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2.1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氣候談判終於喬定 京都議定書延長至2020年

照片取自cop18官方網站

經過2個星期的密集磋商,杜哈會議最後達成協議,從法律上確定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減排承諾,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效力至2020年新公約生效前,以遏制氣候變遷,而部分已開發國家也承諾在2020年前繼續大幅度減排。

這次會議同時作成「杜哈氣候途徑」(Doha Climate Gateway)協議,敦促已開發國家,需提出「調動氣候資金的資訊與策略,2020年前每年撥款按比例增加到1000億美元」。各方也重申希望2015年5月前草擬適用所有國家的新方案,從2020年起取代京都議定書。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探索杜哈「中國角」 談判策略靜悄悄

菲使節泣訴:改變的責任不是我們扛,是誰?

談判龜速 NGO批:已開發國家逃避責任

台青年通過決選 當選聯合國青年代表

我們的島|鹿 謎

採訪:陳佳利、張岱屏;撰稿:陳佳利;攝影:陳添寶、柯金源、陳慶鐘、陳忠峰;剪輯:陳忠峰

很久以前,水鹿是全台廣泛分布的,根據日籍學者鹿野忠雄的記錄,從海拔300公尺到3000公尺都有,數十年前牠們因為狩獵壓力逃向崇山峻嶺,高山上,森林提供了躲避空間,廣大連綿的草坡彷彿天然牧場,常見的玉山箭竹,就是牠們重要的食物來源。

高山湖泊同是水鹿與登山者的水源地,湖畔,就成了人與鹿最容易相遇的地方。走向中央山脈深處,在最靠近天空的地方,薄霧迷濛間,當牠緩步走來,四目相接的剎那,是難以言喻的欣喜。許多人上山來,就為了見證山間靈獸的野性魅力。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宜蘭清水地熱曾是國內首座地熱發電廠,但因井壁結垢阻塞等因素影響而關廠,如今經濟部打算重啟地熱發電的願景,希望可以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南極冰層下方又是怎樣的狀況,科學家也想了解,看看在冰層下方3公里深的冰下湖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是否有生命存在

伍德羅克拉克是長期關注能源與氣候變遷的經濟學家,也是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近日來台訪問時表示,台灣現在是廢核最佳時機, 而前副總統呂秀蓮也親筆寫了6000的信給馬總統,呼籲停建核四做功德,小小島嶼有四座核電廠,只要一個核電廠出事,台灣就要同歸於盡了!音樂人也支持反核,14位台灣臥室電音創作人合作出輯,提出對核電的反省與抗議,更將舉辦派對,準備把CD販售與門票收入將全數捐予長期投入反核工作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深度報導|沈世宏:環評制度讓環保署「錯置戰場」

「環境報導」2012年12月10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環保署長沈世宏認為,現行環評制度讓環保署「錯置戰場」。他說:「我國環評制度有否決權、由環保署主審,等於剝奪了我的戰場;本來我應該跟環保團體站在一起,但現在變成對抗的敵人。環評本來是一個目的機關做開發許可時將環境放進去的一個程序。環評是風險評估,不是風險管理,環評法把我們的戰場搞亂了。」

「我放在一個不能表態的戰場,制度讓我要保持中立,大家都逼我表態,我能這樣做嗎?中科三期輸掉了,我為制度辯護,你說我為財團辯護。」綜上,環保署的看法是取消否決權,至於審查權是否要留在環保署或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自審,似乎都可以接受。這點經濟部工業局也持類似意見。

精彩全文

論壇|荒唐的「環保誤國論」,是在中國北京的「老闆」要他說的

作者:蔡智豪(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12/6在立法院由田秋堇、邱文彥、劉建國、蘇震清、林岱樺立委國會辦公室與眾多環保團體舉辦的「如何落實產業升級、環境永續之平衡發展公聽會」,發起此公聽會,起因於經濟部於下週12/10、12/11要舉辦第一屆產發會議,議題重點將討論產業開發所需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及環評的問題。

但荒唐的是,會議中「台灣區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謝俊雄總幹事發表「環保誤國論」,他表示,在台灣他若不講「環保誤國」,他在北京的「老闆」就會炒他魷魚,他怕丟掉工作,所以他今天一定要發表「環保誤國論」。

精彩全文

 

聯合國氣候談判終於喬定 京都議定書延長至2020年

本報2012年12月9日台北訊,王鎮中綜合外電報導

在杜哈(Doha)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8日達成協議,將延長「京都議定書」效力期限至2020年,以達到減排的約束。

對抗全球暖化的「京都議定書」終於在杜哈會議敲定,(照片取自cop18官方網站)

儘管俄羅斯、日本及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後,所有簽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占總量的15%,且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排放量持續增長,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2.6%,比1990年的紀錄多出50%。但全球近200個國家依然不願放棄拯救地球的機會,同意將京都議定書效期再延8年,也讓它成為對抗全球暖化唯一具有法定約束力的文件。

但雖然如此,各國代表依然認為,單純開會訂定的決定遠不及科學家所建議的方案,例如採取積極行動防止海平面上升、熱浪、沙塵暴或是洪水的襲擊;此外,是否要對開發中國家收取更多資金,以協助其他各國處理全球暖化問題的爭議,將延後至明(2013)年再進行討論。

