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路 要犧牲水獺、鱟與考古遺址來換取?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金門的路 要犧牲水獺、鱟與考古遺址來換取?

2017年03月06日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葉鎮中

冬季的烈嶼,潮間帶看起來一片荒涼,透過洪清漳的眼,我們才看到充沛的生命力。退休後的洪清漳,全副心力都放在烈嶼的環境保育,2016年他和伙伴接下金門國家公園的潮間帶調查。即便早已觀察多年,這一年的密集調查還是讓他發現到,許多未曾記錄到的新物種。

然而,他一方面讚嘆潮間帶生物的豐富多樣,另一方面卻又憂心著,不當的海岸工程,讓潮間帶生態,危機重重。像是為了解決排水問題而施作的中墩出海口改善工程,水泥化的溝渠如同摩西分海般,讓中墩沙灘形成兩種樣貌。

896-1-5S

自然海灣遭到填平,鱟的主要棲地也跟著消失。

大量泥沙覆蓋下,中墩沙灘的潮間帶生態蕩然無存,人類的每個動作,都有可能干擾到海岸生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金門本島水頭商港的開發,為了闢建商港,後豐港的自然海灣遭到填平,古老生物,鱟的主要棲地也跟著消失。

不只是鱟受到衝擊,數百年來和海相依的後豐港居民,生活也起了變化。開發往往都是環環相扣,不只水域,陸地環境也會有所改變。

早在1999年的金門水頭商港環境影響說明書內,金門縣府就已規劃一條聯外道路,其中水頭商港到西海路二段,這段大約550公尺的道路,被稱為1-1計畫道路,最為關鍵、爭議也最大。

896-1-12S

遭到人為衝擊的自然海灣。

目前往返於金廈之間的旅客,進進出出都仰賴這條穿越水頭聚落的西海路。川流不息的遊覽車,帶給當地居民很大的安全隱憂。1-1計畫道路的開闢,除了紓解水頭聚落居民的壓力,也是為了活化填海造陸出來的六十公頃商港用地。原本規劃做為貨運港的水頭商港,2014年通過環差改做客運港,規劃了親水休憩區、客運中心等等。在金門縣府眼中,1-1計畫道路是啟動未來美夢的按鈕。

但1-1計畫道路裡面包含了私人土地56筆、國有土地有7筆,要徵收並不容易,縣府規劃用以地易地的方式,爭取土地所有權人同意,目前已有34位地主同意提供土地。但有部分居民認為政府提供的土地容易淹水,換地並不划算;也有部分居民表示與其先開闢這段道路,應該先把後豐港聚落的農地重劃,整體做通盤檢討才能真的幫助地方發展。

然而,這段道路的開闢,不只有私人土地爭議,還有其他隱憂。水獺是金門狀況最危急的物種,最大的威脅來自棲地破壞和路殺。開發密集的金門西部,雖然已經少見水獺蹤跡,但水獺的活動力強,能多替水獺留點生存環境就多些機會,金門縣政府計畫用留設生物孔道的方式,來減少水獺被路殺的威脅。

896-1-8S

道路開發涉及私有地徵收、野生動物棲息地和考古遺址的衝擊。

這條計畫道路影響到的不只是生物,還有亡靈。亂草蔓生之處就是洪德舜家族祖墳。早期農業社會,祖墳大多都埋在農地、村莊內,繼續守望家族,不過沒料到,逃過槍林彈雨後,卻避不開一條路。不只是洪德舜的老祖先,還有數千年前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民痕跡。

早期中研院學者劉益昌進行後豐港文化遺址試掘調查時,就曾發現後豐港同時存在著史前文化和歷史文化層的考古遺址,這在金門並不常見。縣府認為採取原地填築的道路施工方式來覆蓋,不會往下開挖破壞到文化遺址,但學者評估還是先研究清楚後豐港的文化遺址內容,才能決定該如何施工。

解除軍管之後的金門,急急忙忙想趕上廈門腳步,將小三通視為重要的施政目標,就連烈嶼也不例外。地方首長積極爭取要在距離廈門十幾分鐘的湖井頭地區,也設置小小三通直航碼頭,洪清漳並不看好這項政策。

開發,會不會讓金門的海變了貌?

開發,會不會讓金門的海變了貌?

金門的海,在軍管戒備下,留下了豐富生態和美麗景觀。好不容易民眾可以自由親近海域,開發,會不會讓這片海變了貌?

早上八點多,後豐港老漁民洪榮火兄弟早已捕魚回來,儘管這片海跟他們記憶中的海已經不一樣了,但他們對待這片海的態度沒有變過。金門人所擁有的這片海,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在朦朦朧朧的遠景裡,等待一個清晰的模樣。

※ 本文轉載自 公視 我們的島【金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