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03.17








近期活動

「銅板農學院」2013年3月份課程:帶你一起實行有機耕作
英國轉型城鎮的形成&挑戰

社團法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徵】企劃主任、政策專員

10分鐘短片12萬元—影像起藝 農民萬歲 學生微電影徵件(4/22截止)

市民來提案 想像基地在華光

國會監督志工基礎培訓 (3/30~3/31)

孩相小日子攝影展(2/19~3/19)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地球行動家2013徵件活動開跑(4/10截止)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我在309大遊行中 是一個封鎖線勇士

作者:徐安妮(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志工)

「核災警戒,封鎖特區,終結核四,核電歸零!」眾人高喊16字箴言,表達人民堅決廢核的心聲,309廢核大遊行在下午四點由封鎖線行動志工與遊行參與者們一起高舉長達5000米的黃色警戒線,包圍被列為一級核災警戒區的博愛特區,布條上寫著「停止核四預算,拒絕危險核電,STOP」,將封鎖線舉起的那一刻,讓我大為震撼,原來核災危險距離我們這麼近。

309反核遊行, 封鎖線,賴品瑀攝影

這麼大型的活動,由眾多不同的單位團體組成籌備團隊,在聯繫與整合上實在是相當不容易,也需要大量的志工幫忙,招募的志工群們,很多人原先都互不相識,透過社群網路得知消息主動報名參與,大家懷著共同的理念和願景而站出來幫忙,協助活動進行,擔任志工總能讓我認識更多充滿熱忱而且有想法的新朋友。

精采內文

 

苧麻青.薯榔紅.莎娃綠岸的魔法阿嬤

作者:魚凱

苧麻青.薯榔紅.莎娃綠岸的魔法阿嬤

賽德克巴萊電影中,不斷飛舞的人頭,象徵賽德克男子的勇敢;而賽德克女子的美麗,則展現在她的織布上。唯有用雙手織出美麗的布,才能獲得祖奶奶以細樹枝、拍具及黑煙顏料在額頭及面頰兩側刺青的紋面成年禮,也讓靈魂得以到達彩虹橋的另一端與先人團聚。

賽德克、泰雅婦女的織布技術高超,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的嬌嬌者,然而,在過去沒有紡織機、化學染劑的年代,他們是如何織出色彩絢爛的布衣?

去年,因為工作關係,要設計一套布農民族植物利用的環境教案。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找到了傳統的編織方式:「以苧麻取莖,剝皮後留下中間強韌的纖維,經過洗麻、曬乾、搓線、紡線、合線、架線、煮線、纏線團、架理線、上機及織布等等步驟…」

精采內文

 

咀嚼 一枚綠橄欖

作者:陳秀竹;繪圖:孫麗婷

窄窄的石板路
清冷
發亮

歲月的曙光

高格的
蜜餞舖
鹹酸甜
是一頁
童年
百味

精采內文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繁榮優先的迷思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貧窮的迷思會推到一個危險的必然結果,就是唯有讓人民脫離貧窮,國家才有能力來應付環境危機,尤其是氣候變遷。

繁榮的迷思假設人只有富足到能考慮基本需求以外的事物,才可能具備環境的覺察力,這種論調在各大報章不時出現。但是當所謂的環境專家都來呼應,你就知道這迷思有多普遍。
2008年《突破:從環保主義的死亡到可能性的政治學》(Break Through:From the Death of Environmentalism to the Politics of Possibility)的作者諾德豪斯(Ted Nordhaus)和塞倫伯格(Michael Shellenberger)以顯著篇幅探討繁榮第一的迷思。為了支撐他們的理論而出示這個證據:「巴西、印度、中國等地對生態的憂慮遠低於美國、日本和歐洲,這也說明當環境主義在巴西等開發中國家崛起時,會出現在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最富裕的一帶,那裡的人民不像活在飢餓與暴力恐懼中的貧民,他們已經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

你無須是社會運動的歷史學家,也大概曉得這群人沒說出全部的事實。這些國家有無數多的環保運動發生在這兩位口中所謂,對生態無知的落後地區。

精采內文

 
 

我在309大遊行中 是一個封鎖線勇士

作者:徐安妮(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志工)

