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盟30歲 環境日論壇關注廢棄物處理各種亂象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盟30歲 環境日論壇關注廢棄物處理各種亂象

2017年06月02日
本報2017年6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環盟2日舉辦環境日論壇,主要聚焦於空氣污染與廢棄物處理兩大議題,這也是環盟創會30週年的紀念活動。在廢棄物處理方面,他們對於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底渣的隨意傾倒,及掩埋場設置問題最為在意,例如高雄旗山中鋼轉爐石違規棄置案、高雄與雲林台東等縣市政府的「1噸垃圾換回1.8噸底渣」交易衍生後續堆置問題,爭議選址的龍崎歐欣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等個案。

2017-06-02_05-25-09

台灣環盟2日舉辦環境日論壇,主要聚焦於空氣污染與廢棄物處理兩大議題。賴品瑀攝。

再生粒料品質差 到處亂竄待提升

「廢棄物處理問題跟國民年金改革一樣重要,錯誤的政策將為下一代製造災難!」中華醫藥學院教授黃煥彰強調。長期關注中南部農地魚塭遭爐碴、集塵灰等廢棄物任意傾倒的現象,黃煥彰認為,目前這些粒料的問題就出在「品質太差」,讓政府喊出要在公共工程上「敢用、會用、一定要用」成為空談,也不受民間的信任。

黃煥彰指出,粗粒料雜質率高,甚至可見鐵釘等物;而細粒料比較有價值,卻含有很高的重金屬,若以歐美較嚴格的溶出實驗來檢測,將是不合格,若是去化在不對的用途,就會因雨水而滲出,而發生魚塭染色成「豬肝湯」、甚至污染地下水等問題。

黃煥彰建議,要提高焚化爐底渣的品質,必須對熟化時間、雜質率、重金屬含量、氯離子含量等有更高的規定與檢測,環保署更應該需要多元的技術開發管理。

有多年處理非法棄置場址經驗的工研院綠能與環境所副所長劉沛宏指出,目前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就是「量」,實在沒有地方去了。

以2015年的統計來說,鋼鐵業爐碴300萬噸、營建廢棄物130萬噸、排煙脫硫污泥70萬噸、燃煤飛灰及底灰670萬噸、垃圾焚化底渣100萬噸、水庫底泥400萬立方公尺,總計1年上千萬噸,且不斷產生,公共工程無法吸納這些全部。

劉沛宏認為,除了政府努力降低廢棄物掩埋,提高資源化、提高民眾對再生材料的接受度以外,在管理上也應該對不同情境與不同風險的使用方式,提出不同的產品標準,並由第三方公正機構來監督。

龍崎掩埋場選址錯誤 陳椒華:跟永揚案一模一樣嘛

黃煥彰認為,集中管理事業廢棄物是必要之惡,但要重新贏回民間信心,應該妥善處理,例如依國土計畫選址、掩埋場由政府管理、遠離水源區與河川、地質敏感區、造島造山要先確定材料安全等。

對此,環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回應,環署對於這些粒料類的廢棄物再利用將提出修正,包括將更明確以用途來分別等,將會近期,在六月之前提草案、舉行公聽會。

討論中,相當關注選址在台南市龍崎鄉的有害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挑來挑去挑到賣龍眼的!」黃煥彰如此諷刺,指出該地區不但有珍貴的惡地地形,牛埔溪是環保署的二仁溪保護區、又是山崩地滑、又有斷層,林林總總的條件,都是最不適合的。

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也指出,在打贏永揚垃圾場案後,也陸續面對龍崎、馬頭山等掩埋場的求援,但這三個案子是「一模一樣」,都因為當地有斷層,有污染地下水,衝擊下游居民的飲用水。因此因此比照永揚案,當地民間團體自費百萬鑿井進行調查。

垃圾大戰番外篇 台東縣換回底渣丟海邊

近年縣市垃圾大戰讓民間對於垃圾問題更有感,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表示,起因其實是協助其他縣市代燒垃圾的高雄市有意提高代燒費用,讓部分縣市的垃圾回流,引發垃圾大戰,此外,而高雄市更開始要求長期積欠代燒費的雲林、台東要以「1噸垃圾換1.8噸底渣」交換,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而且目前台東已經接受這個交換的提案,卻將底渣放到海堤附近,打算要作為污水處理廠綠化園區的基土,但台東環盟廖秋娥相當擔憂,在沒有不透水鋪面覆蓋的狀況下,這樣承受雨水淋洗,可能污染地下水,難道沒有違反相關使用規範?

「請重新找回來底渣的價值!」謝和霖提醒,依照修法完成的廢清法,失去市場價值的物質即是廢棄物。而高雄的公共工程遠高過雲東兩縣,卻也無法消化這些底渣,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謝和霖更擔憂,可能此舉是要逼迫雲東兩縣啟用他們的焚化爐,但啟動之後,就將產生越來越多的底渣,且又哪來動機積極減量垃圾?

廚餘佔垃圾大宗 含水高惹戴奧辛

謝和霖建議,也許可以改由垃圾換廚餘,舉例來說,若是高雄沒場地可以製作堆肥,但農業大縣的雲林也許有,而且也有堆肥與養豬的需求。謝和霖強調,目前全國的垃圾有近半是廚餘,而且由於含水量過高,讓焚化爐的溫度無法提高,而產生戴奧辛,因此全國應該盡早全面回收廚餘與塑膠袋。

南台科大沈韶儀指出,國內的廚餘回收量,曾經提高,近年又下降了,問題出在「不能養豬的不收」,只收了容易回收與去化的,高含水量的生廚餘反而因為堆肥製作後銷不出,而回收量下降了。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