經過2個星期的密集磋商,杜哈會議最後達成協議,從法律上確定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減排承諾,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效力至2020年新公約生效前,以遏制氣候變遷,而部分已開發國家也承諾在2020年前繼續大幅度減排。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原定7日落幕,但因為富國與貧國在財政和氣候變遷的補償等問題上陷入僵局,在大會主席的強力推動下,使會議延長整整1天,於8日晚間成功閉幕。

作為應付全球氣候變遷唯一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議定書》,原定於今年年底失效。在杜哈作成延長效力期限至2020年後,將使已開發國家繼續減排。不過這些國家不包括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大國,美國則拒絕承認。

討論陷入僵局數日後,大會主席阿提雅(Abdullahbin Hamad al-Attiyah)最後不顧其他國家反對快速通過方案,連續敲幾下議事槌宣布:「就這麼決定。」

這次會議同時作成「杜哈氣候途徑」(Doha Climate Gateway)協議,要點為:

京都議定書:

這份全球唯一約束溫室氣體排放的條約,今年12月31日到期後,將以「第二減排承諾期」形式延長效期。

新效期2013年1月1日生效,2020年底結束,約束歐洲聯盟27個會員國及澳洲與瑞士在內的10個工業國。

開發中國家資金

杜哈協議敦促已開發國家,「在財務狀況允許時」承諾撥款給開發中國家。

聯合國這場年度會議險些因撥款議題破局。年會對已開發國家施壓,要求他們明年起撥款,且金額要在2020年達到每年至少1000億美元。

富國2010年到2012年提供總額300億美元資助窮國,但歐盟、美國與日本未保證2013至2019年仍持續撥款。

開發中國家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旱災與洪水增加、海平面上升,他們從現在到2015年間還需至少600億美元來因應,明年就先需要200億美元。

杜哈會議通過的條文敦促,明年聯合國於華沙召開氣候會議前,已開發國家需提出「調動氣候資金的資訊與策略,2020年前每年撥款按比例增加到1000億美元」。

損失與傷害

已開發國家代表召開閉門會議後,同意明年於華沙開會時,就損失與傷害創設「制度性安排」。

新全球協議

各方重申,希望2015年前草擬新全球方案,2020年起取代京都議定書。新協議將約束全球所有國家。

會議指出,協議草擬條文須在2015年5月前定案。

2020年前減排量

杜哈氣候會議指出,各國減排目標與實際減排量有出入,且出入越來越大,必須想辦法縮小。若要控制全球暖化,氣溫只能比工業化時代之前高出攝氏2度以內。

Top

 

我們的島|鹿 謎

採訪:陳佳利、張岱屏;撰稿:陳佳利;攝影:陳添寶、柯金源、陳慶鐘、陳忠峰;剪輯:陳忠峰

牠的身影,高大圓潤,牠的步伐,沉穩卻輕盈。曾經,台灣水鹿的族群數量少到被列入保育,如今,牠們不但重回一度消失的領地,而且還帶來了難解的謎...

時光倒轉20年,山岳還是一樣綺麗,卻幾乎看不到水鹿漫步其中。

很久以前,水鹿是全台廣泛分布的,根據日籍學者鹿野忠雄的記錄,從海拔300公尺到3000公尺都有,數十年前牠們因為狩獵壓力逃向崇山峻嶺,高山上,森林提供了躲避空間,廣大連綿的草坡彷彿天然牧場,常見的玉山箭竹,就是牠們重要的食物來源。

躲在高遠山區靜靜等待,直到保育意識抬頭,狩獵壓力減少,牠們的族群數量逐漸恢復,現在,想親眼見到水鹿已經不難了,只要往高山走去。

屬於熱門高山路線的嘉明湖,原本以「天使之淚」的美名吸引著登山者,如今這裡變成山友的水鹿聖地,許多人來到這裡,不只為了欣賞高山湖泊的絕美,更為了與水鹿相遇。

高山湖泊同是水鹿與登山者的水源地,湖畔,就成了人與鹿最容易相遇的地方。走向中央山脈深處,在最靠近天空的地方,薄霧迷濛間,當牠緩步走來,四目相接的剎那,是難以言喻的欣喜。許多人上山來,就為了見證山間靈獸的野性魅力。

當人們為鹿著迷,水鹿也被人們吸引。高海拔地區,天然的鹽鹼地稀少,登山客的出現,成為牠們取得鹽分的捷徑,於是牠們冒險走來,越靠越近。

相遇是浪漫的,如何避免變成傷害,卻是嚴肅的。水鹿可能因此改變覓食行為,牠們身上的寄生蟲或疾病,也可能因此傳染給人。師大生科系博士候選人顏士清說,鹿科動物會帶原肺結核,現在還未證實,是否會與人互通傳染,所以還是有危險性在。

走在前往奇萊東稜的路上,這是顏士清第23次來到這裡,他與夥伴,並不是純粹登山,背著20多公斤的裝備前來,是為了執行一項超級任務。

這群鹿迷,不單單滿足於和水鹿相遇,他們還想要瞭解水鹿的生活。到底水鹿住在哪裡?當季節變化,牠們怎麼應變?想知道的很多,尋找答案的方法卻很不容易。

花上兩天的時間才能走到研究樣區,抵達磐石山區的營地之後,即使夜幕低垂,也不能休息。他們架起高大的圍網,徹夜守候著。用圍網捉鹿不會傷害到動物,對研究人員也比較安全。

