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鯨魚(一) | 環境資訊中心

人與鯨魚(一)

2000年08月23日
作者:鄭景元

捕鯨原本是很艱辛的工作,長途航行令人筋疲力竭又危險,有人在暴風雨中失蹤,有人在鯨中鏢後,憤怒掙扎的混亂中喪生。但業者的野心,因利之所趨,極力尋找新獵場。1800年代末期,大型游得較慢的北露脊鯨、弓頭鯨和灰鯨族群。因長期濫捕而數量大減,北大西洋的北露脊鯨族群幾乎完全一掃而空,這是自10世紀以來西班牙的巴斯克人長期大肆獵捕的結果,即使游得稍快一點的大翅鯨也不得倖免。從前可以輕易獵捕的鯨群已不見了;隨之而來的三個大改變更使得情況雪上加霜。

首先,挪威人發明了裝於船頭,鏢首有榴彈的捕鯨砲,提高獵捕效率,使得挪威首開先例遠赴外地,在紐芬蘭、英屬哥倫比亞、魁北克和諾瓦斯科西亞設立捕鯨基地,再來是使用蒸汽動力船取代緩慢的帆船,這二項改良讓人們不但更有效率而且得以獵捕游得較快的藍鯨、長鬚鯨和塞鯨。其次是南極獵場的開發,這裡是世界上鯨類最豐裕的地方。前20年捕鯨業者以陸地為基地,1925年大型海上加工作業船啟用,讓捕鯨人不但可以在海上快速處理、儲存捕獲的鯨類,而且讓獵場延伸到更遠的海域。

藍鯨再也找不到後轉向次大的長鬚鯨,再來是塞鯨,就像當初北露脊鯨、弓頭鯨和灰鯨的情形一樣,每一種族群的數量因為太少,難以尋獲,以致於成本相對提高;同時一些更便宜、取自植物或合成的油和一些替代品相繼出現後,以往的榮景不再,有些捕鯨基地也因此陸續關閉、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