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變教室 學生跨區讀小校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自然變教室 學生跨區讀小校

2017年07月19日
摘錄自2017年7月17日聯合新聞網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每年受少子化影響,除新興社區、市區人口移入和超夯的森林小學外,小一新生班級數通常都持平,新北市米倉國小和保長國小,2017年卻都各增1班,逆勢成長。

保長國小位於汐止,鄰近工業區,一旁就是鋼鐵、貨櫃工廠,雖然不是偏鄉小學,但條件不優,學生60%來自弱勢家庭,不少是新住民二代,2017年卻吸引汐止地區的家長遷戶籍,從原本1班,增到2班。

保長國小校長周德銘表示,2014年該校率台灣之先,導入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自我領導力教育」,培養「與成功有約」的7個習慣,不是要培養領導人,而是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專長,可以是田徑、唱歌,再變自主學習。

位於「八里左岸」的米倉國小,也遠離市區,學校前就是淡水河口又依山,整個校園堪稱生態大教室,發展出在地的環境教育,米倉國小屬自由學區,吸引不少淡水、關渡學生跨淡水河來就讀,今年從2班變3班。

米倉國小校長林愛玲說,米倉國小以水資源再利用、廢棄物減量和維護生態為環境教育重點,學校內就有雜排水、雨水回收池,也有生態池。廢棄減量也導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園遊會大家都帶環保餐具,訂出垃圾減量目標。