「核災警戒,封鎖特區,終結核四,核電歸零!」眾人高喊16字箴言,表達人民堅決廢核的心聲,309廢核大遊行在下午四點由封鎖線行動志工與遊行參與者們一起高舉長達5000米的黃色警戒線,包圍被列為一級核災警戒區的博愛特區,布條上寫著「停止核四預算,拒絕危險核電,STOP」,將封鎖線舉起的那一刻,讓我大為震撼,原來核災危險距離我們這麼近。

309反核遊行, 封鎖線,賴品瑀攝影

這麼大型的活動,由眾多不同的單位團體組成籌備團隊,在聯繫與整合上實在是相當不容易,也需要大量的志工幫忙,招募的志工群們,很多人原先都互不相識,透過社群網路得知消息主動報名參與,大家懷著共同的理念和願景而站出來幫忙,協助活動進行,擔任志工總能讓我認識更多充滿熱忱而且有想法的新朋友。

反核遊行, 人像

我無法像專家學者們有深入的評析論述也不太擅於表達自己,所以選擇用擔任志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同時盡一份心力,身為封鎖線行動志工的一員,除了勞力上的幫忙,往往只要身上掛著志工的牌子就會有民眾主動向前提出討論。在福島核災之後,使我開始持續關心核能議題,能源的議題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學著試圖了解核電及能源政策的議題,多年來的反核路上累積了不可勝數的資訊,不斷上網搜尋資料並參加多場演講再反覆思考,每次都再再加深我反核的堅定立場。擔任志工剛好給了我機會在事前更加認真的研讀各方提出的論述和替代方案以及揭露的資訊,而得以在遊行過程中與他人討論和對話,我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跟街頭的人分享,相信也可以有機會讓更多人了解,進而影響更多的人。

擔任志工讓我更有參與感,站在崗位上可以一覽整個遊行隊伍,各個遊行的大隊展現了多元的特色,這次好多年輕人、父母、孩子、寵物,為了守護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以求達到世代正義,通通都上街站出來表達反核決心,道路上滿是人潮,綿延不斷,駐守將近兩個多鐘頭的時間都看不到隊伍盡頭,這樣的空前盛況的反核遊行場景真是令我震撼不已!好多人發揮巧思打扮特殊造型,高舉極富創意的標語牌,大家高喊訴求口號,齊聲高唱反核歌曲,情緒激昂,熱鬧非凡,原來在面對嚴肅議題的同時,公民參與遊行也可以有這麼多有趣活動,當然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大好機會。志工任務告一段落後,我總喜歡選一個隊伍加入遊行,這次很特別的是,連站在遊行隊伍旁邊的群眾都會相當熱情的給予打氣並回應表示支持,這場遊行隊伍歷經數小時才走完六公里回到凱道繼續精彩晚會及守夜,希冀多年來的廢核之路能盡快抵達終點。

核廢,賴品瑀攝影面對核能所製造出來的核廢料是人類所無法解決的,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它影響了世世代代,豈能讓地球留下一片乾淨的環境?憑什麼我們可以自私的使用能源卻把危險廢料留給後代子孫承擔;面對核災風險,台灣這塊身處地震帶的島嶼禁不起;面對用電需求,台灣有足夠的備載容量率,只要提升能源效率並施行節電措施,其實一直都不缺電;面對能源大未來,核能並非永續能源絕不是唯一的路,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和做為,政府應藉此機會進行高耗能產業轉型,朝綠色經濟的方向提出更佳的替代方案與政策。遊行結束是廢核行動的新起點,志工們持續透過社群網路分享心得與看法,在感動參與這場創下台灣社運史上最大公民行動的同時,更不忘遊行背後真正的訴求:停止追加核四預算、停止核四裝填燃料、停止危險核電,核一二三儘速除役、核廢立即遷出蘭嶼,全面檢討核廢政策、政府落實「用電需求零成長」政策。

透過志工行動參與認識新朋友,集結、串連了更多的人共同關心環境社會議題,志工朋友們也紛紛表示未來會繼續幫忙,延續這股由公民而起的強大力量,願能衝破根本無法解決核能問題的鳥籠公投,政府不再執迷不悟、推卸責任,立即宣布廢核並且要求一個符合環境永續的能源政策,讓台灣這個美好的家園能生生不息。

Top

 
 

苧麻青.薯榔紅.莎娃綠岸的魔法阿嬤

作者:魚凱

苧麻青.薯榔紅.莎娃綠岸的魔法阿嬤

賽德克巴萊電影中,不斷飛舞的人頭,象徵賽德克男子的勇敢;而賽德克女子的美麗,則展現在她的織布上。唯有用雙手織出美麗的布,才能獲得祖奶奶以細樹枝、拍具及黑煙顏料在額頭及面頰兩側刺青的紋面成年禮,也讓靈魂得以到達彩虹橋的另一端與先人團聚。

賽德克、泰雅婦女的織布技術高超,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的嬌嬌者,然而,在過去沒有紡織機、化學染劑的年代,他們是如何織出色彩絢爛的布衣?