這趟上山,目的是要幫兩隻母鹿上無線電發報器,以便於後續追蹤。等了兩晚都沒有母鹿中網,於是拔營前往另一個捕捉點。

入秋的磐石山區,夜晚是接近零度的低溫,研究人員徹夜工作,早上補眠,但是當太陽升起,帳篷內又高溫難耐,想好好的休息都不容易。

補足精神之後,還有其他任務在身,之前掛在水鹿身上的發報器如果脫落,研究人員也必須設法找回,一來,每個發報器動輒要價10萬元以上,二來,裡頭的資料是無比珍貴。

尋著訊號下切,在沒有路徑的森林裡穿梭,考驗著研究人員的探勘技術,茂密的植物與微地形,可能讓訊號折射產生誤差,也增加了搜尋的難度。花了一整個下午,無功而返,當太陽下山,又要進入備戰狀態。

「進去了...」一隻母鹿順利中網,獸醫、研究人員與志工立刻衝上前去,上晶片,採血,找寄生蟲、測量、秤重、上發報器,一切必須在麻藥生效的30分鐘內完成。

上發報器是第一步,接著還必須定期上山頭收訊號,才能將資料帶回實驗室分析,三年多來,有29隻水鹿帶上了發報器,但台灣高山潮濕嚴寒,一半的發報器因而故障,順利回收樣本只有13個。另外,也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兩種方式同時進行,交互應用。

這項針對水鹿棲地選擇與空間利用的研究,從2009年就已經展開,三年多來,對牠們的生活軌跡已經有初步掌握。師大生科系博士候選人顏士清說,「牠的年活動範圍大概是六到十平方公里,有季節性遷徙的狀況,冬天會跑到中海拔,夏天跑到高海拔,國家公園只針對高山地區保護,其實鄰近的中海拔環境也需要注意。」

水鹿只分布在印度、中國南方與東南亞地區,屬於熱帶物種,台灣水鹿的雄鹿平均體重有120公斤,母鹿平均80公斤,與其他國家的水鹿比起來,體型最小而且住得最高。顏士清說:「其他有水鹿的國家都沒有相關研究,而台灣的水鹿數量有上升的情形,其他國家的水鹿數量都是下降的,在這邊先把基礎研究做起來,對其他國家的保育和經營管理,應該會有幫助。」

在中部山區,師大團隊努力要探索水鹿的生活秘密,在南部山區,水鹿卻帶來了另一個更艱深的謎題。

在玉山國家公園裡,寫滿了布農族抗日往事的八通關越嶺古道,隨著時空移轉,居民遷徙離開,在拉庫拉庫溪畔,經常能與動物巧遇。玉管處巡山員林淵源帶我們前往一處溫泉露頭,由於溫泉露頭是珍貴的天然鹽鹼地,許多動物會特地來攝取鹽分,從痕跡判斷,經驗豐富的林淵源知道,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水鹿,這幾年變多了。這趟上山,就在古道路旁,發現了四具水鹿屍體,這是以往不曾出現的現象。

水鹿變多,證據不只冰冷屍體。古道上的大分,曾經是布農族祖先郡社群進入拉庫拉庫溪流域的第一個據點,後來日本人在1911年設立大分駐在所,成為當時重要的理蕃根據地。緩步在樹林裡,如今的大分駐在所,成為野生動物的領地。

駐在所附近,日本人種下的櫻花樹上,有著一道一道特殊的齒痕,樹皮由下而上被掀開,林淵源說,這是水鹿留下的痕跡。

這一帶的水鹿,為何鍾愛櫻花樹沒有人知道,在八通關越嶺古道西段,水鹿愛啃咬的卻是不同的樹。經常在山區活動的布農族登山家伍玉龍說:「這裡的水鹿最常咬的是鐵杉和冷杉,有些比較嚴重的,環狀剝皮之後,樹苗就死掉了。」

冷杉與鐵杉,是最常被水鹿啃咬的樹,機率遠高於其他樹種,這是常態還是危機?對森林會產生什麼衝擊?已經有研究人員開始注意。

熟悉水鹿習性的台大博士生林宗以,就曾經針對玉管處的南二段與新康橫斷進行調查,這一帶是水鹿啃咬樹木最嚴重的地區。根據他的觀察,水鹿偏好啃咬直徑較小的年輕樹木,當大樹老化,小樹卻死亡,無法接替,森林和草地鑲嵌的界線就會出現變化,草地面積可能因此擴大。

究竟樹皮當中有什麼元素是水鹿需要的?為何啃食高峰在春夏與冬季?啃咬嚴重的情形只發生在南部山區,中北部山區為何不嚴重?走進拉庫音溪,林宗以正努力找答案,在他的研究樣區,2008年調查時,幼樹有將近50%死亡,今年來看,幼樹的死亡比例已經升高到80%。

根據屏科大翁國精老師與林宗以的估算,拉庫音溪一帶,每平方公里有40隻以上的水鹿,族群密度相當高,連水鹿主要食草的玉山箭竹,都快要無法招架。從前高密的箭竹只剩枯稈,水鹿啃咬頻率高,導致這區的箭竹,越來越低矮。

