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3.26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誠徵行政專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 徵求工作夥伴
地球行動家2013徵件活動開跑(4/10截止)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拼低碳 金門卻為開路填平溼地

怪手直接探入溼地。Erik Chen攝。

金門縣政府團隊對外積極宣示打造金門成為低碳島,最近卻傳出多項聯外道路工程,不但將增加運輸工具使用,怪手更直接伸進浯江溪口,將能減碳的溼地挖掉,填海造陸。當地居民10日驚覺有異,才讓此事見報,工程單位雖已暫時停工,但因工程將帶來當地無可回復的破壞,當地居民串連成立「搶救浯江聯盟」,要求縣府停止這項計畫。

金門舊稱浯洲,即是「浯江」為名,對金門人而言,浯江有如母親河。浯江溪口有大片紅樹林,有豐富的魚貝類,吸引鳥類覓食,繼發現水獺之後,本月初,才經鳥友發現列為IUCN列為易危物種的「遺鷗」出現在金門縣浯江溪口,鳥友呼籲重視浯江溪口溼地環境的維護。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冬日金門的短歌:浯江溪口賞鳥記

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溼地 固碳效果佳

小溼地vs.碳炸彈 看全球暖化下溼地如何儲碳

中國、澳洲 「碳炸彈」開發案名列前茅

生物多樣性∣翅膀上的眼睛

作者:林育綺

蝴蝶當中有一群物種,翅膀常有同心圓狀的眼紋,中央有明顯的亮點,亮點外圍黑色區塊,黑色之外描以黃色邊線,且大多鑲在暗褐色的翅面十分顯眼,這一類的蝴蝶,俗稱「眼蝶」(Satyrinae)。除了眼蝶之外,部分小灰蝶腹面後翅末端,可見橙紅色斑紋中有圓形黑色斑點,亦有人稱其擬態為一種眼紋。

蝴蝶與蛾眼紋分布的位置迥異,有的在前翅或後翅、有的在背面或腹面、有的在翅面正中央或翅緣,眼紋的大小也有許多變化。然而鱗翅目多為植食性昆蟲,即為初級消費者,必定有許多天敵,眼紋想當然耳更容易讓天敵注意到這些獵物,就眼紋在天敵的防禦方面,生物學家是如何解釋的呢?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徐琬婷

為呼籲更多人重視環境及永續生命的議題,「哈利波特」的「妙麗」艾瑪華森(Emma Watson)寬衣解帶以凸顯環境意識的重要, 美國攝影師James Houston拍攝攝影集《自然美人》(Natural Beauty),以唯美的寫真攝影作品來吸引大眾關注地球生態。關切環境也需要回溯歷史,巴西海灘出土的藍鯨化石,有助解釋其生存謎團,讓人類更瞭解過去的海洋生態環境。

世界水資源日環遊世界,看各國如何水合作,各國闡述各自所面對的水資源問題,互相交流合作,共同致力於水資源管理。另外,針對台灣爭議已久的華映、友達排放廢水案,新竹縣府要求儘速達成製程廢水全回收零排放放。跨境的大尺度環境問題,影響甚遠,近來中國大陸北京嚴重「霾害」造成相關效應,基隆市環保局指出,每年三至五月是對基隆影響最大的大陸沙塵好發時節,雖細懸浮微粒(PM2.5)已正式納入管制,仍提醒民眾外出時,應攜帶口罩,以策安全。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擁核的朋友該認真看這份報告

作者:彭明輝

去年七月很多媒體都競相報導日本國會委派「福島核災事件獨立調查委員會(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的報告結論:「雖然福島核災是由地震與海嘯所觸發,但是後來在福島電廠裡所發生的災難不該被認為是天災。它極端地屬於人為的災難(profoundly manmade disaster)」。不過,媒體一直沒有深入分析這份報告對台灣核電安全的警示。

假如你真的相信「福島核災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江揆所謂「若發生輻射外洩事件,政府會斷然處置」,那麼你應該要認真想一想日本「福島核災事件獨立調查委員會」主席東京大學黑川清教授在執行報告序言裡說的:「任何日本人如果在這一場災難中扮演著決策者的角色,其結果很可能將是相同的。(Had other Japanese been in the shoes of those who bear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accident, the result may well have been the same.)」他還說:「我們必須非常痛苦地承認這一場災難是『日本製造』。它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根深蒂固的文化:我們反射性的服從、不願意質疑當權者與權威、我們不知變通地固守既定計畫、我們的集體主義、我們的與世隔絕。」一句話:福島核災是一場「必然」的人禍!

