樣的表示:「我們不應該集中關注人均碳排放量,我們應該關注每個國家的總排放量才是。我認為,卡達是適合舉行此會議的地方。」到底卡達準備好了沒有?

※ 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風暴、海平面上升 越南海岸嚴重侵蝕

本報2012年11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由於海岸侵蝕加劇,越南平定省的沿海居民使用岩石及沙包保護自己的家園(攝影:Thuy Binh/照片提供:IPS)在越南的東南省分 堅江省,過去10年來有許多家庭,被迫至少每兩年就得舉家遷移,這並非出於經濟或政治動盪的因素。更甚者,由於肆虐的風暴及海平面上升致使家園土地流失,極端氣候迫使許多海岸線居民成為非自願的遷徙者。

西燕公社一名47歲的漁民表示,「每年海浪會侵蝕掉3~4公尺的土地,我們家已經搬過5次,而現在我們居住的家離海僅剩4公尺。」且現在屋子的地面因海水而是濕的,一棵原本立在前院的樹現在變成他的標記點。

這位漁民已經住在這個社區超過20年,他說一旦他有錢,他馬上要搬走。更讓人難過的是,他發現越南現有數千個鄰近海岸線(甚至包括湄公三角洲)的社區都跟他面臨相同的命運。

越南的中央海岸及湄公河三角洲長久以來便是受颱風侵襲的地區,但過去數年颱風變得更加激烈、伴隨海平面上升,導致沿岸地區及湄公三角洲的社區面臨極大的風險。

2010年世界銀行公布的報告中提及,越南遭受更多的颱風及更久的洪患季「風暴尾追著沿海區」。報告中也提及越南「可能擠身於全球前五大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強烈的國家」,紀錄顯示從1993年到2008年每年海平面約上升3公釐。

該報告列出了海平面上升對海岸侵蝕的影響:部分地區已遭受每年5-10公尺的侵蝕、而一些地區甚至每年侵蝕可達到1公里;報告並提出警告:海平面上升還會導致海岸線的地下水層含鹽度增加及造成更多洪水的發生。

西燕公社副主席Tran Van Giang表示,「公社內5/6的部落直接受到海水影響。」

離胡志明市250公里遠的堅江省,多數地區海岸每年侵蝕25公尺,專家估計將有1/3堅江省海岸會沈入海中。

海水沖蝕已摧毀大片環繞這個東南角省分有名的紅樹林,該省一名環境官員哀悼著,「紅樹林帶已經消失了。」

越南中南部平定省的官員,同樣憂心在該省持續發生的沖蝕。

平定省土地發展中心主任Do Van Sang表示:「每年至少有兩排房子(約80-90棟)被捲入海中。」該中心負責監督該省遭受侵蝕高風險家庭的重新分配與安置。

「當地居民做了許多努力來阻擋侵蝕,仍無法跟上海岸侵蝕的速度。」

平定省其中一個沿海公社的人民委員會主席Pham Van Hung指出,越來越多的劇烈風暴是造成財產損壞或摧毀的主因。他表示「自2000年起,這個地區就受到強烈的浪潮侵蝕,1998及2001年的風暴摧毀了52棟房子。」

部分專家認為紅樹林被摧毀也是導致財產損失增加的原因之一。過去30年住在堅江口的Le Thi Huong表示,過去她家門口的紅樹林可綿延至離岸3公里外,現在海離殘存的紅樹林只剩幾百公尺。大多數紅樹林中的大樹已經消失。她說:「現在由於沖蝕的關係,多數的紅樹林都被沖倒及死亡。」

許多人在紅樹林復育計畫中見到一絲曙光,包括在堅江口進行的紅樹林復育。

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erman 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GIZ)領航計畫中的一部份,堅江口400公尺長的紅樹林正茁壯成長著。

紅樹林一直被視為有效防止海岸侵蝕的方式。德國技術合作公司表示紅樹林「可以緩衝50~67%的潮汐能量。」

這並不是第一次在堅江口嘗試復育紅樹林。越南政府過去10年一直努力復育紅樹林,不過成功率只有令人喪氣的50%。

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為了確保復育計畫成功,著重在兩個控制因子上:海浪及底泥。堅江安邊區農業及農村發展的領導人Nguyen Huu Hoa相信,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的計畫可重複施行於其他區域,且當地人可以自己執行。但這種做法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論。