隨著水鹿族群變多,從高海拔向外擴散,啃咬的情形,也開始在中海拔出現。新中橫公路的最高點的塔塔加,鹿林山一帶,一度消失的水鹿,回來了。不過,真正見到牠們的人不多。長期在塔塔加擔任解說員的印麗敏,經常利用下班後來到步道做生態觀察,是少數親眼見過牠們的幸運兒。她說:「很難想像在塔塔加,這個一年有十幾萬遊客的地方,竟然能看到水鹿。」

這裡的水鹿會巧妙的避開遊客出沒時間,行蹤不容易發現,不過在步道沿線,牠們留下了許多痕跡。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副教授楊國楨從植物的咬痕判斷,水鹿是經常出現的,鹿林山再度變成牠們的主要活動區域。

離鹿林山不遠,楠溪林道一度是砍伐檜木的輸送帶,隨著人為干擾降低,生機慢慢恢復,如今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學術研究的重要樣區。早在2006年,玉管處已經與靜宜大學合作,設置永久樣區,監測森林的動態變化。中海拔地區植物種類多,沒有高海拔地區那樣,單一樹種受到嚴重破壞的情形,但是近幾年,水鹿對這裡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林下,出現了動物腳印與排遺、許多小苗被啃食、在水鹿能及的高度,風藤的葉子被吃得精光、樹木被剝皮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副教授楊國楨說:「這樣的森林景觀,跟我們過去熟悉的是不一樣的,現在野生動物回來了,森林正在重建以前有野生動物的狀況,這是過渡期,一切正在變動。」

這樣的現象,卻也開啟了動植物研究者合作的契機。台大博士生林宗以說,「現在野生動物變多了,正好可以讓動植物的研究一起合作,共同觀察森林的運作。」

水鹿多的地方,排遺也很容易發現,這些充滿光澤的黑色顆粒,是另一個謎題的解密線索。研究人員將新鮮排遺帶回實驗室,經過DNA萃取、純化、定序、解碼,目前從300個樣本分析結果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朱有田表示,「發現台灣水鹿分成兩大類群,第一大類群整個台灣都有分佈,叫做中央山脈主要類群,另外一個類群集中在北部,分界線就在大甲溪流域和立霧溪流域。」這項發現,不但是遺傳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也是印證台灣地質變化的線索。北部群在四萬八千年前就被隔離,當時台灣處在冰河時期,雪線在海拔3000公尺的高度,南湖大山、雪山、奇萊山系,形成了明顯的界線。

根據師大團隊的估算,全台灣有7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適合水鹿棲息,牠們喜歡森林和草生地鑲嵌的環境,但是許多適合牠們的地方,目前還沒有水鹿出現,有些地方密度低,有些地方密度卻高到成為植物殺手,該如何維護整個生態體系的多樣性與平衡,需要充足的資料來做參考,但基礎研究都才剛起步,能不能持續下去還是未知數。高山型的研究,在經費取得不容易,能適應高山環境並且堅持住的研究人員也非常稀少。

即使困難重重,目前研究水鹿團隊還是咬牙苦撐著,他們站在第一線,只因為心裡清楚,這一點一滴的累積,對水鹿、對環境、對未來,都會有幫助。而當前水鹿對森林更新的影響,就現有的資料,人們不該決定水鹿或是自然演替的命運。

深夜來到營地周圍的水鹿,在黎明時刻,緩步離開,再次隱身迷霧中。一度被獵殺到幾乎絕跡,如今好不容易重返山林,牠們在所到之處留下了謎團,以那特殊的魅力推動著人們的生態探索,在不知不覺間,啟動了台灣山林的新局。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宜蘭清水地熱 重啟發電願景

摘錄自2012年12月7日中央社宜蘭縣 報導

宜蘭清水地熱曾是國內首座地熱發電廠,啟用初期,每小時的發電量超過2000千瓦,但因受井壁結垢阻塞等因素影響,地熱氣逐年減少,於民國82年關廠。如今,經濟部又在當地研製國產首座地熱發電示範機組,重啟發電願景。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於民國96年委託民間重新疏通當地一處封閉地熱井,當地熱井控制閥一打開,塵封近14年的地熱蒸汽上竄,遠在數公里外就看得到,相當壯觀,地表水的溫度也超過攝氏200度,也讓政府考慮是否重建地熱發電廠的需要。

經濟部能源局今年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發地熱發電機組之後,經過8個多月努力,並將清水地熱區的廢棄地熱井重新整修後,成功研製國產首座雙循環地熱發電示範機組,裝置容量達50千瓦,1天可生產約1200度電力,目前正在試車中。

工業技術研究院說,目前這座示範機組產能雖然不高,但只要運轉順利,加上日後再增加更多的地熱水井來源,還是有可能將產能提高。

Top

 

科學家在南極冰層下搜尋生命跡象

艾茲沃斯湖百萬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地方,其中是否存有生命跡象? 本報2012年12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群英國科學家12月初飛到南極,在冰層下3公里深、大小約15平方公里的冰下湖,開始非凡的生命搜尋。

