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鮭魚也染絛蟲 生食魚肉風險恐增加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北美鮭魚也染絛蟲 生食魚肉風險恐增加

2017年01月18日
摘錄自2017年1月16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美國衛生官員警告,在阿拉斯加外海捕撈到的野生鮭魚也可能感染絛蟲,原本以為只有亞洲的魚類會感染這種寄生蟲,如今美國太平洋岸捕獲的鮭魚也中標,使享用生魚的風險升高。

美國科技時報(Tech Times)網站報導,根據刊登在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新興傳染病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觀察在阿拉斯加外海捕獲的野生粉紅鮭,發現寄生蟲的幼蟲,經過基因定序確定是日本海裂頭絛蟲(Japanese broad tapeworm)。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人員表示,這表示在美國太平洋岸捕獲的鮭魚也可能感染絛蟲,包括粉紅鮭、紅鮭、櫻鮭和狗鮭等四種野生鮭魚。

報告指出,喜歡吃生魚或未煮熟魚肉的人,如今感染這種寄生蟲的風險可能升高,暗示常吃生魚片或壽司會有較高染病危險。一旦感染絛蟲,除了可能在消化道引發問題,嚴重的還甚至可能波及心臟和肝臟。

日本海裂頭絛蟲在1986年首度獲認定為人類寄生蟲,日本和亞洲各地歷年傳出約2000起病例,其中俄羅斯東部和日本的患者有些肇因吃了染病的魚。如今,連北美阿拉斯加海域的鮭魚也中標。

鮭魚運送時通常打包放在冰塊裡,但並未冷凍,因此絛蟲的幼蟲可能在運送過程存活下來,感染不同國家的消費者,遠至紐西蘭和中國。專家警告,吃生魚的風氣越來越盛,可能助長這種寄生蟲的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