去年,因為工作關係,要設計一套布農民族植物利用的環境教案。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找到了傳統的編織方式:「以苧麻取莖,剝皮後留下中間強韌的纖維,經過洗麻、曬乾、搓線、紡線、合線、架線、煮線、纏線團、架理線、上機及織布等等步驟…」

當時我便很好奇,這麼繁複的織布方式,在現代是否仍然存在?詢問過附近的布農族人,只告訴我,部落中已經沒有人會這樣的技術。更有人告訴我,過去的黑色是將布料泡到濁水溪中,拿起來就是黑的了。然而,這種說法我是半信半疑的-口耳相傳的誤差有多少,還要先考證當時的酒精濃度有多高吧!

後來,在偶然的機遇中,到了以紡織工藝聞名-泰雅族象鼻部落的野桐工坊,發現了傳統的織布機具。在大門緊閉的狀況下,繞到了後頭的落地窗外,很不害臊的敲擊窗戶,才得以見到野桐工坊的主人Yuma Taru(尤瑪.達陸)。當時的她看起來非常忙碌,跟幾位夥伴正討論在台北參展的事宜。我見縫插針問了她,「你們還有傳統的苧麻編織嗎?」她也簡單的回答「很少人會了,而且還沒到苧麻採收的時候,7月份再來~」 

一會兒後,工作上的討論結束了,見到我這個不速之客還在,Yuma一手抱著小孩,問我:「你對苧麻編織有興趣嗎?」我不好意思叨擾太久,就直接問了心中懸念已久的問題,「是因為苧麻編織不容易,所以失傳了嗎?」,她說:「不是,主要是因為日治時期日人要對原住民進行漢化,禁止紋面儀式,同時也將原住民傳統服飾原料-纖維粗、韌性佳的紅苧麻移除,改種纖維細、透光性佳,適合做和服布料的青苧麻,到後來甚至禁止織布,所以從我們上一代開始,傳統織布技術就少有人會了。不過我嘗試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將它還原。」

Yuma帶我到電腦前,打開了一本色彩豐富、表格整齊的電子型錄,上頭詳細紀錄著各種傳統織法、染色的程序,像是到第幾捆線時要換色,天然染汁的比例調配等等…她說:「沒有人會傳統的織布方法了,只有以阿嬤留下來的泛黃成品為樣本,回頭慢慢的、不斷的試驗,才能多少還原當時的色彩及花紋呈現。」這本型錄,是他30歲時辭掉穩定的雪霸國家公園工作,回到部落中,再花了20年研究的成果菁華。

當日,雖然與苧麻緣慳一面,至少我很開心的知道,傳統編織仍然存在。

引用自http://maluchunchun.pixnet.net/album/photo/175415897

之後,也曾經到南庄的石壁染織工坊,參觀園區內各種做為染料的植物,問到苧麻,店員笑笑的跟我說,苧麻的纖維太粗,編織相當麻煩,現在都已經買現成的麻線來取代了。畢竟,辛辛苦苦編出的工藝品,如果沒有識貨的人來欣賞、消費,生活還是很難過啊!我能理解。

今年,在規劃過年旅遊的地點時,無意間發現了莎娃綠岸網頁上頭斗大的「苧麻編織」4字,於是事不宜遲,就在初五出發,前往嚮往已久的港口部落。

「Sawalian(莎娃綠岸)在阿美族語,是東邊的意思,所以我們是東邊的部落」,莎娃綠岸文化空間的主人Labay 解釋。Labay還有個姊姊Lafay,從日本留學回來後,就開始推動部落文化的保存工作,也是部落中原住民土地歸還議題的意見領袖,但很可惜這次她不在。有愛情也要有麵包,有別於姊姊致力於文化層次的東西,Labay熱衷於生態農法栽種作物,以親手栽種的食材做成料理,讓來到這裡的旅人,可以玩得開心、住的窩心、吃得安心…

