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 | 環境資訊中心

麻竹

2004年09月01日
作者:楊國禎 (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麻竹的用途廣泛,鄉間很多住家會種植一兩叢,或者集約式地栽植為經濟作物:竹葉可用來包粽子;竹桿粗大、壁薄,過去是用來綁竹筏的主要材料,並可提供為各式竹材原料;竹筍從鮮筍食用至作為各式的竹筍製品,式樣繁多。但隨著時代的轉變,山區的麻竹林已經逐漸荒廢,平地則以採收鮮筍食用的培土栽培為主,目前以國道三號高速公路經過的雲林地區最密集。

這是一片種於陡坡的麻竹,3、4月間換葉時,即將脫落的葉常呈現褐紅色。    麻竹竹籜的籜片與籜葉間的葉舌,以及籜葉兩旁的葉耳皆無毛。    麻竹葉耳無毛,綠竹葉耳有毛。

叢生型的麻竹在台灣是引進栽植的高大竹類,也是種植範圍最廣闊的竹類,從平地到海拔1500公尺山區連陡峭的山坡都栽植,是早期農業時代充分利用山區土地的重要作物。在山區可長至20公尺以上的高度,在平地常以矮化的方式來經營管理。它的竹葉是台灣最大的,生長迅速枝條上的竹葉寬約10公分上下,長可達50公分,是包粽子的主要材料之一;生長較慢枝條的葉子寬約4-6公分,與另一種常見的綠竹的葉子類似,但葉柄基部葉鞘頂的葉耳無毛,與葉耳有毛的綠竹不同。因此,整叢麻竹的葉子大小變化極大,觀察時如只集中於少數葉片,常常無法看清全貌。

        剛冒出地面的麻竹筍,竹籜(筍殼)墨綠色。    經培土栽培的鮮食麻竹筍,是市場出售個體最大的竹筍。    麻竹筍出土後迅速長高,竹籜逐漸變為橙紅色。

出筍期以6-8月的夏季為主,出筍期與土壤溫度有關,如果土壤溫度不受氣候影響而可以提高,出筍期可以提早,產期、產量連同收入都會增加,目前集約栽植的筍農大都會這樣做,方法則有很多種,與培土一起處理,例如堆肥發酵或蓋黑色塑膠布吸熱,使地溫升高。竹筍長出地面受光後,竹籜(筍殼)顏色由黃轉綠,鮮食時筍味變苦,培土可以使竹筍不至於太快冒出地面,可以採收到較大的鮮食筍。竹筍冒出地面後迅速抽長長高,竹籜顏色由綠色逐漸轉為橙紅色,籜葉(竹籜上的葉子)也逐漸變大,隨著竹筍生長至成為竹子,籜葉跟著轉變成正常的葉子。竹子長成後即不再長高、長粗,新長竹子的竹桿上被有白粉,桿可達20公分粗,節間可達60公分長,節上密生棕色毛絨,上圈的桿環與下圈的籜環常相連。

鮮食麻竹筍需要培土栽培,竹筍剛冒出就要採收。    麻竹的新生竹桿有白粉,節上密生棕色毛絨,上圈的桿環與下圈的籜環常相連。    麻竹開花,橢圓形褐黑色小穗中組成的每一片苞片(特稱為「桴」)的內側會開1朵花,每朵花會伸出6枚乳白色的雄蕊。 

麻竹的換葉期在2-4月間,海拔越高換葉期越晚,葉子脫落前顏色也越能變成橙紅色。竹類大都用無性的分株(分檗)繁殖,雖然麻竹開花頗為常見,但都只是單叢的零星發生,而不是整片的開花。開花時全株無葉,長滿褐黑色橢圓形的小(花)穗,每個小穗由約8至10片的桴組成,前端每個桴的內側大都會開1朵花,開花時雄蕊會伸出,露出乳白色長條狀的花藥。開花結實後,竹叢隨即死亡,必須重新栽植。

換葉期的的麻竹叢。    整叢麻竹開花時全株無葉,花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