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創作短片賞】生態紀錄篇:親愛的我把孩子丟掉了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創作短片賞】生態紀錄篇:親愛的我把孩子丟掉了

2016年12月02日

水雉媽媽順利地產下第一顆蛋了,然而她似乎不滿意,打算把牠丟棄。不僅如此,爸爸也瞞著媽媽把他不喜歡的蛋給丟了? 

蘇仁德|6'5''|2016台南市官田區
※ 編按:守護環境由瞭解開始,影像就是觸發行動的關鍵。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07年開始舉行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件,廣邀創作者加入資訊公開的行列,以創作守護環境。今年徵件活動邁入十歲,更跨界串聯動畫創作圈,以「自然,在一起」為題展開徵求。

【環境創作短片展】將陸續分享本屆徵件得獎動畫與生態紀錄片。在不同詮釋、風格與創作之中,將以多樣的角度與觀點出發,述說在地環境故事!

作品簡介

還記得小時候做過的生物觀察作業嗎?養蠶寶寶或植物生長日記,學著照料一段小生命,耐心地觀察牠一點一滴的成長變化。本片水雉爸媽丟蛋的故事,正是創作者以十足的耐心與細心進行一段生物觀察,在過程中意外得知的生物趣事!

故事從105年5月2日開始,水雉爸媽已經準備好要迎接他們的孩子,預備了合適的巢位,也順利地產下第一顆蛋。然而,媽媽卻因不滿意而打算丟棄,不僅如此,爸爸也瞞著媽媽把他不喜歡的蛋給丟了?

本片不僅記錄生物行為,更是其將所觀察到的進行推論與後續追蹤,以影像將這寶貴的發現與畫面完整地呈現。在現今講究效率的文化下,一般人鮮少有機會進行完整的物種行為觀察,然而透過本片,觀者仿佛就站在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裡,與正要丟蛋的水雉爸媽面對面,享受一段近距離的自然探索。

創作理念

水雉的繁殖行為裡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丟蛋」,親鳥會把不合自己心意的蛋叼走丟掉。但,丟掉自己的孩子未免也太恐怖了吧!這次很巧的在同一巢看到雌鳥與雄鳥都有「丟蛋」行為,更幸運的是都錄影記錄下來了。

公鳥丟蛋行為較常看到,發生的狀況也較多樣,最常見的情形是當一對水雉配對完成,開始進行繁殖期間,母鳥跟其他公鳥有太多的接觸時,母鳥生下的蛋很容易被公鳥丟掉。觀察者猜想公鳥可能想確保自己扶養的孩子有自己的DNA吧!

母鳥丟蛋行為則極為罕見,我近十年的觀察經驗裡只看過4次,幾次在望遠鏡裡看到被母鳥丟掉的蛋,都覺得蛋小小顆的,拍到的照片也是一樣的感覺。只是在野外蛋被母鳥叼走任意丟掉,實在很難找得到撿回來量測確認。這次非常幸運看到牠丟棄的位置,也撿回來量測了,確認蛋大小為(21x15mm/3.08g)比正常的蛋(36x26/11g)小很多。觀察者高度懷疑水雉媽媽會檢查並篩選自己生的蛋,牠希望自己有優良的下一代。

水雉雌雄親鳥看似「丟掉自己孩子」的行為,其實應該是想要讓自己的DNA順利繁衍下去的作為吧。

評審推薦 

台藝大電影系副教授吳麗雪認為,本片以聳動的片名,先喚起觀眾觀影的興趣,再透過彷彿西區考克偵探片的編劇類型,以望遠鏡頭拍攝,帶領觀眾觀察到:雄雌鳥丟蛋來確保優良下一代的繁殖行為,可感受出創作者的用心。

本片的影像架構,以偵探類型的風格,展現水雉延續下一代的生存法則,讓觀眾瞭解自然生態奧祕之餘,也可以享受類型觀影的樂趣,是本次競賽紀錄片中難得的優良拍攝劇本架構。

*水雉生物小知識

在整個繁殖季,一妻多夫的水雉並無固定伴侶,母鳥和公鳥配對生下四顆蛋後,就由公鳥接下抱卵及育雛的奶爸工作,母鳥會再與第二隻公鳥配對。公鳥在幼鳥能獨立活動後,就會尋求下一段繁殖的機會,有可能與原本的母鳥再配對,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對象。而水雉獨特的丟蛋行為,通常發生在公鳥與母鳥生下第一顆蛋時,學者認為公鳥怕「戴綠帽」而堅決地將蛋丟棄,利用丟蛋作為產卵後確認父性的方法,以避免將孵卵及育雛的生殖能量投資在非婚生子代身上。

資料參考:
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2008 陳德治《台灣雉尾水雉的生殖生物學》

 


 

 

*本作品於第十屆「自然,在一起」短片徵件榮獲 生態紀錄短片組 最佳原創劇本獎殊榮。
*欣賞更多作品,請至第十屆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件 得獎作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