精采內文

 

拼低碳 金門卻為開路填平溼地

本報2013年3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怪手正在整地。(攝影:洪篤欽)金門縣政府團隊對外積極宣示打造金門成為低碳島,最近卻傳出多項聯外道路工程,不但將增加運輸工具使用,怪手更直接伸進浯江溪口,將能減碳的溼地挖掉,填海造陸。當地居民10日驚覺有異,才讓此事見報,工程單位雖已暫時停工,但因工程將帶來當地無可回復的破壞,當地居民串連成立「搶救浯江聯盟」,要求縣府停止這項計畫。

施工卻未有告示牌

浯江溪口怎麼會有土方堆積到海茄苳樹下?仔細一看,原來這裡有工程施工,不知情的民眾趕緊通報縣府,原來是縣政府進行的「水頭商港北側聯外道路工程」,可是怎麼會沒有豎起工程告示牌呢?說也奇怪,21日縣議員現勘時,告示牌就豎起來了。

此項工程斥資4億2600萬元擴建水頭商港,聯外道路由水頭商港區經建功嶼到浯江溪口的浯江橋,道路全長1.95公里,工期為400日曆天。浯江溪口到建功嶼沿海岸興築,正在填土;縣政府表示,水頭商港進出旅客至2012年已達150萬人次,預估到2021年會達到250至300萬人次;經評估後從 3個方案選出北側聯外道路優先辦理。

但聯盟卻指出,小三通旅客出入量在去年已呈下降趨勢,而金門市區道路都是二線道,勢必無法吸納連外道路湧入的車潮。

兩周內辦座談

金門縣長李沃土24日抵達現場會勘。(攝影:王忠聖)此事經當地縣議員陳滄江介入關心,21日與當地居民以及專家往浯江溪夏墅石牌前進行現場會勘,縣府工務處立即喊卡;24號下午,金門縣長李沃士率領縣府團隊及媒體,抵達現場會勘溝通,在場約2、30位生態保育人士也趕抵現場陳情,他們高舉昔日老照片要求立即停工,過程也曾爆發口角。

李沃土表示,兩周內由縣府及生態保育團體所推薦相關專家學者、鄉親代表及本府相關部門,就路線的研擬與生態保育研討適切解決方案。縣府也將責成建設處、水試所、環保局針對浯江溪口的生態保育研擬防範措施、替代性復育計畫及建立監督機制。

開路必要性須商榷

只是這條路到底有沒有必要開。金門縣的道路面積比例已居全國之冠,而考慮低碳旅遊也應評估島嶼的遊憩承載量以及推動生態旅遊,以質優取勝;填平溼地開路更有違低碳目標。搶救浯江聯盟發起人洪篤欽表示,縣府團隊口口聲聲要打造金門成為低碳島,卻任由河口溼地被填平,溼地能有效降低河川中生活污水氮磷等營養鹽,具有淨化水質作用,更有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碳排放量的顯著效果。若此案付諸實行無異是縣府團隊自打巴掌。

此項工程未進行環評,金門縣政府工務課表示當地非環境敏感區位,不需環評。工務處科長關嘉榮說,會要求廠商加強保護措施,後續也會請建設處進行紅樹林移植復育工作。

洪篤欽則不以為然,他說,金門島嶼因幅員較小、環境較為敏感且脆弱,相對台灣是小的,環評法規定5公頃,以此標準來規範金門島似乎並不合適。

水獺遺鷗顯示生態樣貌豐

金門舊稱浯洲,即是「浯江」為名,對金門人而言,浯江有如母親河。浯江溪口有大片紅樹林,有豐富的魚貝類,吸引鳥類覓食,繼發現水獺之後,本月初,才經鳥友發現列為IUCN列為易危物種的「遺鷗」出現在金門縣浯江溪口,鳥友呼籲重視浯江溪口溼地環境的維護。

根據學者研究,后豐港至夏墅一帶的海岸因潮浪較為平緩,因此是鱟魚最佳的棲息繁殖地,目前也僅有當地有繁殖記錄。另水試所的調查報告指出,稚鱟的分佈帶來了大量的水鳥,營造浯江溪口成為候鳥的中繼站,是台日鳥友觀光景點。

