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廣昭:《海》影像紀錄環境變遷真相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邵廣昭:《海》影像紀錄環境變遷真相

2016年01月13日
作者: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所謂「海洋基準線的改變」(The ocean shifting baseline)就是每當海洋基準線下降,人們總把它當成是新的正常的基準線,而不願意去停止向下調整這個基準線。換言之,如果把現在的環境只和3~5年前的狀況來比,會覺得沒有什麼改變。

柯金源20年海洋紀錄片《海》。圖片來源:紀錄觀點

但是如果和過去的30~50年前的資料來比,就會發現下降的速度十分驚人。這也是為何2006年科學Science期刊根據長期資料分析的結果,推估到了2048年,人類將會沒有野生魚類可吃。這並不是在危言聳聽,也不是在杞人憂天。

上個月我剛在國際期刊發表了一篇台灣北部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銳減的學術報告,發現30年前每年還可以採到120~130種魚類,但是到現在每年卻採不到20~30種。我們利用其他採様方法所調查到的數據也都會呈現大同小異的結果。只是像這樣能夠有機會取得長期的資料,既使有,可能也都不願公開。因此海洋生態的惡化和漁業資源枯竭,就變成了大家不會瞭解,也不願意去面對的真相。

柯導演和我一樣,同時都是在20~30年前開始關心海洋、紀錄海洋,和宣導海洋保育。只是我用筆和電腦在輸入資料,他則用鏡頭上山下海去拍攝去忠實地記錄。我和大家尊稱他為「柯師父」的柯導演結緣是在1994年,是在核三廠進水口拍攝採訪我介紹何以進水口內能成為海洋保護區的原因。後來就成為公視製作的「瀛海水晶宮」系列的電視記錄片的第一集:「珊瑚礁魚類的伊甸園」。1997年中研院、海科館、海生館及聯合報等單位在賈福相教授的倡議下,共同舉辦了每年一屆的「台灣海洋環境大會 」。柯導演和郭道仁和李進興等幾位資深的海底攝影師都很熱心地來參加和支持,並公開分享他們對海洋或海岸環境遭受污染和棲地破壞的影像紀錄,相對於其他多數潛水拍照的朋友,大多只呈現海底美景的照片,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1998年他正式到公視新聞部服務之後,更是有系統地潛遍全球和台灣各地海域去深入報導環境公害和海洋保育的問題,由於他所選擇的題材和編導攝製的用心,讓他的幾部作品得以囊括了許多國內外攝影展的重要奬項。更重要的是他能成功地藉著鏡頭,默默地記錄和揭發了我們周遭海洋環境變遷的真相,為台灣的海洋保育做出很大的貢獻。

很高興知道柯導演又打算把他過去這30多年來所拍攝和累積到許多珍貴影像資料剪輯成了一部完整的紀錄片,取名為《海》。內容包括了35段他過去在海岸和海底所拍攝到的許多精彩畫面,並剪輯成三大部分,分別取名為「大自然」、「海洋與人」及「海洋危機 」。每一段影片大約四到五分鐘,從介紹多采多姿令人讚嘆的海洋生物生態開始,再介紹一些傳統的漁業技藝以及文化,人們如何和海和諧共存;最後則報導了人類又是如何用污染和棲地破壞來摧殘海洋。「海」這個字拆開來其實就是「水是人類的母親」,但她卻遭到人類如此忘恩負義的對待。如果人類再不覺悟,最後終將自食惡果、自取滅亡。

台灣的《環境教育法》雖然在2011年已經公布施行,但海洋永續的教育素材卻十分缺乏。非常高興知道柯師父願意把這一部即將在公視公播的紀錄片《海》,也同時用YouTube或在網路上免費公開分享。

希望柯師父的這份用心和對海的真誠,也可以感動和鼓勵許多科學家或潛水攝影者,也願意把他們過去所留下來的一些珍貴的數據或是珍資影像提供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來讓我們下一代也能夠擁有往日美麗豐饒的海洋,而不是斷送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

錯過首播?沒關係,你有三個方案:

即刻 1. 上《海》官網自己排列組合一片海
稍晚 2. 等公視7天網路隨選: http://goo.gl/Gli5cA
未來 3. 某一天會重播

※《海》官方網站:http://www.pts.org.tw/oc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