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你在做什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地球日,你在做什麼?

2001年04月23日
編輯室彙編

【什麼是地球日?】

4月22日是國際地球日。

這個節日對大家來說,總是有點熟悉,卻又十分陌生。熟悉的是地球這兩個字,但是「地球日」指的究竟是什麼?這個日子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話說很久以前,在1970年04月22日,大約2千萬美國人走上街頭。進行一連串的示威、遊行,目的在遊說美國國會議員,通過一連串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的法案。這場由威斯康辛州參議員蓋洛.尼爾生(Gaylord Nelson)和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發起,獲得眾多民眾支持的活動,可說是美國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個民間運動。由於成效顯著,也為了紀念,「地球日」因此而誕生。

隨後,地球日逐漸由對政府施壓的遊行活動,逐漸轉變成以關愛地球為訴求的活動。每年設定不同主題,邀請各國民間組織共襄盛舉。去年,也就是第二個千禧年,全球響應參與地球日的活動「Earth Day 2000」,據說超過了1百多個國家,2億多人以上。

【地球日在台灣的發展歷史】

雖然早在1970年,地球日活動就已經開始。但是,台灣民間開始參與,有紀錄且規模較大,則大約在1989年後。根據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方儉的紀錄,當時主要是林俊義與一群民間環保團體,前往美國考察,在順道拜訪當時位於史丹福大學的1990地球日總部後,才開始引進台灣。

時光回溯到十餘年前,台灣的環境保護運動才開始興起。從1986年鹿港反杜邦事件開端,接下來的新竹化工、李長榮案、後勁反五輕、宜蘭反六輕...等,可說是一連串反環境公害的抗爭事件。因此,當年在國內推展地球日活動,也遭受到來自官方的懷疑與阻力。

「從美國回來後,環保團體第一次在主婦聯盟開會討論地球日,就遭到某情治單位便衣人員闖入主婦聯盟,正當他翻閱資料,被我們當場逮到,原本以為是小偷,但是在召來警察前,他才透露他是某部隊人員,奉命來搜索資料...」(摘自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方儉著)

現今,正當大家端坐在家中,看著國內外有關地球日的報導時,可能已經難以想像,一個以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為目標的活動,不過十餘年前,竟然會受到政府的青睞及防堵。

擔任過記者的方儉,曾經深入採訪並參與許多環境事件,透過他積極的行動力,在隨後幾年,將地球日的活動在國內推展開來,不僅成功的結合媒體、企業、民間組織及社會大眾,甚至連環保署都將地球日納入每年的例行性活動。由於地球日已演變成國際性的活動,因此,方儉同時也扮演著與國際地球日聯繫的工作。但隨著工作轉變,近年來,方儉已較少參與地球日的活動。取而代之的是生態保育聯盟,以及極為活躍且富活力的荒野保護協會。

在千禧年間訪問西雅圖國際地球日時,方知台灣在這幾年來,很少主動與他們聯繫,甚至連國際地球日的年度活動主題都不清楚,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地球無車日Earth Car Free Day】

2001年的地球日主題為地球無車日(Earth Car Free Day, ECFD),主要為延續去年地球日的理念,希望在節能及關注排放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氣候暖化的議題上,能夠採取相關的行動。由於車輛也是消耗能源,以及排放二氧化碳的原凶之一。所以,減少私人汽車的使用,鼓勵大眾運輸,或以其他不需使用汽柴油的交通方式,就成了今年的活動主題。

但是,可能因為活動主題與去年9月時,由歐洲所推動的全球無車日(Car Free Day)雷同,再加上千禧年熱潮已過。今年地球日的活動盛況,似乎消褪許多。直到今日,在地球日的主題網站上www.carfreeday.com,包含台灣在內,總共有48個國家,共登記約200個活動。在查詢這些登錄的活動中,有將近1/4的活動,並沒有實質的內容,推測可能是因為透過網站登錄時失敗,或僅因好奇而填寫了個人姓名所致。如果再扣除掉這些無效的登錄,今年地球無車日活動,顯然就更為冷清了。

雖然活動仍以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地區為主,歐洲國家則以英國最多,3個國家加起來總共進行107個活動,佔了所登錄的一半強。有趣的是,台灣雖然只有4個民間組織上網登錄,但卻是在將近50個參與國家中,排名第7位。在樣樣強調排名的台灣社會裡,也增添了一項國際排名的紀錄。

台灣所登錄的活動,主要是由荒野保護協會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園遊會及音樂會、捷安特自行車基金會在花東舉辦自行車活動,以及環境資訊協會透過環境資訊電子報來協助地球日相關訊息的報導。其中又以捷安特自行車活動與今年國際地球日的活動主題最為相關。此外,大概就是前天由陳水扁總統、環保署長郝龍斌及其他官員,被部份媒體批評為作秀的騎自行車上班的活動,最為相關了。只可惜,沒能好好把握這個機會,與國際地球日聯繫並進行活動登錄,順便請他們發發新聞稿,失去了一次免費環保外交的機會。

【地球日之後?】

地球日從一開始由美國人民為了環境保護而進行的大規模遊行活動,演變到現在,成為一個國際性,結合民間組織、企業、政府及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活動。影響的範圍雖然擴大,但是訴求與行動,不免逐漸軟弱與無力化,甚至變成一種類似新春團拜形式,你快樂,我快樂,大家都快樂的活動。許多企業界,藉著活動或贊助來進行企業形象漂白及綠化的工作,甚至連政府單位,也趁機做做秀,不免遭致許多批評。難道只有在地球日那天才要愛地球?難道買件T恤,把地球穿在身上,就足夠了?稍微用心的人,當然都知道答案不是如此。

因為,搭乘大眾運輸,節水、節電、資源回收、減量...等等的行動,不僅是在地球日當天才如此,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建立珍惜資源的價值觀,才是重要。但是,我們也深切的知道,生活習慣的養成是件困難的工作。所謂萬事起頭難,也許,藉著參與地球日的活動,能夠觸動更多人,有個好的開始。讓地球日不再只是一天,而是一週、一月、一年,甚至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