搶救浯江三訴求

聯盟提出三項訴求,包括立即停工、復原現狀,並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文化景觀,並申請設置國家級濕地,以及召開公聽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洪篤欽表示,水頭商港聯外道路涉及的並非是單純的紅樹林與鳥的問題,而是自然環境景觀與觀光資源甚至於民眾共同記憶的問題,「這裡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長達千百年來人類活動更孕育了金門的文明,再加上國軍進駐後工事地景的塑造,形成特有的軍事景觀,都證明此處人文歷史景觀之獨特。」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系主任郭瓊瑩也為文指出,「縣府似乎忘了島嶼生態與人文歷史才是具競爭力、有持續性的資產。今日因闢海岸公路破壞了浯江溪口溼地,明日恐會面臨昔日被隔離的珍貴海岸沙丘在除雷後快速都市化、商業化的命運。」

「搶救浯江溪,守護金門母親河」連署活動

【延伸閱讀】

Top

 

生物多樣性∣翅膀上的眼睛

作者:林育綺

上一篇文章提到孔雀華麗的裝飾性羽毛上有許多眼紋。在大自然中除了孔雀之外,蝴蝶與蛾的翅膀上也常可見到多樣的眼紋圖形,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眼紋,不禁令人思考,除了上一篇提及的性擇之外,是不是還有什麼原因,造成這麼多眼紋的變化?

具有眼紋的鱗翅目(蝶與蛾)

具有同心圓眼紋的一對蝴蝶正在進行交配。(林育綺攝)蝴蝶當中有一群物種,翅膀常有同心圓狀的眼紋,中央有明顯的亮點,亮點外圍黑色區塊,黑色之外描以黃色邊線,且大多鑲在暗褐色的翅面十分顯眼,這一類的蝴蝶,俗稱「眼蝶」(Satyrinae)。除了眼蝶之外,部分小灰蝶腹面後翅末端,可見橙紅色斑紋中有圓形黑色斑點,亦有人稱其擬態為一種眼紋。

另外,在蛾類之中翅膀上具有眼紋的種類更多了,天蠶蛾科(Saturniidae)的大型蛾類,就常常有大而駭人的眼紋;魔目夜蛾(Erebus ephesperis)更是在其前翅有一巨大眼紋而得名;枯球籮紋蛾(Brahmaea wallichii insulate)的眼紋則呈現金色與黑色的強烈明暗對比,再加上漸層,十分具有立體感。在國外,許多前翅有大型眼紋的蛾類乍看之下狀似貓頭鷹,因此又俗稱為貓頭鷹蛾(owl moth)。

具有大眼紋的枯球蘿紋蛾。(黃嘉龍攝)

蝴蝶與蛾眼紋分布的位置迥異,有的在前翅或後翅、有的在背面或腹面、有的在翅面正中央或翅緣,眼紋的大小也有許多變化。然而鱗翅目多為植食性昆蟲,即為初級消費者,必定有許多天敵,眼紋想當然耳更容易讓天敵注意到這些獵物,就眼紋在天敵的防禦方面,生物學家是如何解釋的呢?

驚嚇假說 (The intimidation hypothesis)

對於蝶與蛾形似貓頭鷹的大型眼紋,生物學者很早以前就提出「驚嚇假說」來解釋大眼紋的作用,認為大眼紋具有嚇退鳥類捕食者的功能。至於為何眼紋可嚇退鳥類?這個假說認為蝶與蛾翅膀上的大型眼紋可能模擬捕食者的天敵,例如模擬貓頭鷹的眼睛,因為大多數鱗翅目的天敵為小型鳥類,而小型鳥類的天敵則可為大型猛禽。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生物學家至少要能證明兩件事,首先要證明同心圓狀的圖形確實是模擬眼睛,其次還要證明捕食者的離開確實是因為受到大型眼紋的驚嚇,而非其他因素。

眼紋周圍有擬蛇的假頭圖紋。(黃嘉龍攝)為了證明同心圓狀的圖形確實是模擬眼睛,研究人員將蛾的翅膀處理為不同的花紋,包含零至三個同心圓的圖紋、稜形的圖紋等,再找來以鱗翅目為食的雉雞科鳥類做實驗捕食之。

結果發現鳥在處理具有一個或兩個同心圓圖紋的蛾類,所需要的時間顯著多於處理沒有花紋的蛾;而鳥處理帶有稜形紋、三個同心圓紋的蛾類,所需要的時間與處理無花紋的蛾沒有顯著差異。除此之外,有研究人員進一步以野生的椋鳥實驗發現,兩個同心圓圖紋的外圍若有假頭的花紋,椋鳥避開獵物的時間會顯著的變長。三個同心圓與稜形圖紋對捕食者的取食沒有影響,兩個同心圓圖紋若周圍再加上假頭圖紋會讓捕食者避開一段時間,這些結果皆支持同心圓圖紋確實模擬眼睛。

