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官辦農夫市集 小農、消費者創雙贏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哥倫比亞官辦農夫市集 小農、消費者創雙贏

2014年11月19日
本報2014年11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翁雅如翻譯,古國廷審校

※ 編按:「家庭農業─餵養世界,關懷地球」是2014世界糧食日的主題,然而,過去小農的形象不佳,開發中國家政府常覺得小農代表落後,因此大規模投資生質燃料或出口作物;援助機構或政府也通常偏好大規模農場。為破除迷思,本篇特別帶領讀者回顧哥倫比亞首都市長的「小農政策」,是如何兼顧了市區消費者的糧食安全議題,又同時解決偏鄉地區的貧窮現象。

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擁有7百萬人口,其所需的糧食約67%由小農生產,但是他們卻沒有拿到合理的報酬。其原因在於中盤商以低價向小農買進糧食,再銷往都市以高價賣出。樂施會(Oxfam)與當地非政府組織以及農民組織合作,企圖找出問題所在。

農夫市集。(來源:Natalie Maynor)

給小農一個機會 意外創造雙贏局面

2004年,波哥大市長辦公室開始首次公開談論貧窮問題以及糧食安全。政府起草了一個食物供應計畫,但是計畫中沒有提及小農的生產潛力。這項計畫是保護食物供應商,但是卻沒有考慮到生產方的需求,也沒有考慮到減低鄉村貧困問題。

於是樂施會等組織提出以「公平價格」為原則的變革,在政界和媒體的協助下,市長同意更改計畫,改以公平價格原則出發並撥款協助小農。並且在相關委員會中安排席次,讓小農也能有一席之地。

市政府並在市區主廣場舉辦農夫市集,結果令人讚賞。據觀察,計劃推行之後小農平均獲利增加64%,零售商收益增加了52%,而市區的消費者同樣受益,購買糧食的價格降低15%。

從那時候開始,波哥大周邊超過30個城市開始籌劃自己的在地市集,波哥大市長與另外5個地方政府簽署協議,力求提高偏鄉地區食物生產項目的投資預算。樂施會也計畫在哥倫比亞其他兩個大城市複製這套做法。

小即是美 小農經濟的2個好處

世界上有數億的小農可以透過這樣的計畫獲益。如果想要終結饑餓,那麼糧食怎麼來、怎麼賣、誰來賣,就跟增加糧食產量一樣重要。樂施會資深顧問Duncan Green表示,當我們提到農業時,至少有兩個好理由可以解釋為什麼小即是美。

首先,投資小農在社會發展上可說一舉兩得:不只能讓糧食維持生產循環,並同時增加部分最窮困人民的收入─這些人就是小農。他們的作物實在太少或是價格太低,以致無法支持他們的生活。因此種植作物的人往往是最常處於飢餓的人,這是長久以來非常諷刺的現象,而大規模農業無法幫助他們。

第二,幫助小農獲得那些大規模農業覺得理所當然的資源,包括銀行貸款、技術支援和土地權,這些都能促進他們的生產力。忘記過去那種一身泥濘的農民形象吧!多數小農都是商人,他們熱衷於嘗試、控制風險,打入新市場且尋求更多的獲利。

特別是女性農夫,在許多國家她們生產最多糧食,卻獲得最少的支持。全球若能在土地權和農業支援上給予女性農友平等待遇,就能多餵飽1億5千萬人口。

Duncan Green指出,政府官員告訴大家,農民經濟已經不可行,並表示「農民很懶散,他們支持武裝組織、佔毒梟便宜,他們還種古柯葉再從中抽成。」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改變官方單位和都市民眾對農民的態度。

※ 本文轉載自環境通訊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