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水之城》生存之道:自利、利他有機生活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無水之城》生存之道:自利、利他有機生活

2017年01月15日
作者:作者:楊俊朗(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水是最解渴的飲料。圖片來源:kayugee。CC BY-ND 2.0

《無水之城》敘述墨西哥城的用水窘境,以及一群大學生如何協助社區居民建立家戶、社區型雨水回收系統舒緩居民缺水壓力。墨西哥城位於墨西哥中部高原地區中央,是墨西哥的首都及該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樞,亦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相信水資源議題一定困擾著墨西哥政治人物與居民。在看過《無水之城》後,發現台灣民眾在用水的質與量上,都較墨西哥城的居民幸福太多太多,因為我們很少遇到缺水現象,也不用花錢請水車載水到家裡來,或每天牽驢到有錢鄰居家門口裝水再載回家,自來水也不常會有異色、異味或小蛇。所以,我們得感恩前人用心努力建設,現在的我們才能不被水所困擾。

雖然在短期台灣水資源供給面可以安穩度過,《無水之城》敘述墨西哥城其他水資源議題也是我們需要借鏡與努力之處,例如:用水浪費、輸水管與自來水管洩漏、汙水處理、農業灌溉用水汙染等。

水資源相當珍貴,別到失去了才想珍惜。圖片來源:無水之城劇照,天馬行空提供

我們可以藉由以下幾點來重溫一下本片所提及的現象,並反思台灣的水資源問題,我們個人或政府也好,都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一、杜絕用水浪費:

台灣近期立法通過開徵耗水費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利用開徵耗水費誘使用水大戶節約用水。我們小民小戶雖然不在耗水費開徵範圍內,但缺水時你我都會不便,平常就養成省水的好習慣,才能減少缺水危機。節約用水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只要你我有心。

二、改善輸水管與自來水管洩漏:

台北市近十年積極改善自來水管漏水率已經有超過10%幅度的明顯成績,其他縣市則幾乎沒有進展。所以當有人又想重啟水庫開發案時,大家得牢牢記住日本東京的自來水管洩漏率只有3%,台灣整體自來水管洩漏率卻高達25%,每年的自來水洩漏市值超過100億元,如果不急著改善自來水管洩漏率卻急著開發水庫,豈不是很難說服社會大眾?

三、改善汙水處理:

墨西城的汙水處理率未達10%,放任汙水汙染河川、土壤與地下水,影響下游居民健康。台灣整體汙水處理率已經逐年進步達50%,表示還有一半的家戶汙水未連結到汙水處理廠。未經處理的廢水對河川生物、下游居民甚至海洋生物都會產生痛苦的傷害,所以我們家使用的清潔劑都會注意挑選較天然、少化學成分、少重金屬成分,保護家人健康也保護眾多生命,同時也樂於繳交汙水處理費,盡一份地球公民之責任。

四、改善農業灌溉用水汙染:

墨西城都會區的汙水重金屬汙染嚴重超標,往外流變成農業區的灌溉用水,農業區種植出的蔬菜再賣回墨西城都會區,這真是難堪的窘境。台灣也有類似的窘境,工廠長在農業區汙染空氣、土壤與水源,長出的稻米與蔬菜大宗賣到大台北地區。要改善此現象,長期得藉由訂定政策將排水設施與農田灌溉水設施分離,短期得藉由支持有機農業、少魚少肉的有機生活,除了可以保護家人健康,還可以保護農田、農夫與地球上眾多生命,何樂而不為。

當我們把視野放大、時間軸拉長,將會發現地球水資源一直在進行無盡的循環:海水蒸發累積成雲,雲累積後降雨或降雪,雪水、雨水匯集成河流、湖泊或注入地下水,最終陸地上的淡水還是流入海洋。藉由水循環,其實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無論是在陸地上或者海洋裡都使用同樣的這一份水,我們只是地球眾多生命之一,珍惜地球水資源,才能自利又利他。

【珍惜水資源 問答集】

Q1:那我們在平常生活中,有我們可以從哪些地方開始省水呢?

A:洗菜水可以澆花,與家人協商減少沖馬桶次數,拖地時不要用清潔劑,拖地後的水可以澆花或沖馬桶。

Q2:關於汙水接管與農業污水問題,管轄機關是哪些呢?我們可以怎麼督促政府呢?

A:家庭汙水下水道應該是地方政府管轄,工業區汙水排放應該是工業區管理,農業灌溉水則大部分是農田水利會管轄另外則是農民抽取地下水。若要督促政府有成效,前提是有一定百分比的民眾要先覺醒。

Q3:在未來氣候變遷影響加劇下,我們的用水情境會會如何變化呢?

A:從需水量的角度來看,短期內台灣人平均壽命增長,人口數持穩定狀態,人均用水量持平,所以民生用水可望持平。工業用水量若能從強制提升工業汙水回收比率與落實耗水費政策,也能有機會不再增加。農業灌溉用水若能精實面對,也有減少用水量的空間。

從供水量的角度來看,台灣絕大部分平面水庫都面臨淤積問題,而水庫淤積是一個無法有效解決的現象,所以中長期來看,得逐步減少對水庫依賴才能減緩面臨缺水的風險。可能的作法有,獎勵雨水回收、在豐水期適度、適地使用地下水、改善自來水管漏水率、汙水回收再利用等。

從改善水質的角度來看,我們有太多太多可以努力的空間,例如,推廣無化學香精色素清潔劑、獎勵有機或無毒農業、灌排水系統分離、加嚴汙水排放標準等。

氣候變遷是由人類不當行為所造成,若要減緩或停止氣候變遷的衝擊,源頭還是得由人類先擁有分辨善惡的能力,指出不當的心態與行為,進而改過向善才是正途。所以,環境教育才是面對氣候變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