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物多樣性]

農業多樣性的危機──入侵昆蟲(以梨木蝨為例)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談生物多樣性,不能忽略與人類習習相關的農業;維護農業多樣性,也是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一環。農業的危害,最常來自於昆蟲,大部份隨著蔬果、穀類、花卉苗木偷渡成功,常是人們不經意攜帶進入而造成危害;對台灣的農業發展,影響非常大。

  1980年以前台灣農業以輸出為主,外來種昆蟲數量不多,大部份是民眾私自帶進國外農產品,危害不大。1980以後農產品輸入頻繁,外來昆蟲隨著進口貨櫃整批帶進來,即可能造成農民相當大的損失。

  這一陣子名氣最大、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入侵昆蟲,就屬入侵紅火蟻(Red Imported Fire Ant,Solenopsis invicta),因為這種昆蟲,不但對農業造成損害,更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危害,有過敏體質者更是戒慎恐懼,相關資料可至環境資訊中心「紅火蟻專題」查詢。

  今天要介紹一群我們不太熟悉,卻又和我們關係十分密切的入侵昆蟲─梨木蝨,以牠們為例,來深入了解入侵昆蟲對農業的危害情形。

  目前全世界木蝨已記錄的約2500種,主要以木本植物為食,在溫帶及亞熱帶地區有許多木蝨取食果樹等作物,成為重要害蟲。

梨木蝨知多少?

  一般講的「梨木蝨」泛指取食梨樹的木蝨,體型很小,約只有0.3公分左右,體態像迷你蟬。牠們以植物汁液為食,吸食汁液的方式,是將長得像吸管的口器,直接刺入植物維管束吸取樹液,並不吃果實。在台灣,梨木蝨的主要發生時期在秋冬季與春季,夏季則幾乎絕跡。

主要危害──煤煙病

  梨木蝨在樹葉、嫩芽、幼果上取食汁液,影響果樹生育並造成葉片褐化、枯死、落葉等現象。但最大的危害,主要是因梨木蝨取食後,會將多餘的糖份(即蜜露)混合蠟質排出,常引發黴菌滋生,造成煤煙病,使得葉片褐化,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黴菌還會破壞葉片表皮層,造成葉片失水乾枯,提早落葉;而且蜜露的黏稠性,會將兩葉片黏貼在一起,若葉片黏貼在果實上,會因黴菌影響,使果實呈現煤煙污染,影響外觀品質,降低產品競爭力,嚴重時更會造成果實腐壞。

台灣中部梨園的新興害蟲

  台灣目前已知有兩種梨木蝨:黔梨木蝨(Cacopsylla qianli)和中國梨木蝨(Cacopsylla chinensis)。

  「黔梨木蝨」原產中國貴州,於1994年在台中縣和平鄉大雪山林道的梨園發現,數年來經農政單位採取緊急共同防治,目前田間密度低。

  另一種俗稱「中國梨木蝨」,於2002年夏,在台中縣和平鄉崑崙山及新社鄉白毛台地區的梨園,突然大量發生危害,造成葉片枯褐、落葉。2003年春,東勢亦發生嚴重危害,且相繼於梨山、佳陽、武陵等地危害,南投縣仁愛鄉至苗栗縣卓蘭也傳出疫情。

中國梨木蝨的幼體(攝影:黃智弘)

中國梨木蝨的幼體稱為若蟲,,有兩個紅眼, 會聚集於葉面取食,並排出蜜露, 造成黴菌滋生,形成煤煙病。(攝影:黃智弘)
粉紅色箭頭:梨木蝨若蟲排出的蜜露
藍色圓環:黴菌滋生, 造成煤煙病

  中部梨木蝨的入侵,可能來源是農民走私梨接穗。梨山地區曾要求農政單位徹底查緝走私,現在科技進步,防檢局在防杜這些「偷渡者」,相當有成效,如前幾年的蘋果蠹蛾,即成功攔阻於海關外。但是很無奈的是,有些農民喜歡買些「聽說不錯」的果樹種看看,所以苗木商,想盡辦法走私,讓主管單位抓不勝抓。

  整體而言,梨木蝨成為台灣梨園的新興蟲害問題,提醒我們對於木蝨的潛在危害之關注,尤其此類植食性昆蟲,在許多經濟樹種上有危害紀錄,加上每一種木蝨的寄主專一習性,一旦崛起可能引起的經濟損失確實值得注意,如何有效的執行檢疫與防疫,成為重要的議題與考驗。

  同時,希望農民朋友能建立正確觀念:發現問題第一步驟,是採取標本送農業試驗單位,而不是找農藥行;拒絕購買走私品,若因為幾斤走私品,反而要多花數萬元買藥劑,實在很不划算。另一方面,要能勇於舉發,防檢局可據此配合相關執法單位確實查緝。

 生物多樣性小百科

生態區位

生態學家查理斯.艾爾頓是第一個提出「生態區位」(或譯:生態地位)這個字的人,他將這個字從「棲地」(Habitat)中獨立出來。他闡明:一個物種生活的地方是棲地,而它在生態上的任務就是生態區位。

猷金.歐頓在1953年,也清楚說明區位和棲地的不同處。棲地可比喻為個體的地址,生態區位則是他的職務。假設你有一位同事是公司的網路工程師,他的工作是維持網路狀況。那麼你同事的職務(生態區位),就是網路管理,他的地址(棲地)就是你們公司。如果他離職了,那麼這個職務就空下來,公司一定會再找一個人來擔任網管,會有很多求職者(競爭者)一起來爭取這份職務,最適合的人(優勢種)就會獲得這份工作。

Niche

Ecologist Charles Elton was first used in 1927 who described the "Niche" as a profession that where a species lives is its "Habitat", but what it does for a living (its profession) is its ecologist niche. Eugene Odum took pains in 1953 to distinguish "Niche" from "Habitat". Habitat corresponds to the organism's address; niche to its profession. Suppose you have a workfellow who is a web engineer. Your workfellow does is keep the web well. Your workfellow's "Niche" is web managing; your workfellow's habitat is your office as you. If your workfellow resigned from the job, the profession (Niche) is now empty. Your office should be finding someone to do the web manager. Many people (Competitor) will coming to contend (Competition) this profession. The best one (Dominant Species) will won the job.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