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與恐怖襲擊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水患與恐怖襲擊

2001年09月25日
作者:杜文苓 (台灣環境行動網)

兩個星期前世貿大樓發生遭受自殺式恐怖攻擊,全市紐約甚至全美國受創嚴重﹔因為,紐約不僅是世界最繁華都市,更是美國甚至全球的商業樞紐。恐怖份子的襲擊,帶來的不只是屋毀人亡的恐怖效應,還有全球經濟秩序的紊亂。一個星期之後,因納莉颱風受創嚴重的北台灣,也讓台灣的經濟民生陷入空前混亂,尤其向來繁華熱鬧的台北市,雖具有百年防洪設備,受創情形卻不遑稍讓,捷運停擺,商圈泡水,社會整體損失慘重。

東西兩個繁榮城市嚴重受創,看似不相干的事,在本質上,卻都源自於環境問題。恐怖攻擊行動,雖是少數回教極端份子所為,盤根錯節的原因卻是美國整體的中東政策,而最大的利益糾葛則在石油依賴。做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者,做為經濟全球化樞紐,美國、台灣及全球密切互動網絡仰賴一種維持現狀 (status quo) 的經濟模型,經濟成長依附在對自然資源的掠奪與鼓勵消費邏輯上,而能源政策便奠基於此種成長模式﹕美國布希政府在新的能源政策報告書中便以經濟環保兩元對抗邏輯,認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將為美國帶來經濟危害,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並積極擴張對煤、石油及核能的依賴,將替代能源的研究經費大幅刪除。

北台灣的水患,國人已多數認知到是過度開發,自然反撲的結果,原本的基隆河滯洪區,在一波波開發的壓力下,硬是變成住宅區、工業區,當時引以為豪的國家建設,如今換來的是不計其數生命財產的損失,在看經濟成長數字的同時,我們忘記錯誤的決策造成生命、環境無可逆轉的損失,如果將這些成本也計算在內,那我們擁有的可能是負成長。與河爭地,加上山坡地不當開發,長期以來傳統經濟發展的思考邏輯,左右著我們對自然環境的態度,也支配我們對經濟能源政策的制定。君不見,前不久朝野媒體一致贊揚的經發會,不就是要鬆綁山坡地管制的限制,而核四停建宣布所掀起政治風暴,在野黨的論述不就是經濟發展的維護,而將核四視為維護舊有發展模式的神主牌。

如果不能認知到環境問題與我們的生活、社會發展與國家永續息息相關,而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元化,我們永遠無法制定永續政策; 而如果看不到我們日常生活與資本主義消費形態環環相扣,不從基本環保實踐著手,進而發揮輿論力量,監督政府公共行政、落實環境保護、制定以環境為主的土地、經濟、能源政策,再多的全球化批判,再多戰爭與和平的爭辯,都將只是空洞的理論,因為,我們賴以為生的生活模式、社會體制,都必須透過傳統經濟成長邏輯與全球貿易網絡的支持,而背後結構性的操作就是資源無情的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