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
  2012.2.15

公益贊助

墣草園

活動特區

環境教育講座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協會
青蛙小站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蛇生活】隱藏的第13個星座?蛇夫座你在哪裡

作者:林子晴

正中央藍色星球是一顆中文名字叫「蛇夫座Z星」的速逃星,他正奮力劃過蛇夫星座的塵埃雲(圖/取自NASA/JPL-Caltech/UCLA)2011年時,天文學家宣佈重新定義「星座」,「蛇夫座」震撼登場,成為第13個星座,甚至讓原來的12星座都得洗牌,好多人都得跟原來的「星座」說再見。「蛇夫座」到底是何方神聖,又是在哪出現呢?讓我們仰望星空,找看看它在哪裡吧?

蛇夫座(Ophiuchus)在古典的星座圖譜中,象徵希臘藥神奧斯克雷皮斯(AsclePius),手中握著大蛇(巨蛇座),是傳統醫療衛生的象徵。奧斯克雷皮斯是人馬喀戎的學生。喀戎將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這激怒了冥王,冥王投訴天神宙斯,抱怨只生不死亂了天條,宙斯覺得有理,將奧斯克雷皮斯處死。於奧斯克雷皮斯是著名的醫者,手中的杖上捲有一條靈蛇,以其蛻皮重生象徵醫學的治療概念,因此奧斯克雷皮斯死後宙斯將其變為蛇夫座,靈蛇則變成巨蛇座。

精采內文

  【蛇回來】 防治入侵種蜥蜴祕器 白梅花蛇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正在捕食入侵種沙氏變色蜥的白梅花蛇(Gerrut Norval提供)第一年的研究結束後我們發現,未被沙氏變色蜥入侵的環境,平均來看,在無脊椎動物、兩棲、爬行動物及木本植物等類群方面,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反之易被入侵的環境則生物多樣性較低。而且此種入侵蜥蜴的數量,明顯隨著環境中爬行類動物的多樣性狀況而降低,當試圖找出是否因為爬行類動物之間的競爭或捕食而導致沙氏變色蜥無法入侵時,我們發現了當地的長尾南蜥、黑頭蛇、紅斑蛇及白梅花蛇均會以沙氏變色蜥為食,其中又以白梅花蛇的取食次數最高。

提到白梅花蛇,有些人覺得它長相酷似毒蛇雨傘節,甚至以擬態來形容兩者身體前段相似的花紋,但兩者在海拔分布及棲息環境重疊的區域,僅共同出現在低海拔的森林環境。分布可達中海拔的白梅花蛇,在雨傘節並未出現的區域中,是否仍有天敵因懼怕雨傘節,而誤將白梅花蛇視為危險,避而不食?加上兩者避敵及防禦的行為明顯不同,彼此間是否稱得上擬態?或僅止於長相上的巧合?目前尚無足夠證據支持。但確定的是雨傘節會以白梅花蛇為食,而白梅花蛇則最常以蜥蜴為取食的對象!

精采內文

 
  【蛇學問】雙蛇杖、單蛇杖與生命之星

作者:古國廷

英國政府的中央銀行 圖片來源 www.davidicke.com頂端有雙翅膀、下方兩隻蛇纏繞的雙蛇杖,源自於希臘神話中,負責神明與人間往返信差Hermes的神杖。Hermes是旅人、牧人、小偷、詩人和貿易商的守護神,過去雙蛇杖是商業貿易的象徵,而現在一些醫療機構以雙蛇杖作為表徵,The Lancet醫療期刊認為這是把單蛇杖混為一談的結果。

希臘神話中有兩位神明擁有蛇杖,一是Hermes所用的雙蛇杖,另一則是Asclepius的單蛇杖,單蛇杖沒有翅膀,且只有一隻蛇纏繞。Asclepius是希臘神話醫術高明的醫療之神,其蛇杖由來,是有一天Asclepius遇到無法醫治的病患,因得到一隻睿智的蛇指點,而順利把病患治癒,於是Asclepius就把這隻蛇帶在身邊,為了方便面對面溝通,就讓牠攀附在杖上。

The Lancet醫療期刊表示,Asclepius依其典故代表醫療當之無愧。而將貿易、旅人守護神Hermes雙蛇杖做為醫療機構象徵,據說是因為1902年美國陸軍軍醫團採用後,逐漸於北美地區醫療機構採納。

生命之星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談到Asclepius的單蛇杖,台灣救護車上可看見它的蹤影。「生命之星」是緊急醫療系統的統一符號,中間為Asclepius單蛇杖代表醫療,而外圍星星的六個角則代表緊急救護的六個步驟。

 1.發現(Detection):急難現場第一時間的救援者,就是事發當下的目擊者或當事人。
2.回報(Reporting):目擊者或當事人打119尋求專業救護人員支援。
3.初步處置(Response):目擊者或當事人進行初步緊急救護。
4.現場治療(On scene care):專業急救人員到場後,在現場進行急救。
5. 移動過程時治療(Care in transit):現場初步治療後,專業急救人員將病患送往醫院時,途中於救護車或救難直升機上持續進行治療。
6.轉往特定醫療(Transfer to definitive care):抵達醫院,由急診室醫生診斷接受特定醫療。

精采內文

 

※ 本報於2月9至17日一連9天推出蛇年特刊,讀完今天的電子報,您覺淂意猶未盡嗎?環境資訊電子報是一份公益的獨立媒體,歡迎關心環境資訊的公民參與。您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參與:志工捐款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林子晴•網編:林子晴
刊頭設計:湯為筌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