一些專家表示由於成本遠高於可支出範圍,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的計畫難以複製。堅江科學與技術部門副主任Phung Van Thanh擔心這項計畫不適用於該省侵蝕嚴重的地區,他指出德國技術合作公司計畫區每年只有10公尺的侵蝕,甚至不及堅江許多嚴重侵蝕區的一半。

肯特大學氣候變遷研究所Le An Tuan博士擔心此類計畫的長期影響,他認為該計畫4公頃的紅樹林不足以阻擋目前經常發生的強烈風暴。

此外,這個計畫可能給生活在紅樹林復育區的居民錯覺,認為住在該區是安全的──如同居住在GIZ堅江計畫沿岸的30萬居民──且吸引更多移民遷入這個脆弱的地方。

※ 參考資料:IPS

Top

 

亞洲提前低溫…黑龍江-35℃ 北海道大雪

摘錄自2012年11月29日 聯合新聞網報導

強烈冷氣團提前報到,大陸各地都出現以往11月底少見的低溫。在最北的黑龍江省漠河一帶,降到攝氏零下35度,即使北回歸線通過的廣州,清晨也測得九點九度的低溫。

大陸氣象單位指出,今天氣溫將持續下跌,東北、華北、內蒙、新疆北部平均下跌4至8度,部分地區可能因為強風吹襲,導致出現一天內降溫10度的情況。

大陸氣象單位表示,隨著冷氣團擴散,除了東北的東部、新疆西北部分地區外,降水將會減少。不過在內蒙東部的興安、熱河一帶,積雪已經出現輕微的雪災。當局警告積雪對交通、畜牧等產業的影響。

氣象預報指出,今天早晨北京的溫度將只有零下6度。由於強風的影響,北京機場前天晚間曾經關場。而在大連,則發生漁民搭乘小船出海時,被強風吹翻的意外:全船17人只有1人獲救,目前已經撈到12具遺體。

日本北海道地區廿七日遭強烈暴風雪襲擊,導致電纜受損,數萬居民整夜無電、無暖氣可用。地方政府官員表示,暴風雪造成北海道地區約五萬六千戶停電,迫使近三百人連夜撤離家園。

日本氣象廳表示,登別市廿八日清晨出現十八公分的積雪,氣溫降到攝氏零下五點七度。

Top

 

亞馬遜雨林消逝面積 已獲控制

摘錄自2012年11月29日台灣醒報綜合報導

「地球之肺」有救了!亞馬遜熱帶雨林堪稱「地球之肺」,根據外媒最新消息指出,包括今年在內,雨林面積縮減程度已經連續4年創歷史新低。

根據巴西國家研究院表示,其境內的亞馬遜地區雨林面積消逝速度已獲得控制,並連續4年達到歷史新低。根據研究院的估計,目前消失的面積約控制在4656平方公里,整體消失比率則下降至27%,為1988年展開調查以來的新低。

巴西官方表示,居民為種植大豆及飼養牛群而濫伐,是造成雨林消失的主因之一。巴西環境部長指出,為了避免遏止這種行為,巴西政府大規模調派武裝警察強加管理,並透過先進的衛星技術監控亞馬遜雨林,成果相當顯著。

「已經非常接近目標!」巴西環境部長表示,在公布成果前,政府早已訂定:「2020年,消失面積4000平方公里內」的明確目標。此外,巴西政府也指出,今年6月在里約召開的「Rio+20」環境高峰會,除有效提升國內民眾的對環保的重視外,也間接提升民眾對雨林保護的意識,對目前雨林面積縮減的窘況大有幫助。

Top

 

政院通過「溼地法」 執行更重要

摘錄自2012年11月29日台灣醒報報導

行政院院會29日通過「溼地法」草案,落實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對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與立委張曉風一致認為,一定要經過立法院通過才算數,而綠色消費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則指出,應該先把「國土規劃法」定出來,明定哪個地方適合開發,哪個地方要做保護才有用,而最重要的是在執行面。