這項研究將搜索太陽系的其他生物跡象,冰面的補給站正在補充補給品(照片提供:英國南極調查局)

這群研究者加入這個已經在西南極冰蓋設立營地的工程師團隊。即便整個12月西南極冰棚日夜都有陽光照射,氣溫仍遠低於冰點。

接下來,研究團隊將使用無菌的熱水鑽頭鑽向「艾茲沃斯冰下湖」(Lake Ellsworth),以取得水及沈積物樣本,這些樣本可能與世隔絕超過百萬年。

如果在湖中發現生命跡象潛藏其中,它已經獨立演化至少10萬年或更久的時間。科學家希望瞭解是否有生物可以承受這麼惡劣的環境,如果有的話,下一個問題則是生命是如何適應這麼惡劣的環境。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地球上的生命及太陽系其他生物跡象探索──如木星衛星歐羅巴(Europa)上冰層覆蓋的海洋。

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地質學者Mike Bentley指出,「極端環境讓我們瞭解什麼是限制生命發展的條件,如果我們發現生物無法在某些特定狀態環境生存,會更瞭解生命的極限。」

南極有超過360個冰下湖,艾茲沃斯湖是其中之一;這些冰下湖是因為地心的熱度融化冰河底所形成的。地球上不適生存的環境讓人難以想像,任何居住在這些冰下湖中的生命體並沒有空氣補給、必須在零度下奮力求生、只有少數養分、面對完全的黑暗及龐大的水壓。

探索生命跡象只是整個艾茲沃斯湖調查的一部份。透過研究湖床抽出的沈積物,科學家們期待瞭解上方冰河的大小變化時機、及隨著時間推移在地環境改變情形。研究團隊將以一週的時間為三天的探勘作業預做準備,探勘將於12月12日展開。為了鑿出通往冰下湖的孔洞,工程師製作了3.4公里長的管子,這條管子的材質需要支撐它自己及末端噴嘴的重量。他們將管子注入攝氏90度的潔淨熱水,自前端噴嘴噴出以融解出穿越冰棚的通道。

一旦團隊突破抵達冰下湖,在通道再次結冰前他們將有24小時的時間以強烈紫外光在通道口滅菌、並將儀器設備放入湖水中蒐集他們所需要的樣本。

英國南安普敦國家海洋學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的Matt Mowlem博士介紹:「要在緊迫的24小時內完成所有第一次操作的科學項目是件很刺激的事。」科學家將使用接近6公尺長、四百公斤重的探針,在150公尺深的湖中不同水深處取水樣。預定12月18日會收到第一批水樣。研究團隊還設計了兩款挖取湖床沈積物的採樣器。

負責本項計畫英國籍的南極調查工程師Chris Hill在南極透過電話向記者表示,此地早上起床時帳棚內的溫度大概介於-15~-20℃,而室外溫度則可低到-25℃且,無風卻冷入骨髓。

研究團隊將在冰上耗費6週,整個營地的中央是一頂內設廚房、用餐區及辦公設備的帳棚,周遭環繞著幾頂用來睡覺用的小帳棚。遇到暴風雪時,能見度會下降到5公尺以下。Hill說明,「一旦我們開始鑽洞我們便無法停止,不然管子就會結冰。我們將有一週半到兩週的時間維持24小時輪班模式,不管天候如何我們都得繼續進行。」

雖然所有裝備都在英國完成測試,但在英國無法完全模擬研究團隊在南極會遇到的狀況。Hill表示,「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新的,我們將比所有使用過熱水鑽頭的團隊鑽得更深、並在鑽探過程比任何鑽探團隊更乾淨(無菌)、我們用了兩組專門為這次的任務量身打造的設備。這每一件事都讓我夜裡難以成眠。」

研究團隊將在南極度過聖誕節及新年,在冰上停留到1月。即便面對冰涼的荒野及整個過程困難重重,無法成行的人仍非常羨慕他們。留在英國的Mowlem博士則說,「他們將會有一個非常寒冷的聖誕節,我寧可呆在這兒。」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

Top

 

台灣廢核最佳時機 諾貝爾得主:就是現在

本報2012年12月9日台北訊,古國廷報導

諾貝爾獎得主Woodrow Clark 於台大演講「台灣政府現在就應該停止投資核四,台灣核一、核二、核三,甚至全世界的核能發電都必須停止,因為它從頭到尾都不是潔淨能源,從一開始鈾礦的開採、營運的冷卻水到核廢料儲存,都會對現在與未來世代造成污染。」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Woodrow Clark近日來台訪問時作出上述表示。

Woodrow Clark是享譽盛名的經濟學家,長期關注能源與氣候變遷領域的經濟學研究,因參與撰寫IPCC第三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於200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除了曾擔任加州州長的再生能源特別顧問,亦參與編著多本能源議題專著,他參與的最新著作《The Next Economics》,探討經濟學如何與環境、能源與新科技領域結合來阻止氣候變遷。

台大光電所、社會學系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單位,週五(7日)邀請Woodrow Clark於台大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講座,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展開對談,從國際能源發展趨勢,台灣停止核能發電可行性,到台灣未來能源及產業走向皆有廣泛討論。

