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回顧:看守世界報告:中國經濟崛起 伴隨環境污染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6回顧:看守世界報告:中國經濟崛起 伴隨環境污染

2006年12月26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高美鈴;得票率:58%(票數:560)

《2006世界現況》(State of the World 2006)中國的人口密度為世界的3倍,每人所能分得的自然資源卻只有全球平均值的1/2,且每單位產值所製造的排污量,竟超過全球平均的10多倍!中國經濟的崛起令全球羨慕,但代價卻是:中國正變成「生態荒地」,且影響到周邊的國家乃至全球環境。在全球投資湧入、中國傲視全球的GDP成長率背後,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國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預估在2009年趕上美國。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在甫出版的《2006世界現況》(State of the World 2006)中提到,中國已成為能源消耗大國,在2005年消耗了全球26%的粗鋼、32%的稻米、37%的棉花,以及47%的水泥。經濟起飛讓中國擁有45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燃煤和汽機車大增,烏煙瘴氣遮蔽天空,全中國約有200個城市的空氣品質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目前全球20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16個榜上有名。

在水資源方面,中國人口占全球的22%,但淡水量只有全球的8%,中國北方幾乎年年面臨乾旱問題;但已嫌不足的水資源又須首先供應製造產業,污水使中國412處監測站中,239個站測出水質不合飲用標準。中國經濟發展富裕了全球企業金主和地方官員,所伴隨的污染問題首當其衝者卻是員工與貧困的老百姓。沙塵、酸雨、酸土嚴重影響農作生產,使得無從工商業化的西部偏遠地區更陷入經濟困境。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表示,中國未來15年不僅將繼續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污染更可能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導火線。

面對這一連串的嚴重惡果,中國政府已有警覺,並開始尋求環境保育和經濟開發的平衡。中國目前已向國際宣稱將負起降低碳排放量的責任,並由中央制定一系列環保政策:與地方政府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鼓勵重點企業節能和重大節能工程、健全能耗公報制度,以求盡快將排污總量控制的目標責任分散落實到地方上;地方上則以定期公布地方排污量指標、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甚至對污染嚴重的企業勒令停工或停貸,並且將能耗指標列入幹部考核成績,務使環保與經濟發展並重觀念落實於政策執行。

然而這些政策執行的結果卻是,許多經濟大省在亮出「經濟發展成績單」的同時,對減污降耗的成效卻多含糊表述;其中隱含的真相應是,在中央宏觀調控、揭起環保大旗的之際,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確實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但中國的地區差異較大,產業結構未能及時同步調整,許多地方政府依舊固守經濟利益取向。此外,地方在污染控制的評估和監督過程中充斥舞弊現象,是中國未能有效遏止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