內政部則表示,未來重要濕地之評定、變更與廢止計畫之擬訂,應依公開程序辦理;如涉及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住民族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核定前應與當地原住民族諮商,並取得其同意。此外,各種開發或利用行為位於重要濕地也應先徵詢中央主管機關意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受訪時表示,這是件好事,站在環境保護的角度,他給予正向的肯定,但他也表示,就他對法案了解,一定要經過立法院通過才算數,所以最重要的是,行政院這個草案最終還是要立法院的通過,成為法律。

立委張曉風也表示,《濕地法》前前後後討論也有8年之久,親民黨是傾向用信託的做法,將溼地永久保留下來,但現在行政院又提不同的版本,勢必在立法院又要再開公聽會,協調三黨與各方意見,所以還不算可以安心。

綠色消費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則認為,應該先把「國土規劃法」定出來,明定哪個地方適合開發,哪個地方要做保護才有用,即便是溼地,如果它所能帶給大多數的利益有何嘗不可開發?只要做到總量管制就可以。

Top

 

守護台東原味|卑南黑色力量 卡地布「悍」衛祖靈

【守護台東原味】系列報導 本報2012年11月30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Buenya 拍攝「心動了,手就會動!」卡地布青年會會長朱正富解釋「悍衛祖靈 拒絕遷葬」為何是用心部的「悍」,而非手部的。「這不是錯字,而是因為發自內心!」

卡地布部落位於台東知本,2010年開始,台東縣政府及台東市公所以都市發展及發展觀光產業之名,在沒有任何討論及通知的情況下,將第六公墓由公墓用地改成了農牧用地,更要求第六公墓及第十公墓(位於加路蘭)在期限內遷葬,以便興建公園。

但對卡地布部落來說,現為第六公墓的這塊地一直都是傳統領域,在日治時代之前,便一代接著一代疊葬著。因此,在目前墓地中可見的墳墓之下,還有無數的卡地布先祖骨骸。

一年多來,卡地布部落溫和的與市公所不斷文來文往,但在這些公文中一直沒有共識的狀況下,台東市公所卻在今年7月,自行開始了無主墳墓遷葬工程的招標公告,卡地布部落也因此開始宣示「悍衛祖靈、拒絕遷葬」的決心。

朱正富強調,「沒有祖靈就沒有我們,也沒有根、沒有文化。」因此部落對於「以原住民族的傳統來作秀」的「南島文化節」感到相當荒謬而不滿。「失了根,祭典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在南島文化節的開幕式,當蘭嶼拜訪號大船上岸後,官員準備致詞的瞬間,卡地布部落族人衝上舞台,拉開抗爭標語布條,也揭開一連串激烈抗爭的序幕。

攝影:Varanuvan

在此之後,卡地布族人開始在第六公墓搭起瞭望台,開始日夜輪班守護祖靈地,期間曾爆發數次衝突,也走上街頭。而市公所卻以捏造卡地布長老團與青年會意見不合、要求交出青年會名單等等手段來回應,更到部落散播「參加抗爭的會沒有老人年金」、「抗爭者是因補償金花光了才又來抗爭」、「某青年會會長被抓了」等謠言,企圖造成部落的分化。

但「卡地布」在卑南語中就是「在一起」、「團結」的意思,卡地布部落相當自豪,一向是個強悍的部落。面對知本早在日治時期便因為溫泉而大舉開發,飯店林立的狀況,卡地布部落在一次一次的文化衝擊下,體會到「尊嚴」對部落的重要,朱正富回憶,自己從小的教育中,就深知祖靈與根對部落主體性的意義。也因此,此次「悍衛祖靈 拒絕遷葬」的行動與訴求,在部落的凝聚共識下,能團結行動。雖然目前此案尚未如願完全撤銷,該地是否為傳統領域的認定也尚在僵持,但至少在中央部會的介入下,工程已經停工,也言明在與部落取得共識前絕不開工。

卑南族崇尚黑色,在古老的狩獵生活中,他們利用樹枝、炭、泥土、水混合,塗抹偽裝自己,不但帶來安全,更帶來力量,然而在近代,從日治時代開始,對官員、警察的恐懼還在許多人的心中,「白色恐怖」仍在,但是如果因此對政府不公義的惡行噤聲,「總會有一天,發生在更多人的身上!」因此朱正富認為,現今除了大聲呼籲「原民會硬起來,不要只當個吃吃喝喝的王八蛋!」,部落更有需要瞭解目前政商的「遊戲規則」,以求自保。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