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阿里山鄒族社會發展之趨勢 (三)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台灣阿里山鄒族社會發展之趨勢 (三)

2001年03月04日
作者:湯宏忠 (嘉義縣政府社會局副局長)

六、釐清國土保安責任歸屬

民國八十五年八月一日賀伯颱風在阿里山鄉所造成的嚴重災害,不外乎是山坡地崩坍,大量雨水的沖刷導致道路破壞、河床墊高、河川嚴重淤積,這些崩坍的土石大多是林務局主管的林班地。但是林務局卻倒果為因認為這是山區濫墾濫建所造成的,但是事實上阿里山鄉轄內茶園、山葵、檳榔等栽植地區卻少有災害,在後續處理問題的態度上林務局、曾文水庫管理局等單位又互相引據相關法條證明自己非權責單位,未來颱風季節來臨各單位各說各話所造成的「聯合行動的複雜性」,讓阿里山鄉土石流造成的問題仍未解決,這種行政官僚本位主義,讓阿里山鄉民又再度面臨生命財產潛在的威脅。未來的山區每逢大雨災情,實難想見賀伯颱風所遺留的責任問題不加以釐清,今後又會面臨何種災難。

七、鄉治遷建做宏觀考量

阿里山鄉治所在地將遷建樂野村,目前已規劃一棟鄉公所辦公大樓及對外連絡道路,尚無其它周邊設施的規劃與設計,諸如:排水溝、污水處理、景觀美化、員工宿舍、員工餐廳、分駐所、衛生室、戶政事務所等,這些建設都與鄉治遷建習習相關,鄉治所在地的相關設施予以充實,如此一來地方政府的角色與職能才能具體發揮,鄉治遷建才具有實質意義。由於鄉治遷建已經定案,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與生活機能相關設施的興建,除了用地取得的問題之外,後續建設經費相當龐大,籌措實屬不易,盼上級政府與有關單位能予以協助。

八、解決殯葬問題以利國土保安

阿里山鄉大部分地區位於曾文水庫水源保護區內,公墓的設置受到相關法令限制而無法增加,但生老病死乃人生不可避免之事,故阿里山鄉主要將朝向舊墓更新的方式解決殯葬問題,對於已經飽和的舊有墓地以興建納骨塔的方式因應墓地不足的困境。但是與興建納骨塔相關的周邊設施,諸如火葬場的興建實屬必需,但涉及相關土地再朝向宣導鄉民以火葬的方式處理殯葬問題,殯葬問題的妥善處理可以解決因墓地不足鄉民隨地亂葬或濫葬,如此有助於國土保安與山林景觀之維護。

九、設立完全中學穩定教育資源,提升原住民教育水平

原住民在經濟上的問題應重新思考定位外,教育問題也應重視,透過教育的方式可以改善原住民族群競爭力不足的問題,透過教育可以讓原住民不再是弱勢的一群。阿里山鄉轄區內無高中(職)以上設立,僅國中一所,國小十一所,學生家長把小孩送至平地國小、國中就讀以求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如此一來,阿里山鄉各學校就讀學生或學齡兒童逐漸減少,造成阿里山鄉子弟或人才外流,更進一步影響原住民文化傳承工作﹔此外,山區教師不足,代課老師比例偏高,教師流動率大,造成教育資源相當不穩定。為求使阿里山鄉子弟免除少小離家之苦、穩定與整合教育資源,建立一系統的初等與中等教育體系以因應學生需要,原計畫將縣立香林國中予以遷移石桌附近,並擴充為完全中學已遭擱置多時,目前阿里山鄉公所提供公共造產原住民保留地十筆合計27.354公頃,民間提供四筆尚洽商中,提供私立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設立完全中學,各有關單位如能儘速協助規劃,早日興建以利山區學生就讀,將可提高原住民子民教育水準。

十、政府補助就讀私立輔仁中學原住民班學生學雜費

嘉義市私立輔仁中學為關懷原住民學生學習品質,成立原住民學生班已逾二十年,辦學績效深受肯定,提供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學生良好的求學環境與設備。唯鄒族原住民學生家長經濟多不如平地民眾,每學期負擔參萬多元學雜費實在沉重,又國中教育既是義務教育,若原住民學生之收費標準能比照公立國中,或政府專案酌予補助原住民學生,將是原住民教育的一大突破,亦是原住民學生家長之一大福音。

十一、重視鄒族傳統文化與技藝傳承

阿里山鄒族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隨著整個社會結構的急遽變遷,在多元文化的刺激下,傳統的原住民社會制度、思想信仰、經濟環境等逐漸解體,生活平地化的趨勢日漸明顯,年輕一代原住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感到陌生,甚至缺乏認同,而衍生諸多原住民社會問題。不僅母語式微,傳統工藝失傳、祭儀歌舞亦少參與,的確令人意識到鄒族原住民固有傳統文化面臨發展與傳承的困境。因此,在現代文明浪潮的衝擊下,原住民如何在接納現代文明與發展鄒族特色,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使鄒族豐富的文化資產得以代代相傳,不僅需要智慧,更賴付諸具體行動,以得到更多尊重與認識,更多的關懷扶助及自由發展鄒族文化特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