其次,要證明捕食者的離開確實是因為受到大型眼紋的驚嚇。研究人員第一步將雉雞科雛鳥暴露在填充的假鷹(雛鳥的天敵)與假奇異鳥(雛鳥遇過的其他鳥種)之下,結果發現雛鳥躲避假鷹的頻率大於躲避假奇異鳥的頻率大於躲避沒有眼睛的假鷹的頻率;再來,研究者將奇異鳥裝上鷹的眼睛,發現雛鳥躲避具有鷹眼的奇異鳥的頻率大於躲避具有原來眼睛的奇異鳥。

上述實驗解釋蝴蝶與蛾若具有大型眼紋,確實有可能藉機嚇跑捕食者,但是誠如「具有眼紋的鱗翅目」所提,許多的鱗翅目種類擁有多數的小眼紋,小眼紋無法驅避捕食者,反而吸引了捕食者的注意,擁有小眼紋的蝶與蛾又該如何防禦天敵?

偏離假說(The deflection hypothesis)

生物學者提出偏離假說來解釋蝶與蛾多數小眼紋與捕食者之間的關係,認為多數的小眼紋大多存在鱗翅目的後翅外緣,可吸引捕食者先注意到眼紋,而先攻擊相對於身體之外較不重要的地方,一旦捕食者一擊未中,蝶與蛾再趁機逃走。

翅膀邊緣有多數小眼紋的眼蝶。(黃嘉龍攝)

研究人員發現有些鱗翅目的後翅外緣,在較輕的力道拉扯下就會被撕裂,並且野外常可觀察到眼蝶後翅邊緣的小眼紋被鳥啄撕裂而缺塊。個體後翅的眼紋被啄損越嚴重,反應其越多次由捕食者身邊死裡逃生。生物學者也藉此推測,同樣的物種,若甲地區眼蝶的眼紋數顯著多於乙地區,則可能甲地區蝴蝶的被捕食壓力較大。

藉由眼紋來吸引捕食者的注意,而引導捕食者攻擊錯誤的方向,除了在蝶與蛾的身上可見,在魚類、虎甲蟲、蝌蚪等其他物種也常可觀察到。

到戶外郊遊踏青時若幸運看見帶有大型眼紋的蝶與蛾,驚嘆之餘可以好好欣賞大自然的造物之巧;若看到帶有小眼紋的蝶與蛾,不妨數數其翅膀上有幾個缺刻,可能這個小生命已死裡逃生數次了呢。
 

【延伸閱讀】

Top

 
 

「妙麗」艾瑪華森 為地球寬衣解帶

本報2013年3月25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哈利波特」的「妙麗」艾瑪華森(Emma Watson)不肯接演性愛小說《格雷的50道陰影》,但願意為了凸James Houston攝,取自MTV報導顯環境意識的重要而寬衣解帶。

為了吸引年輕人關心地球生態,美國攝影師James Houston找了不少名流與名模來拍攝新的攝影集《自然美人》(Natural Beauty),以唯美的寫真攝影作品來吸引大眾關注地球生態。艾瑪華森也來參與,在鏡頭中半身全裸入鏡,呈現唯美性感的風情。

Houston對人體之美與自然之美有高昂的熱情,他表示,這個拍攝計畫結合兩者,並特意結合兩者來呈現我們所失去的地球生態。

這本書籍預備在在4月「地球週」發行,販售所得將用來支持美國的環保團體 Global Green USA,呼籲更多人重視環境及永續生命的議題,艾瑪華森也對於能加入這個活動感到相當開心。

 

James Houston攝,節錄自MTV報導 James Houston攝,節錄自MTV報導

除了艾瑪華森,還有Adrian Grenier、Christy Turlington、Karlie Kloss、Arizona Muse和 Anja Rubik也參與拍攝計畫,Houston團隊已在youtube發佈預告短片,揭露拍攝花絮。

【參考資料】

Top

 

巴西海灘出土的藍鯨化石 有助解釋其生存謎團

摘譯自2013年3月21日ENS巴西,聖保羅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巴西聖保羅南方海灘出現的1800年藍鯨化石,這可能有助於阻止藍鯨滅絕;這種鯨魚已歷經一世紀的商業捕捉,至今仍存。學生們檢視巴西聖保羅南方100英里外的Iguape鎮東部海灘發現的藍鯨化石(照片提供:聖保羅州立大學)

