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生態、農民與消費者權益 慈心綠保標章邁向「參與式」驗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共創生態、農民與消費者權益 慈心綠保標章邁向「參與式」驗證

2017年03月29日
本報2017年3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分動物吃一口」,由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共同推動,以友善生物多樣性為主的「綠色保育標章」,今年邁入第7年,上週慈心基金會正式宣告綠色保育標章將導入「參與式保證查驗系統」,期待透過公開參與的共同查證,逐步改善現行有機驗證困境,並建立農友、消費者與相關人員的誠信關係。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公布,全台至今通過綠色保育標章農地面積182公頃,保育32種物種。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綠色保育標章除了延續原有機農業標準的基礎、正視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外,更呼應IFOAM【註1】「健康、公平、生態、謹慎」的原則,並省思我國有機農業目前困境,就是突破現行第三方驗證的侷限,重建農業永續價值觀,因此決定導入「參與式保證查驗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簡稱PGS)概念。

參與式保證驗證系統與第三方驗證形成互補關係,提供生產者另類驗證管道。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

第三方驗證品質保證 卻易淪為結果論

「幾乎所有的稽核都是從『懷疑』開始,但有機的稽核基本上是以『信賴』為起點。……重要的是幫助生產者逐漸減少,進而完全不使用農藥。」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玠廷【註2】引述國際有機稽核員協會成員水野葉子這段話,道出了有機農業查驗的重點與精神,除了品質的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是信任關係。

長期以來,無論是國際或台灣的有機農業驗證都是以第三方【註3驗證為主體,雖促進了有機農業達成一定品質,也讓消費者認識有機農業,卻有其侷限。最常見的現象莫過於買方或消費者最後只關注檢驗結果是否無農藥殘留這項結果,忽略了有機農業同樣關心小農權益以及生物多樣性等精神。

第三方驗證是否為有機農業查驗的唯一標準?IFOAM在邁入有機農業3.0時,提出「我們在何種程度下,可以認定農產品為有機,包括要採取哪種標準認定?」這種討論在國際間十分廣泛,也有案例。

「有機農法本身必須考量當地的生長條件、盡量切合當地的文化與生態脈絡,既有的第三方驗證制度並不盡然放諸四海皆準、全然確保耕作體系的品質。」在這種的情境下,一些難以或不願進入第三方驗證體系的生產者,就可透過PGS的倡議提供另一種保障系統,因此PGS可視為一種對應有機農業主流驗證體系外,補足其侷限的替代途徑。

PGS重視參與式驗證 提供有機農業另一個替代管道

「有機3.0是希望朝向『增加有機、減少慣行』,達到永續的終極目標,但要靠全球不到1%的有機農業面積,達到永續發展有如杯水車薪。」陳玠廷指出,有機3.0在致力於有機農業面積的同時,也思考如何協助另外99%的農民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減少慣行農業帶來的傷害。

第三方驗證在過去十幾年來逐漸鬆動,由多方權益關係人共同組成的(有機)農業保障系統成為補充第三方驗證不足的替代選項。

「PGS的觀念不是要推翻有機2.0的貢獻,或取代第三方驗證,而是一種互補的概念,讓更多人參與在有機農業中。」陳玠廷說,PGS透過公開、參與的方式,建立屬於該社群對於有機、友善環境農業行為的標準、稽核方式,乃至於建立共同願景;基本上仍是一個提供、建立信任關係的制度。由於是共同參與,整個系統的運作也是一個參與者共同學習的過程,並且對於運作體系過程中的一切責任共攤。

PGS在推動農業永續、有機發展上,讓小農和社區產業能在獲得支持的狀態下,有更多參與保護土地及發展有機農業的機會,這能讓社會及環境的永續發展更加擴大;其次,透過「推廣」與「教育」的過程,重新界定有機農業的價值。因此,PGS將重點扭轉為不僅只是「品質管理」,更重視參與(P)與保障(G)。

綠保標章導入參與式保證系統,期待兼顧保育的生產獲得權益關係人關注。攝影:廖靜蕙

CNG:多方參與與保障 權益關係人更有能

一部分小農不願意加入第三方有機認證,與規費高、不願受限於法規不無關係,更重要的是,農民在過去與驗證機構交手的挫折感,農民和驗證機構之間對立的感覺,令農民相當不愉快,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驗證過程,是基於「有罪」的假設,一開始就被認為有錯,而以一套標準框住。

美國最知名的案例,莫過於「自然生長驗證」(Certified Naturally Grown, CNG)認證系統,幾乎可說是PGS的雛型。

美國農業部雖訂定國家有機計畫(National Organic Program,NOP),1990年代之後,凡生鮮、加工農產品合法使用「有機」一詞須符合聯邦規範、通過USDA有機驗證。但一些從事友善環境農法的農場,不願意接受這套第三方驗證系統。在此情況下,他生產的農作物就無法貼上有機農法的相關標章,更面臨不知該如何讓消費者知道他使用何種農耕體系。

這種情況和台灣部分小農的處境很類似。2007年小農市集興起後,問這些不使用化學藥肥的農民,是不是有機耕作,往往陷入尷尬處境,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美國這一群不願意申請NOP的小農也相同。

紐約州哈德遜谷地區的小型農場主,為了解決這個困境,共同討論出一套CNG認證系統,作為不參與官方有機驗證的另一種品質標章,2002年7月至今不斷更新調整與擴充。

CNG只開放給從事在地、直接銷售的小型家庭農場申請加入,這些產品可透過農場攤位、農夫市集、社區支持型農業專案、餐廳及地方合作社直送等管道,直接面對消費者。

一開始,CNG只是為了降低查驗成本、減少階層制度與避免設置高高在上的審查委員會,於是將體系建立在網站基礎上,沒有官僚式的專責中央主管機關,也未設置任何有給職的行政人員。每個農場的驗證過程全然透明化,並由同儕自願負責驗證過程中的檢驗(inspection)流程,所有會員現階段毋須繳納固定會費、僅鼓勵自由捐獻。

除了品質標章的查驗方式很特別,網站的互動鼓勵農民互相討論、解決生產與驗證過程的疑問,進而形成定期會面的生產者網絡;它優點是互信,又由於資訊完全公開於網站上,包括互動過程都一目瞭然,討論的紀錄都會留下來,成為農民學習以及相關研究的重要文本。

因此,當IFOAM 2006年啟動PGS體制時,CNG便成為重要的案例和指標。

多元權益人加入 讓綠保標章價值受重視

慈心基金會為開展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契機,將現行綠色保育驗證機制,逐漸轉型為國際正興起建構的參與式查證系統(PGS),蘇慕容表示,希望藉著增加參與方式及資訊透明化,落實慈心推動有機農業的初衷,找回對土地、生命的關懷,重建人與人間的誠信互助新模式。

今年初基金會已完成綠保PGS查證系統之構建,並針對農友及消費者展開教育培訓與技術輔導,3月起綠保查證方式陸續改採PGS。首批接受綠保PGS查證的農友表示,因其他農友及專家的參與,增加交流學習的機會,獲得鼓勵與肯定;參與的消費者則認為,在與農友面對面的接觸中,有機會進一步對土地、作物及物種聯結情感,在查證中獲得具體的食農知識。

※ 註1:IFOAM是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 International Federal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的簡稱。

※ 註2:資料來源:依據陳玠廷2016年8月27日發表於「2016 友善農耕研討會」〈國際參與式保障體系(PGS)的發展概況〉現場演講。

※ 註3:第三方指的是具公正客觀性的獨立個人或團體,相對應的為第一方生產者,第二方顧客、買方。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參考資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