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天外生命:好奇心是人類探索太空的燃料 | 環境資訊中心
選讀國家地理

尋找天外生命:好奇心是人類探索太空的燃料

2014年07月23日
撰文:Michael D. Lemonick ;攝影:Mark Thiessen

導讀人:金恆鑣(珍古德教育與保育協會理事長)

科學家以在太陽系運行的、有生命的地球環境為模本,以地球上生命現象為模式,尋找其他行星的生命跡象。太空科學家用無線電波望眼鏡與人造衛星,尋找太空中類似地球的行星,收集數據,計算其可能的大小、質量,水、密度及溫度,進而判定是否為有生命棲居的外太空行星。

這張由多幅影像拼接而成並經過上色的照片是伽利略號太空船拍攝的,呈現出木衛二布滿裂縫的冰凍地表,藏在底下的那片液態海洋可能坐擁生命所需的所有成分。攝影:Mark Thiessen;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7月號

美國航太總署2個月前確認一個叫「克卜勒186f」的外行星。其大小與地球相當、其表面可能有液態水,距地球不到500光年,是目前最可能有生命的外行星。但是,太空科學家說,銀河系內這樣的行星何止170億個。近似地球太小的岩性外行星的環境,大都是酷寒、灼熱、無液態水或只有冰、無氧氣、或是只有烷類組成的大氣。這類環境可能有生物體存在嗎?

科學家研究地球上極端環境內的生物,結果發現真的有許多各種生物存在其間。於是,他們推論外行星上可能存在著某類單細胞如黏菌之類的生物。太空科學家對這方面的看法遠比生物學家樂觀。

人類為什麼不惜花費精力、時間與資源尋找外太空生物?圖的是什麼?背後的支持動機?對人類有什麼實質的意義?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根深柢固的天性──好奇心,這己是人類的特質。探尋未知不一定需要「實質報償,解開謎底的「滿足感」便是最好的報償。好奇心是人類尋找外太空生命的動力。 

倚賴現代高科技與大量數據基礎,加上日漸富裕的經濟與穩定的社會,助燃了尋找外太空生命的好奇心。而宇宙學家,卡爾‧薩根(Carl E. Sagan, 1934-1996)對此有無比的信心,他早有預言:外太空生命的答案其實呼之欲出。


科學家之所以會在2009年來到蘇科克湖和阿拉斯加的其他鄰近湖泊,最初就是受到甲烷吸引。這種常見的烴類氣體由統稱為甲烷菌、能分解有機物質的微生物製造,因此甲烷也成了太空生物學家可以在其他星球搜尋的另一種可能生物辨識特徵。

在一次測試中,冰下探索浮力探測器(簡稱BRUIE)沿著蘇科克湖表面的冰層下方爬行。甲烷氣泡和其他化合物顯示下方有生命存在。攝影: Mark Thiessen;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7月號

但火山爆發和其他非生物來源也會產生甲烷,而且這種氣體也會在木星這種巨行星的大氣裡和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上自然形成。因此,科學家必須能夠分辨生物產生的甲烷和非生物來源的甲烷。如果你像凱文˙韓德一樣,將焦點放在冰層覆蓋的木衛二,那麼冰層覆蓋、甲烷豐富的蘇科克湖,絕對是展開實驗的好地方。

韓德是國家地理學會的新興探險家,他認為木衛二比火星更適合進行太空生物學研究,這有一個關鍵主因。他說,假設我們真的去了火星,也真的在地下找到了跟地球生物一樣以DNA為本質的活體生物。這有可能表示DNA是一種宇宙共通的生命分子,而且這樣的可能性當然存在。

但也有可能意味地球生命和火星生命有著共同的起源。我們可以確知火星表面的岩石曾經因小行星撞擊而揚起,最後掉到地球。而地球的岩石也很有可能以同樣的方式抵達火星。

如果有活的微生物被困在這些飛越太空的岩石裡並且倖存下來(這並非全無可能),那麼它們就有可能在最後抵達的星球上播下生命的種子。「如果火星生命也是以DNA為基礎,」韓德說,「那麼我認為,對於這DNA是否來自獨立的來源,就會有些混淆不清。」但木衛二遙遠了許多。如果在那裡找到生命,就表示有第二個完全獨立的生命起源——即便它是以DNA為基礎也一樣。

太空生物學家凱文.韓德準備將一台探測車送到阿拉斯加蘇科克湖的冰層底下。等到終於有探測器抵達木衛二時,它搜尋生命的方式可能就是以像這樣的測試為模型。韓德說,若使用NASA正在設計的SLS火箭,「我們可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抵達木星和木衛二。」攝影:Mark Thiessen;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7月號

確實,木衛二似乎擁有生命所需的基本元素。不僅有大量的液態水,海底可能也有類似於地球的深海熱泉,可以為那裡可能存在的生命提供養分。木衛二的表面也常有彗星撞擊,留下的有機化學物質可能也會成為生命的基本要素。來自木星輻射帶的粒子則會使構成冰層的氫和氧分裂,形成一整組分子,可讓生命用以代謝來自深海熱泉的化學養分。

最大的問號是:這些化學物質如何能夠穿透可能有15至25公里厚的冰層。但航海家任務和伽利略任務都清楚顯示,這片冰層其實布滿裂縫。2013年年初,韓德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透過凱克二號望遠鏡發現,木衛二海洋裡的鹽類似乎正浮上表面,可能就是經由這些裂縫浮出來的。2013年底,另一組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觀察者則指出有液態水柱從木衛二的南極噴出。木衛二的冰層顯然並非無法穿透。

這使得送一個探測器去繞行木衛二的想法變得更加吸引人。不幸的是,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2011年的評估報告中認為,軌道飛行器任務在科學上沒問題,但47億美元的花費實在太貴。一個由羅伯特˙帕帕拉多領導的噴射推進實驗室團隊回頭重新思考了整個計畫。他們的「木衛二快艇號」探測器將會改以木星而不是木衛二為繞行對象,這樣需要的推進燃料比較少、可以省錢,卻還能近距離飛過木衛二大概45次,以便研究其表面和大氣的化學組成,並間接了解海洋的化學成分。

※ 2014年3月起,本站與《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合作,推出「導讀國家地理」專欄,期待透過《國家地理》觀照全球的視野以及其活潑、生動的科學報導,讓您更瞭解全球環境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