2012年8月,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南方100英里外的Iguape鎮,一位當地居民在海灘上發現部分鯨魚頭骨。Ewerton Miranda de Souza在發現這些骨頭後,聯繫了巴西古生物學會,尋求聖保羅州立大學(UNESP)地層古生物實驗室協助評定及搬運。最近,其中一塊骨頭樣本的年份鑑定由美國實驗室用探14確認,該實驗室估計這個化石的年份約為1800~1900年。

地層古生物實驗室的Francisco Buchmann教授解釋,「我們發現脊椎骨及等同於耳朵的鼓室,這有助我們來確認該物種。」他辨識出這份鯨魚骨架是藍鯨的。他強調,「我不僅認為牠可能是藍鯨,我非常確認牠就是藍鯨。」

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藍鯨列為「瀕危」的物種,並估計全球族群量約剩1~2.5萬頭,約為1911年族群量的3~11%。IUCN表示,近期南大西洋的紀錄到的藍鯨非常稀少。

Buchanan指出,「有傳言表示藍鯨的族群量是在增加的,不過這付化石將會明確的告訴我們答案究竟是『是』或是『否』。」

由空中鳥瞰藍鯨(攝影:Larry Hobbs;照片提供:NOAA)藍鯨體長可達30公尺,重達超過170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

Buchanan說明,今日藍鯨因捕鯨仍面臨高度威脅,尤其是來自挪威和日本的捕鯨壓力。「現在(捕鯨造成的)壓力實在太大。藍鯨需要10年、20 年甚至30年才有辦法育成一隻幼鯨,如果人們獵殺了3/4的族群,可能得等上50-100年族群量才會恢復;但現在並沒有給牠們恢復的時間,年復一年的獵殺仍在持續進行。」

IUCN表示,北大西洋獵捕藍鯨行無始於1868年,並約在1900年北大西洋族群急遽下降後擴大到其他區域。在捕鯨活動停止時南極海域及北大西洋的族群量可能跌到剩下不到百隻,不過後來族群量有在增加中。

1966年起,藍鯨受到全球性的保護,但直到1972年,牠們仍被前蘇聯艦隊非法獵殺。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的資料顯示,最後一次蓄意捕捉藍鯨是1978年在西班牙外海。

Buchman表示,除了該物種的保育,這次發現的藍鯨化石將有助於研究海平面變化。他解釋,「由於當時有劇烈的海平面變化,最初我認為這付化石可能有6000年。」等到年份鑑定出爐,他認為是重大自然事件(如風暴)導致骨骸化石化。

他說,「(重大自然事件)可能導致這隻藍鯨擱淺於海灘,並由於相同的事件這隻動物被迅速掩埋,因而形成化石。如果動物被掩埋,隔絕了氧氣,環境條件將使牠不會腐爛並成為化石。」

由於今日海岸的嚴重侵蝕導致這付化石被發現。「許多房子倒塌、整條街都消失了。在一棟倒塌的房子下露出了這付鯨魚化石。」

從這副鯨魚化石可回推,海洋曾經涵蓋的範圍更廣、這副化石的發現地曾被海洋所覆蓋過。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水資源日環遊世界 看各國如何水合作

摘譯自2013年3月22日ENS美國,紐約報導;古國廷編譯;詹嘉紋審校

3月22日是2013年世界水資源日,全球都有相關活動進行,例如頒獎典禮表揚護水行動、民間團體發表節水創意、或由公民要求政府做出政策改變,這些活動代表著該國對於水資源管理的努力,亦闡述著國家各自所面對的水資源問題。

頒獎典禮表揚愛水模範生

日本熊本市Kikuchi valley  圖片來源: Kita Kaze2013 年世界水資源日官方典禮今(22日)於荷蘭海牙(Hague)舉行,聯合國水資源組織(UN Water)特別將「水生活最佳典範獎」(Water for Life Best Practices Award)頒給日本熊本市以及摩爾多瓦共和國,以表揚對水資源管理的實踐與貢獻。日本熊本市因地下水保存獲得此項殊榮,而摩爾多瓦則致力於全國用水安全與衛生設施而獲獎。

在美國,矽谷水資源保育頒獎典禮(Silicon Valley Water Conservation Awards ceremony)於水資源日前夕,將首座終生成就獎頒給太平洋協會(Pacific Institute) 和共同創辦人Peter Gleick博士。Peter Gleick表示,太平洋協會的核心工作是建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去改變我們對於地方和世界水資源的想像,並於問題的根源著手徹底改變現況。

