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環保金人獎】辦藝文展阻水壩開發 專制政權下的環境出路 | 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金人獎得主

【2015環保金人獎】辦藝文展阻水壩開發 專制政權下的環境出路

2016年03月27日
作者:環保金人獎基金會(Goldman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翻譯:彭瑞祥

編按:環保金人獎(Goldman Przie)是環保人士的全球性最高榮譽,每位得獎人的背後,均代表其所在地區最嚴重的問題,讀者不但可從中看到世界情勢如何影響到弱勢居民的生存環境,還有人們如何覺醒,進而採取行動、運用適當策略以獲致成果。每位得獎人的故事都是一個世界環境問題的縮影,也是絕佳的捍衛家園教戰守則,值得大家品味再三。

2015環保金人獎得主米恩‧紹(米恩‧紹)。圖片來源:環保金人獎

1988年8月8日,緬甸人們對現況的不滿匯集成了大規模的民主運動,史稱8888運動,最後卻難逃軍政府鎮壓的命運;在政府嚴格管制人民使用電郵、社群網站等網路工具,民間社會彷如與國際社會隔絕的情況下,由米恩‧紹(Myint Zaw)所發起的全國性運動,成功阻擋密松大壩建設計劃的經驗,更屬難能可貴。

政府獲利,百姓承擔風險

緬甸政府近數十年,加速開發天然資源賣給鄰國,犧牲的卻是在地社群的權益,密松水壩開發案便是其中一例。密松(Myitson)水壩位於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由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中電投)投資興建,資本額達36億美元,裝置容量6000MW(百萬瓦),於2009年動工興建,估計淹沒將近50個社區,約18000人被迫遷離;更別提生物多性的損失,以及水壩下游成千上百萬民眾所承受的潛在風險──而且,所開發的電力大部分輸往中國,對緬甸境內與在地社區的能源需求,貢獻微乎其微。

米恩‧紹是一名記者兼社會運動家,他自小生長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上的鄉村社區,長年在這條江裡游泳、在周邊山區健行的體驗,養成了他重視大自然的胸懷,他知道,尤其是在這個鄉村人口佔7成以上的國家裡,人們吃的、喝的,都仰賴於大地。

不只童年經驗促成米恩‧紹成為環境記者。在這言論受政府高度管制、政治話題普遍被視為禁忌的氛圍下,環境常是社會議題較為方便的切入點,以隱微的方式推動改革(編按:就如同現在的中國一般)。

他在學生時代分別赴泰國、美國留學,2008年歸國時,正巧目睹了納吉斯(Nargis)颱風帶來的重創,他一方面成立了基金會進行人道援助,一方面他也領悟到,記者筆下的故事多有力量,能夠將災後重建的草根力量,與環境議題連結起來。2009年,是密松水壩開發案關鍵的一年,米恩‧紹於是將基金會的重點轉向環境意識宣導。

以藝文展覽巧妙迴避政府監控

米恩‧紹以創意的方式開展運動,讓人們願意關注伊洛瓦底江和水壩開發的現況,並體認到江河在環境、社會與文化上的重要性,以及水壩建設將帶來的衝擊。在這個政府高度管制、網路建設不普及、私自出版會受到嚴懲的國度,米恩‧紹的團隊想要做的事情承擔著相當大的風險,不得不用迂迴的方式來開展運動,最顯著的成果,便是透過藝術展的形式,巧妙迴避政府監控,將運動者、學者、藝術家和一般民眾串連起來。

以藝文展覽包裝大壩環境議題迴避政府監控。。圖片來源:環保金人獎

他們並將系列展覽推展成全國性運動,並伴隨著許許多多其他人自主響應的倡議行動,藝術家寫詩、作曲歌頌大江,人們在社區內發行講述大壩議題的小冊子和DVD,在仰光搭上計程車,可能司機會跟你談起水壩議題,說著他們把DVD拷貝給更多朋友的事情──這項環境運動擴散的程度引起了2011年改選後國會的關注,隨後更促成登盛(Thein Sein)政府喊停開發案,並宣示任內不會復工。

密松水電站未來的命運,2015年底選出的繼任總統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可預料的是,在反密松水壩運動如此廣泛的情況下,政府很難迴避民意的監督。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