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界的蜜蜂」 人造氣候讓台南文蛤只剩5成倖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水產界的蜜蜂」 人造氣候讓台南文蛤只剩5成倖存

2017年07月06日
摘錄自2017年7月6日聯合報台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南市文蛤從2016年5月開始持續發生減產狀況,迄今已較往年減產5成,蛤農們都相當苦惱,原台南縣區漁會總幹事陳崇德指出,文蛤生長環境四季受到嚴重波動,使得溫度、鹽度和酸鹼度都出現問題,導致文蛤存活不易。文蛤對於環境的敏感程度,「宛如水產界的蜜蜂」。

台南市農業局漁業科指出,據統計,文蛤產量持續減少,從2016年下半到2017年5月,較往年產量減產3成,迄今則減至5成。原因目前只能研判跟「氣候」有關。 陳崇德指出,全球暖化下,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強降雨」將沖淡文蛤水中鹽度,「霸王級寒流」影響的是環境溫差,「酸雨增多」影響的則是水中酸鹼值,而酸鹼值關係到水中優養化情形,當水中藻類增加,將使文蛤缺氧窒息而死。有人認為若鹽度降低,就依古法運鹽來解決,這樣效率太低,更聰明的蛤農,會引海水解決鹽度落差,會用微生物菌平衡水中酸鹼值,延緩優養化,以防藻類過度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