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無米樂」更耐人尋味的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比「無米樂」更耐人尋味的故事

蓮霧黑珍珠讓「社區動起來」

2007年03月11日
資料提供: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一部「無米樂」掀起了大家對稻農的重視,看到了稻農樂天知命、辛勤奮鬥的故事,只要看到農作物就會想到台灣南部,那裡也正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地方;但台灣南方卻也是派系最為根深蒂固的地方。如何動員才能最有效地串連起原先利益與黨派繁複糾葛,並將文化與理想繽紛呈現?這一切看似矛盾與衝突的起點,自社會運動黃金時期起,又如何持續匯聚成另一形式的社區生活?《社區如何動起來?》作者楊弘任以類似《金翼》、《銀翅》等社會人類學的寫作典範,夾議夾敘,以原本默默無名的黑珍珠為主軸,開展描述屏東林邊鄉各階段社區「動起來」的過程。

屏東的林邊小鎮並沒有任何中心化的單位足以指導或整合一切,當地民眾也不可能突如其來的產生新的地方認同,因此社區轉型的變動過程中,既有其深遠的歷史結構因素,又有來自行動者偶然機緣的即興演出,各個看似小人物的高能行動者,如何面對複雜的情境、堅持何種理想,都活生生地呈現在作者筆下。

依靠社會改革的論述並無法號召村民的參與,也無法突破因襲的利益矛盾,作者楊弘任擴大整個分析視野,將在地的人群分類、政治組織、社區團體一一納入,並由「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師傅實作傳統出發,勾勒出在地的文化習性與身份認同,最終我們將看到,身體實作所帶來的公共參與氛圍,如何讓派系對立的小鄉鎮脫胎換骨,讓新的在地知識、在地倫理與在地美學逐漸萌芽開花。

《社區如何動起來?》提供了台灣最南端縣份在地方政治、農產技術和社區網絡方面的生動寫照。作者楊弘任以無比的耐心、長期下鄉「蹲點」、參與社區組織的實際運作,最後將第一手觀察轉化成有血有肉的論述,讓讀者讀起來有如身處其境,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其個別行動又如此「鑲嵌」在地方的文化脈絡中,形成了我們經常聽聞、但卻不見得了解箇中玄機的「派系」、「農會組織」、和農民之間的師徒關係。相對於這類傳統「鄉民社會」生活型態的,是作者似乎有意用來作為「對照組」的「地方文史工作室」或「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作者在書中參與觀察的對象,主要是「林邊文史工作室」和「東港溪保育協會」,這種新的「結社」形式,以「公共性」作為組織動員的重要指標,不再純以個別「私人利益」為結社原則。經歷了多年的磨練,其中最早發起新型社團的「曹老師」成了今天的「曹縣長」,倡議環保的公共性社團也加入社區大學的行列。如此來透視整個轉型的過程,讀者也能了解到各人事發生改變的具體細節始末。

作者楊弘任是個「現代知識份子」,並非「傳統鄉紳」,在敘事的角度上,難免賦予社會改革比較高的評價,推動社區大學運動的當事人難免不自覺地「自我正當化」改革的意向,也在無意中加深了「外來行動者」與「在地人群網絡」之間的差異。所幸楊弘任當敏感地意識到「一旦我們從問題的另一邊出發,整個行動過程將有截然不同的圖像;也就是說,原來的問題將轉變為在地既有的文化習性或認知範疇,在面對各種試圖介入影響的外來力量時,可能呈現如何的因應模式與轉型軌跡?」因為有了這層反省,使得讀者有可能進入到觀點的轉換歷程,不再偏執一端。

除此之外,作者所提到的「文化轉譯」代表了更謙卑的態度,希望面對社區或地方的「次社會」時,能夠同時兼顧「田野的當下」與「社會的過去」,並從重大事件與日常互動的種種情境中,「逐漸掌握到社會的構成原則或人們所共同在意的認知範疇」。這樣的訴求可以作為社區大學近年來倡議「地方學」的重要註腳,讓台灣的有識之士一起來深耕地方社區、充實地方知識、傳播地方文化、重建台灣的價值體系。

《社區如何動起來?》《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   

  • 作者:楊弘任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時間:2007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