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永續發展指標「登大郎」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期待永續發展指標「登大郎」

2005年06月18日
作者:莫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當天,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發布了「台灣永續發展指標」,這是政府第三年發布永續發展指標。對此,吾人關心永續台灣的人士,一則以喜,同時也有些憂慮必須點出。

喜的是,永續指標的發布,象徵了政府願意重視台灣的永續發展,因永續指標不僅可映照台灣的制度面、社會面、經濟面與環境面等發展現況,且具有指引作用,可作為政府、民間、企業後續因應的重要參考。參酌世界現況,台灣是少數依循聯合國指引原則,建置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並定期發布的國家,連美國也尚未如此做。因此,對於政府跨出這重要的一步,值得鼓勵與喝采。

但永續指標所反映的現況,除了制度回應面有所提昇之外,環境汙染、自然資源現況卻呈現下滑趨勢,顯示政府雖已有作為,仍不足以因應現況。尤其,全台二氧化碳排放量三年來遽增,高耗能產業所佔比例也不見向下調整,這在京都議定書生效的今日,格外令人重視,此為令人憂心之一。

令人憂心之二是:現行的「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似乎隱藏著幾個「先天不良」的危機。諸如一些「單位努力漁獲量」、「電腦普及率」等數值的升降,究竟是代表永續發展向上提昇,還是向下沉淪?其意義並不明顯,卻完全仰賴主事者的自由心證與詮釋。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指標並未納入,指標系統標榜「海島台灣」、「都市台灣」兩大部分,但關於「海」著墨,少之又少,例如海洋生態資源現況、污染現況等,均未顯現於指標系統中。又一些重要的社會面指標,以及質化的分析付之闕如,也是頗受學界所詬病的。

這樣一個「先天不良」的隱憂,其實肇始於永續指標系統過於遷就政府部門現況所致。換句話說,是否我們過當調整了聯合國所建議的指標系統?一味遷就政府單位常態資料收集的項目?以往有收集資料的指標項目就保留,沒有收集過、也不願編預算收集的指標項目便剔除?美其名為「在地化」,實際上卻是原地踏步。講白一點,就是把各單位原有的資料套進了一個框架而已,並沒有開創性的作為。若真是如此,我們不僅失去了檢視重要指標項目的機會,各個指標之間也將流於各自表述,看不出其間的互動關係。

令人憂心之三,則是政府各部門對永續指標的態度。因實務上,永續指標數值是由環保署、經濟部、農委會、交通部等單位提供數據、經計算後所得的結果,每個指標都有對應的單位;那麼,這些數據是不是該由這些單位來「講清楚、說明白」?如果某單位負責的項目其指標上升或下降,意義為何?後續因應的對策為何?均應詮釋清楚。但實際情形是,在指標發布的記者會上,僅見行政院永續會執行長、環保署代署長、和幾位民間委員出席說明,看不出其他政府單位重視的誠意。

永續指標是映照台灣發展的明鏡與指引,不僅要持續做下去,更應該鼓勵政府編列預算與人力,做更精確、更廣泛、更健全的資料收集。然若以上三憂不除,則明鏡不明、羅盤失準,永續發展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