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刊頭
2015 年1月19日

哪些珊瑚較能熬過暖化? 澳科學家發表研究結果

珊瑚白化。

過去研究顯示,由於全球暖化的關係,未來珊瑚大量白化的現象將會越趨頻繁,地球上的珊瑚礁將長期性地大幅消失。不過澳洲科學家首次發現,有些珊瑚礁短期看來可以從白化中復原。 14日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指出,從大堡礁和其他珊瑚礁中,科學家已辨識出較能從白化復原的珊瑚,幫助保育學家集中火力,保護最有機會熬過氣候變遷的珊瑚礁。

» 閱讀全文

為環境出書。 熊熊牽手 

《水污法》修正過關 排毒水最重判無期徒刑

日月光排放口污水。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日月光啟示錄,攝影:柯金源、陳志昌、孟昭權、陳顯坤。

2013年底日月光高雄K7廠污染後勁溪,沈重環境成本卻需全民買單,引發各界要求嚴加修正法令、遏止不法排污。經立委、環團不斷催生之《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終在上週(14日)由「立院社環委員會」初審通過。修法重點包括主要為「強化刑責及罰則」、「追繳不法利得」、「鼓勵檢舉不法」及「資訊公開」。未來廠商不法排放毒水,最重可判無期徒刑。

» 閱讀全文

都市的氣候變遷未來 需要全民決定

「國土容受力與韌性城鄉研討會」專題講座後進行圓桌論壇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與中華經濟研究院,16日舉辦「國土容受力與韌性城鄉研討會」,從國土容受力與脆弱度觀點探討韌性城鄉,並邀請到紐約大學Peter Marcotullio教授進行專題演講。

Peter表示,許多利益相關團體大大意識到極端氣候事件的嚴重性;但也有些人持保留態度,如新任紐約市長白思豪跟前任市長彭博,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就有不同的作法。

» 閱讀全文

2014台灣回顧:雪谷纜車威脅台灣黑熊家園

一台台纜車裡滿載遊客,經過山林,奪走了黑熊的家,遭到迫遷的黑熊親子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繪圖:王思云。

台中市府自2009年起,開始規劃從谷關出發,途經波津加山,終點為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的雪谷纜車。

由於921大地震後公路坍方重創谷關觀光業,市府認為纜車是促進觀光的必要規劃,包括纜車和飯店等主副體建設,約需26.7億元,將以促參法BOT方式引進財團資金興建。

贊成者著眼於經濟利益希望回復谷關過往繁華,但市府無法承諾將土地所有人列入優先承租戶,只回應會「儘量」與BOT相關企業溝通,使得當地民眾未來獲益蒙上陰影,有商家擔憂在與財團競爭時未必獲利。

» 閱讀全文

2014國際回顧:塑膠微珠新環境危機 污水處理也沒轍

幾條魚圍在一起吃晚餐,盤子裡有塑膠微粒夾雜浮游生物。魚爸:媽媽,這新菜色?魚媽:對呀最近這種菜最多了;繪圖:湯翊羚。點圖放大更清楚喔。

報紙上一個英文句點大小的塑膠碎片、塑膠微珠(plastic mircobeads,廣泛使用於磨砂用途的美妝產品),正成為新的環境隱憂!

科學家警告,這些小碎片不只已造成食物鏈的污染,而且人類現有的技術根本無法處理它們:不僅污水處理廠無法處理,任何試圖過濾這些塑膠微珠的方式,都會把水中微生物一起處理掉,這等於把生態系的基礎給毀了。

» 閱讀全文

我們的島|鄉村發電夢

水車發電

早期台灣水力發電,是電力主要來源,分散各地的發電廠,也呈現分散型、區域型發電,但是隨著燃煤、核能發電興起,發電走向集中化,也帶來更多污染與核安問題,引發爭議。於是一些鄉村利用鄰近資源,開始發電的實驗,希望重回分散型的自然能發電,來解決問題。

» 閱讀全文

我們的島|走味的油煙

「環保夜市」的油煙減量最難推行

臭豆腐、蚵仔煎、雞排、碳烤魷魚...,台灣小吃的種類及口味聞名國際,造就了不少的夜市商圈,但許多人逛完夜市回家,卻常有身上衣服或頭髮沾滿油煙味的經驗。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在2014年走訪北、中、南1508家餐飲業進行調查,發現48%的餐飲業油煙排放不合格,其中以夜市違規最嚴重。

» 閱讀全文

地球公民通訊|居家隔熱做得好 甩開核能沒煩惱

做好居家隔熱措施,舒適又節能。圖片來源:綠適居協會

「打造舒適、便宜、又節能的房子給人住」是邱繼哲的夢想,2004年他曾擔任台灣環保聯盟「節電小組」召集人,巡迴全台分享省電技術;2007年成立「台灣綠適居協會」,透過講座課程、案例改造,推動隔熱省電的概念,目前正在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修習建築博士。

» 閱讀全文

公共論壇|致雲林縣長李進勇 請優先兌現「六輕禁燒石油焦和煤」

致雲林縣長李進勇 請優先兌現「六輕禁燒石油焦和煤」。圖片來源:自從六輕來了

李進勇喊出「有安全的六輕,才有安全的家園」之口號,並且將「雲林縣內電業禁燒石油焦和煤」列入主要競選政見。但「禁燒」與「限制燒」天差地別,選民信賴李縣長是正直律師,但縣長為何玩弄「文字遊戲」?希望正直縣長千萬別讓支持者們失望了!

» 閱讀全文

志工摘錄新聞

推薦讀者回應 |【禽流感來襲】野鳥監測未見高致病原 加強養殖場通報需農民安心

小夏:

由活鳥採集病毒,做為預警指標是最好。但我的疑問是,目前的監測採集樣本是否大到有統計上的意義?是否已有訂定標準病毒量到何程度,就會引爆家禽流行?這是我要請教專家學者的。目前的調查研究是否已滿足以上兩條件?

否則即使一直做監測,也無法客觀的提出預警開始做防疫,對防疫來說意義並不大。反而是注意野鳥或家禽異常死亡,更有警示效果,會讓大家注意開始防疫。

報導中提到的案例,也都是這樣才引起重視開始做防疫的,卻都不是因平時活鳥監測發現有需防疫的,所以實務上不要忽略死鳥或死禽監測的重要性。

» 閱讀全文

訂閱 / {unsubscribe}退訂{/unsubscribe}  / 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Tel: (886)2-29332233‧ Fax: (886)2-2933-2120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 、詹嘉紋、賴品瑀、吳岱芝、洪郁婷、鄒敏惠‧網編:洪郁婷
※ 感謝 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 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