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好吃成為日常選擇 美濃農會種出高雄147品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讓好吃成為日常選擇 美濃農會種出高雄147品格

國產米的品格(上)

2017年06月21日
本報2017年6月2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吃飽沒?」是台灣社會日常的問候語,是關切,也是幸福的期許。但若進一步問,今天吃的,或曾讓我們回味無窮的是哪一款米,恐怕不少人也答不出來!
高雄市美濃區農會長年來堅持一期作種植水稻,讓水稻田涵養水源、土壤,帶動一連串的生態效益。這些好處難以言盡,化為農業語言,就是為具市場競爭的作物養地。這幾年更與農民契作「高雄147」,去年生產的稻米今年3月全數售罄,不但如此,愛用者不惜苦等這支良質米上市。
過去國產米生產過剩的印象還揮之不去,是什麼讓這支米如此受歡迎?基於這份好奇心,開啟了這段關於國產米的對話。本系列將呈顯農會推動國產米的心意,邀請消費者認識國產米的品格。

好米滋味值得等待

到美濃農會超市,橘色包裝專屬「美濃米高雄147」,消費者一眼就能找到。只是到了今年3月,這款橘色包裝的米已然從架上消失。

新米發表會前一天,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去理髮,老闆娘告訴他,因為高雄147賣完了,一個月前不得不買20公斤裝的公糧米,卻覺得不好吃。「不好吃的米為何要大包裝!」老闆夫妻原本只想度過缺貨的日子,卻因為不好吃而提不起胃口,足足剩了14斤。鍾清輝連忙道歉,並以剛上市、9公斤裝的高雄147來換,老闆娘開心的說,不好吃的米願意換少一點的147!

6月7日是新米發表會,美濃豔陽高照,逼得來賓汗水直流,穿著契作制服的農民則神采奕奕。台上主持人淡定的說,「今天真是個好天氣,讓來賓體會農民在田裡工作的環境!」聽到這句話幾位農友嘴角不禁上揚。自己種的米賣完讓農民與有榮焉,「厚工」的田間工作、學寫產銷履歷的辛勞歷歷在目,如今印證這些努力很值得。


高雄147以品質取勝,讓好吃的米飯也成日常可及的事。攝影:廖靜蕙

農會從2011年開始推廣高雄147,今年終於感受到「美濃人愛上高雄147!」

保障農民收益 推品種標示對消費者負責

由於農會釋出保價收購的誘因,開始推動契作時,許多農民躍躍欲試,但農會考慮行銷通路、設定契作面積,每年卻都得面對契作前勸退農民的難題。申請登記期間,農會8點多上班,農民6點就來排隊領號碼牌;但市場反應高雄147實在供不應求,今年首度取消面積上限,連原本被排除申請資格的農會幹部和理監事都可申請。「這一兩年只要農夫願意種,我們都願意收!」鍾雅倫說。

雖然標示品系要通過嚴格的檢驗、管理不易,而消費者卻又普遍不在意、不領情或不信任。但鍾雅倫只是單純地認為:標示品種是對消費者訴說這種米的品格,也是一封情書,希望消費者愛上它。

按現行法規,要在白米包裝上標註品種,必須80%以上都是該品系,一經驗出10顆有2顆以上混雜其他品種,就會歷經警告、罰款和下架的命運,一旦下架,就如同一般公糧米,只能低價售出。鍾雅倫解釋,第二次檢驗是複查同次取樣的第二個樣本,也就是一次取樣就決定生死,由此顯示生產過程不容稍許差池,管理必須到位。

為了達到標準,生產的每個環節都須嚴格管控。5年來,從原種田、採種田到育苗場,收成時的收割機,都有專屬農地和機具。育苗場從過去9家到現在1家,割稻機也花了幾年時間溝通,業者需繳交保證金,確保專屬割稻機按照農會契作名單收割,若因私下收割其他稻種導致混雜,保證金全數沒收,未來也不得再與農會配合收割。而收割前農會更會派員至田區逐筆採樣快篩藥物檢查,確定通過後才可採收。


為了讓每一顆白米都是純淨的高雄147,生產過程都有專屬業者。攝影:廖靜蕙

從一開始農民罵、割稻機業者抱怨,到現在大家都樂於遵守這個遊戲規則。目前高雄147有5家專屬割稻機業者,農民可自行決定與哪一家合作。

「專屬割稻機即使一天割不到足夠的量,還是不能割其他的米。」美濃農會監事蕭銘興也經營割稻機業務,三台割稻機中一台專屬高雄147,這是第一次為了單一品種控管割稻機。

「147上市至今,未被消基會檢出參雜其他品種的白米。」他信心滿滿的說,專屬割稻機的制度能確保純度達到99.5%以上!

用好吃 吃出水稻田攻擊力

「只有種出好吃的米,才能讓吃米飯這件事成為家常樂事,米飯自然而然就能銷售出去。」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常務理事溫仲良說,不能總是要民眾、消費大眾為了糧食安全,接受品質參差不齊、難吃的米。

「從農民的角度看,稻米在美濃是重要的輪作作物,幫農民養地,因為番茄、四季豆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要種好的前提,都須和稻米輪作。從消費者立場,吃米成為一種享受,間接鼓勵用心維護良質米的業者,翻轉農業困境之餘,更維繫糧食安全。」溫仲良說。

另一方面,農會願意在看似低經濟價值的水稻上用心,農民只要配合,就能種出質優精良的稻米。這讓養地的目的達到了,農會得到良質米賣,消費者吃到美味安全的米飯;過程中,創造糧食安全、生產地景的維繫、增加社區功能與環境韌性,不但翻轉農業困境、更帶動一連串農業環境的生態系服務功能。


美濃農會專屬高雄147的橘色包裝。攝影:廖靜蕙

當日本積極發展「攻擊型農業」,透過國際貿易的優勢,將國產優質農產品行銷到各國之際,美濃諸如紅豆、番茄、四季豆或木瓜,這類高經濟產值、具國際競爭的農產品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般對攻擊型農業的看法,都認為與水稻這種低產值作物是不相干、甚至對立的關係,然而美濃經驗卻非如此,反而是有如魚跟水互相幫補的關係;並(因為輪作的關係)使得水稻種植成為攻擊型農業的基礎,讓立足於地方的攻擊型農業能抵禦外強。」溫仲良說。(系列報導,待續)


註:

攻擊型農業:是日本政府為因應農業開放趨勢、放棄貼補方式而提出的口號,作法是以種植高級需求市場的農作物,透過快速物流冷鏈系統,提供其他國家無法提供的高品質、新鮮、價格優勢的作物。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