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台灣成為寶島? (下) | 環境資訊中心

是什麼讓台灣成為寶島? (下)

2001年04月06日
作者:林俶圭(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雲海】台灣2000公尺左右的檜木林帶,又稱為霧林帶,是雲霧最常聚集的地方。一個北迴歸線橫越的島嶼,擁有熱帶到寒帶的植物相,它曾是梅花鹿, 黑熊和雲豹的故鄉,也是我們生活的地方,他就是美麗之島:台灣 。

台灣的面積雖然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卻擁有相當豐富的生物資源,以單位面積的種數而言(亦即物種多樣性),台灣在維管束植物、蕨類、蝶類、鳥類…等,與世界其他地區同類生物做比較,都居世界之冠。這樣的事實全要歸功於台灣高溫多雨、海拔差距又大,形成極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同時,台灣島嶼很年輕,自形成以來未曾遭受到冰河侵襲。

首先,氣候的多樣性是台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台灣的地理位置適中,位於歐亞大陸塊的東南側,四周為海洋洋流所環繞,帶來充沛的雨量,形成溼潤、溫暖的氣候,這是台灣之所以在世界生態系中扮演森林生態系最重要的基本條件。加上台灣位在氣候分界的北迴歸線上,低海拔即兼有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東北季風、西南氣流,與大陸冷氣團南下等,這些氣候因素,造成台灣南北溫度和降雨量的差異,因此形成了各種棲地環境,在其中所蘊育的生物種類也就有所不同。

【鴛鴦湖保護區】 位在雲霧豐盛的檜木林帶,溼度接近百分百,苔蘚、蕨類非常豐富,這種奇特的森林又稱作「苔林」。其次,台灣的高山峻嶺為台灣創造了極多變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多樣性的生物種類。台灣地質年紀極輕,山嶺依舊陡峭險峻,北起台北縣南至屏東縣,全長僅400公里,但每一縣都是山頭綿延不絕,其中不乏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生態環境便跟著改變,因此生物種類在垂直分布上也就有很大的差異。

現在我們將台灣的情況與世界其他地區加以比較,就能更加明白台灣的生態環境是多麼地獨特。在歐洲大陸,阿爾卑斯山雖然有近4800公尺的高度,但是因為位在溫帶地區,可供森林植物發育的幅度較台灣小得多,使得歐洲的森林只能發育到2000公尺左右,所以生物資源就會較少。而台灣雖然山脈最高僅近4000公尺,但因為緯度較低,所以森林界限高達3600公尺,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幾乎所有北半球從北極圈至赤道所有的森林型態:由高山寒原到針葉林再到闊葉林,你都能在台灣看得到。換句話說,台灣的森林種類涵蓋了北半球所有的森林種類,台灣所呈現的森林型態正是北半球森林的縮影。

另外一個因素是,台灣島從200萬年前浮出海面至今,經歷過數次的冰河期都未曾覆冰,也因此為台灣保留了極為珍貴的世界級物種。我們知道冰河對物種而言是極具毀滅性的,從今天歐洲和北美洲較單調的植物群落應可略見其威力。



而台灣在冰期時,有些時候是與大陸相連的,當冰河來襲時,台灣就成了北方生物南遷的避難所。到了一萬多年前最後一次冰河北退時,地球氣溫回暖,適應冷涼的物種無法在原地生存,只有隨著冰河北退,或是往高山地區遷移,而台灣高山起伏,部份山地此時又再次成了北方物種的避難所,避免再一次無路可退的大滅絕。在台灣海拔1800至2500公尺的檜木林帶(或稱涼溫區針葉林帶),便存在有不少第三紀孓遺物種,如:台灣杉、香杉、櫻花鉤吻鮭、山椒魚……等,它們的存在都是冰河期一來一退的結果喔!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