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祈福天燈變污染 他研發環保天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不讓祈福天燈變污染 他研發環保天燈

2017年06月12日
摘錄自2017年6月11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天燈屢傳環保和污染爭議,為了不讓天燈文化消失,許天亮和夥伴積極研發環保天燈,改善天燈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不希望承載夢想的天燈變成地上的垃圾」。

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畢業的許天亮,和友人成立「文化銀行」團隊,希望以現代的方式,傳承保留即將消失的文化,團隊今年鎖定天燈文化,希望研發環保天燈,讓天燈不因環保問題而消失。

談到跨足文化領域的機緣,許天亮表示,大學時曾到北京擔任交換學生,在討論統獨問題時,發現大陸同學對歷史都非常熟悉瞭解,這也激起他的鬥志,決定投入觀光領域,希望更瞭解台灣的歷史,也把更多的陸客帶到台灣來。

因為在過年期間看到天燈相關新聞,加上近年來垃圾和生態污染問題,讓天燈屢受詬病,甚至引發拒放天燈的聲浪,讓許天亮和團隊成員鎖定天燈文化,希望保留這項傳統文化,「不希望承載夢想的天燈變成地上的垃圾」。

過去天燈因為大量殘骸落入山林難以清除,還曾有貓頭鷹被發現卡在天燈內慘死,屢次引發環保爭議。許天亮指出,因為平溪濕氣重,天燈材質常有防火防濕的處理,導致難以自然分解,還有落入深山的殘骸不易清理,但「禁放不是唯一解法」,一味禁止恐讓天燈文化快速消逝。

許天亮邀集夥伴,從材料改良和結構設計下手,希望研發出能防潮濕、又能自然分解的環保天燈,現在已設計出雛形,正進行改良,預計7月會完成研發,之後將進行量產測試,目前已有平溪的店家表達代理的意願,他也希望藉由改善天燈對環保和生態的影響,讓天燈文化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