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國際無消費日 | 環境資訊中心

2015國際無消費日

2015年11月26日
作者:張守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
線上購物越來越便利的同時,消費主義也更加深植人心。圖片來源:Tim Reckmann(CC BY-NC-SA 2.0)
線上購物越來越便利的同時,消費主義也更加深植人心。
圖片來源:Tim Reckmann(CC BY-NC-SA 2.0)

一年比一年盛大的雙11購物節,今年為阿里巴巴集團創造單日突破900億人民幣的交易額,相當於蓋8座臺北101的造價,創辦人馬雲更誓言,要讓雙11的壽命比阿里巴巴還長。臺灣的電商平台也不落人後地加入,讓雙11擴大成亞洲戰場。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正要迎接黑色星期五購物狂潮,商家在感恩節結束的這一天大舉促銷,乘著聖誕節前夕的消費需求,期待營收由紅轉黑。然而當消費者忙著掏錢包的同時,另一群人選擇在十一月的最後一個周末「無消費日」,扮成殭屍到賣場遊走,用空洞的眼神盯著其他顧客,提醒他們「三思而後買」,或至少在仔細思考後做更好的選擇。

社會付出的外部成本──藏在商品後的備註

雖然對大多數顧客來說,這些殭屍無疑令人困擾。但推崇消費主義所產生的問題,卻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大量地製造與消費,除了過度消耗地球資源外,巨型跨國企業挾著龐大的資源添購設備、廣告行銷,透過併購不斷擴張。但減少成本增加利潤的做法,往往找上無力發聲的勞工和生產者下手,或是透過傷害環境來達成。如此一來除了加大貧富差距外,環境污染也因而加劇。當消費者購買這些實際上不需要的商品,又可能對環境造成二次傷害

2005年在英國牛津街附近參與無消費日的群眾。圖片來源:reubeniz(CC BY-NC-ND 2.0)

2005年在英國牛津街附近參與無消費日的群眾。
圖片來源:reubeniz(CC BY-NC-ND 2.0)

有鑒於此,加拿大藝術家特德戴夫(Ted Dave)於1992年發起無消費日(Buy Nothing Day)這項非正式節日,並由曾發動「占領華爾街」的廣告剋星媒體基金會(Adbusters Media Foundation)推廣,提倡大家在這一天不購買消費性商品。有心參與推廣活動者,可以辦殭屍在賣場遊蕩,向他人解說無消費日,或推著空推車隨隊伍在賣場兜圈子,以行動呼籲大眾抵制消費主義

公平貿易 消費主義中的不同選擇

在檢討消費主義的過程中,消費者意識、綠色消費和公平貿易等概念,便常提出作為因應之道。公平貿易是其中最廣泛研究、探討的對象,相關商品不論是銷售額還是種類都逐年成長。

簡單來說,公平貿易嘗試透過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監督,把前面提到的外部成本納入考量,確保從環境、生產者到零售商的整個消費鏈中,都沒有發生不合理的剝削,最後再貼上認證的標籤,讓消費者支持這樣的貿易方式。具體做法包括由農民和盤商共同討論的最低收購價、資訊公開透明、提供健康安全的勞動條件,和生產者用在教育和基礎建設的基金等。

當臺北市長柯文哲登高一呼,要讓臺北市成為亞洲第三個公平貿易城市時,或許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公平貿易。事實上,公平貿易在歐洲成型已經是1960年代的事情。亞洲2011年第一個申請公平貿易的城市,是位於日本九州的熊本,現今有六成的市民願意購買公平貿易的商品,包括小學的公平貿易跳蚤市場、大學和官方機構也販售公平貿易咖啡和巧克力。

2015年10月27日,國際公平貿易組織臺灣分會成立。攝影:陳文姿。

2015年10月27日,國際公平貿易組織臺灣分會成立。攝影:陳文姿。

那我們哪裡買得到公平貿易的商品呢?除了遍佈全臺的公平貿易咖啡店之外,也可以在臺北市找到手工創意品,或是公平貿易食品。今(2015)年10月底,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在臺灣成立分會,是公平貿易在臺灣重要的里程碑,未來我們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合作和推廣。

消費主義已經深植我們文化和生活,但我們有力量改變。想像每一次消費,就像投票一樣選出最好、最負責的候選人,讓它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改善環境或社會問題,對抗失靈的市場經濟。如果仔細思量之後發現這些商品你根本不需要,那就什麼都別買吧!就像英國無消費日網站上的雙關語:黑色星期五是關於血拼,你可以什麼也不做!(雙關:你什麼也不能做)(Black Friday is about shopping, you can do nothing abou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