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塌海堤 事故後水質超標新高 保育人士:海豚回歸無期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港珠澳塌海堤 事故後水質超標新高 保育人士:海豚回歸無期

2017年02月28日
摘錄自2017年2月27日香港01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港珠澳大橋工程香港接線填海工程海堤,於上週出現崩塌,香港路政署堅稱事故對附近海域水質無大影響;然而,記者翻查環評報告,發現於海堤崩塌的月份(2014年10月),水質污染超標達10次,屬紀錄高位。中華白海豚近年絕跡工程附近海域,同樣始於2014年下半年。環保人士指水質污染影響海豚生活及覓食,有立法會議員亦促請負責的路政處及環保署盡快交代及評估對環境影響。

環保署回覆稱,未有足夠資料顯示海豚絕跡與崩塌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港珠澳大橋工程的環境評估報告均會於網站公開,記者翻查多份報告,並紀錄海堤崩塌位置附近的該7個水質監察站,發現該月水質污染超標達10次,屬有紀錄以來高位,同樣次數只於2013年11月發生過。當中9次為海域「懸浮粒子」超出極限,1次屬「混濁度」超標。若加上7個站以外的其餘水站,超標數字更達18次,升幅顯著。

報告解釋超標原因包括取樣時附近有船隻經過、防止水污染的隔泥幕有數個缺損(defects)等。然而,曾撰寫環評報告的職員向記者透露,若發現水質超標,受承建商聘請的環境顧問公司會第一時間通知承建商處理及解釋,報告的超標原因數年來「重重覆覆」,可信度成疑。他指水質監察相對較客觀可信,但偶然有職員取樣時,選擇性將較清澈的樣版呈上。

相比2013年全年仍錄得76條海豚,東北水域的監察數量自2014年7月錄得4條海豚後,首次錄得整季零數據,其後海豚更絕跡於該水域,兩年來只錄得每年一條。剛好海堤崩塌首次發現月份為2014年10月。相比與港珠澳工程較遠的水域,海豚數字自2012年至今則較平穩,反映工程已對海豚造成重大打擊。

就海豚數目下降的觀察,環保署指現有的資料及數據未能確立東北大嶼山水域海豚數目下降與水質及受崩塌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署方又指要了解填海對附近水質的影響,應參考兩個指定於最接近相關地點的水質監察站的數據,有關水站於2014年10月及其後數月,都未有錄得水質超標。對於環評報告有提及隔泥幕曾有缺損,環保署則回應稱根據巡查及數據顯示,隔泥幕一直有效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