民間團體發表節水創意

而英國非政府組織Sustain也在水資源日當天,發表世界最全面的食物水足跡計算器,只要輸入任何食物的成分和原產地,就能得到最精確的食物水足跡。計算器計畫主持人Craig Jones表示,世界水足跡的議題越來越重要,消費者更需要知道他們吃進肚子的食物水足跡是多少。

身為「接住每滴雨」(Catch Every Drop)運動發源地的印度班加羅爾,全市於水資源日當天舉辦活動,民眾可以參觀班加羅爾住家、公寓和公共場所如何蒐集雨水、處理汙水。「如果我們能夠蒐集從天下落下的每一滴雨,妥善處理所有汙水,那我們就可以滿足班加羅爾53%人口的用水需求。」

公民要求政府做出改變

在歐洲尚有2000萬人無法取得乾淨用水和衛生設施,而歐盟也未將乾淨用水等基本人權正式列入歐盟法律。因此國際民營水資源企業聯盟(AquaFed)趁世界水資源日之際,要求將其列入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

專人已將1200頭死豬從黃浦江移除,當局保證不會影響水質安全  圖片來源:ENS「今天是水資源日,我們不應該只專注節約用水,也應該關心水汙染問題。」中國名投資人薛蠻子在新浪微博表示。像是月前提供上海22%自來水的黃浦江,漂流著上千頭死豬,引起居民恐慌。「而上個月中國政府首次承認癌症村是有毒化學物質所造成,未來將積極處置水汙染問題,」綠色和平組織東亞毒物部門負責人 Tianjie Ma表示,工業應當在免受毒害威脅的未來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有毒物質主要排放者的紡織工業應該負責提出解決方法。

水資源合作邁向和平大道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擁護和平者寫信給美國總統歐巴馬,文中提到中東邁向和平的路線圖,起點是「水」。路線圖作者特拉維夫國家安全學院資深副研究員Gidon Bromberg,和前任以色列駐歐盟和約旦大使Oded Eran表示,水資源議題協議的簽定對兩方都有好處。

因為巴勒斯坦極度渴求水資源,而以色列則因海水淡化技術進步,水源越來越充足。若兩方願意進行水資源合作並共同處理汙水問題,相信能促進未來的和平協議。

※ 本文同步刊登於「環境通訊網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華映、友達排放廢水案 竹縣府要求儘速達成零排放

摘錄自2013年3月25日今日新聞新竹報導

新竹縣政府基於環境保護及保障民眾用水安全,反映地方民意,近年不斷向立法院、監察院及環保署表達對於華映及友達公司廢水影響霄裡溪事件改善訴求。近期已得到中央各單位的善意回應,要求華映、友達二公司提出對環境更為友善的「全回收、無製程廢水排放」水質優化方案。

華映、友達二公司近期已分別向桃園縣政府及環保署提出「全回收、無製程廢水排放」水質優化方案,該方案主要係增設數套濃縮及濃縮液減量設備,在 2~3年期間完成無製程廢水排放。環保署和桃園縣政府分別在2月8日及3月18日辦理審查會議。環保署表示,該水質優化方案是對水體環境更為友善之改進作法,可避免影響任何水體(不論霄裡溪或老街溪),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及「產業發展」雙贏目標。但要求兩家公司提出的工程期應縮短,不能比改排所需要的工程時間還長。

新竹縣政府對兩家公司提出的環評變更內容,充分和自救會成員溝通,尊重環評決議,在環評變更內容事項未審核通過前,華映、友達二公司仍應依第177次環評 決議將廢(污)水改排老街溪。且後續環評如通過執行該水質優化方案,施工期應於兩年內完工,並於施工期間提供當地民眾安全之飲用水源。全回收工程完工後, 兩家公司工業廢水不得再排入霄裡溪。

Top

 

大陸沙塵每年三至五月對基隆影響最大

摘錄自2013年3月25日新生報基隆報導

近來中國大陸北京嚴重「霾害」造成的相關效應,廣被各界所討論,懸浮微粒空氣污染的管制,成為非常重要的環境及健康議題。基隆市環保局指出,細懸浮微粒(PM2.5)已正式納入管制,每年三至五月亦是對基隆影響最大的大陸沙塵好發時節,提醒民眾外出時,應攜帶口罩,以策安全。

環保局說,所謂「霾」,係指因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過高,經陽光折射後,影響能見度的一種空氣污染現象,而「霾害」所形成的空氣污染,同時也將嚴重影響人體健康,所以懸浮微粒空氣污染的管制,即成為非常重要的環境及健康議題。

