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0的迷咒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8100的迷咒

2001年08月29日
作者:李永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一連串的經濟挫折讓台灣陷入巨大的恐慌與不確定感中,面對這樣的危機,有人歸責於全球經濟情勢的結構性困境、有人認為這是舊政府貪污腐敗的遺毒、也有人將茅頭指向新政府的無能墮落。上述的理由皆存在,也皆可視為解釋當前問題的一套說詞,然而當這些說法儼然成為主流論述的同時,其背後所暴露出的問題意識與因應方式其實是相當令人氣餒的。因為經濟問題固然有其自為的法則、消費信心固然是經濟的重要防線,但更根本的問題在於生態、社會與經濟三者連動關係的相容與平衡。新政府所提出的「8100方案」,固然嘗試標舉某些進步價值以別於舊政府施政,但若未能認清問題的本質,而僅將這些價值做為點綴性的口號宣示、或者淪為各行其是的預算執行,可以預見的是這將不過又是一個華而不實、自欺欺人的空想而已。

所謂「8100方案」,其中包括90年度原編列的6985億元中央政府投資預算,以及新增的1115億「擴大公共投資提振景氣方案」,後者實為預計91年度推動的新計畫的提前進行,也就是說這個方案的經費來源是舊政府與新政府預算結構的混合體。而經過調整與包裝,該方案共分成五大項目,分別是「綠色台灣」、「活力台灣」、「速度台灣」、「優質台灣」以及「魅力台灣」。儘管這些項目響亮動聽,但是在缺乏整體視野與施政核心的情況下,實質效果顯然並不樂觀。

不可否認的,「口號」的背後意味著新政府的某些策略性企圖,但若我們進一步分析,將發現這些策略似乎缺乏執行的準備,每個策略間更欠缺整合的機制與方向。例如「綠色台灣」標舉生態保育的價值,然而落實到執行面則將因為主管機關仍充斥著強調工程開發與封閉保守的心態而荒腔走板;「活力台灣」主要著力於供應產業發展與民生需求的水電建設,然而過分仰賴人工設施而輕忽大自然的力量,似與「綠色台灣」的目標有所抵觸;「速度台灣」強調縮短全台的距離與往來時間,然而大規模的交通建設所引發的城鄉衝擊、社會變遷以至於自然、人文風貌的改變,顯然又與「優質台灣」以及「魅力台灣」所提倡的善用台灣多元社會文化基礎,推展各地地緣性產業相互矛盾。

策略上的混亂為主要癥結,再加上長期以來官僚體系的僵化以及行政效率與品質的低劣,更令人對於這種以擴大財政支出提振經濟的方式感到憂心,在各機關本位主義強烈、缺乏事前評估更無事後檢討、以及只求不出事,不求把事情做對做好的行政文化下,「8100」不僅無法啟動台灣,更將因為預算執行的壓力,而使原本已左支右絀的財政窘境更為惡化。因此我們認為,新政府首要的執政定位,首要應改變以預算執行率為管制各機關預算執行效果的評比方式,否則一切施政將因各機關競相消化預算的惡果所吞噬。而在此之前建立施政價值、確定策略目標,並且在此基調之下,整合各機關之預算編列與執行,實為當前的首要工作。

政權移轉的力量來自人民對於改革進步的期待,如果民進黨政府又走回唯經濟優先的舊思維,視經濟成長率獨尊的迷思中,那麼政黨輪替的意義已然喪失。在未來的三年裡,人民期待新政府的不是走國民黨的回頭路,而是把用對的方法把對的事情做對、做好,這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任務,但除此之外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