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桑吐絲 | 環境資訊中心
賈福相

食桑吐絲

2000年12月17日
作者:賈福相

五位朋友圍桌聚餐,大家都是教書人,話題圍著校園風雲打轉,有時也會談電影和世界趨勢,一位朋友突然問:「隨緣的英文字是甚麼?」於是話鋒一轉,就大談翻譯,結論是翻譯難,有些中文字,如「氣功」,「道」,「象」或「品格」,找不到適當的英文字,有些英文字,同樣地,找不到適當的中文譯語。

過去一年,曾有兩位出版界編輯邀我寫書評,這兩本書都是英譯中,原作是近年的美國暢銷書,略讀一遍,還過得去,但其中許多段句總覺得彆扭,只好去書店買了原文本,對照一看,才發現很多毛病:〈一〉有些原文句子被省略掉;〈二〉有些意思沒有譯出來;〈三〉有些根本譯錯了。這些毛病層出不窮,每一章都有,每一頁都有,譯本又沒有譯者序言,無從知道原書的版本和譯書的經過,在這種情形下,書評是很難寫了...

在聯合報副刊讀到余英時先生寫的「嚴復與中國古典文化」,介紹嚴復治學之道,也談他對「譯書」的態度,在給兒子的信中,嚴說:「得有時日,多看西書,覺世間唯有此種是真實事業,必通之而後以有知天地之所以位,萬物之所以化育,而治學明民之道,皆捨之莫由」,這句話很重要的一個字是「通」,通了以後才能領略到文字的週到和美,一般的講和寫不難,但要寫好、講好,要到通的程度,就很難了。

嚴復譯書的三個標準是信、達、雅,高高在上,做到一件就不容易了,何況三件。余先生認為嚴復的譯作與今日的翻譯「不能同日而語」,嚴復譯書是「食桑吐絲」。嚴自己說:「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至原文詞理本深,難求共喻,則當前後引襯,以顯其意。」

吃了桑葉,消化不良會泄肚子,桑葉碎屑與其他排泄物混在一起,模糊不清,就是消化了,也不一定吐出絲來,要譯得好,中文和外文都要有真功夫。要經過很多變化反應,才在絲囊變成絲,慢慢吐出來...

譯書是件嚴肅的事,嶄新的思想、不同的文采風流會影響一國的文化。我小時後候讀了很多俄文、英文、法文和德文譯書,到今天書架上還有,「人性枷鎖」和「約翰‧克利斯朵夫」,這些書都曾為我建築了一串串大大小小的夢,鼓勵著我翻山越水的遠行。

希望每個譯書的人,都要有責任感,出版者更要小心從事,仔細校對,不然「黑字印在白紙上」欲改已晚,混混的譯書,對不起讀者,對不起原作者,更會使譯者和出版社蒙羞萬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