Woodrow Clark先以法國為例指出,法國83%的能源來自核能,今年又通過預算,從30億美元提高到60億美元興建一座核電廠,問題是目前核廢料還是無法妥善解決,更嚴重的是,再過61年提供核電運轉的鈾礦就會開採完畢,而這些是我們現在不用面對,但下一代須承擔的嚴重問題。

反觀台灣,據世界核能協會(WNA)調查,全球500個已運轉或規劃中的反應爐中,14個地震風險最高的核電廠,台灣4個核電廠都名列其中。另外根據長期關注核電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資料顯示,須存放300年輻射量才能降至自然背景程度的低階核廢料,目前有10萬桶存放於台灣3座核電廠內,另外10萬桶放在蘭嶼。另屬於致命高階核廢料的用過核燃料棒,台灣目前有上千噸暫存於台灣3座核電廠中,長期安置場所至今無解。

地震帶與台灣核電廠關係圖 賴偉傑提供

面對這些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台灣政府目前還是投入超過2000億台幣預算興建核四。Woodrow Clark聽到這時頻頻搖頭並稍後提出建言,「台灣政府應該停止花錢在核四,而把這些經費投入再生能源等技術創新。」

Woodrow Clark補充,石油在41年後用盡,天然氣和鈾礦開採時間只剩下61年,也就是說將來依靠這些燃料發電的電廠將無法使用。他建議台灣未來能源規劃不僅需將核能完全剔除,也應該朝再生能源及節能技術發展的目標邁進。

Woodrow Clark以丹麥北岸的Frederikshavn鎮為例,Frederikshavn鎮有7萬人口,是全球第一個在2015年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的中型城鎮。Woodrow Clark分析,無論火力發電或核能發電等傳統的集中式發電型態,從發電廠輸送到使用端非常浪費能源,而分散式發電型態可以解決這些問題。Frederikshavn鎮藉由風力、太陽能和生質能等社區小型發電廠供電,並配合使用省電LED燈等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術,成功擺脫傳統火力發電及核能發電,「而台灣擁有海洋、風力與太陽能等天然資源,同樣具有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Woodrow Clark鼓勵的說道。

鈾礦石油天然氣2001年蘊藏量推估 Woodrow Clark提供賴偉傑認為,台灣現在就有停止核能發電的條件,他以2010年日本學者幫忙製作的台灣電廠發電圖分析,藍色部份是電廠目前發電量,黃色部份是機組運作可產生的電量,火力發電廠設備使用率僅為58%。目前核能占台灣發電量17%,「如果將核能發電量轉由火力發電是足夠的,其實台灣並不缺電,」賴偉傑解釋。

賴偉傑進一步提到,火力發電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等環境問題,還是必須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作為台灣未來的能源及產業政策。然而政府長期以低於發電成本的價格補貼工業用電,過去5年台灣工業獲得將近2600億的補貼。賴偉傑表示,「用廉價勞工、廉價電力來賺取利潤,長期補貼讓台灣企業失去競爭力,阻礙創新技術的發展。」

德國丹麥用電量與經濟發展趨勢圖 賴偉傑提供

產業轉型擺脫過去高耗能產業,才能與德國和丹麥一樣,在同樣電力需求維持發展。與會者在討論時間憂心產業轉型時,導致產業外移造成失業率提高。Woodrow Clark舉例,「過去我們使用有線電話,現在同時擁有有線電話和手機,手機從iphone4到iphone5,技術一直創新,連帶的我們生涯中,大部分的人也換過許多工作。」產業轉型過程中,政府也需要輔導勞工轉職。

Woodrow Clark提到,早在1903年德國就已經發展出油電混和車,但是石油公司和汽車工業等既得利益產業阻止它的發展。同樣的,節能技術和再生能源發展也會遭受相同的阻礙,當大企業不投入時,就更需要民眾的參與與支持。台灣是一個民選國家,政府不是只有服務企業,民眾應該更督促政府資訊公開和政策施行。

其實台灣民眾對於反核、發展再生能源及減少工業用電補貼皆有高度共識。周桂田表示,根據他的團隊在6月19日至29日,針對1100名民眾進行電訪結果顯示,6成民眾反對使用核能發電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8成民眾贊成以高能源價格支持再生能源,6成民眾反對政府補貼工業用電及用油。

Woodrow Clark在簡報中分享他孩子和孫子的照片,「這是我來這裡的原因,他們未來已經決定(sticked),台灣、中國大陸、日本的核電廠,都可能發生災難,影響著大家的未來,我們必須行動而不是光坐在這裡說說,我們的未來就是現在!」Woodrow Clark強調。

Top

 

呂秀蓮親筆信 籲總統停建核四

摘錄自2012年12月7日中央社台北 報導

呂秀蓮7日與環境與再生能源議題專家伍德羅克拉克(Woodrow W. Clark II)共同召開記者會。

呂秀蓮說,她日前寫了一封6000多字的親筆信給馬總統,提出9項理由籲馬總統停建核四做功德;她說,全世界沒有國家像台灣這麼瘋狂,小小島嶼上竟有4座核電廠,核電廠都在斷層帶上,而台北百年大地震的年限逼近,台灣只要有一個核電廠出事,台灣就要同歸於盡。

