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爐碴、反空污行動高美館展出 反思現代發展主義下的「南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廢爐碴、反空污行動高美館展出 反思現代發展主義下的「南方」

2017年06月05日
本報2017年6月5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立美術館上週推出省思人權、環境的當代藝術新展「南方:問與聽的藝術」,由獨立策展人徐文瑞和26組藝術家、17位紀錄片導演共同呈現三段對「南方」這個主題的覺知與行動。3日展覽開幕,館長李玉玲表示,本展要探討的南方不只是地理位置,而是一種在社會中去中心化、被犧牲的處境,在高美館展出意義特殊,長期以來高雄作為台灣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由大量移民構成、「南方化」的處境,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黃煥彰和晁瑞光的作品「辦桌的最後一道菜」,展現20年來追蹤廢爐碴的來源去向。攝影:李育琴

黃煥彰和晁瑞光的作品「辦桌的最後一道菜」,展現20年來追蹤廢爐碴的來源去向。攝影:李育琴

南方:現代化、工業化過程中,遭邊緣化的人、生物和環境

「南方」展的命名和展覽第二部分標題取自藝術家林生祥與鍾永豐的歌曲〈問南方〉,該曲描述農村子弟前往都市加工區、石化廠尋找夢想,造成的農村沒落、生命茫然。徐文瑞說,這首歌雖然是描述台灣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卻也指涉著全球其他類似地區的經驗。

林生祥在開展現場演場作品「問南方」。攝影:李育琴

林生祥在開展現場演場作品「問南方」。攝影:李育琴

從屏東鄉下成長、一路北上就學到出國深造、工作,最終回到台灣的徐文瑞說,其一步步向城市移動、向上流動的過程,與整個世代的經驗相同,而此過程見證了當今全球暖化,環境的破壞和大災難的出現,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

他說明策展主題,「南方」指的不只是這個世代和環境,更是現代化、工業化過程中,農村被遺棄,在環境災難下,許多族群遭邊緣化、南方化,包括土地上的人、動植物等。

展覽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你的國家不存在」檢視現代國家對人權、公平正義、人民主權的承諾下,如何長期、結構性地將一些人群「南方化」;第二部分「問南方」探討現代性將人類生存環境、其他物種加以外在化,對自然進行大規模的剝削,使環境、其他物種、地球本身淪為「南方」;第三部分「從逍遙遊到規模美學」探討規模美學對現代規模邏輯的反思,包括廢墟、災難作品等,藉以批判新自由主義政經結構下的短視近利,和人類中心主義對環境和其他物種的無情褻瀆。

大型創作結合行動抗爭,為南方吶喊發聲

幾個大型的創作計畫過去在台灣其他地方展出過,包括鐘聖雄和許震唐的「南風」影像紀錄、PM2.5影像行動小組的「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畫」、黃煥彰和晁瑞光及台南社大行動小組的廢爐碴追蹤計畫。此外,姚瑞中和其團隊對台灣公部門閒置空間的踏查,以及陳伯義在莫拉克風災後長期拍攝南橫公路上災難現場的照片,都是深刻展現當代台灣環境議題的大型作品。

徐文瑞指出,這些大型計畫工作者,運用長期田野調查和知識研究,動員了大規模的人力物力,並且連結到現實的行動抗爭,站在前線為南方吶喊發聲,期望穿透利益和權勢的厚牆。

林泰州以影像拍攝製作批判石化產業,用影像呈現人們所呼吸的毒氣。攝影:李育琴
林泰州以影像拍攝製作批判石化產業,用影像呈現人們所呼吸的毒氣。攝影:李育琴

探討六輕造成台西村人民和環境災難的「南風」攝影展,首次到高雄展出。創作者之一許震唐說,到高雄展出的意義重大,因為台灣第一個環境抗爭事件就在後勁,經過長期抗爭五輕已關廠,但最終環境和人並沒有贏,他希望「南風」這個作品在高雄展出,讓民眾省思了解在這個過程中,輸的是在政治、社會、經濟、地裡上代表弱勢是整個「南方」。

黃煥彰和晁瑞光的「辦桌的最後一道菜」,在一片色彩繽紛的照片牆前擺上木餐桌和一道菜。仔細看牆面上的照片,都是20年來台南社大行動小組所調查記錄到土地遭有毒廢棄物污染的案例,而這些廢棄物卻是政府說可資源再利用的廢爐碴、集塵灰等,依據堆置時間的長短,土地展現出紫紅灰棕等不同的華麗色澤。

「不知不覺,這些廢棄物堆滿了城市的周遭,而我們已經被廢棄物所圍繞,」晁瑞光說,這些廢棄物並沒有去到政府所說可以再利用的地方,反而在農田、魚塭、河川、埤塘裡,都是糧食生產的地方。他們把收集來的廢爐碴拼湊成一道看似美味的菜,作為展出作品,凸顯這些未經妥善處理的廢爐碴最終影響的是吃下糧食的我們,「我們怎麼丟,我們就怎麼吃。」

作品反諷人定勝天、現代發展主義

陳伯義拍攝莫拉克風災後的災難現場,凸顯台灣一次次工程介入自然的徒勞。攝影:李育琴

陳伯義拍攝莫拉克風災後的災難現場,凸顯台灣一次次工程介入自然的徒勞。攝影:李育琴

楊順發的「台灣水沒」,用絕美的攝影畫面展現出土地因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徒留在水中的廢棄建築,優美的水墨意境反諷人定勝天的現代發展主義思維。陳伯義以自身工程背景深入莫拉克風災後的災難現場,拍攝一次又一次人類欲用工程改變自然的徒勞,引發觀者思考,「台灣人用什麼心態面對災難?我們要一直消耗台灣的天然資源嗎?」

姚瑞中更以多年拍攝蚊子館的紀錄,批評政府8800億前瞻計畫只想靠大量硬體建設來拉近城鄉差距,他預言這些建築恐將成為未來的蚊子建築,然而真正能帶動城鄉發展的是人才與軟體,釋放閒置空間,讓青年回鄉活絡運用,才有機會讓鄉鎮復甦活化。

姚瑞中及其團隊所做的全台蚊子館踏查。攝影:李育琴。

姚瑞中及其團隊所做的全台蚊子館踏查。攝影:李育琴。

這些批判和質問的作品,意在呈現「南方」所代表的邊緣、弱勢意象,並激起民眾的反思。李玉玲說,這個展要把南方的處境讓更多人知道,即使住在台北,其實南方就在你的周邊。「它存在於每個現代人的處境裡,只不過影響程度是否夠強到讓我們覺知,起而行動。」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自即日起在高美館展出至9月17日。展覽相關訊息請見:https://goo.gl/MXvWN2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