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志工交流平台【從志願者到紀錄者:在兩岸環境議題寫作與觀察】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志工交流平台【從志願者到紀錄者:在兩岸環境議題寫作與觀察】

2017年01月13日

2017年,青平台╳作伙國際志工交流平台【反思與行動:全球議題&在地關注】

【反思與行動:全球視野&在地關注】
場次二:從志願者到紀錄者--在兩岸環境議題寫作與觀察

時間:2017年1月21日(週六)2:00-5:00PM
主講人:林吉洋(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環保橇動中國】專欄作者)
主持&與談人:彭瑞祥,台灣環境資訊中心主任、主編
地點: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台北市紹興北街3號B1) 
主辦:青平台x作伙國際志工交流平台
請點此報名: https://goo.gl/f4lC7I 
※活動免費,為裨益空間安排,請事先報名,謝謝您! 


一、講座名稱:從志願者到紀錄者--在兩岸環境議題寫作與觀察

二、講者自介:
林吉洋,NGO工作者,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紀錄人群的抵抗。2012-13年獲浩然基金會國際志願者計畫支持,於中國(北京)環保組織服務,2015、2016年以環境資訊中心【環保翹動中國】專欄獲兩岸新聞報導獎公民新聞類獎勵。現在是一所民間文學基金會的研究員

三、講座內容:

對於參與過海外援助、志工服務計畫的朋友們來說,前往另一個社會參與公益組織的服務工作,本身就是藉由適應第二社會,藉以重新認識自我的深刻過程。

結束服務後返台與社會的重新接軌,以及對服務國家持續關注、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與社會實踐,我想是每一個海外服務志願者共同的課題。

在中國(北京)環保組織的服務經驗,讓我結交到許多朋友,有一些難忘的經驗與情感連結。台灣與中國兩地在經貿上如此相近,社會卻又彼此陌生的存在,讓我選擇在返台之後持續關注中國民間社會NGO發展,以傳播這個事情來進行兩地社會的交流連結方式,延續與「國際志願者」這個身分認同對話,也把寫作當成一種自我實現的方式。

我會分享一些案例調查研究的過程當中,我所看到一些透過商業投資、生產活動帶給兩地社會環境的衝擊與影響。我也藉此回顧「志願者」這樣一個角色在我身上,如何投過「紀錄者」的延續扮演兩個社會相互探索與認知的渠道。

四、講座緣起:

我在2013年年底結束在中國(北京)環保組織的國際志願者服務,返台後開始在環資會專欄【環保翹動中國】撰寫文章,第一是實現當年離開北京時的期待,二是繼續以某種形式延續「國際志願者」的自我認同。

台灣目前對中國民間社會發展的缺乏關注,一方面來自對岸政治制度的限制,二是台灣社會本身的認同政治侷限了視野,這促使我選擇以非專業身分切入兩岸公民社會發展的傳播者角色。

我的優勢來自於直接的參與經驗與人際網絡的信任關係,而非專業媒體的身分使我不受到媒體包袱或官方的限制,但缺乏持續性的關注力道,但這也使報導寫作中有許多不足之處,姑且算是拋磚引玉罷了。

總之,盼望藉此機會鼓勵更多「國際志願者」切勿妄自菲薄,在這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詭異多變的局勢,主動扮演公民運動、社會發展、另立全球化的行動者,可以盡一己之力促成超越政治疆界侷限的社會連結。

活動日期: 
2017-01-21(週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