莎娃綠岸下方的水梯田。屋頂黑白相間的2樓就是莎娃綠岸的住宿空間。像蔥又像蒜的蕗蕎(Kwakou)

晚餐用完在地海菜做成的生菜沙拉、鹹豬肉搭配兼具蔥、蒜味道的蕗蕎(Kwakou)等奇特料理,以芳香萬壽菊浸泡的水讓口齒留香之後,Labay引我們進到莎娃綠岸的工作室中。工作室是Labay的爸爸Poton(陳精志)親手打造留給她們的。 

Labay說,這整棟房屋沒有用鐵釘,完全是以傳統古法的木材拼接方式,外牆就是整根的木頭,以上疊下,左壓右,藉由木材本身的重量穩固結構;梁與梁之間,再以尺寸得宜的木栓穿過預留的孔隙,形成牢固的介接。仔細觀察了孔隙與木栓之間,密合得天衣無縫,手工裁切的木工竟能做到如此精細,難怪Labay說,這種工匠技術,已經失傳了,這間工作室,是爸爸留給部落的無價之寶,要提醒大家過往文化的美好。

莎娃綠岸工作室沒有用一根鐵釘,完全以手工裁切的木料鑲嵌配合,天衣無縫,堅固牢靠,是Labay爸爸留下的傳統工藝範本。

逡回穿堂一會兒後,阿嬤拿出收藏在盒子中的壓箱寶,告訴我們,那是他的第一件苧麻衣編織作品。與學生作品相較,看似無異,不過阿嬤引領我們的目光仔細觀察其中的編織紋理,赫然發現織布的不同段落,細微不等的間距、紋路,透露著出自不同人的手跡。這樣的不同,刻劃著編織者的個性圖騰,也還原當時的記憶點滴。

記憶,是手作的價值- 每段的織紋,,都留下了手作當時的記憶,包含了起初的小心翼翼,中段不留神的瑕疵及經驗不足造成的短狹結尾。若中間參雜其他人的代工,亦會顯示在不等寬的細部紋理中。

阿嬤用緩慢的口吻說,他不是一開始就會這些,也是找了師傅,拜師學藝,花了好幾萬元、好幾年的時間一步步摸索,才有一點點的心得。當初做的第一條織布、第一個背袋、第一件苧麻衣…對他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非賣品,而教他的師傅,其中一位已不再人世。

為了保留傳統文化,現在,阿嬤除了持續學習傳統的編織,一邊傳承下祖先的智慧,也帶著有興趣的年輕人一起參與,從手環、杯墊、圍巾,可以成為旅人2小時的回憶紀念,也可以待上數月,拜阿嬤為師,專心學習苧麻衣的織法。

聽了這麼多韻味深遠的過去,我當然也興沖沖的想為自己留下第一次來到這邊的紀念。阿嬤說,那就編一條亮麗的織布吧!別上鈴鐺懸在門把上,「鈴鈴鈴~」,為一天的忙碌工作個結束宣告。

從接繩開始學、整經線、繞緯線、梭子來來回回反反覆覆數百遍,從大根的刀棒換成小根的刀棒,花了4個小時的時間,弄斷了好幾條線,大喊「阿嬤~線又斷了」的斷斷續續修修補補中,與女友總算完成編織生涯中的第一件作品。由阿嬤操刀,剪斷布料與織布機的最後聯繫,大功告成!

平常會嫌手工藝品怎麼這麼貴的我,突然感受到獨一無二的神奇魔力;每件作品對作者來說,都有一段感情與時間的投注,如果不是維生所需,應該不會願意輕言售出。

這次,港口部落的莎娃綠岸,引領我進入編織的世界,也讓我體會到,當作品(物)背後的故事被理解,才能讓人們了解價值的涵義,而不只是用價格來衡量。買到物廉價美的,心中只是一個爽字了得;而買到情真意摯的,那股暖意將歷久彌新,深深烙印在自己的生命輪廓上。下次我一定還要找阿嬤教我們作藤編籃子。

(港口部落除了莎娃綠岸的編織體驗,還有項鍊工作室那ㄜ哩岸木雕工作室升火工作室的檳榔娃娃與海稻米,適合放慢腳步仔細聆聽。如果要長期拜師學藝的,請記得先跟老闆報備喔~)

不只有編織魔法阿嬤,莎娃綠岸還有很厲害的木雕藝術家,像照片中的神情一般,令人驚訝。

※ 本文轉載自上下游

Top

 

