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首次大選後的省思-公民社會的建立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新世紀首次大選後的省思-公民社會的建立

2001年12月05日
作者:鄭先祐

台灣新世紀的首次大選,中間選民逐漸向兩邊靠攏。所謂的「泛綠軍」(民進黨與台聯黨),以及所謂的「泛藍軍」 (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兩大類政治勢力之外的政黨,空間極度的萎縮。中國新黨得票率不僅是未過5%的門檻,甚至是只有0.5%。建國黨以及其他政黨的總和,也只有0.5%。若再加上無黨籍的,總共也只是約佔5%。兩大類的政治勢力,於立委的選舉中,總共囊括九成五的選票。

於經濟衰退的壓力下,政治(責任歸屬)的衝擊,已經淹沒所有其他的議題。選舉的過程,猶如「大頭和大頭」的爭霸戰。選舉的結果,只是顯現出「大頭」勢力版圖的重新分配。民進黨的勢力,有顯著的提昇,剛成立的親民黨和台聯黨,都打出一片天地。相對的,過去主導台灣獨大的中國國民黨,受到親民黨和台聯黨兩邊勢力的拉扯,得票率顯著的萎縮。親民黨,可能吸納三成以上的國民黨票源,以及幾乎所有中國新黨的選票。至於台聯黨可能也吸取約有一成的中國國民黨選源。中國國民黨雖仍保有第二大黨的勢力,但已經出現可能瓦解的跡象。

政黨的配票運作,媒體的激化炒作,大頭的強力作秀,迫使選民只有政黨的選擇,不管政見的內涵,更看不到候選人的個人差別。明顯的,政見內涵可能已經不是很重要,因為所謂的白皮書,可以抄來抄去。而且,當選後,所謂的政見未必然就會執行。

另一方面,政見的訴求,似乎對選票的吸引力,也未必然有很大的作用。組織的關係與動員,似乎逐漸的重要。譬如,雖然台北市反核的公民人數可以數十萬以上,但並不必然會投票給多年投入反核的綠黨立委候選人。同時,民間團體的公開推薦或反推薦的影響力,似乎影響並不顯著。

於過去一黨獨大的年代,民進黨是靠「議題」起家。從突破戒嚴的議題,轉戰各項政治或社會的議題,經由街頭的抗爭,逐漸獲得其政治上的權利與地位。從地方主政,進而接掌中央政權。今年國會改選,民進黨的席次雖未過半,但已取代中國國民黨成為國會的最大黨。然而,主政後的民進黨,「議題」的主導逐漸的被「鞏固政權」的訴求所取代。各項議題逐漸的模糊化。譬如說,核四的議題,是否要停建?勞工的工時案?社會福利案?焚化爐案?科技政策?環保標準案?環保政策?農業政策?經濟發展政策?與中國的關係?環境影響評估案?與財團關係的處理?等等,似乎都走所謂的向中間靠攏的路線,有些甚至走的都還比過去國民黨主政時代更為偏差。雖然如此,支持的選民似乎也沒有其他另類的選擇機會。

明顯的,台灣的公民社會,仍未建立。民進黨從小黨成長壯大後,反過來就有斷絕小黨發展空間的意圖。譬如說,民進黨主導的國會改革,唱議要立委人數減半,選區改為小選區等,這些都是對大黨有利,而封殺小黨的發展空間。

多元多樣,是生生不息,持續孕育生命的自然法則。假藉著所謂「安定」之名,推行權利集中與單純化,這往往會扼殺生命的原創力。表面看起來是安定的社會,其實將會累積更多的挫折與怨氣,其內的權利分贓更是藏污納垢。如此的發展,可能會醞釀更大的動亂與暴力。

然而,多元多樣的發展,這無法靠著主政者自願式的放出權利。這是需要靠社會公民的覺醒與聯盟,所產生的政治壓力。除了各行各業的結盟外,更需要永遠站在民間與社會立場的知識份子,幫忙解構問題的癥結,揭發弊端,以及提出願景。同時,媒體更是需要永遠的站在民間的立場,監督政治的運作,建構相關社會各項議題的討論與溝通管道。建立公民社會,這才是落實民主之道,更是維繫社會安定的基石。建立公民社會,是社會變遷的過程,也就是典範變遷的過程。從少數人開始,個人的知識與經驗的提昇,理念與信念的宣導,經由讓多數人覺醒,而改造社會。(2001.12.4)

Ayo (鄭先祐) 網站:

* Ayo 交通站: http://www.cc.nctu.edu.tw/~humeco
* Ayo 清華站: http://mx.nthu.edu.tw/~hycheng
* Ayo News站: http://gptaiwan.org.tw/~ayo
* Ayo Forum站: http://green.csie.ntu.edu.tw/humeco
* Ayo 文化站: http://faculty.pccu.edu.tw/~ayo
* Ayo Taco 站: http://www.taconet.com.tw/ayo
* Ayo Readme站: http://humeco.readm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