呂秀蓮正在推動「新北市公投擋核四」,她說,馬總統愈早宣布停建核四,對馬總統的民調愈有幫助,反核是國際趨勢,如果馬總統不停建核四,她會持續推動反核四,並讓全世界反核勢力集結在一起。

呂秀蓮也說,她推動公投擋核四,缺乏彈藥糧草,希望新北市民助她公投連署,台北市民給她子彈鈔票,讓她續推反核四公投。

出席記者會的克拉克博士則說,台灣有豐富的風力、海洋、太陽能資源,台灣要做的就是,停止核能發電,把投資在核能廠的經費,轉而投資在再生能源。

Top

 

「我愛核子能!?」 電音人聯手推出反核專輯

本報2012年12月1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用烘衣機取代太陽,用手扶梯取代雙腳,從液晶螢幕學習大自然,透過email說我愛你,吃從工廠而非泥土長出的食品,每年淘汰一隻手機、發明一種新的電子消費品,用24小時開放的商店、24小時運轉的工廠、24小時排放的毒氣與污水拼經濟。我們活在機器人的烏托邦,電力與便利是我們的信仰。」14位台灣臥室電音創作人合作出輯,提出對核電的反省與抗議,更將舉辦派對,準備把CD販售與門票收入全數捐予長期投入反核工作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我愛核子能!?反核電音專輯

「我相信沒有人反核/我相信蓋在蘭嶼上的只是魚罐頭工廠/偉大的政府教導我聽命於怪獸電力公司/教導我擁抱美帝的禮物/教導我如何學著停止煩惱並且愛上炸彈/我活在一個機器人的烏托邦之中/他們對我下達了指令:我要你瘋狂的要我!」

14位臥室電音創作人包括BlackBells、Vice City、Iang、Yao、Aul、Koala、MAD、Roweing、Betty apple、Varo琬婷、TJ Zhang、灰雁、Alois、Tech Yes等,以上述文字反諷,表達自己的主張。這群電音創作人出生在1980年代中後期、經歷了個人電腦普及化,更是運用電腦來創作音樂,雖然目前生活相當仰賴電力,但也透過電腦接收到有別於官方說法的聲音,進而藉此表達對核電所知所感。

這群電音創作人認為,「核能發電」體現了當代社會與科技間的拜物情節,因此從自身反省,利用這張專輯,想要探討核電的瘋狂與荒謬,也期待利用充滿想像力的電子音樂,打破官方媒體對於核電的單方面說法,為核電議題打開更多的討論空間。

其中參與專輯創作的電音人,也將在14日晚間舉辦音樂派對,希望能透過聲音與影像震動樂迷的意識,反思人類對核能瘋狂而荒謬的愛戀情節,可有其他解?

音樂派對與專輯相關資訊請見 http://tinyurl.com/axfaavh 

Top

 

深度報導|沈世宏:環評制度讓環保署「錯置戰場」

「環境報導」2012年12月10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沈世宏:環評制度讓環保署「錯置戰場」。 林仁惠攝。延續週四(6日)立法院公聽會中談到環評審查制度修正(主要有兩點:審查權從環保署轉到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取消環評審查的准駁權),週五(7日)在「環境基本法十週年論壇」中,環保署長沈世宏與多位法律界人士多所交鋒,不過顯然話不對焦。

到目前為止,各界唯一的共識是環評法有缺失必須改進,至於如何改,各界應提出完整論述,未來才可能進行實質對話與討論。

沈世宏:環評制度讓環保署「錯置戰場」

環保署長沈世宏認為,現行環評制度讓環保署「錯置戰場」。他說:「我國環評制度有否決權、由環保署主審,等於剝奪了我的戰場;本來我應該跟環保團體站在一起,但現在變成對抗的敵人。環評本來是一個目的機關做開發許可時將環境放進去的一個程序。環評是風險評估,不是風險管理,環評法把我們的戰場搞亂了。」

「我放在一個不能表態的戰場,制度讓我要保持中立,大家都逼我表態,我能這樣做嗎?中科三期輸掉了,我為制度辯護,你說我為財團辯護。」

綜上,環保署的看法是取消否決權,至於審查權是否要留在環保署或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自審,似乎都可以接受。這點經濟部工業局也持類似意見。

經濟部:取消否決權

永續發展組副組長陳良棟提到,環評審查是以環境影響為主要評估項目,但有了否決權,有些與政策相符的開發案但被否決。經濟部希望應檢討環評制度,環評審查應提出讓環境更友善的建議,經過討論如果真的達不到再否決。

陳良棟表示,環評審查交給目的事業機關自己做也不是很好,經濟部的想法還是由環保署審查並提出建議,再回到目的機關最後綜合考量環境面、 社會面。

王毓正:拿掉否決權 事後救濟怎麼辦?

