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蝙蝠10年驟減30萬隻 日學者來台採糞便找原因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瑞芳蝙蝠10年驟減30萬隻 日學者來台採糞便找原因

2017年05月01日
摘錄自2017年4月27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每年夏天到瑞芳蝙蝠洞繁殖的「摺翅蝠」,從12年前高達50萬隻,近年驟減剩下20多萬隻;學者認為,環境污染讓蝙蝠體內重金屬囤積及病毒感染可能是主因,今天(27日)國際知名生物學家本道榮一特地來台,與多名台灣學者一起進入蝙蝠洞採樣糞便,分析結果將提供動保處作為保育指標。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吳忠信指出,2005年瑞芳海濱有高達50萬隻蝙蝠,後來逐年驟減,去年全盛期僅有20幾萬隻,他採集糞便分析後發現,裡面有超量的鉛、汞、鉻及鎘等重金屬,認為可能和附近的電鍍廢水有關,造成蝙蝠族群銳減。

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本道榮一今受邀來台,他長期在東南亞研究蝙蝠,為了找出台灣與日本蝙蝠身上的病毒來源,由中原大學教授陳怡寧教授、中興大學教授王孟亮等人陪同,穿著防護衣進入蝙蝠洞採集糞便帶回研究,希望確認病毒總類了解潛在風險。

新北市動保處長陳淵泉表示,去年7月台南有隻東亞家蝠被檢驗出類似狂犬病的「新型麗莎病毒」,是否人畜共通目前仍未知,因此對人體仍有危害風險;他說摺翅蝠數量大幅減少,確切原因仍是個謎,希望根據學者研究找出原因,將有利於日後觀測蝙蝠疾病、數量,環境毒物等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