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廖鴻基

垃圾的故事

2001年04月20日
作者:陳雅芬、廖鴻基

曾在電視頻道看過一集記錄報導:在高拔的喜馬拉雅山,一群人在清運半世紀以來攀登埃佛勒斯峰的探險隊所留下的垃圾,他們撿拾到三百多個氧氣瓶,及重達五百磅的各式登山廢棄物包括帳蓬、食物殘渣等,最早的垃圾年份是1952年。這次行動的發起人說明其行動目的是要告訴世人,只要有決心、有計劃,人類也有能力克服嚴酷天候,去收拾即使是陸地上最高遠處的垃圾。

  這是人類征服地球的慾望所遺留的爛攤子。

曾目睹一次垃圾清理行動:在南台灣的旗津海灘,一大群人分成兩三人一組,綿延數百公尺長,有人亮出像老布袋戲裡「拾字郎」用的長夾子、彎下腰又立起身、或低頭在手上的冊子裡寫字,他們又像盤點存貨那樣,「炮管2」「玻璃瓶1」「再記一個瓶蓋」「塑膠袋3」「浮球2」……一人喊、另一人登記,一個個垃圾袋漸漸裝滿保特瓶、瓶蓋、塑膠、廢漁具、各種垃圾。他們與一般去淨灘的人不同,他們不但撿垃圾、而且作記錄──花兩年時間記錄這片海灘的垃圾故事,每個月反覆的撿拾、清運、以及巨細靡遺的垃圾登錄工作──兩小時後,記錄表上數十欄分類項目,廢棄物統計洋洋灑灑,多是數以百計的量。一段幾百公尺海灘容納了多少人類垃圾?塑膠瓶蓋604、吸管517、沖天炮管468、其它塑膠類垃圾共2089件;玻璃瓶503、保利龍填充材171、水果保護棉161、其它保利龍垃圾共523件;尚有橡膠、金屬、布、木、紙等各類垃圾總共數以千計。

  這是我們的海灘。

只有極少數人擁有像雪巴人那樣的肺活量和體力去清理高山之巔的人類廢棄物;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有能耐參與像在旗津海灘進行的那種淨灘記錄工作。

台灣四面環海,而且在人口稠密的台灣,海灘也是容易到達又較清幽的地方,所以台灣人大多有去海邊玩的豐富經驗,也因此,幾乎每一處海灘都留下了可觀的人類垃圾。此外,人們常有個錯覺,以為海洋「大肚能容」,又具有一定的自行清淨能力,所以把不要的東西都往海裡丟,核廢料、火力發電後的煤渣、壞掉的漁具、破傢俱、甚至垃圾場也設在海邊,眼不見為淨。還有不要忘了,被人類污染的河川挾帶了大量廢棄物,最後進入海洋,我們即使住在山裡遠離海邊幾百公里,也在不知不覺中製造出海灘廢棄物。

但是我們忘記海洋不是靜止的,潮汐會把岸上的垃圾攜入海裡、洋流會帶著垃圾環遊世界。我們也忘記海洋不是空漠的,有許多生命在海中繁衍,牠們不認識來自陸地的垃圾,漁用螢光棒、浮標、尼龍釣線、沖天炮管、打火機、塑膠袋、塑膠瓶蓋、保利龍碎塊……這些不會分解質地又輕的小東西長年漂浮海中,一一被海洋生物吃進肚裡,於是魚類、海鳥、海龜、海豹、鯨類紛紛因此死亡。

海洋、河川、從海岸線到海拔近九千公尺,無論多麼荒僻的天涯海角、或寒凍高絕之處,人類製造的垃圾無所不在。石化業、化工業、電廠、冷凍業……各種工業,有決心、有計劃地生產出過量的商品──多數是大自然無法消化的物質、或是有機毒物──強迫世人習於去使用,然後製造出無限的垃圾。若把這些垃圾集中起來,也許足以從地表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底部往上堆填出另一座埃佛勒斯峰。

1972年國際間制定倫敦海拋公約,1982年聯合國制定海洋公約,目的都在防止海洋及國際水體遭受人類不當污染與對待。自此之後,各國多擬定相關保護海洋與防止污染的各項法令。反觀國內,法令的制定緩不濟急,執行上又無法落實,台灣的海灘長期被垃圾蹂躪。

美國環保署發展出「海洋廢棄物監測計劃(The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Monitoring Program,NMDMP)」,藉由科學調查方法,將海洋廢棄物監測機制標準化,由此來了解海洋廢棄物之種類、分佈狀態、及其對於海洋之威脅。經由持續的調查,我們可由蒐集的資料分析出以下問題:

一、我們周圍海岸線的海洋廢棄物是否有減少?

二、主要的海洋廢棄物有哪些?

根據美國海洋廢棄物研究指出,有60%到80%的海洋廢棄物來自陸地,因此要有效管理海洋廢棄物,勢必要由陸上的管制先行做起。目前已有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參與國際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台灣也引進了這個計劃,自去年底起,在高雄旗津、高雄蚵仔寮、花蓮鹽寮、基隆八斗子等四處海灘,由志工團隊開始進行為期二年的監測工作,台南、新竹、台東等地亦將陸續展開監測。台灣需要更多「海灘廢棄物終結者」──海灘廢棄物監測網址:http://home.kimo.com.tw/oceantalk/index.htm

只要有決心、有計劃,人類有能力克服並超越所有濫用現代工業產物的習慣;只要有決心、有計劃,人類征服地球的慾望也能昇華為對於地球更深刻的瞭解與珍愛。我們既然有能力讓垃圾在山之巔、海之濱、大洋之深處都無所不在,也必須有能力終結這些對地球無邊無際的人為殘害。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