咀嚼

一枚綠橄欖 作者:陳秀竹;繪圖:孫麗婷

窄窄的石板路
清冷
發亮

歲月的曙光

高格的
蜜餞舖
鹹酸甜
是一頁
童年
百味

鴨母
一枚綠橄欖
塞在手中
說是

飽脹

消氣

開脾

一枚綠橄欖

傳家寶

Top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繁榮優先的迷思

人必須先賺大錢才有餘力思考環境問題?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貧窮的迷思會推到一個危險的必然結果,就是唯有讓人民脫離貧窮,國家才有能力來應付環境危機,尤其是氣候變遷。

繁榮的迷思假設人只有富足到能考慮基本需求以外的事物,才可能具備環境的覺察力,這種論調在各大報章不時出現。但是當所謂的環境專家都來呼應,你就知道這迷思有多普遍。
2008年《突破:從環保主義的死亡到可能性的政治學》(Break Through:From the Death of Environmentalism to the Politics of Possibility)的作者諾德豪斯(Ted Nordhaus)和塞倫伯格(Michael Shellenberger)以顯著篇幅探討繁榮第一的迷思。為了支撐他們的理論而出示這個證據:「巴西、印度、中國等地對生態的憂慮遠低於美國、日本和歐洲,這也說明當環境主義在巴西等開發中國家崛起時,會出現在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最富裕的一帶,那裡的人民不像活在飢餓與暴力恐懼中的貧民,他們已經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

你無須是社會運動的歷史學家,也大概曉得這群人沒說出全部的事實。這些國家有無數多的環保運動發生在這兩位口中所謂,對生態無知的落後地區。

中國政府確實在推動火力發電廠,每個禮拜就蓋好一座新廠,但別被誤導。儘管中國政府沒有發布消息,但「生態關懷」確實在中國興起,就連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都估計2005年有5萬1千起污染相關的抗議在中國熱烈展開,相當於每個禮拜近1千次。

再來想想厄瓜多如火如荼的環保大戰,而這不是個高所得的國家。厄瓜多的亞馬遜原住民部落與能源大亨雪芙龍(Chevron)因為史上極為嚴重的石油污染而展開15年的衝突,按照諾德豪斯和塞倫伯格狹隘的定義,恐怕沒有人會比這群陷入抗爭的亞馬遜部落更「貧窮」。但是他們就是這樣!

墨西哥瓦哈卡艾特拉谷地(Etla Valley)的季蓉(Yolanda Giron),是教育家和社群運動的活躍分子。20多年前,季蓉跟幾位朋友透過種樹來表達他們對周遭環境的憂慮,從此以後的25年間,他們在四處山坡地植樹成林,而且面積還在不斷擴充。

河床邊是一片濃密的松樹,落下的松針在地面上鋪成毯子。孩子們直奔前一年鑿的井,好打水灌溉山丘上的樹苗,他們確實種了上千株樹,但是季蓉說,按照她對正在灑水的兒童們的瞭解,他們最大的成就是意識的改變。

「只要必須,我們會繼續做下去。」她說:「我知道下一代會接下去。」

你如何解釋季蓉和鄉親們對土地的熱愛,厄瓜多的原住民為期半個世紀的抗爭,以及中國的環保抗議事件?我訪談過肯亞的有機農業運動者,以及巴西心臟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的領導者,我認識最勇敢、最有遠見也最投入的環境守護者。按照任何物質標準,這群人一點也不富裕,但是他們對環境的感激、對保護環境的領悟力,卻遠勝過我認識的幾個最富裕的人。

「繁榮第一」這個迷思存在著致命的危險,使我們看不見全世界數十億最貧窮的人也可能共同創造可行且迫切的解決之道,特別是全球暖化。我們也刻意忽視他們已經在努力做的事,唯有去除這個迷思,才能看到真正的可能,特別是在世界各地小農心中的可能性。意識到激烈的環保運動在貧民窟中發動—包括在原住民的農業社群中竄起、以氣候變遷為訴求的運動—並在窮到被遺忘的鄉里,也就是在諾德豪斯和塞倫伯格看不到希望的人身上,能夠看見真正的希望。

精彩回顧: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Diet for a Hot Planet:
The Climate Crisis at the End of Your Fork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作者:Anna Lappe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905511
定價:38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