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與展望:京都協定的安魂曲 | 環境資訊中心

爭論與展望:京都協定的安魂曲

2000年06月06日
作者:David Victor(羅伯強森國外關係會議科學技術資深會員)張珮菁譯;林子倫審校


京都協定的期限已到,作為一個合法具約束力的管制協定,它根本無效。在美國,京都協定已是高度政治化,且在2000年總統大選前可能不會有任何行動。即使新政府將京都協定放在第一優先的位置,最少也需要兩年的時間立法,並贏得勝利批准條約,這樣就只剩下五年時間去達成京都協定所限制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標準。

由於美國經濟上使用化石燃料,因此這樣的時間很明顯根本不足以達到京都協定的限制。京都協定的限制相當激勵人心,假使美國仍維持現在的腳步,在2008-2012年美國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將可能比1990年高30%,與京都協定要求應該削減7%二者之前差異甚遠。有些公司已經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但是大部分美國經濟組織的努力根本是微不足道。

問題在於大部分使用化石燃料的科技產物使用期限都很長,如汽車的壽命約20年,而建築物的壽命又更長了。即是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上有明確的政策,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影響力有限而且短暫。一個速成的計畫能確保遵守京都協定,即把大部分現有的存貨提前淘汰,但這個計畫將是非常浪費且昂貴。由於二氧化碳壽命很長,所以這樣的計畫所能達到的成效有限,全球溫暖化的程度在未來的數十年將受到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所支配而非單一年度的排放量。

京都協定試著藉由難以實行的短期手段來解決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另外一個解決的途徑,是將現有存量依其使用期限慢慢的經過數十年正常淘汰而非壓縮在數年之內,這將是一個較便宜的、也可能是有利的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幾乎完全減量的方法。

無法實行的方法

京都協定包含了一些機制以減少排斥,但實際上都毫無幫助。其一是允許工業化的國家從俄羅斯及烏克蘭購買多餘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因為這二個國家的經濟蕭條但卻擁有大量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配額。這種轉移對於減緩地球溫暖化根本沒有助益,只是使得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獨裁者平白獲得大約1000億元的資金。

另一個機制是讓美國玩弄數字遊戲,由於每年有數百萬的二氧化碳是由美國的森林和土壤所吸收,因此而讓美國獲得一些配額。但是這將損害條約的重點:該條約是要藉由人為的力量控制排放量而非大自然。

第三個機制是讓已開發的國家向開發中的國家購買配額,而這些開發中的國家經由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減低其排放量,如此將引誘工廠投資降低開發中國家排放量的計畫。這是不錯的構想,但是真正實行卻是相當複雜且費時,而清潔發展機制對美國達到京都協定限制而言是為時已晚而無顯著的幫助。

除了協商還是協商

在歐洲有許多關於京都協定的協商但少有行動,而歐洲的財政與貿易部長不可能允許環保部長提出需要鉅額花費的排放量限制,除非美國也是這樣做。這表示當條約在美國無法實行同樣的也無法在其他地方實施。

當然京都協定在未來將不會僅止於構想與模型,身為環保學者,我們應該停止對於京都條約的抗爭(因為已經輸了),而應將焦點轉至,一旦京都條約體系崩快,如何建立一個更好的因應架構。

京都協定的問題出在排放的目標及時間表的設定,在市場經濟中,政府無法直接控制排放量,因此當然也難以設限及設定目標。一個可行的條約要將焦點放在執行面上,以一些沒有約束力的標的作為里程碑或長期的目標。

京都協定中最好的部分就是清潔發展機制。雖然在工業化國家已付費來促使該發中國家處理控制排放量的問題上,目前並無其他替代可行的方案,但是,要讓清潔發展機制真正發揮功能,事實上相當困難。因此,假如京都協定能留下一個可行的清潔發展機制,那麼它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