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2016年05月22日
作者:林睿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
科學家推估全世界有上千萬種物種,豐富整個地球。圖片來源:Esteve Conaway(CC BY 2.0)。
科學家推估全世界有上千萬種物種,共同豐富了整個地球。圖片來源:Esteve Conaway(CC BY 2.0)。

 

「我們是否想過,每天我們進入的這片森林,是多少生物的生生世世,牠們在這裡出生,長大,交配,爭奪,工作、死亡……這裡是牠們的臥房、廚房、餐廳、甚至浴室,牠們要的並不多,總是專注認真的活著」

這段文字來自野地錄音師范欽慧,她正致力用聲音紀錄眾多生物的生命痕跡,讓人們在「眼見為憑」之外,感受自然、生物的存在。

1980年代,人們開始意識到「生物多樣」對地球、對人類很重要,這個在生物界仍屬較新的概念,隨後促使一系列國際公約誕生,其中,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更明訂世界各國應盡力保護地球上繁複多樣的生物資源。此後,聯合國大會亦訂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IDB),每逢5月22日,用不同節日主題呼籲大眾重視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2016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談的是讓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讓人們與生計得以永續(Mainstreaming Biodiversity; Sustaining People and their Livelihoods)。延伸解讀其意涵,除了希望邀請更多人關懷生物多樣性,更是希望大眾可以重新考慮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沒有可能選擇更顧慮到環境、生物的生存之道,讓所有生物更加永續共存呢?

細想生活,吃的米、用的紙,在在都從不同生物提供而來,一旦某種生物消失,可以想見人類的某種生活型態也可能相應改變。比如,科學家曾警告,如果繼續無節制的捕撈,2048年人們將無魚可吃;又或者愛因斯坦曾說,若蜜蜂從地表消失,人們活不過四年。

同屬地球的一份子,人類無法自外於生態系,也沒有理由不為失衡的現狀付諸行動。但是,到底怎麼樣的行動有幫助?每個人的答案和做法可能不同, 2016年生物多樣性日傳達的訊息或許是一個方向──思考人們如何能永續生存,並不忘維護其他生物。

作者

林睿妤

念過森林,見過幾次微光透入林子的魔幻場景。現在覺得世事不能勉強,但願還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