環保局指出,空氣中飄浮著一顆顆看不見的灰塵,稱為「懸浮微粒」。它的顆粒大小不一,而其中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粒子,就稱為「細懸浮微粒」(PM2.5),其大小僅有頭髮直徑的1/28,人體的鼻毛無法有效阻擋,致使有害成分一旦進入人體,即容易傷害身體健康。每年三至五月亦是對基隆影 響最大的大陸沙塵好發時節,環保局提醒民眾外出時,應攜帶口罩,以保障身體安全。

環保局表示,為了加強本市各行政機關,能於遭遇來自大陸沙塵、以及其他空氣品質惡化情形發生時的應變處理能力,從上年度起,即已辦理「空氣品質惡化緊急應變通報」演練,藉由通報的方式,加強相關單位配合與宣導。

環保局並提醒市民朋友,當遇到空氣品質惡化情形發生時,應配合政府單位的宣導、勸導與管制措施,以及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若需要外出時,請攜帶口罩,並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減少不必要的駕駛。

另外,亦可響應汰換老舊、或十年以上具高污染交通工具、不任意燃燒廢棄物、減少紙錢香燭焚燒及響應以功代金等活動,進一步改善基隆市環境空氣品質。

環保署已將細懸浮微粒(PM2.5)正式納入管制,對目前相關管制標準內容有興趣的市民朋友,可上行政院環保署網站-環保法規查詢系統查詢。網址:http://ivy5.epa.gov.tw/epalaw/index.aspx

Top

 

論壇∣擁核的朋友該認真看這份報告

作者:彭明輝

去年七月很多媒體都競相報導日本國會委派「福島核災事件獨立調查委員會(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Independent創作者:賴政勳,取自小路映画反核城市海報聯展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的報告結論:「雖然福島核災是由地震與海嘯所觸發,但是後來在福島電廠裡所發生的災難不該被認為是天災。它極端地屬於人為的災難(profoundly manmade disaster)」。不過,媒體一直沒有深入分析這份報告對台灣核電安全的警示。

假如你真的相信「福島核災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江揆所謂「若發生輻射外洩事件,政府會斷然處置」,那麼你應該要認真想一想日本「福島核災事件獨立調查委員會」主席東京大學黑川清教授在執行報告序言裡說的:「任何日本人如果在這一場災難中扮演著決策者的角色,其結果很可能將是相同的。(Had other Japanese been in the shoes of those who bear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accident, the result may well have been the same.)」他還說:「我們必須非常痛苦地承認這一場災難是『日本製造』。它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根深蒂固的文化:我們反射性的服從、不願意質疑當權者與權威、我們不知變通地固守既定計畫、我們的集體主義、我們的與世隔絕。」一句話:福島核災是一場「必然」的人禍!

獨立調查委員會的英文版報告分為兩大本:「Executive summary」和「Main report」都可以從網路下載(「點選這裡」)。我相信,任何人只要仔細讀過這兩份報告,就會發現:為這一場災難預先鋪設道路的那些日本文化和制度性因素在台灣是更加嚴重數十倍,只要強烈地震一來就幾乎注定災難規模必將一再擴大而成人禍,比日本更沒有僥倖的機會。

河洛俗諺說:「瞎子不怕虎」,意思雷同「初生之犢不畏虎」,都是說:無知的人最勇敢!你只要仔細讀一讀「Main report」的第二章「災難的升級(Escalation of the accident」,你應該就再也不敢相信「必要時將斷然處置」這種天真的想法了。

江揆的想法有多天真?他根本不知道福島在海嘯與地震之後有多亂!

首先,地震和海嘯後許多設施的直流電供應系統斷電,以致儀器與照明系統無法操作,根本沒有人知道爐心到底發生什麼事!即使後來修復部分直流電供應系統,部分儀器還是無法正常操作,甚至有儀器的讀數根本是錯的。不管是汽車維修工人或任何有電控或儀表維修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自動化裝置最常壞掉的部份就是儀器,尤其是數位化的儀器(很不幸地,核四的電控系統都已數位化,正常時操作靈巧,但卻很容易壞掉)。東電的工人在事故後很多決定和行動都是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的。

其次,啟動冷卻系統所需要的許多裝置已經故障,使得反應爐與周邊設備的操作條件完全偏離正常狀態。每次想出一個解決問題的對策,都要先試試看相關的零組件是否仍能正常作動。因此,電廠工人事後反應說:很多人說我們行動遲緩,很多人說:「『趕快排除反應爐的壓力』,其實我們試過很多方法,只因為零組件故障,這些方法都無效,而不是我們沒有行動,但是上面下指令的人根本不知道下面做事的困難和實際上發生的事。」譬如,他們試著啟動一個空氣閥來進行洩壓,但是啟動該空氣閥的氣壓缸故障,而使得空氣閥無法正常作動。因此,他們還得先去找空氣瓶來修復空壓系統,而找空氣瓶又花了許多時間。

