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溪流的前景即將斷送在「水泥化的溪流整治」中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台灣溪流的前景即將斷送在「水泥化的溪流整治」中 (上)

2001年07月23日
作者:鄭朝陽 (民生報記者)

去年七月二十二日嘉義縣八掌溪河床上四名待救工人被急流吞噬的畫面,至今仍深烙在國人記憶中;「八掌溪事件」自此,不僅成了全民傷痛的記憶,也成了新政府救災、應變慢半拍、無能的代名詞。

不過,在這幕慘絕人寰的悲劇背後,多數人都忘了探究:災難現場的洪水,為什麼來得這麼快?為什麼這四人要去做河床加固工程?

台灣溪流命運多舛,除了承受生活與工業廢水汙染,已快速優養化之外,由於人們與水爭地、甚至基於莫名的理由逐一被「整治」,多年下來,經整治的溪流面目全非,幾乎已全面「硬化」,呈現水泥化、溝渠化單一面貌;河道寬度縮減、水流加速、破壞力更強,有的水流因此改道,河床一片乾涸,就像人得了動脈硬化症一樣,逐步走向病態、死亡。

人與溪流親密的依存關係和情感被硬生地為工程所割裂,哺育大地的河川反目,成為洪水猛獸,溪流生機、兒時親水記憶不再;台灣人和溪流的距離愈來愈遠,讓人不禁要問:我們的水利工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溪流環境浩劫已成事實,且仍持續施做中;本報即起推出系列調查報導,呈現國內溪流水泥化真實面貌,並探究水泥化溪流復育的希望工程,期能喚起主管機關與社會大眾的保育意識,找回生機盎然的溪流環境。

「八掌溪事件」即將屆滿周年,四名施做河床加固工程的工人,在滾滾洪水中喪命,換來政府危機處理的積極改善;一年過去了,當時做好的固床工程仍擋不住洪水沖刷,崩塌敗露,國內溪流整治向來採用的硬性工程手法,已造成惡性循環;自「八掌溪」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河川、溪流有如「大地之母」,孕育無限生機;她也如人體的血管,分布全身,輸送氧氣與養分;當血管已硬化、血液出現混濁時,健康也就亮起了紅燈,未及時治療,只有逐步邁向死亡。

床工事窄化河道剝奪了溢淹緩衝區

一年後,重返八掌溪現場,四名亡者遺留的固床工事,陣仗比起當初大得嚇人。耗資三千萬的固床工程,今年肯定要再花錢修護,兩岸砂質與泥質混合的護坡,有如即溶咖啡,遇水即化;目前正值颱風暴雨季節,溪水水位起伏,刁鑽的溪水不斷啃噬著兩岸護坡,在淘空基礎後,水泥護堤自然崩塌,就連用來強制溪水改道的消波塊,也成了溪水敗將,一個個往下游漂流。

「沒有固床工程來阻止河道繼續往下刷深,嘉義市四十萬人將面臨無水可喝的困境。」經濟部水利處第五河川局長洪勝榮憂心地說,固床工程上方,就是自來水公司仁義潭攔河堰的取水口,供應嘉義市民生用水;由於上游河川砂石過度開採,造成河床遭溪水刷深十餘公尺,加以上游沒有充分的砂源補充,使河床沖刷力道與日俱增;如果不在攔河堰下方做好固床工事,一旦攔河堰基礎被溪水淘空而崩塌,後果不堪設想。

根據第五河川局規畫,由於嚴重沖刷導致八掌溪上游河段坡降日形陡峭,這樣的固床工程平均每八十公尺就要做一個,前後要施做十八個,總經費逾十億;目前已完成五處,未來仍將陸續施做。可以想見,一條條自然的溪流,在投注龐大經費整治後,成了一條條人工的排水渠道。

溪流水泥化、溝渠化早在過去一、二十年內即已普遍展開。台灣省政府在八十三年至八十八年間編列二千餘億元,執行「防洪排水及水土保持」計畫,更是加速全省溪流水泥化的重要推力;從北到南,由西到東,幾乎無一倖免。雖名為溪流「整治」,但許多從未氾濫的野溪,也因此被開腸剖肚,打上厚厚一層水泥,完全沒有毛細孔,從此無法呼吸,小時在野溪裡抓魚蝦的美好童年經驗,便全被水泥掩蓋、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