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王毓正表示,環評審查被否決的案子很少數,為這些少數案子去爭保留否決權,是對還不對,或是不如強化環評的民眾參與部分,例如取消環評委員的七位官派代表,或是檢討所謂專家,讓地方居民也可以是環評委員。

但他一直無法放心的是,取消否決權,只做出建議,等於沒有一個行政處分(審查結論),事後救濟如何做(例如訴訟)?「魔鬼藏在哪裏?是要好好檢討的。」

李建良:維持現有制度 且增加否決率

中研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良認為,環評在世界各國都沒有否決,但回到台灣遇到一個困難,台灣的主政者腦中如果沒有環境概念,拿掉的後果會如何呢?如今環評成為環境運動的主戰場,主要是這個審查機制有否決權(有一個行政處分),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認為應維持目前制度,且應增加否決率。

另外針對沈世宏的敵人說,李建良回應:「看來環保署長寧願與環保團體為敵,也不願與另一邊的人為敵。」

陳椒華:不應冒然取消否決權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說,12月10、11日的產業會議,將針對環評制度做出建議,環保署也預計依此結論提環評法修正案。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表示,由於國土計畫法、溫室氣體減量法、溼地法、海岸法等上位計畫、以及空汙及水汙染總量管制未定,導致環評被賦予過多不必要的任務,才會出現許多矛盾衝突之處。因此,上位政策及規劃的確定,才是避免環評進退失據、裡外不是人的根本之計。

另外目前由環保署審查已出現許多缺失,如改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可以做的較好嗎?她認為環評主管機關不宜更動,也不應冒然取消否決權。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論壇|荒唐的「環保誤國論」,是在中國北京的「老闆」要他說的

作者:蔡智豪(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12/6在立法院由田秋堇、邱文彥、 劉建國、蘇震清、林岱樺立委國會辦公室與眾多環保團體舉辦的「 如何落實產業升級、環境永續之平衡發展公聽會」,發起此公聽會, 起因於經濟部於下週12/10、12/ 11要舉辦第一屆產發會議, 議題重點將討論產業開發所需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及環評的問題。

公聽會中,環保團體分別由陳椒華教授、張子見教授、葉光芃醫師、 許立民醫師、楊澤民博士、林進郎先生、施月英總幹事、 蔡智豪秘書長、謝和霖秘書長、黏麗玉女士…, 論述有關環境總承載量、水資源、汙染問題、環評問題、健康風險… ,目的希望讓與會的經濟部、環保署、衛生署的官員, 了解台灣的環境已難以負荷高汙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

但荒唐的是,會議中「台灣區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 謝俊雄總幹事發表「環保誤國論」,他表示,在台灣他若不講「 環保誤國」,他在北京的「老闆」就會炒他魷魚,他怕丟掉工作, 所以他今天一定要發表「環保誤國論」。

以下是謝俊雄總幹事的發言:

「我舉幾個例子,大家都講到國光石化,但大家話只講一半, 甚至只講1/3, 什麼國光石化不蓋替社會成本節省一千三百多億元, 但陳椒華教授你為什麼不講『我們投資人花了五年的時間, 浪費了五億以上的台幣。』這對國家難道不是損失嗎? 再說現在經濟不好,『GDP保1』,如果國光石化順利生產, 它的產值一年1%(GDP),這不就是『環保誤國』嗎?

再舉個例子,大家禮拜天到淡水去玩,這條路上常塞車, 塞車在裡面浪費時間、浪費燃料、排放的廢氣, 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為什麼環河道路無法開發, 這是因為環保抗爭的關係。

我再舉很重要的例子,大家去看看印尼、菲律賓。 這些國家一片綠油油,印尼全國一萬多個島嶼,就為了環保的主張。 為什麼他們的子弟要到台灣來做3K產業, 為什麼要到台灣做辛辛苦苦的監護工,賺取微薄的薪水, 原因很簡單『他們圖有環保,沒有開發』。

剛剛田秋堇立委提到北歐的例子,我也同意主席(田立委)的看法, 但台灣今天如果有北歐這樣的環境跟條件,我們都不用去做工了, 他們(北歐)的天然資源、高科技、開發程度高, 讓他們國民所得享有五萬美元以上。

我強烈建議經濟部建議立法院修改『環評法』, 因為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環評可以否決重要開發案的國家』。」

當我聽完財團代表所講的環保誤國論時, 全身冷顫發麻, 因為台灣的環保團體要面對的是幕後在中國北京那操控的黑手。 這樣的情形亦如日前楊澤民博士的分析「台灣政府近年的發展, 似乎為迎合中國,要將台灣發展成『中國的離島工業區』, 為中國集中管理高汙染的石化業、煉鋼業、晶圓產業。」

如果「善」是人類存在的最後價值,我實在不願相信,今天聽到的「 環保誤國論」,是從人的口中說出的,若上天眾神有知, 祈求上天能渡化這群「拚經濟」的權貴份子,讓他們「改過向善」, 真正來為子孫開創永續的未來。


圖1.環保團體於立法院紅樓舉行記者會, 抗議經濟部舉辦第一屆全國產業發展會議, 未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討論議題。(2012/12/6)

圖2.田秋堇、邱文彥、劉建國、蘇震清、 林岱樺立委國會辦公室與眾多環保團體舉辦的「如何落實產業升級、 環境永續之平衡發展公聽會」。(2012/12/6)

 

圖3. 台灣生態學會蔡智豪秘書長特別提及台灣河川疏砂量世界第二, 各大水庫壽命即將終了,但政府的政策卻是走一步算一步, 毫無永續的願景。


圖4.「台灣區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謝俊雄總幹事表示, 他在北京的「老闆」要他一定要講「環保誤國論」。

本文轉載自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歡迎訂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