核電廠的操作仰賴一大堆自動化控制系統,這些系統的操作又仰賴許多空氣壓力(或油壓)管線與閥件,以及電磁閥與控制開關,一旦這些控制元件失效,許多與安全有關的設施就無法正常作動。但是,強烈地震之後,管線破裂或洩漏喊容易導致空氣閥、油壓閥或電磁閥的故障,以至於工人平時慣用的操作手段無效,任何一個上級指令的執行都要靠現場工程師以「機智問答」的速度去「創造」解決方案,在現場嘗試看是否有效;然後在一個一個去試。如果運氣不好,元件故障還可以讓正常的操作程序產生出災難性的後果。

部分儀器顯示爐心放射性物質已經釋出,因此許多接近爐心周圍的救援工作都是冒著生命危險,身著笨重的防護衣進行的。此外,地震與海嘯把大量笨重的垃圾帶進核電廠,也癱瘓核電廠周圍的交通,而爐心輻射外洩又使得任何行動都極端困難。這些具體的困難根本都不是決策者一句「趕快洩壓」所能解決的。

很多人說福島事件裡指揮系統癱瘓,事實上在儀器毀損的狀況下至今根本沒有人知道核電廠內所發生的完整事故!連資訊都不足的情況下,誰知道何時會氫氣爆?誰知道爐心燃料棒到底有沒有鎔燬,誰知道到底是否已經到了「必需斷然處置」的時刻?

江揆說:「政府絕對不會讓台灣發生像日本福島核災的災難,因為政府已從福島核電廠的應變措施瞭解,當核電廠發生致命性破損,唯一處理之道,就是立即斷然廢棄,用最快的方式控制輻射。」看過「Main report」的第二章「災難的升級(Escalation of the accident」,你就知道江揆說的話有多無知!

看過「Main report」的第二章「災難的升級」,你就會知道:要防止福島核災最關鍵的辦法是事先防範,而不是臨時下指令。看過這一章,你也會佩服黑川清教授的序言寫得非常有深度。他把這一場人禍當作日本文化與體制的「必然」後果,而這一份執行報告(Executive summary)則只強調文化和制度性問題,不去追問任何個人的決策錯誤,因為他們真的相信錯不在任何個人而在於制度與文化。

黑川清把這場災難的第一個原因定位在「日本政府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日本政府與民間企業一股腦地加速發展核電想要延續經濟奇蹟,使得許多核安審查形同虛設」。這是很深刻的見解──當舉國上下認定高速經濟成長與核電是非要不可的時候,後續有關核安的一切堅持自然會退居第二順位,而遷就既定的核能與經濟發展政策。但是,我們現在不正是在重蹈類似的錯誤,而且加倍地離譜:馬江兩人根本不顧核四一大堆弊端就已經先鮮明地站在擁護核四的立場?甚至用各種謊言來威脅恐嚇民眾。假如核四公投真的讓馬江「贏了」,那是不是更加增長「擁核」氣焰,以致於不管核四有多大弊端都沒人擋得住它的商轉?

更反諷地,假如發展核電是為了經濟發展與較低廉的電價,那就幾乎注定了核安一定會被犧牲。因為,安全跟成本是必然衝突的兩個目標。一旦先確立經濟為首要目標,很多該有的安全措施都會在「發生的機率太低」的藉口下被忽略掉。因此,「Executive summary」就指出來:福島事件的主要災難(譬如,既有冷卻設施無法在大規模海嘯下倖存)都早已預知,防範措施也早有相關知識,但只因心存僥倖,東電和監管機構都蓄意當作這是「機率太小而無須防範」。而馬江今天擁核四不就是為了省錢嗎?假如省錢比人命重要,就註定未來所有的安全防範措施必然會為了「省錢」而被犧牲掉。別說以後,今天馬江不顧核四一大堆已知的弊端而硬要推核四公投,不就是已經很清楚地在犧牲「安全」的考量了嗎?

黑川清最後指出政府、監督單位與東電的官官相護,以及每個單位都只顧單位的利益而不顧公共利益。這些因素在台灣不是更嚴重嗎?江揆的核四公投不就是一心討好主子而不顧公眾利益與人命安危嗎?

※ 本文轉載自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徐琬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